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是恢復高考制度引起巨大的社會反響而不是當年的高考!

1977年是恢復高考制度引起巨大的社會反響而不是當年的高考!

第一,很多年來,有一部分人都對這個問題產生了很大的誤解!

1,參加1977年高考考生的文化課知識水平如何在此不好評說,這個可以看看當年的考試大綱、採用百分制的高考試題和2018年北大校長的致歉信中瞭解。

2,就拿菏澤市來說,1977年高考報名者中既有“文革”期間的歷屆高中畢業生,也有部分“文革”前的“老三屆”畢業生。菏澤市檔案館中的資料顯示,當年的報考人數是80686人,其中報考大專(含本科)的為26761人,報考中專的為53925人。在學業荒廢了十多年之後,他們都渴望通過高考來改變自己的命運。當年的高考閱卷工作是分地區進行的,在高考之後,地區招生委員會從全區抽調了409名教師進行集中閱卷。由於基礎差,複習時間短,考生的文化課尤其是數學和理化成績普遍較差。記者從一份當年的考生成績統計表中看出,高考數學成績在80分以上的全地區只有2人,而人數最集中的分數段為20-30分,有1萬多人,0-10分的有3000多人,有的考場甚至全場數學試卷全是0分。

1977年是恢復高考制度引起巨大的社會反響而不是當年的高考!

1

1977年是恢復高考制度引起巨大的社會反響而不是當年的高考!

2


第二,引起巨大社會影響的當然是1977年恢復高考的意義

1、最大限度地實現國家人才科學公平的選拔,為國家的富強、騰飛培養人才有了一定的保證!

2、“分數面前人人平等”,決定了高考在人們心中的神聖性和公平性,磨練青少年的意志。 高考的備考過程很大程度的磨練了青少年的意志,耐力,這對今後的人生髮展是很有幫助的。

3、提高基礎教育的水平。 高考的出現,讓中小學學生的學習有了動力,教育水平不斷提高。

4、為農村學子改變自身經濟地位提供了希望和條件。

5、形成崇尚知識的良好氛圍。促進了教育公平。

所以,1977年引起巨大社會反響的是恢復高考制度,而不是1977年的高考!

第三,高考制度改革最大的意義就是給年輕人希望,讓他們相信,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變命運。

1970年代末期,恢復高考對於培養亟需人才、改變社會風氣、調動各階層積極性、以及暢想未來等,有十分重大的意義。還有,那就是對公平競爭的期待,而這體現在一句簡單明瞭的口號上,那就是“分數面前人人平等”。四十年過去了,今天的問題是,對於分數的過分強調,成了招生制度一個很大的弊病。到今天為止,中國老百姓在一個問題上有共識,那就是高考應該按分數高低錄取。可很少人追問這個考試製度,包括命題、閱卷、錄取以及選擇人才的標準等,有沒有問題。

某種意義上,這種形式上的公正平等掩蓋了一系列問題。比如人才的多樣性,都用高考分數這把尺子來衡量,合適嗎?每年各大學都在爭搶所謂的“高考狀元”,但長期追蹤你就會發現,絕大多數高考狀元將來沒做出什麼大成就。分數太低是有問題,但相差五分十分,其實是沒關係的。可我們今天習慣於以高考成績來衡量你的才華,而且一分定高低乃至生死。都知道這不合理,可這是道堅不可破的牆,導致今天的教育改革非常困難。以高考成績作為衡量人才的絕對標尺,必定傾向於建立標準化的教學制度,並往下一直延伸到初中升高中、小學升初中的教學和考試中。

所以,說到四十年前高考制度的恢復,在當代中國政治史及社會史上有重大意義。但同時也必須反省,以高考分數為錄取的唯一依據這個制度本身,並不完善。當它發展成一個被老百姓普遍接受的、無法動搖乃至不能質疑的神話時,在教育學上是很大的遺憾。

附:1952-1977全國普通高考歷年錄取人數一覽

1952年,報考人數:7.3萬人,高校招生數6.64萬人,錄取比例 91(%)

1953年,報考人數:9.0萬人,高校招生數7.0萬人,錄取比例 77(%)

1954年,報考人數:13.4萬人,高校招生數9.38萬人,錄取比例 70(%)

1955年,報考人數:17.7萬人,高校招生數9.8萬人,錄取比例 60(%)

1956年,報考人數:35.0萬人,高校招生數18.5萬人,錄取比例 48(%)

1957年,高中畢業生人數:19.4萬人,高校招生數10.6萬人,錄取比例54.6(%),報考人數:25.2萬人,錄取比例 42 (%),

1958年,高中畢業生人數:21.9萬人,高校招生數26.5萬人,錄取比例121.0 (%)

1959年,高中畢業生人數:30.0萬人,高校招生數27.4萬人,錄取比例 91.3 (%),報考人數:33.3萬人,錄取比例 81(%),

1960年,高中畢業生人數:29.0萬人,高校招生數32.3萬人,錄取比例 111.4 (%)

1961年,高中畢業生人數:37.9萬人,高校招生數16.9萬人,錄取比例 44.6(%),報考人數:21.4萬人,錄取比例 80(%),

1962年,高中畢業生人數:44.1萬人,高校招生數10.7萬人,錄取比例 24.3 (%)

1963年,高中畢業生人數:43.3萬人,高校招生數13.3萬人,錄取比例 30.7 (%),報考人數:53.1萬人,錄取比例 25 (%)

1964年,高中畢業生人數:36.7萬人,高校招生數14.7萬人,錄取比例 40.1 (%)。報考人數:44.9萬人,錄取比例 34 (%)

1965年,高中畢業生人數:36.0萬人,高校招生數16.4萬人,錄取比例 45.6(%)

1966年至1969年,推遲高考,大專院校沒有招生。

1970年第一屆工農兵大學生,1970年9月-1971年3月入學,招收學員9萬人。

1971年,沒有招生,原因待查。

1972年第二屆工農兵大學生,1972年9月入學,招收學員13萬人。

1973年第三屆工農兵大學生,1973年9月入學,招收學員15.3萬人。

1974年第四屆工農兵大學生,1974年9月入學,招收學員16.5萬人。

1975年第五屆工農兵大學生,1975年9月入學,招收學員19萬人。

1976年第六屆工農兵大學生,1977年3月入學。招收學員21.7萬人。

(人們把從工農兵中選拔的大中專學生稱為“工農兵學員”,從1970年至1976年,我國共招收六屆(因為1971年沒有招生)工農兵學員約有2300萬人,另說有2880萬工農兵學員,其中錄取在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就讀的學生又稱為工農兵大學生94萬人。)

1977年,報考人數573萬,錄取人數27萬,錄取率4 .7 %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