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城縣龍場鄉: 紅色文化引領,綠色理念發展

水城縣龍場鄉: 紅色文化引領,綠色理念發展

水城縣龍場鄉: 紅色文化引領,綠色理念發展

緬懷先烈。

水城縣龍場鄉: 紅色文化引領,綠色理念發展

依託自然資源發展茶產業。

坐落在北盤江南岸的水城縣龍場苗族白族彝族鄉,是一個色彩斑斕的少數民族鄉鎮。紅色是代代相傳的革命鬥爭精神底色,綠色是踐行生態文明思想的發展亮色。從1935年紅軍長征過水城播下革命火種,到地方游擊隊不怕犧牲勇於投身解放事業;從改革開放到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龍場鄉的歷史就是一部在紅色文化引領下的綠色發展史,也是一部新中國成立70週年縮影的農村奮鬥史。

傳承紅色文化

打造全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4月26日,位於水城縣龍場苗族白族彝族鄉的碗廠紅色文化廣場,又迎來了一批緬懷革命先烈的隊伍。他們在這裡開展主題黨日活動:緬懷革命先烈,堅定政治信念,增強黨性修養。

龍場鄉碗廠紅色文化廣場包括中國工農紅軍渡北盤江紀念館、革命烈士紀念碑和紅軍墓等,是中國工農紅軍在六盤水境內領導當地群眾與土豪劣紳作鬥爭,並留下作戰戰場的唯一犧牲地。當天,已經退休的龍場鄉黨委原副書記周光勤為大家講述了紅軍在碗廠戰鬥犧牲的故事。

1935年4月20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九軍團長征渡過北盤江後,宿營順場金竹林一帶。朱雲先、王紅軍(真名不詳)二人因病不能繼續長征,被安排在鄧煥章家休養。病癒後,二人輾轉來到龍場碗廠,組織帶領焦少蘭等進步青年成立碗廠“齊心會”,繼續開展革命鬥爭。1939年夏天,在一次抗擊土匪的戰鬥中,因寡不敵眾戰鬥失利,兩位紅軍戰士壯烈犧牲。

兩位紅軍戰士犧牲以後,碗廠“齊心會”會員繼續與土豪劣紳作鬥爭。不久之後,“齊心會”副隊長焦少蘭被國民黨當地政府抓去,以“私設公堂、冒充司令、窩藏共匪、掩埋紅軍”等罪名而殺害。碗廠“齊心會”的革命活動就此處於低潮。好在不久,“齊心會”會員與盤北游擊隊取得聯繫,革命的火種再次被點燃,進而為水城縣的徹底解放做出了犧牲,也做出了貢獻。

解放後,當地群眾為兩位紅軍烈士修葺了墳墓,並立碑紀念。2009年,在六盤水市、水城縣有關部門的支持下,龍場鄉黨委、政府對墓碑進行修繕,並新建了革命烈士紀念碑和革命鬥爭陳列館。2017年,為了更好地傳承歷史,水城縣委、縣政府啟動了碗廠紅色文化項目建設,改造了紅軍墓和革命烈士紀念碑,修建了中國工農紅軍渡北盤江紀念館及紅色文化廣場等。項目於2018年3月26日竣工。

現在,碗廠紅色文化基地已成為緬懷先烈、激勵後人的重要載體,被申報為全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年清明節前後,就會有一批又一批的黨員幹部和學校學生,來到這裡掃墓、獻花、參觀紀念館,接受紅色教育。

堅持綠色發展

實現生態美與百姓富相統一

“受紅色文化的薰陶,龍場鄉的老百姓比較齊心,內生動力相對較強,基層黨組織的作用容易發揮,號召力和凝聚力非常強大。”龍場鄉黨委書記蔣學維說,得益於基層組織的力量,得益於廣大群眾的積極性,全鄉的綠色發展正有序推進。

穿行在正值盛產期的白族小鎮茶園基地,陣陣綠浪隨著山形的起伏撲面而來。這個季節,明前茶已經採摘完畢,一望無際的茶園正蓄勢而發,即將迎來夏茶採摘的最佳時期。“好美!”站在觀景平臺上,遠道而來的遊客李女士忍不住讚歎。

龍場鄉地處北盤江峽谷南岸、娘娘山北坡餘脈平緩地帶。平均海拔1525米,常年氣候溫潤,陽光充足,加之峽谷深切、壩子平緩、山地海拔較高,為該鄉發展精品水果、有機蔬菜、優質茶葉提供了獨特的氣候資源和土地資源。據介紹,高山富硒茗茶“水城春”的主要原茶生產地就在這裡。截至目前,該鄉成規模種植茶葉28000畝,可採面積達18000畝。

依託優質茶葉基地,水城縣茶葉公司在龍場鄉建設加工廠,使“水城春”優質茶葉精加工實現無縫對接,既配套延長產業鏈,又有效解決當地勞動力就業。依託茶葉產業園區的聚集優勢,水城縣在這裡規劃建設了上千戶體量的南部片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現在,第一期工程已經入住,第二期工程已經完成。依託茶葉園區和易扶搬遷安置點的聚集效應,一座以白族文化元素為特色的風情小鎮正逐步成型。

蔣學維說,茶葉屬於富民型、勞動密集型產業,採茶期間,老百姓收益豐厚,採一天茶葉能夠掙80至100元錢,管理一天也有七八十元。茶葉採摘高峰期,勞動力就業除了惠及龍場鄉6000多人口外,還輻射到水城縣的營盤鄉和盤州市的坪地、普古等鄉村民。

除了支柱產業茶葉,龍場鄉還因地制宜發展精品水果。在低熱河谷種植桃子,有的人家光憑此項一年即可收入十餘萬元;在壩子地裡種植藍莓、葡萄,肖家寨的“爆漿葡萄”已經成為網紅;沿真龍山公路種植的李子,今年掛果以後將成為經濟效益、景觀效益與生態效益相結合的典型。

目前,整個龍場鄉,可謂人人有事幹,戶戶有產業。為進一步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該鄉還引進貴州省水城縣2萬畝高山冷涼型商品蔬菜基地建設項目。

這個項目共建設示範基地1000畝,建成後不但可以帶動全縣2萬畝蔬菜產業發展,還可以通過“三變”模式為當地村民帶來直接經濟效益。基地技術人員左代軍說,標準化大棚裡的早熟蔬菜已破土發芽,進入採收期後可為當地解決600人就業。

新中國成立70年來,龍場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近年來通過實施脫貧攻堅,全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村容村貌日新月異,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大幅提升。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下一步,我們繼續以紅色文化為引領,堅持走綠色發展之路,將‘生態水城·茶海龍場’建設成魅力家園,讓生態更美、百姓更富。”蔣學維充滿信心地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