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國:一個從部隊成長起來的優秀共產黨員

河南經濟報記者 曹永飛 通訊員 李娜

李建國是鶴壁市淇濱區泰山路街道清華園小區的老黨員,1958年生於安陽市湯陰縣瓦崗鄉瓦崗村。父親曾參加抗美援朝,本人參加過對越自衛還擊戰,其子李峰也曾在駐豫解放軍某部服役16年。李建國熱心公益事業,且對軍人有著天生的親切感,積極投身於“雙擁模範城”創建工作,受到了社區居民和軍人、軍屬的一致肯定。

受家庭薰陶參軍入伍

李建國出生於一個軍人家庭。父親李克勤就是一名曾參加抗美援朝的老兵。“父親1952年響應國家號召入伍,沒過多久,就進入朝鮮戰場。”李建國說,除了他父親,他的叔叔也參加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戰爭,“當時的軍人地位特別高,參軍入伍都是要騎馬戴花的,非常光榮。”

嚴謹細緻、雷厲風行。父輩在軍中養成的行為習慣給李建國帶來了深深的影響,也讓他從一開始就對軍隊充滿了嚮往。“父親在抗美援朝中多次立功,他也特別珍惜這些榮譽。”李建國說。

李建國小時候,母親在居委會工作,負責的就是雙擁。那時,因為忙不過來,就給李建國弟兄四個分了任務,每人都要包一家軍屬,幫他們乾點提水、和煤、買菜的活兒。李建國分到的是幫助一戶姓靳的軍屬。

“咱為啥要給靳牛哥他們家幹活啊?”李建國問。

“你靳牛哥在北京保衛毛主席、保衛黨中央,他父母年紀大了,咱就得替他把家務活做了,讓他沒有後顧之憂。”母親答道,“將來你要是當兵,我們家也光榮。黨和國家也會幫助咱的。”

從那時起,“一人參軍、全家光榮”的理念被深深刻在了當時年紀尚小的李建國心中。李建國一家照顧這幾戶軍屬,一照顧就是20多年。

正是出於對軍人的崇敬和對部隊的嚮往,1975年,從鶴壁新山村農場下鄉回來的李建國,放棄了進城就業的機會,義無反顧地穿上了軍裝,進入部隊的滾滾洪爐中。

就在他離家開赴部隊之前,母親的一句諄諄教誨,讓他一直記憶猶新。“穿上軍裝不是光好看的,要多學習人生觀、價值觀、生死觀,才能知道為誰扛槍、為誰打仗,才能打勝仗。”他母親說,“你到部隊,就是要保衛黨、保衛國家、保衛人民、獻身國防,國家安寧了,人民就幸福了。”

李建國所在的部隊駐地在雲南鄧川(今屬洱源縣),在那裡,他成為陸軍某部炮兵團的一名牽引車駕駛員。

在戰火中歷練成長

時間轉瞬即逝,歷史的車輪行進到了1978年。那一年,剛剛20歲的李建國也已成為一名在部隊鍛鍊3年的老兵。而就在這時,越南在國內開始瘋狂排華,打壓華僑的正常生活;在中越邊境則挑起武裝衝突,派遣武裝人員越界進行侵擾,打傷邊民,推倒界碑。

邊境的氣氛陡然緊張了起來。為了應對越南的不斷挑釁、守好國門,李建國所在的部隊開赴位於邊境的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

1979年2月,遵照中央軍委命令,中國邊防部隊對侵犯中國領土的越南軍隊進行自衛還擊作戰。李建國所在部隊也是其中之一。戰爭開始了。

聽說了邊境同胞的遭遇,眼看著負傷的戰友一個個被從最前線抬下來,李建國忽然想起參軍前母親的囑託——“多學習人生觀、價值觀、生死觀”“知道為誰扛槍、為誰打仗”。他知道了,他背後是祖國的父老鄉親,身邊是一同保家衛國的戰友、同袍,為了他們,他可以一往無前,哪怕前面是槍林彈雨!

請戰書交了上去,入黨申請也再次交了上去。之後不久,報話機中傳來了令人激動的聲音:“批准李建國同志火線入黨!”

152毫米加農炮發射時震耳欲聾的轟鳴聲、炮彈落下時的尖嘯聲、炮彈退殼時的鏗鏘聲、命中目標時的爆炸聲……彷彿整個戰場已成為雷神的世界,即便是耳朵被震得流血,李建國也沒有絲毫後退的意思。

“當時我們火炮的射程是21.2公里,就要一個陣地一個陣地推進,進入陣地,打半個小時,然後馬上轉移。”李建國說,雖然只是牽引車駕駛員,但作為一個老兵,他在哪個崗位上都能頂上去,挖戰壕、卸炮彈、裝填、幫炊事員送飯……哪個戰友撐不住了,他都會立馬頂上去,“那時候只有一個念頭:打勝仗、活著回來。”

1979年3月,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強大攻勢下,自衛還擊戰取得勝利。李建國隨部隊回到駐地,看著老百姓打著“親人解放軍”夾道歡迎部隊的熱烈場面,他覺得“啥都值了”。

退伍不褪色

1981年,李建國退伍,在鶴壁市公安局煤炭分局刑警隊工作,日子平穩、平淡,但不平凡。

在家人眼中,他是一個愛“管閒事”的人,不管是不是自己這棟樓的鄰居,不管自己之前認不認識,他都是有忙就幫,從不推拒;在街坊鄰居眼中,他是一個熱心腸,家裡有重東西搬不動了,水電出問題了,孩子放學沒人接了,他都主動送上門“被使喚”……

就在“六城聯創”開展以來,為了幫助社區做好“雙擁模範城”建設工作,他騎著自行車跑遍了湯陰、浚縣、淇縣、市城鄉一體化示範區,到處學經驗、看典型,協助社區搞宣傳、做演講、造氛圍,爭取把工作做實做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