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了是自己生活好,還是與兒子一起生活好?說出你的看法!謝謝回答?

青春永駐229251720


人老了還是自己一邊生活最好,和年輕人在一起總有諸多不便。雖說兒子是自己生養的,但杵著一個兒媳婦在那,說話、做事畏手畏腳,倒不如自己生活痛快。就拿我父母來說,七十多歲了,三個兒子誰家也不去,偶爾住一次,最多一個星期。他們有自己的生活習慣,一把年紀了誰也不想將就,自己老兩口住著,退休工資加存款,衣食無憂,偶爾還補貼一下子女。出去旅遊買東西都是一家一份,誰也說不出來啥。過年過節的,子女回家都覺得平日裡照顧父母不夠,搶著幹活,一家人在一起其樂融融,也少了很多是是非非。再說現在的年輕人工作壓力大,回到家多多少少帶著些情緒或疲累,沒有老人在家,他們自己可以聊個天、鬥個嘴,自行消化。有了老人在,多少有顧忌,日久天長倒容易出大問題。我的建議是:在自己還能夠自理的時候,自己生活也挺好。等哪天真的手腳不便了,或去兒子家,或乾脆找個養老院待著也沒啥不好。反正,我就是這樣想的,即便是老了,也不想成為誰的負擔,子女有子女的生活,我也有我的日子,不依賴,也不奢求,我覺得挺好。


千予斐


還是自已生活好

兒子結婚受經濟條件限制,沒有買房,在我54平方的樓裡住在一起,孫女12歲了,我花51000買了個41小舊樓,搬出來,老倆口住。原有的樓"賣"給了兒子。

和兒子一起住,作息時間不大一致,吃啥習慣不同,孫女大了需要有個單間住。老少三代在一起住,有許多不便。小兩口有時吵架,"眼見心煩“。

各住各的,都方便。相距不遠,來往也不費勁,日常生活,我們買菜啥的帶出他們一份,具體事不過問不干涉。這樣,婆媳關係也好處,家庭關係和諧。

我們老兩口單過己11年了,我今年76,老伴75,身體尚可,雖然有程度不同的慢性病,多年來沒住過院,都能自理,不需要兒女來伺候。

我和老伴議論過,只要兩人有一人能夠做個飯,還是維持這樣過。如果兩人都不能動彈了,就看社區養老方式能不能早點實行,行,需要啥就花錢買服務,送到家,儘量在自己"老窩“吃住。沒有這些社區服務項目,那就僱"鐘點工"或僱媬姆試試,聽說真正可靠的媬姆不見得能遇上,遇上能否請得起,還不一定。怕的是請媬姆,"花錢找氣受",她成了家的"主人"成了"祖宗",惹氣生那還活多久。不如不僱媬姆。不行就進老年公寓,最好環境好一點,吃住好一點,老倆口住單間,花錢不能貴,醫養結合的最好。進老年公寓,兒女不用操心,有時間看看就行了,挺好的,就看說的挺好,住進去兩樣,不隨心。這也是擔心的。

到老了,老人怎麼過,也不能和兒女家住,一起過。更不能把兩位老人分開,個孩養爹,一個孩養媽,是不可取的。


範玉順13644540969


題記:我對老年人生活的一點看法

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作為老年人想著晚年還能跟自己的兒子往在一起是多麼的幸福呀。作為兒子也想著自己的父母老了,該好好報答他們的養育之恩的時候了,但很多時候總是事以願違,原因還是要在生活的本質中尋找。

現在的老年人跟年輕人的生活習慣、生活方式完全不同,這樣住在一起時間長了就會產生很多的不愉快,老年人看不慣年輕人每天抱著手機,而年輕人又看不慣老人的嘮嘮叨叨,搞不好還會影響到一家人的感情。

這樣的例子很多,就以我為例,去年父母親就跟我住一起了,主要是為了方便幫忙照看一下小孩,有時我們上晚班照看不了小孩,住在一起之後媳婦就一直在我耳邊說,父母是怎樣看小孩的,太慣了,還經常不讓他沖涼就睡了,孩子的什麼要求都答應,不講衛生,經常是剩菜放了兩天還在吃等等,每次我跟父母溝通的時候父母又說你們的習慣得改改,剩菜剩飯就拿來扔了多可惜呀,說媳婦太懶了,你們每天回家就玩手機,晚上十二點了還不睡等等。後來我想明白了,這就是兩代人的代溝,根本沒有辦法溝通,只能順其自然。現在父母又回老家了,他跟我說,還是在家裡好,每天可以四處走走,都是鄉里鄉親,走到哪裡都有得聊,他們也不想打擾我們的生活。我想這才是父母想要的晚年生活吧。

我有很多朋友都有這樣的情況,父母在一起住了一段時間又分開了,作為父母也想自己的兒女幸福,畢竟兒女們的生活壓力都大,分擔不了他們的壓力,至少可以不給他們添堵。

所以我的觀點是如果父母老了,只要生活能自理,能不在一起生活就最好不要一起生活。當然這必須是父母都健在,相互間可以有個照應,如果只有一個人,還是帶在身邊好,如果有個什麼不舒服也可以及時的發現,不會讓將來自己後悔。親們,有不同觀點的來一起討論吧。





車間主管阿龍


我個人認為人老了最好還是不要和兒子一起生活比較好。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老一輩人和年輕一輩人的思想不同,生活方式不同,在一起生活難免會有不方便或者磕磕碰碰。

給你舉個例子,我大姑兩口子就和我姐姐家一起生活,原因是老兩口都退休了沒什麼事,而小兩口結婚都要工作,孩子沒人帶,需要老兩口幫忙。因此三代人就生活在了同一屋簷下。前幾年相處都還挺好的,但是等到孩子上學了,面對孩子的教育問題雙面各執一詞,我大姑父認為孩子就應該有充足的時間玩耍,老師留那麼多作業是不對的。有時候他看孩子寫作業,孩子不願意寫了,他就同意了。而姐姐的態度就是和現在的家長一樣,給孩子報了各種各樣的補習班,輔導班,恨不得一天24小時都安排滿了。就怕孩子被別人落下。在這個問題上兩人經常拌嘴,導致我大姑父的血壓是蹭蹭往上漲。

其次就是生活方式也不同,老人家都喜歡早睡早起。而年輕人又都喜歡晚睡晚起。我姐姐家還是人客比較旺的,經常會有朋友來一吃飯喝酒就到半夜,影響到兩位老人的休息,而早上的時候兩個老人早起又讓我姐姐他們睡不好早覺。因此兩人也是經常職責對方。

畢竟生活中瑣碎的事情太多,有代溝的兩代人在一起生活難免經常意見不合。所以我認為還是不要和兒子一起生活比較好。如果自己身體還好能自理,那就好好享受自己的退休時光。如果生活不太能自理最好去專業機構比如養老院,不建議和兒子一起生活。這就是我的看法。


攸時


我想我老了以後不會跟孩子一起生活,因為畢竟孩子有孩子的人生觀,價值觀,我們之間肯定會有不一樣的地方,跟孩子一起生活或許會影響人家的家庭。

我現在是深有體會,公公婆婆和我們生活一起,在很多觀點上面都有不同見解,如果我遵從他們的意見我很不舒服,如果我反對他們他們也會不開心。而且這樣會間接影響我和老公的關係。所以我提倡給彼此空間。


錦繡銀莊


人老了還是自己生活的好。

全家人在一起雖然幸福,但是生活需要太多的默契和磨合了,首先吃喝拉撒睡都是問題,老年人的作息時間和生活規律,都不能與年輕人匹配,子女需要我們幫忙帶孩子,那是我們的責任,我們也義不容辭的替孩子分擔,但是子女可以自己帶孩子,我們就沒必要給孩子添麻煩了,自己在一邊過那是多麼自由,節假日子女過來看看我們,全家人一起吃頓飯,飯桌前兒孫繞膝,歡聲笑語說著、鬧著,心裡就已經很滿足了,人老了也沒有太多的慾望了,只求身體健康不給子女增加負擔,老兩口能攜手白頭,餘生也就足以,人最主要的還是要學會知足常樂…………


小7妹兒Danie


  人老了是自己生活好,還是和兒子一起生活好?這個問題得區別對待,一般來說,我傾向於老人自己獨立生活好。\r

  01生活自由,兩不干擾\r

  老年人和年輕人生活習慣不一樣,生活觀念也不一樣,在相處的過程中,容易因為一些小事發生矛盾。比如年輕人習慣晚睡晚起,晚上不到12點不睡覺,早晨如果不上班可以睡半天。老年人不一樣,歲數大了,覺少了睡眠也輕了,有一點動靜就吵醒。老人晚上九點多睡覺的多,而孩子們的夜生活剛開始,難免聲音大,吵吵鬧鬧,這樣就會影響老人休息。早晨老人五點多就醒了,起床的走動聲又會吵醒孩子們,所以,分開住比較好。\r

  02觀念不同,產生矛盾\r

  兩代人的觀念不一樣,年輕人比較懶,會享受,偶爾就點外賣下館子,或者過期的東西順手就扔掉,用水用電都不會節省。老人就不行,剩飯剩菜絕對不扔,廢舊東西絕對收著,所以,老年人會把家裡擺的滿滿的,冰箱裡也是塞不下東西,這樣過日子,家裡亂不說,還天天的吃不新鮮的東西,兩代人之間肯定鬧矛盾。家庭矛盾都是這麼一點一點的積累起來的。\r

  03生活不方便\r 吵架不自由

  兩代人住一起,生活有諸多不便,就拿夏天來說吧,熱的要命,誰都想少穿點。可是如果老公公在身邊,兒媳婦就沒法隨意穿。再說,年輕人也需要自己的空間,大門一關,兩人世界自在,也有利於培養夫妻感情。很多年輕人的婚姻出現問題,都和長輩的摻和有關係,兩口子吵架不記仇,如果有老人在身邊,打架都不痛快,吵架也是一種溝通的方式。\r

  所以,如果老年人身體能夠自理,也有自己的家,那就不要和孩子們生活在一起。可以住的近點,方便照顧,但不要在一套單元裡。等到老了真的需要人伺候了,再考慮一起住或者請保姆。





守護天使0719


雖然這事對於還剛上大學的兒子而言,還顯得有些為時過早一點點。

但,我們還是早早的計劃著,將來老了的時候在,自己獨立生活。



兒子學的是物聯網方向。將來研究發展和就業的地方之於西部內地來說,大概率的進入不了發展前沿,因此極有可能遠隔千里的工作生活。

即便是有機會在一起,之於減輕孩子未來的生活壓力考慮,也不想養老成為他們的負擔。

再從生活習慣上來說,90後00後們的生活方式與我們的差異明顯。長久的呆在一起,不可避免的可能產生衝突甚至隔閡,於親情維繫可能適得其反。

當然,並非就是對兒女的生活不聞不問。也不會拒絕在節日期間的闔家團聚,其樂融融;只是想要過一種相互牽掛,卻又相對獨立的生活。

俗話有說:遠香近臭。想想,或許即便是至親親人之間也會上嘴唇咬著下嘴唇的。保持獨立生活的方式,不僅是一種能力,更應該是一種自主選擇。



我們這一代人,都是從苦難中爬行過來的。但也幸運的活在可以自食其力的時代,如果不出大的意外,自給自足也是完全可能的。不給後人添麻煩,提前安排好自己的下半生生活,是我們一班朋友同學的共同心願。

我們設想的是另一種晚年生活方式。

抱團養老,共享分時度假。有別於當下這種僅僅滿足於吃飽睡好的養老院模式,而是在集體行走與康養運動中,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樂。

當然,擁有自己的養老度假房是第一步的,也是最基本的起點要求。共享平臺的自由搭配也是一個不錯的設想,也正在設計搭設。

不管曾經經歷過多少風雨交加,惟願你我的餘生風和日麗,應該不算是一個過分的奢望和夢想。

不論何時何地,都需要擁有夢想——萬一實現了呢?


天地逍遙一過客


個人認為:不分開,對家庭、對社會都好。

因為在中國,一方面是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另一方面是全社會的養老保障制度還不完善,所以無論是老人還是年輕人,就都應該理智權衡,以做出最佳的選擇。下面先分析一下各自的主要利弊。

持分開生活的人會認為分開好處多。是的,在老人還能勞動,生活還能自理的時候,分開的好處確實多:思想觀念不同啊、生活習慣不一樣啊、活動節奏不同啊、愛吃的不一樣啊、不干涉子女生活、不影響孫兒孫女的教育啊、不互相干擾啊,等等,都能得到解決。而這一切恰恰是同住同生活中可能會發生的弊端。

相反,持共同生活、相互照應者也認為共同生活的好處多:老人還能勞動時,家中勞動力多,不但可支配收入會更高,還能騰出人手發展其它經濟;年輕人外出工作時,家中小孩、家產等有老人照料,自己不會被陷住;家中有糾紛時,總有一方能理智地勸導;一家老小和樂融融,有利於培養仁愛、包容心;老人老去大家都感到很自然,不會措手不及和嫌麻煩;老人生活不能自理或病重後,無需請保姆,也不會發生因重新介入而產生的陌生感和不適應感;老人過世也不會產生不孝、不敬的內疚,不會受到自己良心和別人的譴責,等等。而這些好處恰恰又是主張分開生活的方式所欠缺的。

所以,總是有利有弊,有得有失。只是分開者考慮問題幾乎就是摸著石頭過河,走一步算一步;而後者能從上下左右前後進行考慮,並預設了對策。

但從我所見到的情況來看,分開生活雖然能得到一時之歡,但隱患也特別多,主要是在老人生活不能自理或病重後。其中,很明顯的是社會責任心、親情感、包容心等的淡化,如若發生意外,還會受到社會和自己道德良心的譴責。


WILLSON39


我感覺最好能一直在一起生活就別分開住,有時候父母覺著年輕不想和年輕人在一起生活,都有各自的天地。隔段時間相互走動走動,還感覺挺親的!這種想法很好,但是中國養老制度還不健全,真的走不動了,還需要孩子們照顧,兒子媳婦還能適應嗎?有個大房子,老人住一塊,可以說是天倫之樂,孩子也能感受到親情。分開住,孩子都會分的很清你家我家的。隨著分享福利的到來,國家的優待,吃喝不是問題,親情的陪伴才是最重要的!能在一起住就別分開,因為有句話說得好,你陪我小,我養你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