历史总是惊人相似:和北魏帝国一起倒掉的永宁寺塔

在上个月的4月16号,巴黎圣母院的一场大火震惊了世界, 整个教堂顶部的木质结构被全部被摧毁,仅仅留下石质的残垣断壁。巴黎圣母院建筑总高度约超过130米,是欧洲历史上第一座完全哥德式的教堂,即便是在拥有现代消防技术的今天,这场大火依然燃烧了近14个小时,一夜之间,这座有着800年历史的中轴塔在大火中坍塌,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似乎并没有给人们太多办法来阻止这场大火所带来的灾难。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和北魏帝国一起倒掉的永宁寺塔

巴黎圣母院大火

在大火现场,有不少巴黎市民掩面哭泣,为这一文化遗产的消失感到痛惜。水火无情,大家在看到这一幕的时候,是否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没错,就在2017年12月10日,四川绵竹市九龙镇灵官楼(纯木构塔楼)突发大火,火势非常猛烈,有着号称“亚洲第一高木塔”之称的木塔,仅仅3小时左右,即化为灰烬。这是一座纯木构的高塔,相较于巴黎圣母院石质主体、木构房顶来说,纯木构建筑在面对大火的时候,显得更“不堪一击”。附近的僧人在看到高塔被“天火”所毁之时,跪地祈祷,双手合十,悲悯之情令人动容。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和北魏帝国一起倒掉的永宁寺塔

2017年四川灵官楼火灾

大火覆灭的不仅仅是一座座建筑,附带在这些建筑上的历史文化,乃至信仰等等都随之而去。相对来说,西方的古建筑的主体结构多为石质,仅在穹顶等部位采用木构。而中国古建筑几乎以木构为主,更容易遭受火灾的侵袭,回顾我国的古代史,这种类似巴黎圣母院、灵官楼等灾难性的事件在历史中比比皆是,看到这些画面的时候,我脑海中浮现出了《洛阳伽蓝记》中记载的和巴黎圣母院一样鼎鼎大名的北魏第一高塔——永宁寺塔毁于“天火”的瞬间,这些灾难画面竟都是如此的相似。

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国历史以及世界建筑史上地位都不输于巴黎圣母院的北魏第一高塔永宁寺塔的历史,她的兴衰,更是折射出了一个王朝的命运走向。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和北魏帝国一起倒掉的永宁寺塔

永宁寺塔在建筑史上同巴黎圣母院一样鼎鼎有名

鲜卑族勃兴

在我国中古时代的北方,有两个少数民族对中国的古代史的影响和参与度最高,那就是匈奴和鲜卑。秦汉400多年的时间里,匈奴族横行北方农牧交界一带,经过两汉对匈奴族的持续用兵,终于在东汉时期彻底解决了匈奴之患。东汉灭匈奴,影响最大的当属解锁了鲜卑族这个大BUG,在此后的时间里,鲜卑族共在中原地区建立了数十个政权,几乎影响了中国中古时代长达500年的时间。

鲜卑族起源于大兴安岭,属于东胡,长期受匈奴奴役,匈奴分裂后,鲜卑族逐渐摆脱其控制。公元91年,受到东汉和南匈奴打击的北匈奴被迫迁往中亚,鲜卑族趁机占据蒙古草原。公元338年,拓跋氏建立代国,但此时的北方正值五胡之一氐族崛起的时代。376年,代国被氐族政权前秦所灭。公元383年,前秦在淝水之战中败于东晋,从此一蹶不振,之前臣服于氐秦的部族纷纷独立,鲜卑族迎来了春天。拓跋鲜卑的首领拓跋珪趁机整合代国旧部,自立魏王,自此北魏建国。之后拓跋珪先后伐柔然灭高车族,征服后燕,并于公元398年迁都平城,拓跋珪称帝后,北魏势力进一步南扩到黄河南岸。北魏在经历了拓跋珪、拓跋嗣、拓跋焘三代的经营,相继灭胡夏(赫连夏)、北燕、北凉,西逐吐谷浑,使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复归统一。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和北魏帝国一起倒掉的永宁寺塔

鲜卑族勃兴

驱马入中原

统一北方的北魏王朝,看似一派生机勃发之态,但已经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北魏立国之初就建都平城,但随着疆域的扩大,平城的位置已经显得过于偏西北方了,相对于富庶且四季分明的中原,平城偏北地寒,六月风雪,风沙长起,环境相当恶劣,从当时的一首《悲平城》就可见一斑:

“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其次是随着北魏的发展壮大,盘踞平城的旧贵族已渐渐形成尾大不掉之势。再加之鲜卑族与北方的汉族风俗习惯差异很大,且北魏统治者对各族人民实行了民族歧视和残酷的民族压迫政策,民族矛盾已经渐渐凸显,因为在此之前的中国历史上,还从未有少数民族能占据中原并能立足下来的先例。做为北魏统治者的拓跋宏,显然已经对这些问题了然于胸了。于是在公元490年,孝文帝拓跋宏决定迁都洛阳,并大刀阔斧的进行汉化改革。在魏孝文帝拓跋宏的铁腕汉化决心之下,甚至连反对迁都汉化的太子都毫不留情的诛杀。

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民族矛盾,促进了民族融合,也极大地恢复了自五胡乱华以来近百年凋敝的北方经济。在北魏迁都近40年后的公元529年,此时已经是北魏帝国摇摇欲坠的时代了,白袍将陈庆之北伐自洛阳回来后,曾感叹道:“原以为长江以北都是戎狄之地,当到了洛阳才发现,汉人衣冠尽在中原,不是南朝所能比的”。陈庆之所目睹到北朝欣欣向荣的一幕,都是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汉化的成果。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十三》:“庆之自魏还,特重北人,朱异怪而问之,庆之曰:“吾始以为大江以北皆戎狄之乡,比至洛阳,乃知衣冠人物尽在中原,非江东所及也,奈何轻之?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和北魏帝国一起倒掉的永宁寺塔

北魏迁都洛阳后,北朝一片伽蓝之音

外强中干的盛世浮屠

盛极而衰是每个朝代都会经历的铁律,北魏也不例外。在北魏初期,为了防止西部的柔然政权的攻击,沿都城平城之北,由西向东依次设置的六个军事据点,俗称六镇,北魏的军事力量也主要部署在此。敌我势力的强弱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随着北魏的强大,柔然在北魏的打击之下,已经变得日益衰落,六镇的军事地位因此也就开始变轻。再加上镇守六镇的鲜卑旧贵族与移风易俗的洛阳方面有着文化上的隔阂,魏明帝当政时期,掌握大权的胡太后对六镇出现的饥荒和兵灾体桖不足,由此引发了声势浩大的六镇之乱,北方此起彼伏的军民起义使得北魏政权摇摇欲坠。

此时的北魏帝国看起来依旧强大,实际上已经是外强中干了。由于少主年幼,朝政大权由胡太后把持,崇尚佛教的胡太后打算在洛阳城内建一座通天佛塔,是为永宁寺塔,这其中的目的,除了炫耀国力外,还含有与南朝争雄的意味。南北对峙的年代,南北朝双方,为了正统之争,而打了一百多年的口水仗,南朝称北朝为索虏,北朝称南朝为岛夷,在都城洛阳建通天高塔,也是争正统的表现之一。

永宁寺塔建造的规模极其宏大,前所未有。据《水经注》记载塔高九层“四十九丈”(合今136米高),加上塔刹通高约为147米,去京师洛阳百里之外都能看到。宝塔九层四面,一面有三户六窗,每个塔角都悬挂有金铎,整个塔合计有120个金铎,每扇门上都有五行金铃,合计有5400枚,每当长夜深深,高天风来,铎铃和鸣,十多里外都能听到。

注: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塔高“九十丈”,《水经注》和《魏书》分别记载为“四十九丈”、“四十余丈”。根据现存洛阳汉魏故城中的永宁寺塔遗址考古勘探结果来看,现存塔基边长38.2米,与《水经注》记载的“浮图下基方十四丈”也很接近,所以《水经注》记载的塔高“四十九丈”(合今136米高)比较可信。
  • 《水经注》:“浮图下基方一十四丈,自露盘下至地四十九丈。”
  • 《魏书·释老传》:“永宁寺浮图九层,高四十余丈。”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和北魏帝国一起倒掉的永宁寺塔

永宁寺高四十九丈,合约今136米,加上塔刹通高147米,其高度不仅为中国历史之最,还超过了当时的胡夫

当永宁寺建好之后,胡太后与魏明帝亲自登临宝塔。当胡太后向外望去的时候,俯看大内禁宫如手掌大小,京城洛阳宛若一个庭院的大小,宫中的任何动向一目了然、尽收眼底,胡太后却感到了一丝“高处不胜寒”的恐惧感,随即下令严禁外人登临宝塔。当时禅宗鼻祖菩提达摩,从波斯来到中土洛阳,看到永宁寺内高耸入云的百丈宝塔时,也极为震惊,说自己150多岁,游历诸国,从未见到过如此佛国天境,于是双手合十,口念南无。

《洛阳伽蓝记》:“ 时有西域沙门菩提达摩者,波斯国胡人也,起自荒裔,来游中土......自云年一百五十岁,历涉诸国,靡不周徧,而此寺精丽,阎浮所无也。极佛境界,并未有此,口唱南无,合掌连日。”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和北魏帝国一起倒掉的永宁寺塔

百丈高塔,去洛阳百里之外都能看到

帝国之将倾

宏大奢华的永宁寺塔,如当时的北魏帝国一样,不可一世却又隐隐的露出一丝崩塌前的征兆。胡太后自恃魏明帝年幼,大权独揽,这个有这极强权力欲望的女人,在明帝即将亲政之时,毒杀了魏明帝,立了仅为三岁的临洮王世子元钊为帝,天下对此一片哗然,拥立还不会说话的孩子为幼主,明显是贪恋朝政大权。太原王尔朱荣以为孝明帝报仇为由,率军从晋阳南下,一路杀向京城洛阳,胡太后听到尔朱荣发动兵变之后,召集孝明帝六宫所有宫女都令进入寺院,胡太后自己也剃光头发,以表明自己愿意交出大权,不再贪恋朝政的决心。然而尔朱荣并没有给胡太后任何机会,果断地将胡太后和幼主沉入黄河诛杀,并拥立长乐王元子攸即位,是为魏庄帝。之后尔朱荣又诱杀北魏官员2000余人,北魏诸王中的元雍、元钦、元略、元巶等人也在这次杀戮中遇害,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河阴之变。经过这次事变,尔朱荣把迁到洛阳的汉化鲜卑贵族和出仕北魏政权的汉族大家消灭殆尽,北魏帝国已经千疮百孔、摇摇欲坠。之后的北魏帝国如将倾之大厦,在不断的兵变当中内耗,北魏皇位如走马灯一般,先后出现了元晔、元恭、元朗三位废帝。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和北魏帝国一起倒掉的永宁寺塔

风雨飘摇的北朝

永熙三年二月(公元532年),北魏帝都的制高点永宁寺塔被雷击中,第八层起火,魏孝武帝亲自登凌云台观火,并命令南阳王元宝炬等人率领1000羽林军前往救火,看到此灾难性的画面,前往救火的羽林军各个泪流满面、叹息不已。当时打雷下雨,还夹着雪珠,僧人和百姓都来观火,悲哀之声震动整个洛阳城。因宝塔太高,魏孝武帝派1000羽林军,也未能灭火,京城哭声震天,有3个和尚不能承受浮屠遭受此劫难,当场投火自焚而死。大火整整烧了3个月不熄灭,有的火进入地里延伸到柱子底部,烧了一年还有烟气。

《洛阳伽蓝记》:”永熙三年二月,浮图为火所烧......百姓道俗成来观火,悲哀之声,振动京邑。时有三比丘赴火而死。火经三月不灭。有火入地寻柱周年犹有烟气。“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和北魏帝国一起倒掉的永宁寺塔

永宁寺塔疑被雷击,毁于天火

就在永宁寺塔焚毁后的第二年,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权臣高欢将洛阳城内40万户居民迁到邺城,并大拆洛阳宫殿,将所拆的建筑材料运往邺城,致使这座300年的锦绣帝都逐渐化作一片废墟。东魏、西魏均没维持多久,550年,高欢的儿子高洋废掉东魏皇帝元善见,自己做了皇帝,建立了北齐政权。557年,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则接受西魏皇帝拓跋廓“禅让”,建立了北周政权,元魏(拓跋魏)正式灭亡。

盛极一时的北魏王朝仿佛顿时失去了佛法的护佑,正是在永宁寺塔毁掉的两年后,北魏王朝覆灭了。永宁寺塔的命运竟是同北魏王朝的兴衰如此的同步,极盛一时,又骤然衰落,令人赞叹,却又引人叹息。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和北魏帝国一起倒掉的永宁寺塔

永宁寺塔采用独特的土木混构的建造方式,中间的夯土芯结合木构,故而能建超过百米高


参考文献:

1.《洛阳伽蓝记》,卷第一,城内,永宁寺;北魏,杨炫之;

2.《魏书》,帝记;北齐,魏收;

3.《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十三;北宋,司马光;

4.《水经注》,谷水,北魏,郦道元;

5.《关于北魏洛阳永宁寺塔复原草图的说明》,《文物》1992年第09期,杨鸿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