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處理原生家庭帶來的負面情緒?

薄君夫


在最近的熱播劇中,姚晨扮演的蘇明玉出生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由於父母天枰的極度傾斜,使蘇明玉變成了一個內心缺愛、外表冷漠傲氣的人,這樣的性格都是受原生家庭的影響。那麼,當原生家庭帶給自己的負面情緒時,該如何處理呢?有書君認為,做到以下幾點,或許對你有所幫助:

一、多肯定自己。

在面對負面情緒時,只有自己才是打開心扉的鑰匙。愛自己是我們每個人的權利和義務,在生活中要多進行自我肯定,這樣有助於提高自己的自信心,自信心可以幫助我們帶來好的情緒和正能量陽光的心態,久而久之,負面情緒就會減少,甚至消失。

二、多和性格好的人接觸。

中國有老話: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就多到什麼樣的人身邊去,世間萬物、相生相剋,世界上有負面情緒的人存在,就有正能量、陽光的人存在,多和這樣的人接觸、多學習,時間久了自然會受其影響,讓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三、通過看書學習改變。

莎士比亞曾說:“生活裡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裡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

讀書,可以讓人欣賞到不同的生命風景,如果你是一個受原生家庭影響,常常生活在負面情緒的人,那麼可以多讀一些心理學方面的書籍,裡面的方法或許可以幫你緩解負面情緒。

除此之外,還可以多參加一些心理類的講座、課程等,通過科學的方式方法,來慢慢改變自己的負面情緒。

雖然我們不能選擇自己的父母,但好在後天可以自我改變,當意識到自己有不好情緒時,及時改變及時止損,擁抱自己的同時也能擁抱陽光。"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覆“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你好,看到你的描述,我深有同感,因為我從小也接受了很多的挫折教育。等我長大後,慢慢發現自己經常被不自信、懷疑、焦慮等情緒所困擾。後知後覺,才發現自己的負面情緒,都來源於原生家庭。前幾天有幸看到一本書,感覺裡面的內容拯救了我。現在我想把它分享給你:

先給你講講我另一個朋友的經歷吧!

小南是個從來都不會說“不”的人。領導瀟灑,大手一揮佈置超額任務,明知自己連續熬夜吃不消,他還是說“好好好”;同事偷懶,將自己不願做的工作一股腦地丟給他,他也總說“行行行”。親戚熱心,三天兩頭為他安排相親,即使心力交瘁,他還是會如期赴約……

上週末朋友聚會,酒過三巡,大家玩起了“真心話大冒險”遊戲。微醺的小南終於藉著酒勁,吐露了心聲:“小學一年級的兒童節,班主任發給我一個特別好看的藍色心形氣球。回家路上,我拿著氣球唱了一路的歌。快到家門口時,我碰見了鄰居阿姨和她的小孫子,那個小孩想要我手裡的氣球,可是我並不想給他。這時我媽走過來,讓我把氣球送給他。我不答應,一個勁的說不行。沒想到,那個小孩突然就哭了起來。我媽先是跟鄰居阿姨道了歉,然後劈頭蓋臉地把我罵了一頓,說我‘你怎麼這麼大了還不懂事?大的就應該讓小的!書全都白讀了,我要你有什麼用,真丟人!’她總是特別喜歡罵我沒用。那天,無論我怎麼道歉,她都沒跟我說過一句話。我害怕極了,蒙在被子裡哭了一晚上。從那以後,我好像再也沒說過‘不行’兩個字。我不是不想說,是不敢說啊!”

朋友們全都沉默了。小南重重的嘆了口氣,苦笑著將手中的冰啤酒一飲而盡。他的故事,讓我想起了前幾日看過的一本書——《原生家庭》。小南的媽媽,與書中描述的“言語虐待型父母”如出一轍:他們習慣性地進行語言攻擊而不自知,給孩子的心靈造成了無法彌補的創傷。

成年人遇到的所有心理問題,幾乎都可以追溯到原生家庭的成長環境之中。《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一書,收錄了大量的案例,將有毒的父母進行分類,指出他們的錯誤行為是如何影響子女的一生。更可貴的是,這本書還提供了一條特殊的自我救贖之路:不必與有毒的父母展開鬥爭,你也能通過科學的方式獲得解脫。因為你自己就是解藥,你值得擁有自由、幸福的嶄新人生。

這本書的作者蘇珊·福沃德是國際知名的心理治療師、演說家和作家。她不僅通過專業的心理治療,幫助無數人走出困境,而且還是心理類媒體訪談節目的常客。她的作品已被譯成15種文字,暢銷全球。第二作者克格雷·巴克,是美國著名的影視編劇、製片人。他善於研究人類行為問題,經常為全美各大雜誌、報紙供稿。蘇珊和克格雷已合作出版過多部作品。

《原生家庭》這本書,非常適合以下幾類人閱讀:經常自我懷疑、缺乏安全感的人;希望改善與父母的關係的人;想要與伴侶、子女更好相處的人;新晉寶爸寶媽。書中有三方面內容,令我印象最為深刻,分別是:

01 每一種有毒的父母都有“身份證”

開頭所講的小南媽媽,屬於“言語虐待型父母”。在生活中,還有一種不易被察覺的有毒父母,叫做“操控型父母”。因為他們對子女造成傷害時,往往都會打著關心的旗號。好萊塢有一部經典電影,叫做《黑天鵝》。影片中娜塔莉·波特曼飾演的Nina就一直活在母親的悉心操控中:即使已經長大成人,Nina的穿衣打扮必須由母親來決定;交任何朋友都要向母親報備。明知Nina忌口甜食,母親還是逼著她吃下一大塊奶油蛋糕。演出當天,母親故意關上鬧鐘,希望女兒錯失機會……其實母親所做的一切,都是出於嫉妒。她努力了一輩子,也只是一個伴舞。她將操控偽裝成關心,為的是防止女兒比自己優秀。明白了母親的真正意圖之後,Nina心中的另一個自己終於覺醒。

除了上述兩種類型之外,書中還列舉了不稱職的父母、酗酒型父母、身體虐待型父母和性虐待型父母,並對他們的具體行為作了深刻的剖析。每一種有毒的父母都有了明確的名稱,子女童年時受到的傷害也都能追本溯源。這些,都是對症自救的前提。

02 你自己就是解藥

前陣子在柏邦妮的微博上看到一段話:“接受支配別人的權利,是一件難事;強行奪取支配別人的權利,是一件錯事;把自我的支配權交給他人,是一件邪惡的事。”絕大多數人都沒有意識到,有毒的父母之所以能夠隨意傷害到他們,是因為他們把自我的支配權輕而易舉地交給了父母。然而,大部分有毒的父母自身也成長在有毒的環境中,想要從根本上改變他們,幾乎不可能。所以,真正的得救不在於父母的改變,而在於學會支配自己的情感。

為此,蘇珊·福沃德建議,在採取行動與父母對峙之前,你應該進行一次深刻的自我探索:首先,改變自己的錯誤觀念(如讓父母高興是我的責任);其次,理清極感受與錯誤觀念之間的聯繫(如因為讓父母高興是我的責任,所以當父母對我發怒時,我感到害怕);最後,明確自己的一些自損行為(無論是順從型還是對抗型)的來源。

然後,在與父母溝通、對峙的過程中,還需注意至關重要的一點——使用“非辯護性回應”——溫和堅定地捍衛立場。以下話術可供參考:哦/噢,我明白了/這樣啊/你當然有權利堅持你的意見/很遺憾,你不贊同這一點/讓我想想/很抱歉讓你傷心(生氣、失望)了。

03 關於性虐待的深刻解析

性侵事件的頻發,讓人們不再“談性色變”,而是意識到了性教育的重要性。一時間,各種兒童性教育繪本暢銷起來。但是面向成年讀者的,關於性虐待的書籍卻並不多見。《原生家庭》中能用大量案例對這一話題進行深刻解析,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人們有一個錯誤的觀念:傷害一般來自外界。蘇珊·福沃德卻告訴了我們一個殘酷的現實:“大部分以孩子為對象的性犯罪都是由深受信任的家庭成員犯下的。”值得注意的是,在發生過性虐待的家庭裡,實施犯罪的一方固然罪不可恕,但另一方作為沉默的同謀,也同樣應該被譴責。每一個曾遭受過性虐待的孩子,在成年之後,依然會時刻遭受亂倫的3D遺毒(骯髒dirty、傷害damaged、異類different)的折磨。

蘇珊·福沃德建議這類成年人接受專業的心理治療。選擇經驗豐富的心理醫師,或者是加入有類似經歷的受害者組成的小組都是很有幫助的。蘇珊·福沃德在治療這類患者時,採用的基本治療方式有兩種:寫信和角色扮演。這兩種方式可以幫助患者坦誠的面對自己,正視憤怒和悲傷,並從痛苦中一步步解脫出來。令人感到欣慰的是,書中案例中提到的所有人,都通過這兩種方式從絕望走向了健康。

知乎上有個熱門話題叫做:“一想到當家長不用考試,就覺得十分可怕。”原生家庭本是個中性詞彙,是眾多與之相關的負面新聞,將它慢慢變成了貶義詞。蘇珊·福沃德的《原生家庭》,不僅是解藥,而且是預防針。它在幫助“中毒”的成年人實現自我救贖,擺脫傷痛的同時,也教會了我們應該如何避免重蹈覆轍,如何擁有健康、幸福的新生家庭生活。

希望這本書也可以對你有所幫助。別怕,加油!


方非慢半拍


小時候的一次犯錯被父母一次又一次的嘲諷,這些語言深深得傷害了你,可在你心裡覺得這都是自己咎由自取,是你讓父母失望了,於是父母提的要求你都妥協了,甚至是事關一生的婚姻。

桑迪是一位相貌出眾,看似擁有一切,神情卻非常沮喪的女人。她在一家花卉店,做花藝設計師,夢想能有一天開屬於自己的店,可是又覺得自己不夠精明,無法取得成功,她非常懼怕失敗。

在心理諮詢師的層層抽絲剝繭下,得出了一個結論,那就是當年桑迪高中的時候和男孩子吻別互道晚安,父親看到了大罵她是婊子,說她會下地獄,後來桑迪和這個男孩子發生了關係,好巧不巧的懷孕了,父母發現後咆哮著指責她。

父母扎心的話給年幼的桑迪蒙上了一層陰影,她甚至覺得自己沒資格活著,覺得自己活該下地獄。

生活中類似的場景屢見不鮮,如果很不幸,你的父母也是這樣,那《原生家庭》這本書可以幫助你改變。

《原生家庭》讓我們明白如今的諸事不順,自卑、缺乏安全感、脾氣暴躁、憤怒等等都與年幼時父母對我們的態度有關。當然,本書不是教我們去指責父母,而是教我們學會認清事情的真相,正視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收穫幸福的生活。

作者蘇珊·福沃德是享有國際盛名的心理醫師和暢銷書作家,也是頗受歡迎的演說家。擁有二十多年的心理治療經驗,在多家心理機構和醫學診所擔任心理醫師和指導顧問。通過在工作中接觸的大量真實案例,完成多部暢銷著作,其中有《情感勒索》、《金錢魔鬼》等等。

《原生家庭》用大量真實案例告訴我們有毒家庭的存在模式?怎麼修補有毒父母帶給自己的性格缺陷。

有毒家庭的存在模式

只要父母打過孩子、罵過孩子,就是有毒的父母嗎?答案是否定的。只有那些長期處於負面行為模式中的父母才是真正有毒的父母。有毒的父母主要有控制型、酗酒型、虐待型。

一、控制型父母

控制型的父母最常見的手段就是利用孝道、金錢、無謂的幫忙還有嘮叨。操縱型父母自身是焦慮和膽怯的,用專業術語說就是面對“空巢綜合徵”有種病態的恐懼。因為害怕孩子獨立而離開自己,所以利用各種手段控制孩子,讓孩子需要他們。在這種父母的控制下,孩子會變得缺乏獨立、無助、不滿足。

二、酗酒型父母

酗酒家庭的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覺得家人酗酒是一件不能說的秘密,羞恥感讓孩子們對此事守口如瓶。習慣性偽裝讓孩子被迫對自己的想法說謊,因此想要培養自信心幾乎是不可能的。酗酒家庭的孩子同樣也是缺乏關愛的孩子,這一切導致他們怯懦、優柔寡斷、自卑、疑心重。

三、虐待型父母

虐待行為包括:身體虐待、語言虐待、性虐待。

1、身體虐待型父母

這樣的父母多半也是在身體虐待的家庭長大,他們極度缺乏對沖動的控制,把體罰孩子當作對抗壓力的做法,至於這麼做會給孩子帶來什麼後果,他們沒有意識。與其說父母的毒打是孩子的行為導致,不如說是父母自身的疲憊和壓力造成的。孩子們常常不知道父母為何發怒,何時會停手,因此被虐待的孩子對生活有恐懼感,缺乏信任感和安全感。研究表明,體罰孩子只能起到暫時的威懾,但它所引起孩子的孩子的憤怒情緒、復仇心理卻異常強烈。

2、言語虐待型父母

有些父母他們不打孩子,他們選擇用言語攻擊孩子。這些父母有的追求完美,不切實際期望孩子十全十美。有的爭強好勝,通過貶低孩子來顯示自己的能力。他們或長期取笑、挖苦、拐彎抹角嘲笑孩子,或用惡毒的語言攻擊貶損孩子。導致孩子過度敏感、羞怯、缺乏信任感、缺乏自信甚至有自殺傾向。

3、性虐待型父母

這真是一段令人難以啟齒的經歷,背叛了孩子與父母之間最基本都的信任。性虐待的家庭父母大多都不健康,被虐待的孩子卻堅信這一切都是他們的錯,導致他們自我厭惡、羞恥感強烈、自責、抑鬱甚至有自殺傾向以及藥物濫用。

這些有毒的父母帶給孩子的傷害是一生的。正如蘇珊·福沃德說:父母在我們心裡種下了精神和情感的種子,他們會隨我們一同成長。在有些家庭裡,父母種下的是愛、尊重和獨立,而在另一些家庭裡,則是恐懼、責任或負罪感。

那麼深受父母傷害的中毒子女怎麼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呢?

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首先要正視與父母的關係,本書有幾份問卷幫你捋清錯誤的觀念、消極的感受和自我破壞的行為之間的關係。觀念衍生行為,當你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受觀念支配時,你就會明白自己行為背後的原因。這時我們需要做的就是質疑那些錯誤的觀念和自我毀滅性的行為。

一、把責任歸還給應承擔責任的人

俗話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句話深深得印在我們得腦海裡,一代又一代得傳承下去,即便父母的某些行為讓我們產生懷疑,可依舊對這句話深信不疑。

但事實證明,中毒子女的性格缺陷確實是因為父母的失職而造成。在這個過程中你可能會為父母開脫,你需要找到方法看清事情的真相。比如角色扮演,當你站在父母那個角度時去和小時候的自己對話時,你會清楚的認識到父母不應該那麼對你。

當看清真相時,大部分人會憤怒,解決憤怒的方法有:和信任的人聊天,增加運動量等等。

二、與父母對峙

對峙意味著你要與痛苦的過去和艱難的現在告別,開始迎接新的自己。

與父母對峙不是為了報復他們或是懲罰他們,而是要徹底克服面對他們時的恐懼,為你們以後的關係定位。同時對峙也是為了不把對父母的憤怒轉移到配偶和子女身上。

對峙是需要時機的。從不願對峙到,或許有一天會做,到應該選擇什麼時機對峙,是很多人對峙前的一個心裡路程,我們需要做好對峙前的準備,當你覺得自己比較自信了,有勇氣面對了,那麼時機也就到了。

對峙的過後可能引發一系列的家庭問題,家人的圍攻,父母關係的變化等等,不管如何你都要堅守自己的陣地。不論對峙的結果如何,當一切塵埃落定,你感受到的是不斷提升的幸福感和自信心。

你可以根據對峙的結果來決定與父母的關係,選擇繼續保持或是中斷,亦或是斷絕關係。蘇珊·福沃德建議選擇中斷關係的人們,在這個期間選擇一位富有同情心的心理醫生來幫助你。

書中還列舉了和不同的父母對峙時的各種方式,大家可以參考下。重要的是經歷過性虐待的成年子女需要接受接受專業的心理治療,最好是參加小組治療。

本書不僅讓我們找到自己諸事不順的根源,同時也告訴我們讓諸事順利的方法。《原生家庭》不僅使我們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還教我們如何做合格的父母。當初的我們深受父母的傷害,在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時同時也認清什麼才是合格的父母。合格的父母會滿足孩子物質的需求;保護孩子不受身體的傷害;滿足孩子對愛、關懷等的情感需求;在道德方面引導孩子。


子謙媽媽育兒經


我從小生活在一個沒有愛的家庭裡。爸爸經營著一個小公司,媽媽在我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我的童年及小學時代,基本是跟著奶奶過的。爸爸從來都不在家吃飯,就算回家也是醉醺醺的,我是個男孩子,看到爸爸總是一臉的嫌棄,爸爸從來都沒有說過愛我,我也只有在要錢的時候才叫一聲爸爸。

每當我看到別的孩子,週末牽著爸爸媽媽的手一起在路上,我都羨慕的不得了,我很想哭,其實我很想我的媽媽,我覺得如果她還在人世的話,我一定會得到更多的愛,不至於像個孤兒。

爸爸有很多女人,每一個女人都花枝招展,他也會帶不同的女人回家,我討厭這些胭脂水粉的味道,所以我基本上都是在奶奶家過夜,18歲那一年,我最愛的奶奶也去世了,我成了真真正正的孤兒。

我開始打架,鬥毆,逃學,和不同的女孩子談戀愛,但是從來都不付出真心。我不相信世界上還有真愛。我只相信金錢的力量,我給她們買不同的包,不同的化妝品,我愛過很多的女孩子,可是我沒有談過一次入骨的愛情。

我就是在這樣的一個原生家庭里長大的,過著貌似很幸福,其實想死的生活。後來我遇到了一個明媚的女孩子,她有淺淺的笑,暖暖的臉,溫暖了我整個的人生。她教會了我愛與成長,我相信將來的一天,你也會遇見一個明媚的人,他會給你帶來溫暖,抹去你原生家庭的痛,請你一定等到這一天,這將是春暖花開的一天。


彩塗卷生產基地


大家好,我是愛答問題的木一羊。

負面情緒,偶爾遇到的時候或許可能稍微消極一下,但如果在一個充滿負面情緒的家庭中長大,對於孩子來說,真是天下最大的不幸。

我有個朋友,女生,她就是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長大,她的脾氣有時候變化非常之快,讓我們真的措手不及。

她母親重男輕女的思想很嚴重,她有一個哥哥,從小被她母親慣得不像樣子,家裡的任何活從不插手不說,而且特別自私,對於這個小他六七歲的妹妹,從來都是一個不如意,就拳打腳踢。

那次因為一言不合,他直接就把妹妹一個過肩摔,直接摔在沙發上,我朋友說,當時只覺得五臟六腑全都挪了位,整個人癱在那裡動都動不了,而把她摔成這樣,母親只輕描淡寫說了一句,“你再把她摔死了。”這事就過去了。

還有一次哥哥不知道為什麼生氣把她鎖在雜物屋裡,而她憋得想去廁所,卻並不敢在雜物屋裡解決,因為那樣母親有可能會打死她,情急之下她從門下的狗洞鑽了出來,而讓她沒想到的是,她哥哥親眼看著她鑽出來,竟然抬腿就是一腳,踢得她鼻血呼呼直冒。

她當時就疼得尿了褲子,然後又被母親痛打一頓。

那個時候,她說她真的沒有活下去的勇氣,每天不是被哥哥打,就是被母親打,有時候哥哥揍完她,母親還要接著揍一頓,說她是個惹事精,不然哥哥為什麼打她。

哥哥打得她最狠的一次,就是一張臉青紫了半個月,因為她沒做飯給哥哥吃。

雖然苦難總會過去,但她等待的日子也太久了一些。

而且對她一生的影響也非常大,而立之年,她不曾結婚也不願意找男朋友,因為那童年的陰影她永遠抹不去。

現在的她在努力學習心理方面的知識,努力用積極向上的心態來改變自己。

從前她一天難得說一句話,現在整個人開朗了許多。

她說,她經常勸導自己不要去恨,凡事從另一方面去想,用好的方面去想傷害她的人,至少不會再有那麼重的痛苦。

再見她的時候,已經滿臉堆笑,雖然情緒還有,但看得出來,她已經改變了許多。


木一羊yy


我最怕看見母親失望的眼神,所以在外工作的這些年,我從未向她吐露過內心的壓力和痛苦。因為我覺得她已經足夠可憐了。

小時候,家族重男輕女思想嚴重,母親因為生了兩個女兒備受冷落和羞辱,經常躲在臥室裡哭。她是憋著勁,咬著牙把我們養大的。她經常訓斥我們:“你們一定要出人頭地,為我爭口氣!一定要證明,你們就是比所有的男孩都強!”所以我不斷的要強,不允許自己後退,彷彿母親的眼神就在背後凶神惡煞的盯著我。

看《原生家庭》這本書時,我數度落淚。在心裡我終於可以輕輕的對母親說“媽媽,我明白你內心有多痛苦,但是請不要把您的壓力和痛苦轉移給年幼的孩子。”

而且我終於明白,自己性格中的冷漠、孤僻原來並非天生如此,而是父母的一些言行在有意無意之間對我造成了影響。我彷彿看到躲在被窩裡偷偷啜泣的那個孩子,她內心孤獨無助,我多想去抱抱她,告訴她不要害怕,你並沒有什麼錯,你不必屈服於父母的權威,也不用因為養育之恩而無底線的諒解他們。只要你願意改變,就能克服性格上的缺陷,成為更好的人。

蘇珊在《原生家庭》中說:“消除父母對你的負面影響,你內心的力量將得以釋放,隱藏多年的自我亦會得到解放,你將找回自己本應成為的那個富有愛心,獨一無二的人。”

蘇珊·福沃德博士是國際知名的心理治療師、演說家和作家,在情感方面著有多部暢銷著作。她的這部作品《原生家庭》曾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榜首,在全球引起強烈反響。心理學家武志紅也強力推薦該書,聲稱“這是一部振聾發聵的家庭心理療傷經典之作。”

這部《原生家庭》並不是教我們如何去和父母決裂,而是站在自身的角度,認識到父母對自己的傷害,盡力去修補兒時遭受的不良影響,別讓父母的陰影影響自己一輩子。

該書的結構很清晰,主要講了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告訴我們“有毒”的父母都有哪些類型;第二部分則從心理學角度提供了一些有效策略,幫助我們擺脫父母的陰影,重獲新生。

一、父母通常會使用哪些“毒招”

《原生家庭》中列舉了有毒的家庭模式:不稱職型、操縱型、言語虐待型、身體虐待型、酗酒型和性虐待型。其中身體虐待型、酗酒型和性虐待型家庭很容易辨別,也能輕易得到社會的救助。那些經常喝醉酒打罵孩子的家庭、有猥褻行為的家庭肯定是不健康的,在這樣的家庭模式下成長的孩子,心理上或多或少會受到不好的影響。

但是不稱職型、操縱型和言語虐待型的家庭則很難用社會標準來鑑別。在這樣的家庭下成長的孩子,一方面在心理上遭受著荼毒,另一方面卻很難得到來自外界的幫助和同情,甚至可能當事人都沒有察覺到自己遭遇的性格和社交問題是緣於父母的影響。

我們重點來看一看如何鑑別這三種類型的家庭模式。

1、不稱職型父母

這種家庭的典型模式是:父母的生活態度消極,不能成熟的應對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難,常常需要年幼的孩子扮演家長的角色,父母反而需要孩子的安慰和幫助才能繼續面對生活。

這種模式下的父母一般沒有對孩子造成明顯的傷害,但是卻剝奪了孩子的童年。孩子沒有享受到無憂無慮、可以隨意嬉戲玩鬧的童年時光,因為過早揹負起家庭的責任,他們內心缺少愛和關懷以及自我價值感。成年後他們也許會成為工作狂,從工作中尋求價值;也許會成為感情受虐狂:從愛人那裡尋找自己的存在感。

2、操縱型父母

關於這種類型,蘇珊在她的另一本著作《情感勒索》中有過詳細的介紹。就是那些“以愛為名”不擇手段滿足自己私慾的父母。如果你遭遇過逼婚,肯定會熟悉這種類型的父母採用的伎倆。

每逢春節,父母是不是召集七大姑八大姨來給你介紹對象了?

是不是經常打電話向你報告:“鄰居家的大毛、小毛都結婚了,生孩子了,有二胎了。”

是不是曾經威脅過你:“再不結婚,就是對父母不孝,以後都不要回家了!”

這就是操縱型父母常用的手段:聯合陣線、消極比較和病態化。

當然並不是說所有逼婚的父母都是操縱型父母。真正的操縱型家庭會無休止的想要控制孩子的行為和思想,拒絕尊重孩子的個人意見,拒絕給孩子獨立和自由。我們所說的媽寶男就是這種類型家庭的受害者。

3、言語虐待型父母

言語虐待型父母更具有隱蔽性,也很難獲得相關機構的監管。

我們小時候淘氣時,可能都受到過父母的威脅“再哭,媽媽就不要你了”,我們往往因為害怕,會哭的更嚴重。孩子的內心很純粹,大人的一句玩笑話就會當真。

如果父母長期對孩子的外表、智力、能力等進行攻擊和貶損了。孩子長大後就會極度缺乏自信,並否定自己的人生價值。

二、如何擺脫原生家庭的困擾,重獲新生

1、正確的認知

首先我們要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就是“不需要去原諒那些傷害過你的親人,他們必須為自己犯過的錯負責,而不是年幼的你!”

即便你的父母當初有充足的失魂落魄的理由,他們用酒精麻醉自己,通過打罵孩子來發洩對生活的不滿,但是無論如何,作為成年人,他們應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孩子沒有責任為父母揹負過錯。

2、認清觀念對行為和感受的影響

不同的人面對同樣的事情可能會有不同的感受,採取不同的行為,這主要是因為觀念的差異。而很多觀念來自於家庭的影響。

比如書中提到的“共依存型人格:將拯救受助者為己任,總是和有酗酒、家暴等不良行為習慣的人陷入感情糾葛,總是幻想著自己的善良、愛心可以拯救他們。這種情況並不是因為當事人遇人不淑,而是受到不健康家庭的影響。他們總幻想著能夠改變過去,拯救有不良習性的父母,因此會尋找同樣落魄受困的配偶作為替代品,卻在成年人的世界中受到一次又一次的傷害。

想要改變這種行為,我們需要質疑並發現那些隱藏在腦海中的錯誤觀念,轉變觀念從而扭轉行為模式。

3、進行自我界定

被操縱型父母掌控的子女,即使結婚後也很難界定自己和父母之間的關係。很難“在照顧好自己和關心他人的情感之間找到一種平衡”。我們必須認識到父母和自己是各自獨立的個體,彼此擁有思想和行動的自由。

很多時候面對父母的咄咄逼人,我們內心往往有強烈反抗的聲音,但是無法表達出來,害怕傷害父母的感情。蘇珊在《原生家庭》中教我們一種有效的回應方式——非辯護性回應:即通過溫和的不帶情緒的語言來聲明自己的立場。

比如你可以將“你說的不對,貝類對你不好”換成另外一種表達方式“我的看法恰好與你不同,我覺得貝類對你不太好”。這種建議性而非指責的表達方式更容易被對方接受。

4、停止自我懲罰,釋放自己的情緒

作者蘇珊說,“來自有毒家庭的孩子,心中的憤怒和悲傷比普通人更多。“

但是成年人往往會選擇壓抑自己的情緒,迫於外界的壓力,女性通常會壓抑內心的憤怒儘量使自己的表現優雅得體,而男性則會壓抑內心的悲痛讓自己表現的像個“男子漢”。

如果內心的情緒沒有有效的發洩途徑,人的性格就會變得抑鬱和狂躁。如果不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就會無意識的將這些負面情緒轉移到自己的配偶和子女身上。

我們不需要為對父母發洩怒火而感到愧疚,更不要認為悲傷痛哭是軟弱的表現。只有傾倒掉內心的垃圾情緒,我們才能真正認識內心住著的那個小孩,給他擁抱和安慰,告別過去,重獲新生。

5、與父母對峙

與父母對峙的目的並不是懲罰和報復,而是為了克服內心的恐懼,坦白內心的感受,對雙方的相處關係進行重新定位。走出這一步也許會異常艱難,但是想要得到徹底的治癒,這一步不可缺失。

《原生家庭》中推薦我們採用面對面或者寫信的方式進行對峙。

寫信是相對好操作的方法,通過書寫,你可以理智、客觀的表達對父母的看法,自由的抒發內心的情緒。如果你不知道如何下筆,書中有一個模板可以套用:即按照以下部分編寫:你對我的所作所為(客觀描述);我當時的感受;我的生活如何受到影響;我現在你對的要求。

如果選擇面對面對峙,則要經過長時間的準備和精心安排。面對你的陳述,他們可能會矢口否認、激烈指責或者消極應對。你必須有一定的心理準備和應對策略。

作者蘇珊在書中為這幾種典型反應提供了應對方式:

矢口否認:“根本沒有這種事”
應對策略“你不記得不代表事情沒有發生過”

激烈指責:“這都是你的錯”“想一想我們為你付出的一切”
應對策略:“我不會為你曾經對我做過的事情負責,你們為我做的一切無法補償曾經帶給我的那些傷害”
消極應對:“我已經道過謙了”“我已經盡力了”
應對策略:“我知道你當時也很艱難,但是我想要你明白,你曾經的所作所為傷害了我。”

對峙的結果也許沒有你預想的那麼美好也沒有你擔心的那麼糟糕。無論結果如何,只要做到了這一點,就是關鍵性的勝利。只有直面現實,從過去的陰影中解脫出來,我們的人生才能朝著新的方向前行。

只有修復了千瘡百孔的心,我們才能重新獲得愛的能力。原生家庭可以決定你的出身,但不能掌控你的命運。

很多時候,我們很難找到合適的人來傾訴對父母的複雜感情,《原生家庭》這本書也許可以幫助你打開心結。雖然我們不能改變過去,但是至少我們可以去選擇做一個合格的父母,愛自己並愛孩子,將健康的愛傳遞下去。


北冥有魚和鯤


精神分析中我們還會提到兩個詞:內在小孩和內在父母。

內在小孩是個人幼小時期的創傷記憶。如果一個人年幼時期的心理需求,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安全感和愛沒有得到滿足,他自我的一部分會永遠卡在那個地方,並在未來的生活中不斷地甚至偏激地尋求補償。

而內在父母,是指我們在心理上不能與父母健康的分離,不能讓自己成長為一個完整的成年人,或許是因為父母太過自戀、或者自己缺乏安全感,從而導致過分認同父母,和父母擁有一樣的認知思維模式,以此來表示自己的忠誠。而自己也無法作為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去完成自己的任務。

而對於題主來說,從小母親對你嚴加管教,自然在學習方面出色很多,但當你到了大學,這樣的小社會的環境,需要你自己來做決定,自己來安排生活。

精神分析中說,我們成年後的一切社會關係,都是與父母關係的翻版。

也就是說,你對身邊人包容,也是受到從小不敢反抗母親的影響。而你的“內在父母”非常的顯而易見了,對於現在來說,你已經脫離了母親對你的管教,但是你母親對你的態度已經內化成你的一部分,所以你總會受到“內在母親”的影響,總是感覺在自責。

和你的“內在小孩”和解。我們經常說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導致我們現在如何如何,甚至有人會說,我現在這個樣子不成器,都怪父母在我小時候沒有給我安全感和愛。如果你現在未成年,說這話還情有可原,但是,現在的你已經成年了,完全有能力自己來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所以第一步就要和你的內在小孩和解。對自己苛責,是想要達到完美的目標,追求完美的人,往往會陷入泥沼。

和你的父母和解。接納父母的不完美,母親那樣對你也是對你愛的一種表達,對於現在的你,要接受不完美的父母,他們的一些觀點你可以不認同,但是你要接受他們對你的愛。否則,內在小孩和內在父母會佔據你生命太多的部分,會讓你無法輕鬆地在人生路上前行。

最後,如果你自己做起來困難的話,建議去找專業的心理諮詢師,會幫助你更快的成長。


身心健康專家於際敬


每個人都帶著原生家庭的痛前行,不同的是,有的人能夠覺醒,認識到一身存在的問題,並能區分自身問題和原生家庭問題;有的人不能意識不到自身問題,還別人的自省自覺嗤之以鼻,這也是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區別了吧!

所以,對剛進入大學就能意識到自身的問題,並看到性格與原生家庭之間的關係的你而言,這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祝賀你!因為這意味著你的心靈成長從此開始不一樣的步伐。



其實,對於你這種離開家庭讀大學的學生來說,處理與原生家庭之間的負面情緒,有天然的優勢,妥善加以利用的話,進步非凡哦。

第一,認識自己。

如果說在家時一直被父母包圍,沒有太多機會認識自己的話,離開父母,接觸不同的學生和老師,與社會也有了初步的接觸,這對你反觀自身,認識原生家庭自身存在的問題有很大的幫助,可以通過觀察別的同學、老師,甚至社會上人們思維和行為的方式,來反觀自身存在的問題,不斷認識、總結,從更加全面的、客觀的、立體的角度真實的認識自己。



第二,勇於挑戰自己。

大學期間是我們走向成年的開始,也是認識自己,不斷提升自己,改正缺點,完善性格、提升能力的關鍵時期。

當我們認識到自身有自卑、敏感、內向等可能影響以後成長髮展的性格時,可以有針對性的去改變。

當然,在挑戰自我改變自我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困難和困惑,但是不要害怕,遇到越多的困難,就越會靜心地學著思考、越容易清醒,也與目標越接近。



第三,釋放負面情緒。

任何人都會有負面情緒,只是不同的人對負面情緒的態度和處理方式不同。

有的人根本不接受負面情緒,對負面情緒進行無情的批判,因此也不能與負面情緒好好相處,反而進入了惡性循環的狀態。

有的人能夠接受自身的負面情緒,並且及時覺察自己處在負面情緒的狀態裡,有意識的調整負面情緒。

處理負面情緒,可以採取多種方法,比如找朋友傾訴、鍛鍊、旅行、碼字等等。



當負面情緒被及時清理,人就會回到正面的情緒狀態裡。

原生家庭雖然都可能帶有這樣那樣的不足,甚至是缺陷,但是並沒有那麼可怕,只要我們敢於面對,勇於承擔,並且勇敢改變,對自己的人生切實負起責任,一切都是可以改變的。

我是小貓喵喵,歡迎關注一起,探討更多心理學知識。


小貓喵喵


也許“時間”這個療傷萬能藥,能讓我們有朝一日與父母和解,也許不能。這並不是我們的錯,也許也不是父母的錯,可能父母們也曾經是受過傷的小孩。

既然沒有錯,怎能用命運的不公來懲罰自己呢?誰該為我們的幸福負責?我們為自己的幸福可以做什麼?

當初我們無法選擇愛我們的人,如今也許我們可以選擇愛自己。讓自己變成內心充滿愛的人,才有能力愛自己的孩子。


正面教育侯思遠


一個人最不能選擇的就是家庭,但一個人又最不能忽略的是自己的力量。

原生家庭中,孩子在童年時代多與母親相處,感受到母親作為女性的溫柔與耐心。但是到等孩子慢慢成長,父親對孩子的影響很關鍵。

如果原生家庭已經造成孩子性格影響,先要正視這個問題,切不可由此產生憤懣,怨恨之情,這樣只會讓不良的情緒形成惡性循環。

其次,每個人要相信自己改變自己的力量。除了先天因素之外,後天的改變力量也不容忽視。看一些心理疏導的書籍,汲取文字的精神力量,改變自己!

最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等你做了父母,一定要改變你自己的狀態,給孩子一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