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釗故居:真實面目更是“家徒四壁”

一百年風雨兼程,一世紀滄桑鉅變。今天,“五四”的吶喊仍然響徹國人心中,“五四”的號角依然激勵民族前行。本公號即日起特推出

“百年五四”系列專題文章,一起回顧那些偉岸的人物、震撼的事件、澎湃的激情……

任重而道遠,士不可以不弘毅。不管時光如何變幻、歲月如何洗滌,“五四精神”都世代相承,指引著成千上萬的中國青年去追逐中國夢!

新時代,做一位向上向善的新青年!

李大釗故居:真實面目更是“家徒四壁”


系列專題文章

01

“1927年4月28日,我永遠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親的被難日,離現在已經十六年了。那年春天,父親每天夜裡回來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麼時候他又出去了。”這段話出自李大釗長女李星華所寫《十六年前的回憶》的第一段。很多60、70後對這篇文章並不陌生,它曾經出現在人教版小學六年級的語文課本中。1927年4月6日,奉系軍閥張作霖下令逮捕李大釗,二十二天後,這位偉大的時代先驅者走上絞刑臺英勇犧牲。一同被捕的還有李大釗的妻子趙韌蘭和16歲的長女李星華,次子李光華年僅4歲,小兒子李欣華當時是隻有4個月大的嬰兒。

李大釗故居:真實面目更是“家徒四壁”


▲1920年的李大釗

李建生是李家第三代人,李光華之子。2012年李光華去世以後,李家第二代人全部不在了,傳承李大釗家風和精神的重任就落到了李建生等第三代人身上。就在接受記者採訪的頭一天,李建生剛剛去了河北傳媒學院做了一場關於“李大釗與‘五四’運動”的主題報告,光演講稿就準備了50頁之多。他告訴記者,前幾天他還應北京一個單位的邀請,去北大紅樓和《光輝起點》展覽講李大釗事蹟,客串了一把講解員。

“身為大釗先烈的後人,我們從父親那輩人身上繼承了一項‘死’家規,那就是——不許以大釗的名義搞個人發財。”李建生說。

五四

毛澤東感慨:

沒有他的指點和教導,我今天還不知道在哪裡

李大釗犧牲的時候,李光華年僅4歲,可以說對父親的印象幾乎是沒有的,“實際上我們家裡提祖父的歷史事蹟很少,除非在講到關於祖父的事情時有錯誤,父親會出來糾正一下。”李建生說,他曾經給父親念一個關於李大釗的電視劇《鐵肩擔道義》劇本,他對裡面涉及到的樂亭老家的民俗,以及在日本留學的情況,就做了一些更正,對當時的一些虛構進行了批評,父親說有不符合歷史事實的一些內容,一定要改正。

李建生告訴記者,從1982年黨中央決定建立李大釗烈士陵園起,他自己對李大釗的瞭解稍微多了一些,開始收集一些書籍,瞭解當時的情況,甚至跟隨新聞媒體去了解祖父。

1989年,為紀念李大釗誕辰100週年,中央新影拍攝了紀錄片《回憶李大釗》,主要是採訪了過去和李大釗有交集的、受過他教導的健在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李建生作為此次紀錄片拍攝的協助者,也跟隨攝製組一起去了幾位前輩家中,比如薄一波、聶榮臻等人。當時能找到的回憶者已經不多了,所以這些影像資料尤為珍貴。可惜的是,這個紀錄片是膠片形式,保存得不好,現在已不容易找到,李建生家裡存留的是錄像帶拷貝。“不管怎麼說,珍貴資料總算留下來了。”

李大釗故居:真實面目更是“家徒四壁”


▲李大釗後代在故居聽講解, 左三為李大釗次子李光華

李大釗對青年如兄弟,“見善如不及,有過必規勸。”他的辦公室和住所常常聚集了一大批有志青年,北京大學“國民雜誌社”“新潮社”“平民教育講演團”“天津覺悟社”等社團都把李大釗當作導師,毛澤東、周恩來、鄧中夏等黨的早期革命活動家都受過李大釗的影響。

1949年3月,中共中央從西柏坡遷入北平,這時已經成為中國共產黨和即將誕生的新中國人民領袖的毛澤東,在即將抵達北平城時,他不勝感慨,對身邊工作人員意味深長地說了一段話:“我第一次到北京,到現在整整30年了。那時,是為了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而奔波。還不錯,吃了點苦頭,遇到了一位好人,那就是李大釗同志。可惜呀,李大釗同志已經為革命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是我真正的老師呀!沒有他的指點和教導,我今天還不知道在哪裡呢!”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這是李大釗所書的一副著名楹聯。1916年大釗回國後,他以報紙雜誌新聞媒體為陣地,與反動軍閥和落後文化思想開展鬥爭。他編輯了名為《晨鐘報》的報紙,在報紙上設計了警鐘的圖標,並首次把他的人生座右銘“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作為警句印在報紙上。1918年1月,經章士釗推薦,應北大校長蔡元培邀請,李大釗擔任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從此,他站在了新文化運動的最前線,他的圖書館主任辦公室在“五四”期間成了愛國學生的聯絡站、指揮部。他提出對帝國主義的蠻橫和官員的賣國必須用“直接行動”給予堅決反擊,之後,又全力營救被捕同學。李建生說據統計,祖父在“五四”前後發表了近600篇文章,然而在“五四”之後的十幾天時間裡,他罕見地停止了自己的時評政論文章,全力以赴處理與“五四”相關的事項。

李建生認為,要全面理解李大釗在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中的貢獻,一方面是他引導了學術上的新銳思想,另一方面是他領導了切切實實的改變社會制度的革命運動,為中國的未來找到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指導思想。

五四

蔣夢麟回懟:

你們誰能為主義而死,我也給他發這些錢

李大釗與“小腳”妻子趙韌蘭矢志不渝的愛情,直到如今仍被人們傳為佳話。在那個新文化運動如火如荼、新舊交替、思想大解放的年代,李大釗非但沒有拋棄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娶進門來的“包辦”媳婦,反而對其愛戀和體貼之情有增無減。他回到家裡,常常幫助妻子料理家務、洗衣做飯、帶孩子,一點也不顯擺名教授的架子。偶遇客人來訪,他常常把妻子趙韌蘭請出來和客人見面,有時還幫著妻子換衣服、扣扣子,細心地替她拉平衣襟,然後手拉著手出來見客人。

李大釗犧牲後,京師警察廳勒令李大釗遺屬限期離京。1927年5月10日,趙韌蘭帶著全家回到了老家大黑坨村,她一邊要承受巨大的悲痛,一邊還要帶病撫養幾位子女,生活十分艱苦。李星華從此輟學,幫忙貼補家用,一直到1931年的暑假,才又帶著弟弟和妹妹回到北京復學。第二年,她升入中法大學孔德學院高中部。生活無法維持時,她在父親朋友的關照下,勤工儉學、給學校刻印法文講義蠟版,每月補貼一些生活費用。李光華也在李大釗生前好友、著名教育家熊希齡的關照下,被安排在他所創辦的香山慈幼院學習,“我爸學習成績還是不錯的,1937年他已經用足夠的分考到了北京四中,排名第12。但是後來趕上七七事變,沒能去上學。”

李建生說,為了解決生活費,奶奶當時也給李大釗的好友,包括胡適在內的人寫過信尋求幫助。“北京大學討論關於李大釗的生活補助問題,有人提出來他已經去世這麼多年了,就不應該發,因為以前的補助費用是靠補發他的講課費這種形式給他。後來蔣夢麟說了一句話,把那人懟回去了,他說:‘你們能像大釗先生這樣,能為主義而死,我也給他發這些錢。’”

然而,除此之外,一塊心病仍然縈繞在趙韌蘭心頭,那就是李大釗的公葬問題。李大釗犧牲後,因無錢下葬,棺柩暫時寄放在浙寺,但沒想到,由於當局的迫害,加上時局混亂、變化無常,在浙寺一放就是六年之久。1933年初,日軍進攻山海關。當時在北京上學的李星華,對遠在大黑坨村的母親極不放心,於當年3月將母親接到北京避難。

回到北京的趙紉蘭觸景生情,又想起了李大釗的棺柩至今仍然停放在浙寺,亡者難以入土,這讓趙紉蘭寢食不安。“公葬的問題我爸跟我講過,當時蔣夢麟找到了萬安公墓,萬安公墓不接受,說李大釗是冤死鬼,我們這不能放冤死鬼。後來不知道大家用什麼辦法說服了公墓那邊,給弄出了兩塊最簡單的墓穴,讓他們作為安葬地點。”

“在終於解決完祖父的安葬事宜後,僅僅過了35天,奶奶就去世了。在我爺爺犧牲以後到她去世這六年的時間裡,她可以說竭盡全力了。因協助我爺爺工作和撫養烈士後代,中共河北省委追認我奶奶為中國共產黨黨員。”李建生說。

李大釗故居:真實面目更是“家徒四壁”


▲2017年李建生在北京李大釗故居出席《李大釗在京津冀的光輝足跡》展覽

五四

過手幾萬元經費

去世後卻落得“身後蕭條”

李建生說,在大釗犧牲後,當時記者的評價是——不事儲蓄、身後蕭條。“不事儲蓄的後果就是祖父犧牲後,家裡一窮二白,日子完全過不下去了。”自1918年初全家搬到北京到1927年英勇就義,李大釗先後在北京居住過8處住所,但沒有為自己置買房產,一直租房居住。當時他任北大教授兼圖書館主任,收入是每月120塊銀元,後來因為同時兼任四所大學的教授又加上稿費,月收入在300塊銀元左右。“理論上講,不管怎麼說這些錢在當時來說維持家庭生活是沒有問題的,而且可以過得很好。但是事實上,他沒有這麼做,他把這些錢看得不是很重,誰需要就給誰,誰有困難就支援誰,包括支援困難的學生,支援困難的老百姓。”

雖然家無半點積蓄,但是他過手的錢都是一批一批,一次都是上萬甚至幾萬元。李建生說,這裡也不存在他挪用的問題,他對賬目管得非常清楚。比如說,在開灤煤礦大罷工的時候,他對社會捐錢捐物做了一個非常嚴格的規定,那就是包括黨員和工會人員,所有人不能經手和支配這些錢。另外,還採取了收支兩條線的辦法,這些嚴格的財務管理制度,從制度上減少了貪汙發生的可能性。李建生說,他在羅章龍的回憶錄中也看到了關於當時黨的組織生活的記載,“祖父很自覺地去執行制度,他的言傳身教不在於告訴你應該如何如何,他自己就是那樣做的。他沒有什麼歪門邪道,不搞拉拉扯扯、吹牛拍馬屁,這些確實給我們樹立了榜樣。”

李大釗非常注重保持農村的艱苦樸素的傳統。李建生說,後來他父母的吃穿觀念和祖父是一樣的,從來沒有什麼要求。“祖父冬天就是一件棉袍,夏天就是一件布衫,上下班走路,連黃包車都不坐。你想想胡適先生當時就有汽車了,我爸說他車號排六號。”

吃上面,也是如此。李大釗友人回憶錄就曾說北方吃飯太簡單了,中午吃飯帶一個窩頭或烙餅卷大蔥就解決問題了,家裡來了客人,頂多再添一個炒雞蛋,李大釗平日的生活就是這樣。

北京西長安街南側文華衚衕24號是李大釗故居所在地,1920年春至1924年1月,李大釗及家人在此居住近四年,這是他在故鄉之外與家人生活時間最長的一處居所。李建生介紹說,故居里的東西有他們老家風味,所有的傢俱都是老家的工匠給做的。但是故居的設計是按照現在人的想法設計的,也是為了展陳效果設計的。“如果按照老一輩的回憶設計的話,那裡頭就沒法看了。為什麼呢?因為他說裡面沒有一個像樣的傢俱,陳設非常簡陋,只有書,照這個說法的話,就沒法擺了,所以最後就設計成這個樣子,比當時實際的家庭情況要好得多。”

李大釗故居:真實面目更是“家徒四壁”


▲李大釗次子李光華參觀李大釗事蹟展

李建生的父親李光華一直做黨的工作,但是他的職位並不高,從最基層做起,做過陝北米脂縣縣委的宣傳幹事,抗日戰爭勝利以後,當過老家樂亭縣的宣傳部長,社會主義改造的時候,擔任唐山華新紡織廠的黨委書記,後來又任唐山市黨委書記。到了1959年的時候他調到北京,在國家安全部門任職。“文革”以後,中科院急需人,他就去中科院電子學研究所做政治部主任,後來又任黨委副書記。他離休也比較早,1982年拿到了中科院第一號的離休證。李光華生活同樣簡樸,“有記者到我父親住的地方採訪的時候,說你這個也有點家徒四壁的感覺。他對生活消費沒有多大興趣。”

五四

李家二三代開會立規矩

不許以大釗名義搞個人發財

李建生說,李家第三代人在傳承家風這方面,有一條大家基本都做到了,就是不會用大釗先烈的名義去謀取私利。他覺得,真正的家風在於老一輩革命家對後代的言傳身教。“如果家風都要是一個成文規定的話,我們就把家風陷入了非常尷尬的狀態,如果你想傳承一點家風,就講祠堂裡有多少本家規,那就不是實質性的家風。”

李大釗故居:真實面目更是“家徒四壁”


▲李大釗作《庶民的勝利》演說速寫(作者:吳作人

由於李光華出生得晚,李大釗的言傳身教給了長子和長女,他們回憶錄記載了父親教他們分析問題、認識問題,還有教他們唱革命歌曲等故事。“像我父親,最直接的傳承就是兩首歌,一首是瞿秋白第一次翻譯的《國際歌》,首先到文化衚衕24號院裡去傳唱,我大姑和我大伯他們隨之學會了,以後我父親也跟著他們學過。還有一首歌也是革命歌曲,是蘇聯的少年先鋒隊歌,我爸在世的時候應北京李大釗故居的邀請專門唱了一遍,電視臺給錄下來了,現在這個視頻存在北京李大釗故居。”

要說對於祖父精神最大的傳承,李建生認為是關於財富和事業的觀念。李大釗早在中學畢業擇校的時候就表現出了不一樣的財富觀。那時天津有三個學校正在招生:長蘆銀行專修所、北洋軍醫學校和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堂。李大釗對醫學沒興趣,沒有報考醫學校,另外兩個學校則都錄取了他,但是他在選擇的時候說,我對銀行業搞個人發財沒興趣,最後他毅然選擇了北洋法政專門學堂學習法律和政治。

李建生告訴記者, 上世紀90年代的時候,父輩為傳承先烈精神專門開了一次很嚴肅的家庭會議,主要發言的是大媽田映萱,立了一些規矩,最重要的就是不許以大釗的名義搞個人發財。這條規矩,李家人執行至今。

李建生說,父輩們唯一對他們的要求是——大釗先烈是黨的資源,不能用他謀取私利,“就這麼一句話,我們就牢記這句話去規範自己的行為就可以了。”

李大釗故居:真實面目更是“家徒四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