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狂潮下的“新能源汽車”還能浪多久?

五一節前的的A股市場又是一片哀嚎,財報dead line 已至,上市公司們再怎麼藏著掖著終歸還是免不了要把各家的財報拾掇拾掇,晾曬晾曬,毫無意外,一如往年又是擺了一場“地雷陣”,先有歐菲光鉅額修正,自打耳光,後有前中藥龍頭“300億”貨幣資金造假疑雲,曾經風光的創業龍頭“樂視網”終究迴天乏力,靜待退市,這雷是一個比一個大,一個比一個猛,已經蒙圈的股民本想給黃金週做點貢獻的怕也是有心無力了。

然而這一切似乎和在大洋彼岸的賈布斯沒什麼關係,且喜無拘無礙,我自逍遙自在。4月30日,Faraday Future 官宣其再次獲得一筆總額(債券+信託)2.25億美元的融資,市場再次驚歎於賈老闆驚人的融資能力,孫、許前車翻覆不久,後來者卻似乎並沒有哀之鑑之的覺悟,也許是FF項目太好,也許是賈老闆魅力太高,不知怎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尤其是中國的市場,似乎永遠不缺土豪,只怕沒項目,不怕沒錢投,哪怕虐我千百遍的FF,我仍舊待它如初見。

但是,有人歡笑,就有人憂愁,同樣是在大洋的那一頭,同樣做的是新能源汽車,也同樣曾靚絕市場的珠海銀隆的魏銀倉可就沒有那麼幸運了,董小姐的一紙訴狀讓這個曾經親密的合作伙伴即將面臨牢獄之災,“騙補”、“職務侵佔”、“虛構合同”哪一條都足夠讓老魏終老囹圄,魏老闆沒有賈布斯的手腕卻學會了賈布斯的無賴,任你千呼萬喚,我自佯裝不在,年過半百的人了還要學那秋菊跨洋打官司“俺是冤枉的,俺要討個說法”。在造車這個行當倒黴的可不光光是老魏,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大小龍特斯拉、比亞迪(個人認為BYD仍是一家不可多得的好企業,此處僅作一例)連環雙炸,後起之秀蔚來又深陷銷量造價醜聞,資本狂潮傾天而下,帶來的除了大勢,還有高壓。

2019年的上海國際汽車展覽會可以說是完完全全地辦成了“上海第一節新能源汽車大會”,參會的除了蔚來汽車、小鵬汽車這些個已經掙得了不小名聲的新能源車企外,就連大眾這樣的傳統車企也將展位的C位留給了自己的新能源車型-“奧迪e-tron”,在當前油價回暖和環保要求的雙重考量下,新能源汽車產業對世界有實力參與的各國來說都具有極高的戰略意義,尤其是在咱們國家,歷來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傳統,曾經的各種補貼紅利加上各色資本把這個彼時尚在天上的新興行業直接捧入了雲端,在那段日子裡拿錢簡直是太容易了,即使是“PPT造車”也實屬平常,但此時此日已非彼時彼日,桃花依舊,人面已非,十年太久,冷了誰又暖了誰?

這個江湖太小,小到沒有了小魚小蝦。還是那句話,花盆裡終究是長不出參天松的,錢是個好東西,它也許可以買下幾個廉價的夢想,但僅靠錢終究難以撐持起一個龐大的產業,技術積累、工藝基礎、管理體系,似乎啥都能買,又似乎啥都買不來,用資本東拼西湊來的美麗殼子造出來的大多也就只是個殼子。

2009,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肇始之年,這一年中國正式啟動新能源汽車發展戰略的全面佈局,各色扶持政策相繼出臺,各級政府補貼、不限牌不限行、免徵購置稅,忽如一夜春鳳至,金融危機後缺乏投資熱點的資本終於找到了宣洩的渠道,狂潮湧入,船高水高。

在各項扶持政策中,最抓人眼球的還是要屬那鉅額的財政補貼,其補貼範圍覆蓋了整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從上到下的方方面面,僅2015年的補貼金額就達到了590億元,次年更是達到了830億元的天量,補貼力度之大尋諸先例也實在是罕見。乘著行業春風,各色電動汽車的品牌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其背後的資本陣容也是一家比一家豪華,如蔚來汽車,其投資人皆是IT或投資圈的大佬,小米的雷軍、高領的張磊、JD的強子,沒個百來億的資本連參賭的資格都沒有,同期的小鵬汽車也是毫不遜色,阿里、IDG、經緯創投也是大牛扎堆,就連後起的新規車和家也在2018年3月份完成了30億元的B輪融資,這個圈子裡只有你想不到,沒有資本做不到,你要你敢吆喝,錢,有的是,隨便折騰,一時間,它們都成了風口上的“豬”。

不幸的是,10年過去了,好風終將散去,狂潮也有終局,一出大戲即將落幕,活下來的會是誰?

早在2018年的全球汽車AI大會上,蔚來副總裁朱江就說出了你我皆明的幾句實話“這麼多的企業最後能活下來的不過兩三家”,基石資本的張維更是直言:沒有任何一家造車新勢力值得投資。彼時資本世界的殘酷現實也證明此言不虛,整個2019年以來,除了威馬汽車獲得30億元的C輪融資和車和家獲得2億元的增資外,再有一家造車新秀從市場上拿到一分錢,曾經資本的寵兒似乎一夜之間就被拋棄了,由夏轉冬似只一瞬。

資本是逐利的,也是嗜血的,來時為利,去時為益。2019年我國的新能源補貼政策大幅滑坡,不但提高了補貼標準,還大幅縮減了直接資金補貼,至於縮減的原因嘛其實也是好說不好聽:以前騙補貼的太多,而隨著政府的補貼的大幅滑坡,新能源汽車的價格優勢將會逐漸失去,用戶的熱情也會隨之衰減,新能源車企曾經動輒翻番的增長速度勢必不在,沒了高成長性,企業的估值自然要大打折扣還是以蔚來汽車為例(不考慮銷量造假),其2018年營業總收入為49.5元,淨虧損卻為96.4億元,完完全全的賠本賺吆喝,生意做得越大,虧得越多,新能源汽車行業畢竟是實業不是滴滴那樣的互聯網企業,不存在什麼拿錢買流量買粘性,錢虧了就是虧了,沒有市場只有眼淚,如此這般還有哪個不怕死的敢在這個檔口衝進去呢?

無可否認,新能源和AI是未來汽車行業的大勢,未來終來,無人能擋,但是要贏取未來考的是硬核技術、高端軟件還有完善的法律法規而不僅僅是RMB,資本可以助力革新,但是不能代替革新,好鋼要用在刀刃上,如果只是拿錢買殼造殼,做營銷死磕市場,那留下的只會是一地雞毛,談何未來?

資本狂潮下的“新能源汽車”還能浪多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