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沂南:做活“紅色+”全力打造紅色產業集群片區升級版

山東沂南:做活“紅色+”全力打造紅色產業集群片區升級版


作為沂蒙精神重要發源地和沂蒙紅嫂精神誕生地的沂南縣,查明並登記的紅色革命遺址182處。近年來,沂南堅持“政府引導、市場主體、鑄魂育人、興業富民”的發展思路,做活“紅色文化+”,以紅嫂家鄉紅色文化為核心引領,創新推出紅色旅遊、紅色影視、紅色教育、紅色研學等多產業協同推進的紅色產業集群片區建設,並逐漸發展成為傳承和弘揚沂蒙精神的重點示範區。

山東沂南:做活“紅色+”全力打造紅色產業集群片區升級版


紅色+旅遊實現文化資源價值轉化

2007年,以展現沂蒙精神、紅嫂精神為題材的大型電視劇《沂蒙》在沂南縣馬牧池鄉常山莊村拍攝完成。沂南依託原真的“紅色”古村風貌和優越的“綠色”山鄉生態,引入南村社區集體企業“以強帶弱”建設紅嫂家鄉旅遊區,做大“紅嫂”家鄉和《沂蒙》影視的品牌,先後投資7億元建設古山村、沂州古縣城、紅色紀念館、紅色寫生基地、影視服務中心五大功能區。逐步建成了以紅色文化、影視文化、沂蒙風情為核心內涵,集紅色教育、觀光、休閒、體驗、娛樂、度假功能於一體的紅色主題型文化生態旅遊區和綜合性旅遊目的地。形成以影視為表、旅遊為核、紅色為魂、產業為根,食宿遊購娛要素齊備的產業聚集區,可同時接待2000人食宿,最高日接待遊客達4萬人次。濃郁的紅色風情、古樸的村落景觀每年吸引數十萬遊客慕名而來,遊客深入紅嫂家鄉旅遊區覽古村風貌、聽紅嫂故事、悟沂蒙精神、扮群眾演員、品紅嫂家宴、購沂蒙山貨,體驗風情濃郁的紅色之旅,近距離感受沂蒙精神,加快革命老區實現紅色文化到旅遊產業的價值轉化。

山東沂南:做活“紅色+”全力打造紅色產業集群片區升級版


紅色+教育豐富沂蒙精神傳承載體

沂南整合周邊新立村、後峪子村、朱家林等紅色資源,打造紅色文化產業集群片區,並將紅色研學旅行作為突破口,面向青少年群眾大力開展以傳承紅色基因為主題的紅色研學實踐活動,講好紅色故事,弘揚沂蒙精神、傳承紅色基因。聯合教育部門編制《沂蒙紅色研學旅行課程指南》教材,設置主題情景劇《紅嫂救傷員》,針對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黨政幹部、社會團體等差異化人群,設置定製化研學和紅色教育培訓課程,積極打造“紅色教育+生活體驗”的定製化、情景式體驗教學。為更好突出體驗性、參與性,再現紅色場景,以沂蒙紅色故事為原型創作的生態劇場《沂蒙四季》正在穩步推進,同時將全國勞模梁召利、新時期紅嫂於愛梅等沂蒙精神的踐行者、傳承人引入教學環節,將沂蒙精神呈現得更加豐富立體。目前已經有全國婦聯、濟南軍區、中國人民銀行等70多家單位掛牌黨性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反腐倡廉基地等,已累計承辦各級各類紅色培訓班2000多個。紅嫂家鄉旅遊區成為在全省乃至全國有影響力的紅色教學基地,獲評“全國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實踐基地”。

山東沂南:做活“紅色+”全力打造紅色產業集群片區升級版


紅色+影視激活文化產業後發優勢

紅嫂家鄉旅遊區原始的村莊生態彰顯出的抗戰時期的根據地文化、中國北方鄉土文化以及沂蒙民俗文化,構成了不可多得的紅色影視創作基礎,這裡成為眾多抗戰題材、農村題材影視劇的理想取景地,目前已先後拍攝了《沂蒙》、《紅高粱》、《鐵道飛虎》等300餘部影視劇,製作了反映沂蒙山革命根據地鬥爭與發展的《光影·沂南》3D電影片,自發編排了抗戰實景劇等。如今村內保留著大戲臺、地主大院、鬥牛院、《紅高粱》大酒坊、鐵道飛虎、沂州古城等諸多拍攝場景,既是珍貴的文化資源,也形成發展紅色旅遊的後發優勢。同時影視業的興起,為當地群眾就地就業、增收拓寬了渠道,當地1400多村民利用農閒時節從事群眾演員、劇組用工、建設用工等工作。隨著人流、信息流的增多,煎餅、糧食釀酒、大碗茶、草編、農副產品等鄉土特產變身旅遊商品,特別是當地特產的車頭梨等農產品由以前0.2元/斤提高到現在5-10元/斤,農民人均收入增長2倍以上,當地群眾就地脫貧走上致富路。(麻傑 尹君 鄭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