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禿”然爆發的“頭上生意”:養髮機構搶佔市場,植髮市場廣闊

本文刊登於《知識經濟》2019年3月刊,轉載請聯繫本雜誌或本網站,並標明出處,謝謝合作。

文-本刊記者丁曉冰

隨著第一批90後步入“中年危機”,圍繞這群擅長“朋克養生”的年輕一代展開的“護髮攻堅戰”全面打響。

黑芝麻核桃粉、核桃芝麻黑豆粉、桑葚黑豆粉……

當各式各樣的“養髮秘笈”在大把大把脫落的頭髮面前黯然失色的時候,“左手增發劑,右手枸杞茶”已經成為很多人的養生“標配”。

更令人感到惶恐的是,坊間傳言,第一批90後已經開始植髮……

艾瑞諮詢的數據顯示,2015年到2017年我國植髮用戶出現了爆發式增長,百度上關於“植髮”的關鍵詞搜索增長114%。2017年,阿里健康聯合阿里數據發佈了《拯救脫髮趣味白皮書》,裡面提到,2017年我國植髮行業整體規模已經超過90億。

隨著市場上對植髮的需求日益增多,國內植髮行業的競爭格局也在逐漸成形,這個正蓬勃興起的醫美行業,商機可期。

聰明的腦袋不長毛?

脫髮是頭髮脫落的正常現象,處於退行期、休止期的毛髮與新生毛髮一直是處於一種動態平衡的狀態,因此正常人即便是有脫髮症狀也不必過於擔憂,頭髮總量基本可以維持正常。

但是受脫髮困擾的人群顯然已經不屬於這個正常的脫髮範疇。異常脫髮的類型及原因大致有以下幾類:

“禿”然爆發的“頭上生意”:養髮機構搶佔市場,植髮市場廣闊

深受脫髮困擾的小楊今年30歲,為了看上去髮量多一些,她常年保持著蓬鬆的捲髮髮型。看著路上留著“黑長直”髮型的女性,小楊笑言:“想都不敢想。”小楊告訴記者,大學畢業後她開始對髮量產生擔憂,甚至為此減少了洗頭的次數。最近,小楊開始研究植髮。

與小楊輕微的脫髮不同,今年50歲的谷先生天生頭髮稀少,過了40歲開始變成“地中海”。為了美觀,谷先生選擇把頭髮全都剃掉,“光頭比地中海好看多了。”但是在朋友的推薦下,谷先生第一次為頭髮走進美容院。

與那些髮量堪憂的愛美人士相比,26歲的詹小姐看起來並沒有脫髮危機,但是她卻早早地種植了“髮際線”。詹小姐告訴記者,和她一起植髮的小夥伴不僅有中年大叔,也有剛畢業的學生和職場新人,“我不會覺得年紀輕輕植髮很丟臉啊,愛美之心人皆有之。”

在《拯救脫髮趣味白皮書》中有個關於脫髮人群年齡層的區分,80後佔脫髮人群的38.5%,而剛步入職場不久的90後成為僅次於80後的“脫髮主力軍“,佔36.1%。很顯然,受脫髮這一亞健康困擾的情況年輕人更願意為此做出改變。

不過從性別維度看,成年男性的脫髮程度依然比女性更嚴重。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約有1.05億男性正在與脫髮作鬥爭,而女性則有0.24億人左右。

如此體量龐大的脫髮群體,造就了一個醫美細分領域——植髮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

技術簡單 操作精細

植髮的原理很簡單,取人體頭髮較為茂盛區域(多為後腦部位)的毛囊,分離成單株或者多株毛囊單位,經過顯微外科技術,把健康有活力的毛囊單位移植到需要的部位,讓其在新的部位存活、成長。

目前得到國際認可的植髮技術有FUT和FUE兩種。

“禿”然爆發的“頭上生意”:養髮機構搶佔市場,植髮市場廣闊

1個毛囊就是1個“單位”,植髮後1個單位一般會長出1~4根頭髮。從事美容整形工作5年的張醫生向記者講解了詳細的植髮過程。

首先,並不是所有人適合植髮手術。植髮前,醫生會使用毛囊檢測儀為顧客檢測毛囊健康情況,這個過程實際上是在檢測顧客取發區的頭髮生長狀態,如果毛囊壞死嚴重甚至是沒有健康取發區,是不適合進行植髮手術的。

張醫生告訴記者,被取走毛囊的地方是不會再長出頭髮了,“這也是為什麼通常取發區域會比較大,這樣在較大面積上分散取走毛囊,整體上對美觀程度不會有大的影響。”

種植髮際線的詹小姐總共移植了1000多個單位,整體上看不出有何變化。但是對於脫髮情況較為嚴重的人,取發區的情況可能就不會這麼樂觀了。

取毛囊一般會在20倍顯微鏡下進行操作,對醫生手法要求很高,因為要防止破壞毛囊本身的包裹物,保證毛囊的活性。同時,被取下的毛囊存活時間有限,整個取發過程一定不能過長。取毛囊之前,醫生會先給顧客取發區的頭皮打上麻藥,麻藥劑量視取髮量而定,過多過少都會嚴重影響顧客的體驗甚至是健康。

此時,被取出的毛囊會被暫時存放在培植液當中。植髮手術開始前,是嚴謹的消毒環節,接著,醫生會在提前與顧客溝通好的植髮區域進行打孔,這個環節中,孔的深淺依舊考驗著一個醫生的植髮技藝。然後使用植髮筆將健康毛囊植入孔中即可。

“看了詳細的植髮過程,我有點打退堂鼓了。”小楊在採訪中說道,接受植髮手術需要勇氣。

植髮手術後一個月左右,被種植的毛囊單位中的頭髮會被“頂掉”,重新長出新的頭髮,整個過程算是完成了。

不難發現,植髮手術原理很簡單,但是對操作醫生的技術要求是非常高的。張醫生告訴記者,被損壞的毛囊是不可再生的,因此一旦遇見水平低下的醫生,很有可能不僅完不成植髮手術,更會將原本健康的毛囊損壞掉。“如果是操作專業的醫生,幾乎可以保證種植的毛囊90%以上的存活率。”

“禿”然爆發的“頭上生意”:養髮機構搶佔市場,植髮市場廣闊

“頭上生意”以營銷為主

目前市場上種植一個毛囊單位一般在10元到20元不等,根據每人脫髮情況不同,每次種植的費用最低也是萬元起步,也難怪很多人感慨掉的每一根頭髮都是人民幣。

《2017年中國醫美行業白皮書》中指出,中國已經超越巴西成為全球第二大醫美市場,到2019年將會突破萬億大關。而植髮作為醫美產業的一個細分領域,近幾年也迎來了迅速的發展。

艾瑞諮詢發佈的《2018年中國植髮行業研究報告》顯示,2017年我國植髮行業的規模為92億元,對比2016年增長了一倍左右。而《全球植髮市場報告》則預計到2023年,全球植髮市場規模將達到238.8億美元。

從以中年男性為消費主力到脫髮年齡下沉帶來的更為年輕的植髮市場,“植髮”熱詞已經在朋友圈和搜索引擎中屢見不鮮。與蓬勃的植髮市場需求相對應的形成了一條產業鏈:植髮器械、耗材生產商和經銷商,植髮機構以及相關電商服務平臺,消費者。

雖然植髮市場需求正在強勢爆發,但是目前國內植髮機構的市場滲透率並不高。記者採訪的幾位有植髮需求的用戶都表達了一個疑惑:“到底去哪家做比較靠譜?”

詹小姐選擇了公立醫院,“感覺還是公立醫院的安全性更有保障,價格也比私立整形醫院要合理一些。”谷先生正在考察一家醫美機構:“他們家服務態度很好,而且主打植髮手術,感覺比較專業。”

事實上,目前植髮機構大致分為公立醫院相關科室、私立醫療美容醫院(整形醫院)、專業植髮機構。除了公立醫院,其他機構的市場拓展主要靠廣告投放打開營銷渠道,《2018年中國植髮行業研究報告》指出,植髮機構的營銷費用中有70%用於線上廣告投放,主要是搜索類為主。這也是為什麼在各大搜索引擎輸入“植髮”關鍵詞會湧現出五花八門的植髮機構的廣告推廣。

從90年代植髮技術進入中國開始,植髮機構的競爭一直都有但並不算慘烈。比較有發言權的專業植髮機構有科發源、雍禾植髮、碧蓮盛等,但由於植髮市場並未完全成熟,競爭格局實際上並沒有完全顯現,目前也並沒有一個權威的植髮機構專業水平考核方法。

消費升級背景下人們日益重視的“顏值消費”,脫髮人群年齡下沉帶來的年輕化消費取向,植髮手術入門較低造成的產業准入低門檻,共同刺激了這個目前尚處於發展階段的植髮產業。

養髮機構搶佔市場

有人說,植髮和假髮是脫髮人群最後的“救命稻草”,而在此之前,大家幾乎早已試遍了所有防脫髮和護髮秘笈。

黃小姐堅持喝“養髮秘方”有半年了,據她所言,脫髮問題沒有改善,但是頭髮看上去確實更加黑亮了,“也可能是我的心理作用。”黃小姐將她的養髮秘方大方分享給了同事:“枸杞、黑豆、黑芝麻、核桃、杏仁放在一起煮成糊糊就可以啦。”

網友Lily則是通過頭皮按摩來實現防脫固發:“小拇指放在太陽穴兩邊,大拇指放在兩鬢後面,用指腹的力量往上推……”天柱穴、風池穴,養髮達人Lily滔滔不絕向記者傳授按摩手法。

與這些勤快的養生人士相比,大多數人更願意採取更為簡便的方式,比如使用護髮產品以及到專業養髮機構進行頭髮護理。

據業內人士介紹,2014年我國養髮行業的市場滲透率為0.2%,市場規模為8億元,而到了2017年市場滲透率達到1.5%,市場規模達到100億元。根據《中國人頭皮健康白皮書》所示,到2020年,我國養髮行業的市場滲透率將達到20%,隨之增長的整個養髮市場規模有望突破200億元。

迎接朝陽產業的升起,各大日化公司相繼推出了五花八門的“洗護套裝”搶佔市場,生薑、黑芝麻、何首烏、人參、無硅油、精油,與之相對應的防脫髮、白轉黑、補水、滋養、去屑、控油……

日益蓬勃的市場規模表明,消費者願意為了一頭秀髮而細心挑選“對症”的洗護產品從“頭”開始。很多消費者對養髮的瞭解止步於功能豐富的洗護用品,其實市場上已經有專業養髮的機構存在,並且隨著防脫市場需求的增加也在不斷擴大市場滲透率。

“日本柳屋”就是一個老字號養髮品牌,號稱日本美髮鼻祖,有將近400年的經營歷史,近幾年在國內各大論壇、App經由網絡紅人推薦而走紅國內市場。國產品牌渙醒養髮、絲域養髮在“髮圈”裡知名度較高,都是通過滋養頭皮、修復毛囊從而達到保護髮絲的效果,也有一些養髮機構是通過產品與儀器相配合完成養髮目的的。

全面攻城略地的養髮機構認為未來十年是中國養髮產業的黃金期,為了適應日益加劇的競爭格局,從源頭產品到高科技儀器,從簽約服務到完善的售後保養支持,養髮機構可謂全方位出擊掘金市場。

隨著第一批90後步入“中年危機”,圍繞這群擅長“朋克養生”的年輕一代展開的“護髮攻堅戰”全面打響,洗髮水、護髮素、護髮倒膜、護髮精油、養髮噴霧似乎已經是入門級別的產品,各種先進的養髮儀器、專業養髮產品越來越受到愛美人士的青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