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第三季)第五集《承心》:以心承心,相授相望

近年來,隨著觀眾對紀錄片作品的持續關注,一批又一批聚焦“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作品源源不斷地進入大家的眼簾。如《手造中國》、《本草中華》、《中國文房四寶》、《最後的大東巴》等以不同主題視角為切入點,從器物表徵到情感內涵,全方位地展現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今年四月,紀錄片《傳承》(第三季)在央視四套開播,承襲前兩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題再出發:在深挖傳統文化發展的延續困境中,不斷嘗試實踐同類型紀錄片的差異化敘事;在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不斷回望家國責任與人文關懷。


《傳承》(第三季)第五集《承心》:以心承心,相授相望


如何讓傳統文化類題材更好地吸引觀眾?僅僅從視聽語言入手,通過精緻的畫面與流暢的配樂來“征服”大家是遠遠不夠的。立足故事,變換視角,尋求與觀眾情感共鳴的契合點,正是紀錄片亟需實踐的方式。正如《傳承》(第三季)第五集《承心》著力對人物、故事、敘事手法三個方面進行重點描摹,跳脫紀錄片千篇一律的“套路”,讓觀眾耳目一新,在同類型作品中構建出屬於自己的風格特點。

年輕化人物選擇:對繼承者群體的守望與期待


“匠人”故事從來不缺少技藝精湛的長者。與同類型紀錄片首選權威的長者、老者為核心人物不同,《承心》的主人公正是下定決心學習與繼承藏族德沙旋木製作技藝的少年——桑朗多登。桑朗多登是德沙村走出來的第一個大學本科生,小時候父母反對多登學習旋木這門傳統手藝,鼓勵他一心努力求學。畢業後,桑朗多登考上了家鄉縣城的公務員,周遭的所聞所見再次喚醒他心中對旋木技藝的喜愛。由此,觀眾緊緊跟隨著這位少年的腳步,展開了學藝的冒險旅程。

紀錄片《傳承》(第三季)年輕化的人物選擇消解掉“非遺”傳播長此以往“強硬說教”的刻板印象;轉而強調帶領觀眾走進故事、還原在場,循序漸進地挖掘出器物表徵下所潛藏的巨大寶藏,徐徐揭開傳統技藝的完整樣貌。這樣一來,紀錄片娓娓道出“非遺”之美又緊扣傳承之魂:以心承心,相授相望。除此之外,《傳承》(第三季)年輕化的人物選擇再次體現了現代語境下對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思考:將“非遺”符號寄託在對家的依戀中。傳承的,不單單是一門技藝,而是引以為傲的家族觀念,世代相連的濃濃深情。

呼應式敘事結構:新老視角對話碰撞出新鮮火花

從壯美的亞丁神山到煙火氤氳的稻城,從延綿無盡的森林草原到錯落有致的公路村莊。鏡頭在廣闊的天地間追蹤著兩位傳承人的軌跡。困於腿傷,洛絨無法貼身指導徒弟,只能自己在家擔憂多登的表現;而桑朗多登則懷揣對技藝的熱愛,一路跋山涉水,直面困難,恍惚間懂得了舅舅對旋木技藝堅守的意義。鏡頭語言中,師傅的視角與徒弟的視角被自然分為兩支敘事線索,相互穿插,兩兩呼應。


《傳承》(第三季)第五集《承心》:以心承心,相授相望


桑朗多登的舅舅是縣城遠近聞名的旋木手藝人,在故事的開篇便表露出對外甥學藝的擔憂:“我擔心他吃不了這個苦,讀書讀那麼久,大學生回來做旋碗……”洛絨心中,肯幹吃苦、堅持不懈是這門手藝最看重的品質。鏡頭一轉,形成回應的桑朗多登對舅舅的擔憂心知肚明:“我知道舅舅對我不放心,十幾年來一直在讀書,就是隻會動腦不會動手的那種……”他渴望通過完成舅舅交代的任務來證明自己。看似對空言說的敘事表達,卻將獨立的兩條線索緊密交織,給受眾以巨大的情感觸動。

正如《承心》的主題:傳承,正是長者對技藝一絲不苟的用心;晚輩對夢想單純不改的初心。師傅與徒弟,舅舅與外甥,層層“考驗”與“挑戰”不斷交織,兩支線索一對一緊密呼應,一步步推進情節的發展。拋卻單一視角的敘事方式,一方面體現了《傳承》(第三季)對年輕群體的關注期待,生動地展現“非遺”的獨特魅力;另一方面相互印證了兩代傳承人深植心底的,那份對傳統文化的恪守。

緊湊型閉環故事:故事性與紀實性相得益彰

跳脫出對一門技藝的細緻刻畫,以人物之眼詮釋“非遺”文化實為一種“反套路”。通過人物來描摹事物,抒發感情,這就對片中故事的獨立性和完整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傳承》(第三季)最大的亮點莫過於傳統紀實框架下對人物故事的最大化演繹,每一門技藝通過完整的故事表達出來,更加生動、直觀,直映觀眾心中的情感底色。一個完整、獨立、緊湊的閉環故事一定程度上成就了紀錄片說理與抒情的“剛柔並濟”:技藝表徵的“剛”,精神內核的“柔”,兩者和諧共融、相互補足。


《傳承》(第三季)第五集《承心》:以心承心,相授相望


洛絨作為德沙旋木技藝的第六代傳承人,按傳統無法將這門手藝傳授給兩個女兒。加之突如其來的腿傷,即將耽擱送予親戚家新生兒的滿月禮——一盞傳統德沙旋木嬰兒碗的製作。這樣一來,桑朗多登有了為舅舅分憂的契機,更能借此實現自己傳承技藝的理想。曲折的情節與人物間婉轉的衝突共同建構了問題的“起點”。閉環故事對紀錄片剪輯的要求較高,體現在視聽語言的敘事邏輯上:從問題聚焦的“起點”到問題合理解決的“終點”,環環相扣,層層深入,最終首尾呼應。主人公桑朗多登更是不斷歷經花籽油、松油採集的艱難險阻;首次製作旋碗中的失敗與喪氣,然而最終在師徒二人的共同合力下,完成了滿月禮的製作。

如此,第五集《承心》呈現出一個緊湊、完整的閉環故事,故事之起全家人制作滿月禮的心願終在故事之尾得以落成。每一幀畫面組合成整體,每一個細節聚攏成故事,直擊每一位觀眾的感官世界,彷彿將我們立刻帶入紀錄片真實的情境中,體驗故事中主人公傳承“非遺”的完整心路歷程。


《傳承》(第三季)第五集《承心》:以心承心,相授相望


傳統文化類型紀錄片的豐富,大大滿足了觀眾對文化薰陶的需求。但是,一味陷入“空洞”與“生硬”的敘事“套路”中,終將會讓傳統之美深陷說教、老舊的惡性循環。《傳承》(第三季)的嘗試與創新正是對“套路”的一種祛魅,以紀實的格調、戲劇的手法讓每一個“非遺”的技藝,款款深情地走進觀眾的心。

正如紀錄片宣傳語所說:傳時代心,承世代美。“非遺”與其他傳統文化一樣都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脈絡,這些縱橫的線索勾勒出在這片熱土上生活著的人們。他們用勤勞的雙手,不竭的智慧為世世代代積澱下寶貴的“財富”。這些“財富”早已與物質無關,而是人與人的,心與心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