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傳統火把節 萬人狂歡集體“玩火”

彝族傳統火把節  萬人狂歡集體“玩火”

以往對火把節的認識,僅限於電視節目中的報道,感受不深。沒想到火把節是彝族的最古老而且最重要的傳統節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火把節主要流行於雲南、貴州、四川等彝族地區。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日,彝族人就開始家家飲酒、吃坨坨肉、並殺牲以祭祖先。人們穿上新衣,開展具有民族特色的各種活動,男人們鬥牛、鬥雞、賽馬和摔跤;而婦女們則高聲放歌,吹起口弦,彈起月琴。晚上打著火把在房前屋後遊轉;第三天晚上成群結隊地舉著火把遍遊山野,火光一片,然後又集中到一處點燃篝火,繼續喝酒、唱歌、跳舞,一直持續到天亮才結束。這種獨特的民俗文化,蜚聲海內外,也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而我有幸在貴州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板底鄉,近距離地參與了這場盛大的火把節,其場面之震撼和壯觀,至今仍歷歷在目。

彝族傳統火把節  萬人狂歡集體“玩火”

火把節的由來已久,傳說天上的神仙嫉妒人間的幸福生活,向地上撒下無數的蝗蟲。它們啃食莊稼。但是,勇敢的彝家人並沒有屈服於天神。他們在英雄阿提拉巴的率領下,想出了用火來消滅蝗蟲的辦法。人們點起了火把,日夜不停地到田間地頭捕燒害蟲。經過幾天的艱苦奮戰,人們終於消滅掉了“天蟲”,為了紀念這次用火把消滅“天蟲”的勝利,慶祝五穀豐收,每年的農曆六月二十四日,人們就點起火把遊行,並舉行各種各樣的紀念活動。

彝族傳統火把節  萬人狂歡集體“玩火”

火把節當天,板底鄉及周邊村莊的彝族村民都會穿上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裝,盛裝出席,就如同我們的春節一樣重視。

彝族傳統火把節  萬人狂歡集體“玩火”

火把節一共有三天時間。火把節的第一天:祭火。這一天,村村寨寨都會宰牛殺羊,集體分享,並備酒肉祭祖。夜幕降臨時,臨近村寨的人們會在老人們選定的地點搭建祭臺,以傳統方式擊石取火點燃聖火,由畢摩(彝族民間祭司)誦經祭火。然後,家家戶戶,大人小孩都會從畢摩手裡接過用蒿草紮成的火把,遊走于田邊地角,效仿阿什嫫以火驅蟲的傳說。

彝族傳統火把節  萬人狂歡集體“玩火”

火把節第二天:傳火。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聚集在祭臺聖火下,舉行各式各樣的傳統節日活動。小夥們要效仿傳說中的阿體拉巴,賽馬、摔跤、唱歌、鬥牛、鬥羊、鬥雞。姑娘們則效仿傳說中的阿什嫫,身著美麗的衣裳,撐起黃油傘,跳起“朵洛荷”、達體舞。在這一天,最重要的活動莫過於彝家的選美了。年長的老人們要按照傳說中阿體拉巴勤勞勇敢、英武神駿和阿什嫫善良聰慧、美麗大方的標準從小夥姑娘中選出一年一度的美男和美女。夜幕降臨,一對對有情男女,在山間,在溪畔,在黃色的油傘下,拔動月琴,彈響口弦,互訴相思。

彝族傳統火把節  萬人狂歡集體“玩火”

火把節第三天:送火。這是整個涼山彝族國際火把節的高潮。這一天夜幕降臨時,人人都會手持火把,競相奔走。最後人們將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火,歡樂的人們會聚在篝火四周盡情地歌唱、舞蹈,場面極其壯觀。

彝族傳統火把節  萬人狂歡集體“玩火”

這種遊戲的名字叫蕩磨兒秋,別看只是一根木頭,要想轉起來還真是需要一定的技巧。

彝族傳統火把節  萬人狂歡集體“玩火”

英姿颯爽的彝族小夥

彝族傳統火把節  萬人狂歡集體“玩火”

姑娘們精心打扮著妝容


彝族傳統火把節  萬人狂歡集體“玩火”

不管是大人和小孩兒,都能上鞦韆上比劃兩下,充分體現了彝族人的運動天分

彝族傳統火把節  萬人狂歡集體“玩火”

小朋友奮力一蕩,身輕如燕,引得掌聲一片

彝族傳統火把節  萬人狂歡集體“玩火”

雖然天空中下著細雨,但是周邊的村民都從四面八方趕來,早早地等侯火把節的開始

彝族傳統火把節  萬人狂歡集體“玩火”

參加演出的小演員,天真可愛的孩子對著我的鏡頭做起了鬼臉

彝族傳統火把節  萬人狂歡集體“玩火”

火把節的場地上已經是旌旗飄飄,蔚為壯觀。


彝族傳統火把節  萬人狂歡集體“玩火”

集結完畢,盛大的火把節即將開始,參加人員全部都是當地的彝族村民

彝族傳統火把節  萬人狂歡集體“玩火”

在山頂上的有利位置,中央電視臺的記者早早地將攝像機支了起來

彝族傳統火把節  萬人狂歡集體“玩火”

樂鼓齊鳴,拉開了火把節的序幕


彝族傳統火把節  萬人狂歡集體“玩火”

歡快的人們揮舞著旗幟,歡呼著,奔跑著

彝族傳統火把節  萬人狂歡集體“玩火”

火把節不僅僅只是彝族的傳統佳節,作為西南民族民俗文化的地域性傳承,在彝語支其他民族如納西族、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基諾族等民族中也有相當久遠的歷史。火把節習俗在這些民族中的形成與發展,一方面與各民族的原生崇拜、民間信仰以及本土宗教有直接聯繫,另一方面也與這些民族尤其是彝語支民族的歷史源流、文化傳承和社會交往緊密相關。

彝族傳統火把節  萬人狂歡集體“玩火”

一位裝扮怪異的老者的登場引起了我的注意。經打聽,原來表演的正是隻有在板底鄉才能看見的彝族民間原生態戲劇“撮泰吉”。

彝族傳統火把節  萬人狂歡集體“玩火”

“撮泰吉”系貴州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板底鄉彝語的音譯,現在見到的文字音譯名稱有"撮襯姐"、"撮寸幾"、"撮屯姐"、"撮特基"、"撮泰吉"等十餘種。其中,"撮屯姐"比較接近彝語的譯音,現在用"撮泰吉"的名稱,是借吉利的諧音漢字做譯名。在彝語中,"撮"意為人或鬼,"泰"意為變化,"吉"意為玩耍遊戲,一般譯為"人類剛剛變成的時代"或"人類變化的遊戲",簡稱"變人戲"。但也有學者認為,"撮泰吉"反映的是變成鬼神的祖先當初遷徙、墾荒的艱難場面,並藉助祖先的威靈來保佑後裔和驅逐邪魔瘟疫。因此,"撮泰吉"的含義理解為"請變成鬼神的老祖宗來保佑後裔的遊戲"或"人變鬼神的遊戲"更恰當一些。

彝族傳統火把節  萬人狂歡集體“玩火”

“撮泰吉”是一種古老的戲,其面具浸透了一種原始的積澱;前額突起,鼻子直長,以明顯的猿猴相勾勒了先民的印記。沒有眼珠和牙齒,只在相應的部位剜出孔穴以表示眼睛和嘴巴;沒有眼珠的空洞,似乎能穿透千年的歲月,人與神、生與死都變得模糊。單純、稚拙、懣憨、怪誕是“撮泰吉”面具的整體風格

彝族傳統火把節  萬人狂歡集體“玩火”

撮泰吉面具雕刻不分男女貌相,靠戴鬍鬚和用粉筆畫不同形狀的線條來區分角色的性別與老少。圖為阿布摩,意為“老爺爺”,傳說有1700歲,是智慧長者。在戲中充當民族遷徙、生產勞作的領導者、組織者,德高望重。面具有飄逸的白鬍須,再用粉筆畫上橫的波浪線條,作為長壽及智慧的印記。

彝族傳統火把節  萬人狂歡集體“玩火”

面具雕刻不分男女貌相,靠戴鬍鬚和用粉筆畫不同形狀的線條來區分角色的性別與老少。意為“老奶奶”,傳說有1500歲,是阿布摩的配偶。每個面具的白線紋飾都不相同,或橫或豎、或粗或細,有的做放射狀,有的呈波浪形。意為“漢族老人”,傳說有1000歲,面具為兔唇,畫豎狀白波浪“撮泰吉”的親密接觸線條紋飾,表示年紀較輕。每個面具的白線紋飾都不相同,或橫或豎、或粗或細,有的做放射狀,有的呈波浪形。

彝族傳統火把節  萬人狂歡集體“玩火”

翻開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板底鄉曙光村裸戛院子的彝族戲劇“撮泰吉”名列其中。閉上眼,那些頭戴尖尖帽、臉戴古老面具、手拄木棍的舞者一路緩緩行來,那動作是挖地、放牧或者是虔誠的向神祈求庇護……號稱千歲老人的若戛阿布、阿布摩、阿達姆、麻洪摩、哈布等人的嘴裡發出低沉而富於穿透力的叫聲。

彝族傳統火把節  萬人狂歡集體“玩火”

千百年來,“撮泰吉”以其別具一格的古老民族藝術特色,在我國古老的戲劇劇種中獨樹一幟,在全國都極為罕見。“撮泰吉”吸引了眾多省內外、國內外的專家學者不遠萬里接踵而來,被譽為“戲劇的活化石”,無論在人類學、民族民俗學、戲劇學、舞蹈學、甚至是儺戲、地方文化史學等方面都具有無可比擬的研究價值。

彝族傳統火把節  萬人狂歡集體“玩火”

撮泰吉,舞蹈活化石原始儺戲千年的守望。“嘿布”、“惹戛阿布”、“阿布摩”、“馬洪摩”、“阿達摩”,他們都是千歲老人,頭戴尖尖帽,立眉,豎眼,手舉竹杖,做出挖土、趕牲口的動作,嘴裡不停地發出低沉的叫聲。這是多麼原始、粗獷的舞蹈!完全被眼前的一幕震撼,我們貪婪地呼吸著從遠古、從人類的漫長成長、從智慧和勇氣的高空中嫋嫋飄來的氣息,恍惚之中,進退千年。

彝族傳統火把節  萬人狂歡集體“玩火”

貧窮與封閉保存了古老儺的文化。這是他們和主宰命運之神交流的唯一形式。“板底鄉裸戛村,只有61戶人家,卻保留了流傳千年的舞蹈‘撮泰吉’,一種最原始最粗獷的彝族戲劇,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彝族傳統火把節  萬人狂歡集體“玩火”

彝族傳統火把節  萬人狂歡集體“玩火”

動情處,悠揚的山歌唱起來

彝族傳統火把節  萬人狂歡集體“玩火”

天色慢慢暗了下來,隆重的點火儀式正式開始

彝族傳統火把節  萬人狂歡集體“玩火”

整個儀式有點傳遞奧運聖火的意味,非常隆重而正式

彝族傳統火把節  萬人狂歡集體“玩火”

人們激動地點燃手中的火把


彝族傳統火把節  萬人狂歡集體“玩火”


彝族傳統火把節  萬人狂歡集體“玩火”

上千把火把被點燃,照亮了板底鄉的夜空

彝族傳統火把節  萬人狂歡集體“玩火”

彝族傳統火把節  萬人狂歡集體“玩火”

燦若銀河的壯觀場面掀起了火把節的最高潮

彝族傳統火把節  萬人狂歡集體“玩火”


手持火把的人流圍著中心的火堆瘋狂地奔跑著、尖叫著、歡樂著,似乎預示著來年的好運氣,好年景......,我也隨著這股流動的火龍快速的奔跑著,火光中,每個人的笑臉被照的通紅髮亮,不自覺地,我也被這種氛圍所吸引,忘卻了拍照,也拿起了火把,狂奔起來,彷彿自己就是一位彝族小夥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