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培科:中國應構建“一帶一路”國際金融指數

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後,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支持和積極參與,亞投行、絲路基金等相關配套金融機構陸續設立,中國企業也開始在“一帶一路”沿線紛紛佈局,這為中國參與全球治理與發展多邊經貿合作打開了新局面。

“一帶一路”倡議對廣大發展中國家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既可以學習中國的發展經驗,也可以通過“一帶一路”的鏈接讓發展中國家的經貿往來、文化交流更加緊密,尤其在國際貿易衝突的大背景下,探索一條促進世界和平發展的全新路徑難能可貴。但目前一帶一路的投資大都是中國國有企業單邊投資為主,並遭到了西方發達國家的普遍誤解,若要真正將一帶一路的意圖落到實處,就得充分發揮市場手段和金融撬動作業,讓全球投資者都參與進來共建、共享。

建議構建“一帶一路”國際金融指數

在目前的國際經貿局勢下,我們建議構建“一帶一路”國際金融指數,吸引國際投資者全面參與其中,弱化“一帶一路”的政治屬性,強化經濟屬性,避免被誤解為“馬歇爾計劃”,避免中國單邊投資和單邊援助,只要一帶一路坐實後貿易的出口就自然打開了。

“一帶一路”是中國長期決策,與中國未來國運緊密相連,因此必須要建立長效、黏性的市場合作機制。僅靠外交迂迴和對外直接投資,其黏性和可持續性不足。要想搞活“一帶一路”各國的經濟和提高國際關注度,必須要打造完整覆蓋中國“一帶一路”倡議規劃的國際金融主題指數系列,讓其成為中國和國際資本市場上可自由交易的指數標的,讓中國和其他各國投資者真正用經濟紐帶聯繫起來,一起參與評估“一帶一路”各國公司和項目的收益與風險,用風險對價的方式形成市場化的價格和投資回報,從而讓“一帶一路”成為全球投資者關注和追隨的指數標的,這也是中國參與全球治理和制定國際金融資產定價權的具體展現。

如果缺失“一帶一路”國際指數,中國的絕大部分投資者視線就會侷限在國內,就會缺乏基本的投資基準來挑選投資標的和評估好公司及好項目。目前,國內大部分想參與“一帶一路”項目的機構和個人大多缺乏國際投資經驗,加之語言障礙、文化差異和各國政治法律迥異,如果沒有國家頂層指導和“一帶一路”國際指數的指引,則很難在國際投資中取勝,而且很難讓彼此各方都參與進來,反而成了一些資金外逃的渠道。

現有各種“一帶一路”指數和基金大都侷限在中國國內,僅選擇與“一帶一路”主題沾邊的中國上市公司供國內投資者炒作,根本無法吸引國際資金和經濟帶上各國投資者共同參與開發“一帶一路”。由於核心權重設計上的嚴重缺陷,從而無法有效客觀反映“一帶一路”主題,而且國際上沒有金融機構及投資者選用和追蹤現有的“一帶一路”指數。

構建一帶一路國際金融指數的具體步驟

一帶一路是一個長期投資行為,涉及各種各樣的投資,而一帶一路沿線的大部分國家金融市場相對滯後,信息交易基礎不完善,我們想要做出能給國際投資者使用的一帶一路國際指數,就必須客觀、公允、符合國際規則,得有強大數據庫和信用體系支撐的可交易指數。這就需要我們國內的互聯網技術企業、大數據公司、律師機構、會計師事務所、評估機構、券商、銀行等全面參與一帶一路的佈局,將中國的數據管理經驗以商業運營的方式輸出,這樣既可以給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企業提供商業服務,也順手做到立體化的數據收集、整理和評估,建立國際投資者能夠看得懂的商業信用體系,從而所有的貸款、發債、投資等決策就會有理有據。一帶一路國際金融指數雖然只是一些市場交易的指數,但涉及方方面面和需要系統性協調,建議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領導小組下面設立專門的辦公室來協調推動和頂層設計。

一帶一路國際金融指數主要是針對國際機構投資者,建議將指數的技術開發和推廣放在香港,可以由絲路基金、港交所或中投公司來牽頭市場化運營。

一帶一路國際金融指數可以從如下幾個指數開始著手:一帶一路國際股票指數、一帶一路國際債券指數、一帶一路私募股權投資指數、一帶一路企業債權投資指數等。根據難易程度,可以先利用各國上市公司的公開資源先編制國際化的股票和債券指數,然後再做一帶一路私募股權投資指數和一帶一路企業債權投資指數。這些指數一旦構建成功,就實施全球路演,吸引國際機構投資者參與其中,中資金融機構可以發行相應的基金進行投資跟蹤。

為了保障一帶一路國際金融指數的健康、長期運行,必須要在一帶一路沿線各國按市場化的方式建立現代化的商業信息系統和建立國際化企業信息評級系統,鼓勵國內的互聯網商業企業和電商平臺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佈局,協助商業信息和商業信用信息的收集整理開發,整合國內現有的評級資源,用於評估投資風險。可以建立正向的激勵機制,對於接受和獲得中國企業信用評級或認可的本地企業,可以納入相應的指數體系,可以優先獲得中國的投資、借款和金融服務。有了這些基礎信用分析數據,既可以降低國內企業一帶一路的投資風險,也可以更近一步吸引國際投資者參與其中,當然也可以在港交所設立一帶一路板,鼓勵和吸引一帶一路沿線的優質企業赴港上市,在吸引IPO的過程其實也是在變現接受我們的金融服務和金融規則,同時由於公眾公司信息披露的要求,自然就需要各類金融中介服務機構參與其中,從而這些金融中介機構就有意願和有積極性來參與一帶一路的佈局。

鑑於初期各界認識和可開發資源有限,不可能一夜之間建立一個完整的標普、彭博、或四大會計事務所的數據庫,若一旦有了這樣的意識和佈局之後,資源就會加速聚集。初期可以先易後難地推進,也可根據中國投資的實際需求和投資領域來重點佈局指數權重,然後逐步完善、逐步打造出能夠完整覆蓋中國“一帶一路”倡議規劃的國際金融主題指數系列,逐步涵蓋股票,債券,大宗商品,衍生品等各類投融資載體,把中國及其他各國投資者真正用經濟紐帶聯繫起來,形成長效有黏性的市場合作機制。

構建一帶一路國際金融指數的必要性

縱觀世界金融歷史,金融指數一旦被市場認可,幾乎可以永續存在,影響持續而廣泛。構建一帶一路國際金融指數符合國際金融市場慣例,也符合市場化運營的規則,容易被國際投資者和一帶一路沿線各國接受。

第一,努力將一帶一路國際金融指數打造成全球金融市場上的必需品。

“一帶一路”沿線有眾多國家,有大量的上市公司和私營企業,如果讓沿途各國公司參與並受益“一帶一路”相關經濟活動的行為,將會直接反映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各類相關證券的定價,與千萬投資者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一帶一路國際金融指數的編制將有利於抓住沿途各國的核心利益,追蹤沿途各國公司的市場表現,減小國際政治干擾,以最直觀的指數收益率形式鼓勵動員各國投資者積極參與“一帶一路”的建設融資,並且分享相關收益,從而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體。

第二, 努力將一帶一路國際金融指數推為國際資金的投資基準。

當今全球金融市場上各類資金規模總和已超過百萬億美元,而大部分都被用於追蹤各類可投資資產的相關指數,所以資金的平均回報率與其所追蹤的指數較為接近。在此背景下,一帶一路國際指數系列可以為各國投資者提供可靠的投資基準和指引,通過有效的產品設計來協助投資者篩選評估優質投資標的,從而吸引並協助巨量國際資金有效配置進與一帶一路相關項目及證券品種上,用風險對價的方式形成市場化的價格和投資回報,從而使“一帶一路”宏觀經濟主題切實落地併成為全球投資者可關注追蹤並能夠交易的指數標的。這即是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和爭取國際金融資產定價權的具體能力展現,又可以在各國形成磁石效益,促進發展一帶一路各項目的滾動發展。

第三,讓一帶一路國際金融指數成為參與國際金融規則競爭的抓手。

一個行業最高層次的競爭是規則的競爭。但是目前,國際金融體系和國際指數的話語權並不在我們手中。所有外國主要指數公司都能設計中國相關指數,而中國目前沒有一家公司能去設計國際指數。國外指數公司壟斷金融規則的上游,使得很多中國大基金公司,大機構即使在追蹤中國國內投資標的時,也言必稱國外的中國指數,這無形中又進一步接受、鞏固了他們的壟斷地位,而只懂追隨外資指數的中國基金產品將在國際金融領域永無出頭之日。所以,正如“一帶一路”的偉大構想欲打破目前國際壟斷秩序,其相應的指數也將在國際金融領域產生破局效應。

據稱,全球約有9萬億美元之多的資金在追蹤美國的摩根斯坦利資本國際(MSCI)指數系列,約4萬億美元在分別追蹤美國標準普爾(S&P)指數及英國富時(FTSE)指數。而作為佔全球生產總值15.5%(2015年)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其A股市場卻被MSCI指數系列三次拒絕收錄,其直接的後果就是,數千億美元的全球資金無法對中國相關的資產及股票進行有效認知及配置,最後才勉強引入;另外,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在被MSCI指數系列也被延遲近十年後才勉強錄入。而反觀其他國際同類知名指數公司,他們卻大多早已把中概股納入其中,且中國在他們的指數系列中的百分比權重也要比MSCI高出近一倍。

如此奇恥大辱明確地告訴我們,與其被動乞求別人,不如結合自身優勢主動地建立國際規則,積極打造構建全球市場指數、一帶一路市場指數及相關金融衍生品。成為全球現有市場指數的有力競爭品甚至替代品,進而大力發展國際金融衍生產品和性構建金融資產定價權,爭奪全球金融產品指揮棒和維護市場流動性,以此來推動中國經濟的全球化以及中國金融、資本市場、人民幣的國際化。

第四,一帶一路國際指數可降低中國資金在境外的投資風險。

目前的中國資金就像“唐僧肉”被全世界所垂涎,各國都希望中國資金前來投資興業。但如果不能號召起其他國際投資者,中國資金獨自外出會因為缺乏相應的風險對沖機制而承擔巨大的投資風險,同時也很難得到各國的深入配合。據美國華盛頓智庫企業研究所計算,中國於2005年至2014年間在海外投入的2460億美元中,有大約四分之一的投資沒有帶來預期收入。其中一半投資集中能源部門和交通部門,而這兩個部門恰恰是“一帶一路”項目的優先投資方向。為了避免在“一帶一路”低效投入,構建一帶一路國際指數迫在眉睫。一帶一路國際指數能夠有效地吸引擴大投資者的範圍和規模,促使各國利益相關方共同對一帶一路的各類項目做出綜合風險評估與定價,從而為中國境外資金提供風險預警,同時也可以通過風險共擔機制避免中國資金獨自承擔風險。例如在2000年初,美國通過監控互聯網公司指數,標普500指數的市盈率變化,及時發現互聯網公司的盈利無法支撐股價,從而預警互聯網投資泡沫。如果缺失一帶一路國際指數,中國的絕大部分投資者視線就只會侷限在國內。雖然有意參與“一帶一路”項目的機構和個人很多,熱情高漲,但是大多數缺乏國際投資經驗,加之語言障礙、文化差異、政治法律迥異等因素,若再沒有國家層面的佈局和“一帶一路”國際金融指數的指引,則很難在國際投資中獲益。

縱觀現狀,目前已有的各類“一帶一路”概念類指數與基金,其投資標的範圍基本侷限在中國境內。現有指數無法有效、客觀地反映“一帶一路”國際化主題,從而導致國際上沒有金融機構及投資者願意選用及追蹤純國內的“一帶一路”概念指數。

另外,不少國內的金融產品只是簡單地綜合與“一帶一路”主題沾邊的上市公司供國內投資者炒作,而無法吸引長期、專業的國際機構投資者參與。

(作者:對外經貿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員;CCTV財經評論員,郭鵬先生對本文亦有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