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記憶中,你聽過的第一個故事是誰講的?是個什麼故事?

社會最底層的聲音


我是一念,我來回答。

“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裡有個缸,缸裡有個鍋,鍋裡有個盆兒,盆兒裡有個盤兒,盤兒裡有個碗兒,碗兒裡有個匙兒,匙兒裡有個花生仁兒,我吃了,你饞了,我的故事講完了。”


媽媽當年就是講著這個故事,一夜夜地哄著我入眠。這就是我從記事以來聽到的第一個故事,說是故事其實比較牽強,這更像是一首歌謠,可我至今仍然記憶猶新。


長大後的我曾經無腦地分析過這個故事,發現這個故事居然有完整清晰的架構,有自己的世界觀在裡邊,有自己脈絡清楚的規則,就是從大到小規則。容器從大到小一個套著一個,彷彿是俄羅斯套娃一般,一層層打開,然後把驚喜留到了最後。

故事的結尾處還有劇情的反轉在裡邊,最後登場的不是容器,居然是在那個年代堪稱美食的一個花生仁兒,它出現在此處更多的是出人意料,緊接著畫風突然一變,這花生仁兒就眼巴巴地被“我”吃掉了,接著你的反應是“饞了”。這明顯的是“刺激——反應”嘛!

這樣解釋有調侃的意思在裡邊,不過這個故事的確陪伴了我的有生之年。

多年前昏暗的燈光下,一位媽媽正拍著即將入睡的小男孩,嘴裡碎碎念著:“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


一念電影


談自己聽到的第一個故事,記不清了,也毫無意義,聽眾乏味打瞌睡,少年報的"小虎子",誰聽?

現在擺一個易卦占夢的故事,這是當年在成都龍泉驛區靠近簡陽的一個地方,根據市政府的安排,開山放炮,平整土地的時候,晚上睡在散發著稻草香味的通鋪上,就著一盞油燈,抽著"朝陽橋"煙,心驚肉跳的聽完這個故事。

李淵起兵打進長安,一天夜裡夢到自己從床上墜落地面,瞬間被一群密密麻麻的小蟲嚼食,驚醒後一直憂心仲仲。於是召集智滿禪
師,把夢中情況如實告之。禪師恭賀說:你可以得天下了!李淵不解而問什麼原因,禪師回答:"身死,就是斃(陛);墜落於床就是下,眾多小蟲來嚼食,就是千千萬萬的庶民趨附的象徵。為人之臣不說天子,而稱為"陛下"是至尊的徵兆,大喜之事"。接著又說:"貧僧入佛門以來,常研讀《周易》,現在為此占筮一卦,佔的一卦為巜乾》卦,其爻辭有"飛龍在天",這顯然是帝王之象。等旁邊的李世民走後,禪師又對李淵說:"這位公子大人(李世民)福德無量,你還焦慮什麼?"眾皆歡喜。

而巜乾》卦之飛龍在天、利見大人,意思是巨龍高飛在天,利於出現大人,而巜乾》卦的九五爻處於君位,正合李淵登基之事。

後來在長安專修一寺,供智滿和李淵像,叫做"興儀寺"。


良人執戟2


我聽的第一個故事是我父親講的。那時我才十來歲。這個故事的內容,我還依稀記得。

故事中的人物名叫王小,家中母子二人,靠兒子王小打柴為生。王小是個孝子,對母親非常孝敬。每次賣了柴,都耍買點母親喜歡吃的物品。王小又很勤勞,每天天不亮就上山砍柴,天黑才挑著柴下山。家中生活還是很困難。

一天,他正使勁砍柴,不小心砍柴刀被石塊磕我兩截。王小很傷心。因為,買一把新刀要花不少錢。王小很生氣,他拿著那塊石頭,來到江邊,將石頭扔進江中。不一會,江水分開現出一條大道,龍宮來人接他進了宮。他向龍王訴說了自己損刀及生活的艱難,從及仍然單身的苦惱。龍王聽後哈哈大笑。並說:“好人必有好報!”於是派員給王小蓋了新房子,又給他買了田地,耕牛等農縣,後來還把龍王們笫三個女兒配給他成婚。王小從此過上了好日子。

父親講完了這個故事,立即叫我複述一遍。我當即一字不拉地全部述出。父親大喜誇我記性好。

他另一個本意,用講故事教育我要勤勞,孝順。這樣的人會有好報。

這個故事已距今已有50多年了,至今我都沒有忘記。敬愛的父親己經離開我五年多了,他老人家多次教導我們兄弟姊妹們,今生一定要做個好人。我們都照他的話做了。我們從不欠任何人,這是我們的“家風”。孔子說:“人不知,爾不慍,不亦君子乎”!意思是,人家不瞭解我,我也不怨恨人家,難道這種人不也是君子嗎!


用戶大別山之魂


我聽過的是媽媽講的牛郎織女的故事,也是我唯一記住的一個故事。但和我長大看的聽的是兩個版本。媽媽講的是牛郎家爹媽早逝,有哥嫂,牛郎放牛,哥嫂要和牛郎分家,哥嫂要正房,牛郎要牛,住廂房。一天天牛郎大了眼看要娶媳婦年齡了,可家啥也沒有,就有頭牛,牛郎正發愁呢,牛說話了,牛對牛郎說,天上仙女姐姐們下來洗澡,你看她們洗澡時去偷衣服,偷了誰的,誰就給你當媳婦,把偷的衣服藏起來,果然,牛郎就偷了一件最豔麗的,等別的仙女洗完,穿著衣服飛天了,剩下一個沒衣服的叫織女,不能出水,牛郎過來說,跟我回家做我媳婦,我就給你衣服,織女沒法,穿著牛郎的破衣跟牛郎回家了,一晃,三年過去了,織女給牛郎生了一雙兒女,織女就對牛郎說,牛郎啊,你看我和你過了三年,都有孩子了,你把衣服還我吧,牛郎一聽也是啊,都三年了,就把衣服給了織女,織女穿上衣服就也飛天了,剩下牛郎都蒙了,自己老婆跑了,就又去問神牛,神牛就說,你把我殺了,披著我的皮,帶上兒女去天上找你媳婦吧,牛郎為了找他老婆,就把牛殺了,挑上一雙兒女就去追了,追到織女後,織女從頭上拔下織布的梭子劃了一條河,牛郎是凡人過不去,只能隔岸看著自己的老婆。後來王母知道了,念在織女和牛郎一雙兒女面上,讓一年見一回,也就是每年的七月七。


黃太后80410891



平凡的幸福44396278


最早聽到的故事是爺爺講的,記得很清楚,在我8歲那年,已經讀三年級了。那是一個寒冷的冬天,屋外寒風凜冽,屋裡一家人圍著地爐烤火,時不時的磕著南瓜米,爺爺左右無事,於是就要給我講故事,我自然拍手贊成,豎起耳朵。


傳說在很久以前,有一個部落,這個部落人口眾多,人們除了種植一些水稻,小麥的莊稼以外還經常上山打獵,山裡的樹木遮天蔽日,荊棘遍佈,不時的傳出嗷嗷的狼嚎聲,雖然路不好走而且又危險,但是進山的獵人每次總能帶回豐盛的獵物。到了晚上,整個部落的人聚在一起,點燃篝火,用樹枝串起獵物燒烤起來,小孩則圍著篝火做起了遊戲,更有人抱著酒罈子已雙眼迷糊打著酒嗝,日子就這樣一天一天的過了下去。


直到這天,牛小二不見了,牛小二是部落裡最強壯的獵人牛壯的兒子,昨天剛滿6歲,牛小二繼承了父親的基因,長的比同齡人更加高大,但性格卻十分懦弱,喜歡哭鬧,昨天晚上牛壯罵了幾句牛小二,牛小二就哭著跑出去了,牛壯以為他要不了多久就會回來,所以貪杯的牛壯早早的就抱著酒罈子見了周公,直到今天早上醒來牛小二還是不見蹤影,牛壯急了,找遍整個部落,依然不見牛小二,於是牛壯發動部落裡的人幫忙尋找,擴大了範圍搜索,牛小二卻如人間蒸發一般,消失了。部落裡有人猜測牛小二肯定給野獸抓去了,也有人說牛小二可能摔到坑裡爬不起來,但不管怎麼說小二就是不見了,很多人支持小二被野獸抓了去,所以加強了部落的防禦,整個部落用樹樁圍了起來,只有一個出口。


第二天夏家,夏小華因為喜歡玩火差點把房子都燒了,所以被他的父親夏大宇胖揍了一頓,夏小華很傷心,跑回自己的房間狠狠的關上了門,不停的哭泣,夏大宇沒理他,回到自己的房間,沒多久就沉沉的睡去。第二天夏大宇起床開門,夏大宇家的門門栓很高很緊,夏小華根本夠不著也沒有那麼大力氣打開,所以夏大宇知道夏小華還在房間裡,於是推開了夏小華的門,但詭異的一幕出現了,床上根本沒有夏小華,找遍了整個屋子,夏小華消失了。部落又是一天忙碌,四處找尋著夏小華,最後還是一無所獲。


經過牛小二和夏小華的事,整個部落的氣氛變得緊張起來,部落不僅又加固了防禦,還有人巡邏,但是還是有人隔三差五的失蹤,而且全是小孩子,都在哭鬧的時候,漸漸的部落裡形成了一個規矩,禁止打罵小孩,說來也怪,自從這個規矩實施以後部落裡再也沒有發生過小孩消失的事件。


懸疑故事集


俺聽的第一故事是俺母親講的。講的是,有一個小偷,聽說一個人很有"財”,晚上就偷偷溜到別人的家裡藏在房樑上,準備等此家人睡覺了就下手盜竊。這家大人在睡覺前教育孩子見賢思齊、從善如流,莫以惡小而為之。那個小偷躲在房樑上不得不耐心旁聽。最後,這家大人,就請樑上的小偷下來了。送給小偷一些食物食品和零錢,說,“都說我們家人很有財,我們家的財都是讀書讀出來。你也想發財,靠偷不行,得自己讀書。書的知識讀到自己肚子裡,別人想偷也偷不走了。”

我母親不識字,她的父親是前清的窮秀才。她的姥爺是前清的舉人。我母親有些唐詩、宋詞倒背如流,中庸、大學、論語有些經典句子張口即來。是她小時聽我姥爺給別人教書時,她旁聽的。她是"米壽”。五年前一一她八十八歲的春節前夕,她唱了許多膠東根據地抗日和支前的歌曲,然後就永遠的睡覺了。

記憶深刻。她給我講的第一故事,就告訴我,多讀書,多學知識,學到的知識別人是偷不走的。


煙臺蠍子


記憶中第一個故事是父親給我講的,之前也有講過但是都記不到了。

那時候我應該4歲左右,我家是農村,閒的時候,父親會去後面山上放牛,然後就會帶上我,牛在吃草,父親就給我講故事。

從前,有兩兄弟,老大特別懶,老二特別勤快,老大天天讓老二幹活,後來還把他趕出去了,然後老二發現一個山洞,裡面有很多錢,然後就拿了錢出來過上了富裕的生活,然後老大知道了,就讓老二帶他去,然後老大貪心,拿太多走不動路,被土匪打死了。

現在想起來,這個故事真的特別簡陋,也不合邏輯,但是對於當時4歲的我來說,真的特別好聽,後來父親把這個故事有說了好多版本,每一次我都聽的非常開心。

現在我小孩到了我當初的年紀,有一次我給他講了這個故事,他也每天都會讓我講一遍,其實給小孩講故事真的很簡單,你認為很無聊很幼稚的故事,小孩都非常有興趣。

最後大家小時候是不是都聽過同款的老大老二的故事。


社會最底層的聲音


聽爺爺講薛仁貴傳奇,後來與電視劇相對比、發現少了點神秘色彩,描繪的人物形象與電視劇偶像出入太多、後來基本上不怎麼追劇了。

現在偶像劇、人帥(美)多金、善解人意、裡面充斥著不少不良觀點及行為(出軌、嫌貧愛富、欺軟怕硬、錯誤的人生觀及道德行為等)。

往往缺少了以前電視劇、電影傳播的正能量思想,選材很重要、傳播的觀點、消費觀、價值觀一定要準確。

尊重歷史、具實反饋及傳播(個人觀點),請履行職責及本職工作。


董德剛270


孤兒

人生從沒有機會聽到任何故事

體驗著無數顛沛流離的生活

每天在和飢餓苦苦爭鬥

從未放棄活的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