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ep開始線下撈金


Keep開始線下撈金



2017年3月,剛參加完“中國發展高層論壇”的庫克順便考察了北京的互聯網公司,在隨後的行程中,有兩家企業被幸運地“翻牌”:一個是當時如日中天的ofo小黃車,另一個是線上健身平臺Keep。

兩年時間過去了,ofo從被資本簇擁到淪為一地雞毛,上演了共享單車盛宴的曇花一現;而Keep卻一路高歌猛進,成為中國健身領域的準獨角獸。

一興一衰,想必也出乎了這位蘋果CEO的意料。

不過現在來看,兩場資本角逐的結果最後大相徑庭,其實也全在情理之中——瘋狂擴張、野蠻生長,一味燒錢的模式讓ofo陷入無底的深淵;而Keep則在低調中不斷打磨產品修煉內功,如今已經將同行遠遠甩在身後。

4月24日, Keep 2019 運動生活新品發佈會在北京達美中心舉辦。發佈會上,Keep團隊推出了智能硬件新品以及全新的KeepLite輕食,團隊表示,希望通過覆蓋更多的生活場景,建立更加完整的運動科技閉環。

一向以低調沉穩著稱的Keep,如今突然開啟了加速器,這讓整個運動行業都有些觸不及防。

運動APP的“自律”哲學

Keep成立於2014年,一開始是針對運動“小白”提供免費的健身課程,受到不少用戶的追捧。

“自律給我自由”,是Keep沿用至今的品牌slogan,它蘊含著最樸素的哲學思想:自律是多數人所欠缺的,而能夠真正控制自己慾望、約束自己言行的人,才能帶給身體和心靈上的絕對自由。

Keep開始線下撈金


做人如此,做公司亦是如此。

在Keep的發展過程中,這個極具創意的廣告語不但為平臺吸了大量的粉,同時也被很好地運用到公司的決策中去。

Keep上線之時,正是國內O2O創業的高潮期,風口之下出現了包括小熊快跑、燃、約教練、人馬君、開練、叫練在內的大批O2O健身創業項目。但隨著2015下半年O2O風口戛然而止,大批項目遭遇波折甚至直接倒閉。

在風口猶豫過的Keep最終沒有觸及O2O這一板塊,而是選擇專注線上教學模式,主打“工具+社交”屬性的強IP。

事實上,Keep APP正式上線是在2015年2月,在之前的很長時間裡,Keep都只是在微信公眾號、QQ群、貼吧等自媒體平臺推薦高質量的減肥、健身文章,並且絲毫不會提到其業務本身。

而當Keep真正上線時,Keep通過包裝好的“KOL”們不動聲色地向用戶安利這款新鮮出爐、內容紮實的App。儘管軟文氣息強烈,但由於前期大量的鋪墊,讀者也並沒有表現出太多的排斥。於是在上線初期,Keep就在各大減肥健身社區引爆自己的產品。

“自律”讓Keep在2015年平穩落地,通過提升內容質量與創造便捷化運動場景增加用戶粘性,Keep在運營差異化方面做出了有效的突破。

總的來說,Keep在創業初期一直保持克制,對電商和廣告這兩個最直接的“來錢”模式還存有戒心。在時機不成熟的時期貿然收割流量,謹小慎微的CEO王寧擔心會破壞Keep用戶的忠誠度。


Keep開始線下撈金

Keep 創始人&CEO 王寧


當然,這種“自律”給Keep帶來的回報是巨大的。數據顯示,短短30個月,Keep就獲得了1億的註冊用戶,而在最近的兩三年中,Keep絕大多數時間都居於App Store健康健美分類的榜首。

決定生死的轉型

儘管逃出了2015年的“O2O死亡名單”,但在沒能完成商業變現之前,任何所謂的安全區都似乎沒有意義。

在當時來看,僅憑一個熱鬧的健身社區似乎還遠遠不夠,如何打通商業閉環,成了王寧團隊最需要解決的問題。

而這次的切入點,自然就是電商。

關於電商的定位,王寧其實比任何人都要堅定,他曾在2015年底與科技自媒體人闌夕對話時表示:

“電商業務的成敗將決定Keep的生死。如果Keep在2016年不能轉型成為一家盈利的互聯網公司,那麼Keep也就沒有什麼機會了。”

於是在2016年4月,Keep的新版本除了推出了“跑步功能”外,最大的亮點就是上線了自家的商城,從出售運動周邊商品來切入商業化探索,這標誌Keep從健身工具向運動平臺的轉型。

不過,Keep電商模塊的推出是低調的,它的入口埋得很深。鑑於對於倉儲、物流和售後的籌備時間考慮,Keep團隊對於電商的投入並不多。在王寧看來,電商業務要拆出來成為Keep的一級入口,“至少還有一段時間”。

在接下來的兩年間,Keep電商業務的開展只能說成績平平,除了擴充一些商品品類外並沒有太多的變化。並且,Keep商城的產品以自主貼牌為主,銷售SKU不多,加上運動類商品復購率低,還無法撐起平臺的盈利需求。

面對亟待變現的億萬流量,線上步履維艱的Keep終於把目標瞄準了線下。

2018 年年初,Keep在北京華貿中心開出第一家線下空間 Keepland 。之後,Keep又一口氣在北京和上海兩個超一線城市開出了十幾家線下門店。

和傳統健身房不同,Keepland可以記錄用戶的所有運動數據,用戶能清晰直觀地瞭解自己所處於的狀態;另外,通過強大的RDC內容研發團隊,Keepland還在不斷地研發適合國人訓練方案。


Keep開始線下撈金


除了線下健身空間Keepland連接運動與城市場景,還推出了硬件產品KeepKit,用於連接運動與家庭場景。

針對以上兩個場景,Keep分別推出智能跑步機訓練課程和自主研發的MIXT課程,實現從線上到線下完整的運動服務閉環。

一條“更艱難的路”

從線上到線下,Keep通過軟硬件的結合帶來了內容場景的全面升級。不過,這顯然並不是Keep的終極形態。

今年4月24日,“Keep 2019 運動生活”新品發佈會在北京達美中心舉辦,正式推出智能硬件新品 Keep 智能運動手環、Keep 健走機,以及全新的 KeepLite 輕食。

按照健身行業“三分靠練,七分靠吃”的說法,這下Keep真正做到了面面俱到。

“我和我的團隊在2018年初進行了很長時間的糾結和思考”,王寧在發佈會一開始就道出了當時的選擇困難:是做更簡潔的線上流量變現,還是覆蓋更多的場景建立更加完整的運動科技閉環?

最終,王寧選擇了那條“更加艱難”的路徑。

經過團隊的反覆考量,Keep最終決定是將整個健身人群的服務鏈條做得“更深更專”——即在線上App之外,通過硬件、實體店等線下方式來給Keep已經積累起來的健身用戶提供更多的場景和服務。

在發佈會上,Keep生態業務負責人劉冬表示,在發佈運動手環和輕食系列後,Keep也就覆蓋了健身人群“吃、穿、用、練”等多個場景。

對於Keep而言,上線輕食服務的想法也是出乎了行業內的意料,這和它在運動行業裡觸類旁通的開拓品類完全不同,跨界伸出的觸角,已經遠遠超過了常規邊界。

通過體重秤、運動手環,輕食等產品,Keep讓運動數據更容易在不同場景之間流通和累積,成為自身的數據資產;同時也更方便用戶個體觀察自身,進一步降低日常化的專業運動的進入門檻。


Keep開始線下撈金



“Keep希望成為全球化的科技公司,用科技力量改變全世界人們的運動和生活。”這是王寧和Keep更大的野心。

但從一個小小的App上憑空”長“出一個完整的健身生態並不容易。王寧為此反覆強調,Keep對於自身健身生態的建設還處於初步階段,這是一條走起來更慢的路。

機會與挑戰並存

在傳統運動行業,人們很難把健身、餐飲、服飾等聯繫到一起,從這個角度講,Keep無疑是一個開創者。但如何將這幾個板塊有效整合形成商業閉環,還是一個問題。

目前來看,Keep的商業邏輯雖然近乎完美,但落到實操層面是否有價值,具備多大的價值,是否對得起成本付出等,仍然需要時間來檢驗。

首先在硬件方面,Keep雖然打造了爆款的產品,但隨之而來也有很多質疑聲。

例如,跑步機KeepKit就存在用戶體驗方面的問題,在京東旗艦店中,部分網友留言質疑噪聲過大、前置扶手過低、沒有左右扶手、不支持坡度調節、不能摺疊存放等。

從Keepland健身房來看,這種主打小團課的健身房目前也面臨著用戶爭奪的危機,樂刻、光豬圈、超級猩猩、覓跑、公園盒子等品牌,都對Keepland的生存空間帶來了挑戰。

資料顯示,目前Keep在京滬兩城一共有11家門店,而超級猩猩已經有近90家門店,樂刻門店更是有近500家。可見在體量上,Keepland還“小得可憐”。


Keep開始線下撈金



而Keep最近進入的沙拉輕食領域,也早已殺成了一片血海。

在“吃得健康”成為下一個消費需求點的同時,也有大量品牌黯然退出:早在2015年,經營4個月的小綠格蕾沙拉就宣佈與吃貨們告別;2017年初,沙拉日記項目宣佈關門;而就在3月份,主打主食沙拉的O2O電商品牌甜心沙拉被傳出倒閉、創始人失聯的消息……

有人說,看似前途無限的輕食沙拉市場,其實是被資本市場吹出來的泡沫,一碰即破。

從Keep輕食小程序上看,目前上線的種類有手卷、三明治、沙拉、鮮榨果蔬汁、零食幾類,商品的sku並不是很多,像手卷和三明治僅各有2種。

值得注意的是,該輕食產品僅支持線上訂購,並沒有實體門店,而原國家食藥監總局發佈的《網絡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辦法》中明確規定了 “無實體店不外賣 ”。

王寧的想法是用科技的力量改變人的運動和生活,但Keep似乎只做到了用資本的力量建立了一個運動愛好者社區、一個連鎖健身房以及一個線上商城……問題是,這些都還沒有真正地實現盈利。

生態圈的建立是一個“減脂增肌”的過程,而不是一味地追求“虛胖”,在Keep不斷地擴充自身品類的時候,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

一般來說,品類擴充成功的特點需要具備:

1、用戶忠誠度極高,品類擴充併產生交易閉環,核心不是簡單地賣東西,而是賣的keep自家品牌多年積攢的信任背書;

2、擴充的品類產品和服務是原有用戶的剛需,而且還能降低用戶選擇成本;

3、擴充的品類內容不傷害原本業務,還能拉高整體GMV或者提高整體體驗,做到“幫忙而不添亂”;

4、擴充的品類是不是原有團隊基因所擅長的,比如食品、科技硬件,做得好的產品必須擁有核心競爭力、高溢價的品牌能力還有強大的供應鏈支撐。

顯然,Keep身上目前還沒看到這些優勢存在。

事實上,除了線上已經運營較為成熟的App開始做內容增值服務之外,keep大部分新業務都還停留在基礎設施搭建的階段,Keep未來面臨的挑戰還依然很多。

總結

互聯網行業講究以快制勝,許多創業者在“風口論”的激勵下瘋狂燒錢圈地,卻往往忽視了產品和策略。而keep在一陣喧囂之中專注打磨產品,也終於到了加速階段。

但Keep看似無邊界的業務擴張,也無形中給自己帶來了不小的壓力。如今,Keep還處於基礎設施的搭建階段,面對史無前例的超大版圖,Keep在資金、技術、管理等方面都迎來了更大的困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