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戰中一方拼刺刀的時候,另一方也對拼刺刀,難道是沒子彈了嗎?

李暉


事實就是地說,漫長的抗日戰爭,除了必須死守的城鎮,在野外作戰時,國軍與日軍拼刺刀的情況是非常少的,八路軍特別是新四軍與日軍發生戰鬥本身就極少,大都是深入敵後在窮鄉僻壤處建立根據地,藉機擴充地盤和兵力。

抗戰劇中,沒放幾槍就吹響衝鋒號,與日軍展開白刃戰,在拼刺中打敗日軍,這些都是國內編導的藝術創作,不說他們胡編亂造,因為作為軍迷個人深知嚴重不符合歷史真實,但因為對手與我們有血債,儘管知道是假大空,有時也看得津津有味,對小鬼子就該狠狠地揍,所以在影視劇中意淫強大也未嘗不可。

如同《亮劍》中八路軍的一個團1000餘號人,竟然敢和日軍一個齊裝滿員3800人的聯隊單挑,硬是從其正面突圍而出,事實上歷史上從來沒有過,所以此劇也是抗戰神劇,但個人從來不預以反駁。

又如在3600顆手榴彈爆炸聲中,全團集合輕機槍手射擊衝鋒開道,大隊人馬端著刺刀槍衝上李家坡日軍陣地,以白刃戰全殲了日軍孤軍深入我根據地的山崎大隊500餘人,我等觀眾同樣看得樂此不疲。

但歷史的真實情況卻是,第18集團軍第129師集合3個旅2個團2萬餘人兵力,將日軍岡崎支隊500多人包圍,經過2晝夜血戰,仍未能達成全殲,在戰場遺屍100餘具的前提下,400餘日軍從八路軍包圍圈中突圍而出。

此戰,八路軍死傷1000餘人,其中戰歿者600餘人,就是《亮劍》中李家坡之戰真實歷史中的關家堖戰鬥,對此有疑問的讀者,大可自行搜狗之,網上有詳情資料。

由於日軍武器裝備都在國軍和八路軍、新四軍更不要說是在游擊隊之上了,因此極難阻擋日軍在九二步兵炮、八九擲彈筒轟炸,以及九二重機槍掩護下的進攻,一般我軍都會主動後撤,因此影視劇中,沒放幾槍就上刺刀衝鋒的鏡頭,基本上不符合歷史真實性。

據作為軍迷的個人從參戰老兵口中獲知,一般戰鬥中,400米開外就開槍了,小說中100米、80米、60米、30米才喊打的描述,都是扯淡,不符合與日軍交戰的開槍距離。

日軍真的攻上來了,也就趕快後撤了,因為經過了前期幾次大的會戰,國軍由於死傷慘重,不會與日軍死磕到底了,放幾槍就趕快撤退是常態,保持實力一天天熬過去,也是實情。

通常情況下,許多當兵的儘管放過槍,但真未看清楚日軍的臉面,不要說是拼刺刀了,也不知道射出去的子彈究竟有沒有打死過日軍。

至於學校出於愛國主義教育,曾請活著的老兵給學生講如何打鬼子,與日軍拼刺刀,老兵真的很為難,即便許多熬到抗戰結束的老兵,都沒見過日軍的廬山真面目,不要說是有沒有打死過日軍,與日軍拼刺刀,那真是扯淡,真的和日軍拼刺刀的,焉能存活下來。

綜上,在抗戰中一方拼刺刀的時候,另一方也對拼刺刀,不是子彈有沒有的問題,問題這是影視劇編導的創作,不符合歷史事實,當你端著上軍刺的步槍衝鋒時,有機槍有步槍有子彈的日軍,不會傻到也端起上了軍刺的步槍與你拼刺刀,能用子彈解決戰鬥的,絕對不會和你拼刺刀。

端著沒有子彈的步槍衝鋒,就是腦殘的打法,影視劇可以表現我軍大無畏的精神,但我軍更懂得如何保存自己,只有將自己保存下來了,才能有效地殲滅敵人,而不是逞一時之英雄,端起沒有子彈的步槍衝鋒,而成為日軍機槍和步槍精準射擊的活靶子。

當年,中國積脊貧弱,日軍進村時,竟然連狗都不敢叫,這是真實的,父輩在世時說的,用常理確實解釋不通,但確實是事實。

只能說明當時百姓對日本非常害怕,可能影響到了自家養的草狗,狗通人性,主人怕日本人,狗當然就怕日本人了,所以日本人進村時,就連狗都不敢叫。


國平軍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拼刺是很強調不允許開槍的。

這主要是二戰子彈的穿透力強。

以日軍三八式步槍為例,近距離曾經一槍射穿過6個戰俘。

大家想想看,如果日軍和美軍激烈肉搏拼刺期間,一個日本兵突然開槍。

這發子彈也許可以擊斃面前的美軍士兵,但子彈穿透以後可能擊斃後面兩個日本兵,造成嚴重誤傷。

因為肉搏期間都是混戰,基本是一群群人混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隨便開槍必然造成極大誤傷。

蘇軍曾經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經過調查,發現近戰傷亡的蘇軍士兵百分之三十是己方誤傷。當然,德軍也是差不多。

所以,以日軍為例,軍官下令白刃戰以後,士兵們就不允許開槍,有的士兵防止走火甚至將剩下的子彈退出來。


薩沙


有沒有子彈的問題暫且放到一邊,先模擬一下,把我們和對方放在戰場上。

我們是一百個人,對方是四百人。我們子彈充足,每人子彈管夠,輕重機槍架在戰場上形成交叉火力網。

對方打剩一百人後沒彈藥了,我們還剩50人,機槍步槍子彈充足。對方開始端著刺刀上來了,請問我們:是跟對方拼呢,還是蹲下來射擊?

還有一種情況,如果我們正好衝到一半,剩了五十人,而守方彈藥光了,一百人舞著大刀和刺刀衝了下來,我們每人槍裡五發子彈不打,後面還有兩挺機槍,四個射手,一千發子彈,請問:我們也端著刺刀和對方“玩兒”,你同意嗎?

所以,演出來的東西未必真實,我們也無須讓其做到真實,一部電視劇而已,起到教育作用就可以了。換句話說,總不至於把“敵人”都演成刺刀英雄吧,那我們還看個什麼勁呢!

小時候,有一部前南斯拉夫老電影叫《瓦爾特保衛沙拉熱窩》風靡全國,一些游擊隊員偷襲德國人的軍車,結果中了計,被機槍掃射,一個沒剩,當時給我氣壞了。倒不是恨德國人,只恨那幫游擊隊員,為什麼彪呵呵被人打成篩子,咋就不衝上去拼了呢!咋不跟“我們”學呢?

長大後才明白,能衝上去嗎?

不過,有幾部電影,如巜血戰太平洋》巜血戰鋼鋸嶺》巜細細的紅線》巜風語者》《硫磺島》《父輩的旗幟》等,真有“敵人”找死的鏡頭,但不是沒子彈了,而是端著刺刀哇哇朝前自殺性衝鋒,並且一邊衝一邊射擊。結果對方不跟你扯,子彈傾瀉而出,雖說有時也退,但最後重組時,不看刺刀,就是個“突突”,跟割麥子似的,這個才是真實的情況。

還有一些電視劇巜xxxx》,翻著筋頭、挺著胸脯舉著刀、甩著飛刀、射著箭、舉著菜刀、拿著燒著的木頭、端著刺刀……等衝進敵陣,結果呢,要麼音樂響起,壯懷激烈。要麼擺個“炮司”來個特寫,威嚴的望著掛滿子彈、扛著帶彈匣的\\機槍,開著軍車的對方屁滾尿流,跟孫子似的,這個也“可能”是真實的情況,因為我們有句話說得好,橫的怕硬的,硬的怕不要命的,可能是人急了,有子彈那方就“嚇破膽”了,這也沒準兒的事兒,比竟不是親身“體驗”。

我父親1937年出生,我表大爺比我父親大十一歲,打過仗。九四年和我說過一句話:新兵怕炮,老兵怕號。衝鋒號一響,就是個衝。但不是拼刺刀,是貓著腰,連躲帶閃,壓著子彈衝………

他衝得猛,覺得人越來越少,屁股直冒涼風。跳進一個坑裡回頭一看,後面跟著那幾十號人全被摞倒了……

不過,他還說,衝鋒號不是隨便吹,其本上不打以少對多的仗,打沒了,能撤絕不拼。


驍勇34


首先不管什麼原因,總之是八路軍和鬼子進入肉搏距離,開始白刃戰了。那麼白刃戰什麼武器最好呢?一戰,和美國馬潤們在二戰海島爭奪時的戰例已經給出了答案。

霰彈槍是很好的戰壕掃帚。如果是在戰壕發生肉搏戰用霰彈槍很合適,但如果在陣地前開闊地帶那就可能誤傷友軍,而且最重要的還是鬼子和八路都沒有列裝霰彈槍。

另一個是手槍,m1911,駁殼槍是肉搏距離的神器。這也是為什麼軍閥混戰時會有手槍隊做精銳的原因。實際上大刀隊也有手槍的。但問題來了,八路沒那個資本組建手槍隊。而在一個完整的囊括各種支援火力的戰鬥體系之中手槍的作用少之又少,本子又是窮逼帝國主義,沒法像美帝那樣有充足的產能讓士兵可以自己採購手槍,還負責這些手槍的後勤。

最後就是衝鋒槍。手槍彈藥,後坐力低停止作用強裝彈量高,一輪掃射解千愁……但問題又來了,花機關這種對中方大部分軍隊來說都是超稀有的,大多數時候湊不出編制來。本子那邊百式衝鋒槍也沒有列裝——因為本子是窮逼帝國主義,用不起!

那麼綜上所述本子所能用的就只剩下刺刀了,因為38大蓋穿透力過強,近戰時一發下去誤傷可能性太高,他們肉搏時不會開槍。而且栓動步槍,基本上你就一槍的機會而已。所以大部分時候進入了肉搏距離,本子就只能選擇老老實實肉搏。


成功撤退的永夜者


軍機視點:缺少彈藥才採取白刃戰的說法十分荒唐,這種情況對於日軍是非常少見的。主要原因是距離,美軍也有彈藥充足採取白刃戰的記錄。

武俠小說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節:雙方對戰,一方手臂受傷,另一方便讓他一條手臂;一方不使用兵器,另一方便也扔掉手中兵器以示公平。很多人或許以為,抗日戰爭“一方拼刺刀而另一方也要和他們對拼刺刀”是傳說中的武士道精神,其實不然。面對一方發起的衝鋒,另一方選擇刺刀對拼只不過是情勢所迫,在白刃戰中更佔便宜的反而是身體素質較好的日本軍隊。

那麼還有很多人說的一個原因,二戰時期中日軍隊不是沒有子彈,而是物資補給的匱乏程度不能讓他們做到“揮彈如土”,其中中國軍隊的物資補給尤其困難。巧婦也難為無米之炊,彈藥補充跟不上,槍膛裡的子彈打完了總不能待在原地什麼也不幹,給敵方當靶子吧?因此,對於當時彈藥緊缺的中國軍隊來說,在打完有限的子彈之前就要做好全面衝鋒的準備,即使他們的身體素質在白刃戰中並不佔優,只能靠血肉之軀和人海戰術殺出一條血路。

從當時的情況來看,彈藥緊缺的中國軍隊用刺刀發起衝鋒是無奈之舉,那麼彈藥相對充足一些的日本軍隊為何也要跟他們對拼刺刀呢?這絕不是高尚的武士道精神,而是被落後的武器裝備所拖累。

雖然二戰時期飛機、大炮、坦克、機槍等武器已廣泛投入歐洲戰場,但中日兩國在亞洲戰場的中堅力量依然是步兵,老舊的手拉栓式步槍才是他們的主流裝備。日本軍隊當時用的三八大蓋,彈容量只有5發,裝填速度又慢,當敵方發起衝鋒時基本上無法及時換彈,如果不立馬組織刺刀對拼,很容易被敵方抓住破綻一舉擊潰。所以,白刃戰的主要原因是因為距離!作戰距離太近,那就沒辦法了!美軍也有彈藥充裕時直接上去白刃戰的記錄。


軍機圖


在抗戰的電影電視劇中經常看到日軍與國軍,八路軍拼刺力的戰鬥場面。為什麼不用步槍射擊而拚刺刀呢?咱的先說國軍和日軍拼刺刀。抗戰時期,日軍使用的是三八式步槍,槍身長,加上刺刀就更長了。這無疑在近戰中是佔絕對尤勢的。而國軍使用的是中正式步槍,槍身短。不利於近戰拼刺刀。另一個層面是日軍信奉武士道精神,在軍訓中特別注重拼刺刀和摔跤的訓練。在雙方的戰鬥中一陣遠射過後日軍指揮官就急於佔領對方陣地,命令士兵衝鋒。日軍冒著槍林彈雨衝到國軍陣地雙方就開展了白刃戰。日軍的三八式步槍穿透力特別強,由於雙方混戰怕誤傷自已人,日軍就將槍膛內的子彈退出,只用刺刀挑戰,要知道日軍的刺刀戰術是非常高的。一方面因為槍身長的尤勢再加上拼刺戰術高強,使國軍吃盡了苦頭。八路軍和日軍拼刺刀是因為當時彈藥十分缺乏。別看每個八路軍的子彈袋鼓鼓的,其實每人才五到十發子彈。剩下全裝的是樹枝切成的假子彈。我們在看電影電視劇時,經常看到指揮員吩咐戰士:要節省子彈。所以在打光子彈後不得不與日軍拼刺刀。



天高雲淡839


這樣的問題我都解釋N遍了。看了這些文章我不得不在重新囉嗦一遍。我不會複印,不能一一對這些作者寫的東西進行評論。如果讀者看了我的文章如果你認可,請在那些作者的評論裡複印上我的內容,不要誤導軍迷。

拼刺刀,是作戰中的一個戰術動作。就好比戰鬥射擊一樣。拼刺刀是在對方(或己方)突破防禦前沿時的戰術動作。它是根據進攻方的武器裝備所產生。任何戰術動作都是跟武器裝備息息相關的。抗日戰爭期間,日軍的步兵的主戰武器是38式步槍,我軍的裝備也多以中正式步槍為主。這些步槍都是推拉式上膛的單發武器(推送一次子彈,擊發一次)。攻防作戰中,有個戰鬥階段是敵前沿時作戰,就是進攻方衝擊到前沿了與敵面對面的戰鬥。此刻若你在推拉子彈上膛已經來不及了。只能用手中步槍的刺刀解決當面之敵。這是這種步槍的缺憾。後來部隊列裝了衝鋒槍這個戰術動作演變為抵近射擊,因為,衝鋒槍是連發武器,不用每次射擊都要推拉子彈上膛。抵近射擊是近距離殺傷敵人的動作。距離想當於刺殺距離。

由於八路軍,武器裝備和彈藥的缺乏,在戰爭實踐中總結了日軍的進攻戰術和38式步槍在進攻中的缺陷,在日軍接近敵前沿時,採取主動反衝擊的戰術,在敵距前沿,10米左右,發動反衝鋒,利用防禦陣地居高臨下的優勢衝出陣地突殺日軍。此時1,日軍的火力掩護已經起不到做用,2,利用地勢,(防禦作戰一般都是防禦陣地居高臨下)。衝向敵人,阻殺敵人,已達到防禦目的。

本人當兵的時候(83)還有拼刺這個戰術動作。在這裡簡單介紹一下,我當兵的時候,再操場上練習拼刺,通常叫拼刺操。在敵前戰鬥中,叫殲滅敵前沿之敵的戰術動作。後來去軍校學習。正好趕上半自動衝鋒槍列裝部隊。刺殺漸漸減少直至徹底淘汰。現在刺殺又重新回到訓練大綱主要是提高士兵的戰鬥精神和勇氣。實戰種幾乎很少遇見了。同理,為啥步槍有持刀,衝鋒槍沒有刺刀。是一個道理。

戰場上任何戰術動作,都是和武器裝備有聯繫的。拼刺這個戰術動作就是彌補單發武器在突入陣地時這個戰鬥階段的不足而產生的戰術動作。

在普及一下,所有的戰鬥,都是攻防兩種形式組成。攻防作戰都是由作戰的各個階段構成的。

希望各位作者,寫軍事,戰爭方面的文章不要脫離戰術,戰術動作,武器裝備等。數據只是為以上內容服務的。謝謝


ZHAOFEi1965


我們通過影視作品中看到過拼刺刀的時候就有疑問,為什麼一方決定拼刺刀的時候,另一方也跟著作出同樣的動作,拿著槍開槍不是更穩妥麼?


經過我的研究才得知,所有拼刺刀都有規程的,近距離的時候刺刀比槍安全的多,也更容易殺敵和保護己方。

日本鬼子在拼刺刀的時候,是要先把子彈退掉然後再拼刺刀的,這個怪異而引人注目的動作,是出自日本陸軍步兵操典裡的要求,當兵的需要訓練這一塊的。


那麼日本鬼子為啥要在拼刺刀的時候將子彈退出,難道真的是武士道精神?肯定不是啊,他們那麼猥瑣,選擇拼刺刀完全是為了戰術上的考慮。是日本軍隊根據實戰檢驗做出的結論,也是同他們的武器相輔相成的結果。


我們熟知的日本著名的武器,三八大蓋步槍,因為槍身長,子彈初速度快,所以零距離的時候特別適合拼刺刀,而假如近距離的時候開槍的話,都已經廝殺在了一起,就特別容易誤傷隊友。加之步槍的初速度快,貫穿一個人並不會受到多大的傷害,可是擊中第二人因為子彈翻滾,會導致那人死亡,這樣就屬於自己殺了自己的同胞,所以近距離都會選擇拼刺刀。


在最初的抗戰中,因為我們的步槍加上刺刀全長1.6米,而日本的三八大蓋加上刺刀為1.7米,不要小看這10釐米,所謂一寸長一寸強,大數據下肯定是我們受傷的多,而且日本對於刺刀訓練的也比較多,所以他們見我們拼刺刀更樂意奉陪。只是後期我們也裝備了同樣長的槍,而且訓練更加刻苦,他們便很少拼刺刀了。
那就有歲月靜好,只有有人替我們負重前行,感謝革命先輩,為我們換來的幸福人生。


小知識大百科


現在我們看到的各種抗戰劇,在裡面都有拼刺的畫面,我們經常看到的就是日本人在拼刺的時候都會卸掉子彈夾,是不是世界各國都是一樣的呢?

戰時拼刺在各國來說確實都是很少開槍的,其實這個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怕誤傷自己人。先說日本,我們都知道在二戰的時候,日本軍隊裝備的很多都是三八大蓋,這種槍最厲害之處就是射程遠,穿透力強,穿透力有多強呢?如果是近距離開槍的話,可以穿透三到四個人的身體。這就意味著什麼?我們都知道拼刺就是肉搏戰,都是近距離的,如果一旦開槍,那麼你開槍打過去那個人的背後有50%的可能就是自己人,這個不論是對於任何國家來說都是不希望看到的,日本人當時發動戰爭,侵略的地方多,需要大量的士兵,而且人口兵源本來也不是很多所以日本人肯定是不希望這樣的事發生的、

其實不光是日本,蘇聯一開始一樣的,當時蘇德戰爭一開始的時候,蘇聯做過近戰傷亡統計有20%到30%左右的傷員都是自己人打傷的。

還有其實在太平洋戰場上是很少看到拼刺的場面的,因為美國人是不會和你拼刺的,日本人拼刺也是出了名的厲害,美國人都是非常害怕的,所以一般來說在中國戰場上拼刺是見的最多的。


中國歷史研究所


由於步槍的初速度快,一槍斃命可能貫穿第二人,致戰友誤傷。故近戰可拚刺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