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講棍棒底下出孝子,那在當代我們該怎樣教育子女?

憶往惜歲月如歌


“棍棒底下出孝子”是我國長期遺留下來的家庭教育方法,能夠流傳到現在,這說明在家庭教育中,棍棒教育也是能起到一定作用的。作為一個當代的家長究竟該不該對孩子進行棍棒教育呢?我認為這種方法還是有一定的可取之處的。但是,必須使用得法,在一頓棍棒之後,必須要讓孩子明白,他犯了一個不可原諒的錯誤,必須接受懲罰,現在不懲罰將來會受到更嚴重的懲罰,而且必須讓孩子明白,父母的“棍棒”是對孩子愛的表現,並不僅僅是通過暴力讓孩子屈服,是為了讓他吸取教訓,今後不會再犯。

現在的孩子,由於賞識教育的盛行,使得家長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處於兩難的境地,打也不行,不打也不行,使得孩子對什麼都無所顧忌,任性妄為,養成了打不得,說不得,管不得的毛病,心理防線脆弱,動輒就輕生自殺,這與的溺愛有很大的關係。所以,作為家長,在大是大非面前不要心疼孩子,要敢於用“棍棒”去教育孩子,從小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和優秀的品德,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考慮。

1、教育孩子要“適度”,經常打孩子,孩子會養成對打罵滿不在乎的態度,時間一長孩子會出現反抗,甚至產生暴力傾向,認為遇事時只有暴力才能解決。

2、懲罰孩子要即時,並且就事論事。在孩子犯錯誤後,即時的針對這件事進行懲罰性教育,讓孩子知道自己錯在什麼地方,方便以後改正。

3、打孩子要針對孩子的個性。有的孩子打了能頂事,但有的孩子打了反而會走極端,這就要求家長區別對待,打完孩子,千萬不能認為沒事了,不管不顧。還要做好孩子的心理疏導工作,方能對孩子起作用。


不是天方夜談


棍棒底下岀孝子,這話在我家是正確的。兄弟姐妹一大群,著實不好管教,父親脾氣暴躁,我們犯了錯輕則罵,重則打,規矩多,要求嚴。也捱過母親的打,但只有兩次。總之,沒有哪個敢不聽話,家裡的各種體力活,我們都參加,沒有人叫苦叫累偷奸耍滑。上了高中,發現父親遇事會用平等的口氣和我商量了,感覺自己終於有地位了,再大些,父母就成了我們的保護對象。剛參加工作,每月掙501塊,但過年回去差不多交給父母1000塊,再給父母念念工作成績,二老還是很開心的。父親之嚴厲影響很大,我的外甥回了他家就是霸王,來了我家規規矩矩,根本不敢造次,搗亂了,父親吼他一聲,立馬嚇哭。現在看來,父親的棍棒教育沒有失敗,連外甥都給嚇成了名牌大學的博士。家裡沒規矩的也見了不少,也不是教子都失敗,但確實有不算成功的。各家有各家教法,適合為好吧。


芙蓉國君


這句話是對的,中國是一個古老而具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五千年的歷史沉澱,飽寒著多少歷史教訓,記得我的父親在我兒時的時候就曾經跟我講過,過去曾經有個地主人家,家庭條件很優越,母親生了個兒子,一家人視其為掌上明珠,從小嬌生慣養,以致於到了成年以後,因為自己犯事被政府抓了起來,最後要進行行刑,臨刑之前,官吏問他最後還有什麼請求,他告訴他們,只想見自己的母親最後一面,官吏同意了,母親也來了,看到兒子五花大棒,母親失聲痛哭,最後兒子告訴母親,他還想再吃一次母親的奶,母親同意了,誰知兒子將母親的乳頭咬了下來,害得母親痛得死去活來。兒子此刻才知道,要是在他很小的時候,自己有什麼不好的地方,母親就能很好地教育好自己,也不會出現今天的這種嚴重的情況。歷史是面鏡子,如今很多人家家庭條件都很好了,在對待子女的教育問題上,依然還存在著一種錯誤的思潮,但願過去的歷史不要在有些家長的身上不要重演,當發現子女有些不好的行為時,先是引導和教育,實在不行,該棒打的時候,還是要棒打,今天您容忍了他,以後您就會害了他。同時也會害了您自已,害了我們這個社會。孩子是祖國的未來,也是每個家庭未來的希望,只有自己在平時的生活,工作之中將自己好的言行好好地在子女身上得以傳承,您的孩子才會有個更美好的未來。


用戶3980484185861


古人說的未必對,特別是這句“棍棒底下出孝子”,讓人深惡痛絕,看看當今社會,任何職業都要有證,唯獨做父母不需要證。

一句“棍棒底下出孝子”,打廢了多少孩子,現在居然還有很多人把這句話奉為圭臬 。就單單從這句話的詞面意思來說,打孩子的目的是為了什麼?是為了將來對你“孝”?這本身就是一種自私,不要拿著自己自私,假裝高尚來教訓別人。

棍棒底下出來的孩子無非兩種:一種是逆來順受,沒有自己的人格,沒有自己的個性,重複著從古至今的循環,長大——聽話——結婚——生子。一種是暴虐、叛逆,用父母對自己的加害去加害比自己弱的旁人。

現代文明社會,對於孩子的教育個人覺得作為父母最該做的就是和孩子一起成長,陪伴是對孩子最大的愛。

當孩子在十五六歲後,“不聽話”時,我們往往喜歡用孩子到了叛逆期,是正常表現,真的是這樣嗎?真的有叛逆期嗎?叛逆期一定就是和父母和老師對著幹嘛?

仔細觀察,你會發現一個孩子如果能和父母很好的交流,一般都不會有什麼叛逆期,那些所謂孩子叛逆期,不聽話,管不了得說辭,你去看他們的父母,有幾個是上進的,有幾個是能和孩子正常交流的。(不要拿對孩子的說教,當成正常交流,我們可以想一下自己,為什麼小時候想快點長大?因為每天我們都浸潤在被說教、被批評、被教訓當中。有研究表明,孩子一小時被批評、說教的量比成年人一年的量都要多)

受篇幅所限,總之一句話:非常不認同“棍棒底下出孝子”這句話。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他們是獨立的個體,把他們帶到這個世界的你有責任、有義務撫養、教育他們,但沒權力規劃他的未來,更沒權力用你的棍棒為自己打出一個“孝子”。真正的為孩子好的方法就是一起陪伴孩子成長。


時尚精英寵物美容培訓


現在的時代變得更加多元化、更加尊重個性和自由。特別是互聯網的全面普及和深入應用,孩子們能夠更早、更多的瞭解世界、認知世界,思維更加開放、活躍,不會輕易的盲從。對家長來說,受教育程度也比幾十年前更高,各類針對家長的培訓和學習書籍也是五花入門,因此,家長們也接受了很多新教育理念的衝擊,需要有一定的學習力和辨別力。

俗話說的好: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時移事易,現在的教育形勢,個人感覺更多的要求家長要主動學習,並且學有所成,否則真的會跟不上形勢的發展,導致時代在進步,孩子在進步,家長卻在拖後腿。家長應該加強自身的學習,首先要明確到底想要孩子達到什麼樣的目標、實現什麼樣的人生,然後配合學校,制訂計劃,共同做好教育工作。特別是要結合子女的特點,採取針對性的教育方法。既不可盲從,抱著老一套,也不可放任不管,更不能學一樣,用一樣,最後哪一樣也不行,把孩子當成了試驗品。

作為一名家長,我家的孩子今年下半年即將小升初。這些年來,我們家一直堅持“學習時,是家長,平時,是朋友、哥們。”

一是堅持平等交流。從他上幼兒園開始,不管什麼事,首先要聽取他的意見。如果有充分的理由,就採納。如果不行,就告訴他為什麼不可以。即使當時來不及解釋,也會後面找機會解釋。也就是,充分尊重他發表意見的權利。

二是營造快樂氛圍。我家孩子從小就喜歡笑,恰好我也喜歡聽相聲、看小品。我們倆最大的愛好就是玩詞語接龍、接話把,比如給電視劇、小品甚至導航做捧哏等。我很喜歡這樣,因為這樣一是讓兒子時刻保持一個好心情,二是有一個快速的反應力和較好的語言組織力。朋友們都說我們爺倆像一對說相聲的。

三是培養獨立精神。主要體現在做飯、訂外賣、日常交通等方面。比如,有時候,我們會故意不做飯,給他兩個選擇,一是用我們的手機訂外賣,一是自己動手做飯,而且必須炒一個菜。再比如,有時候,明明有空,我們也會讓他自己做公交車去參加週末的英語培訓班。平時在與老師和同學的交往過程中,不管發生了什麼事,我們都會忍住,先聽他講,講完了一塊分析,說出我們的意見,然後由他自己決定去怎麼實施。

四是在學習方面,我們採取的是“比著學,樹榜樣”。作為一名曾經的全市高考前五名,我有著充足的自信。我的目標是與孩子一起,把小學、初中、高中的課程再重新學一遍,身體力行,告訴孩子,我能行,你也能行。目前來看,總體效果不錯。孩子既不驕傲,也不自卑,能夠正確的面對學習和成績。

五是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這一點上,我一直有一個清晰的計劃,先讀漫畫書,然後是童話、寓言,然後是當代兒童作家的書,然後是經典名著,然後是通俗類的歷史書。目前,孩子讀5年級,正在讀明朝那些事和國外的經典小說。

六是與孩子一起玩感興趣的。我兒子撲克類和棋類(包括麻將)的遊戲幾乎都會,都是我教的。還有電腦遊戲,都是我陪著一起玩。偶爾出去旅遊,必須帶上他。包括看電影什麼,都是一起。平時在家裡,沒有外人,他從不感我爸爸,而是叫我的外號,我也不叫他兒子,叫小名。有時,我們甚至一起說髒話。在這一點上,我覺得他是我最好的朋友。

孩子是獨立的、自主的。我對孩子有三點期望,一是能夠自食其力的在這個世界、社會上生存下去,二是能夠健康快樂,三是有自己的興趣愛好。

這個世界誰也不欠誰的,但是親情真的是這個世界上最美妙的緣分,珍惜緣分!


五戒1977


"棍棒底下出孝子",這句教子俗語也許在古代適用。那是因為古時很多父母文化水平普遍較低,決定他們面對孩子的錯誤無計可施,唯有用簡單粗暴的方式來解決。

但是在如今我們並不提倡"棍棒"教育。為什麼呢?父母的言行,處事方式其實無形中是在給孩子做榜樣。你簡單粗暴的處理方式是在教子遇事簡單粗暴 。據本人觀察凡孩子有暴力傾向者,家長大多對孩子打罵較多。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可以看出對孩子幼時的教育的重要性。性格決定命運,習慣成就未來。3—6歲是性格塑造的”潮溼水泥期“,是一個人性格、習慣基本成型的時期,這需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耐心地加以引導,用心培養。

建議對孩子的教育注意以下幾點:

1 性格養成上,從小要有規則意識

在生活中儘可能給孩子立一些規則,最好讓孩子參與制定規則。如逛超市時,提前想好告訴孩子我們需要買什麼,而不是想買什麼買什麼。超市的物品豐富對孩子誘惑很大,如果孩子見到自己特別想要的小東西,也可答應但記住:只買一樣。動畫片深受孩子喜愛,可以約定每次只看兩集,一天不得超過2次。不按約定將會取消第二天看動畫的權利。生活中還有很多事情家長多用心,漸漸讓孩子養成規則意識。有規則的孩子很少出現無理取鬧,撒破打滾現象,他漸漸會明白約定的規則是他應該遵守的。

2習慣養成上,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生活中很多事情,孩子能做的決不包辦。尤其是兩三歲的孩子有了很多第一次,對許多事充滿好奇。作為父母應抓住這一有利時機讓孩子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自己洗臉刷牙、自己換拖鞋自己洗腳,並讓孩子養成洗完腳自己洗襪子。開始不會家長要作示範,對孩子洗的襪子不論是否乾淨,都要大加讚揚,讓他體會到幹活的樂趣。還有自己的書包自己整理,穿衣,大點的孩子可以讓他整理床鋪,和父母一起整理房間。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有利於養成孩子獨立,而不是凡事依靠父母的"媽寶男”。

3學習上,端正態度專心做事

尤其是孩子剛進入小學時,此時父母一定要多下功夫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孩子的學習桌上只放學習用品,學習用具要簡單,如文具盒,橡皮,不要買那種帶有玩具性質的。簡單的學習用品,乾淨的學習桌面有利於孩子專心學習。

寫字時:一定要工工整整,這是良好學習態度的開始。

放學後,要及時完成作業再吃飯再玩。這樣在孩子的心中,逐漸認識到學習是第一的。有些家長會說,孩子放學太累先玩會再寫吧!就怕孩子玩著玩著就忘了時間,最後不得不匆匆應付完作業了事。如果家長時間充足也可讓孩子固定一個寫作業時間點,總之寫作業時間要充足保質保量完成。

最後提醒:孩子性格的養成,習慣的培養,都需要父母長期堅定而有耐心地去做。對待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一定要:溫柔而堅定地拒絕。


扉扉細雨


“棍棒之下出孝子”其實不能片面的理解為只有嚴厲懲罰才能培養出優秀的人才。這只是其形,而非其意。我個人的理解包括三個層面。

1、激勵手段:賞罰分明是一種激勵手段,棍棒也是同樣的道理。然而絕不能將教育簡單機械的建立在粗暴的刑罰之上,真正的培養訓練是將激勵效應內化為一種無形的感召力。見棍棒如見父母的淳淳善誘之心,真摯愛子之切。

2、簡化的表達方法:棍棒是一種嚴厲負責管理行為,它是古人簡化的表達方式。並非所有的所有的孝子都是靠棍棒教育而來,也並非棍棒就一定是肉體的打罰,內心的棍棒也同樣起到了重要的影響力。父親的一個眼神、一句責備、一次無視都可能比棍棒還要厲害。

3、德育優於棍棒理論:我們看到了少量的棍棒成功案例,就將棍棒視若瑰寶。卻忽略了大量依靠言傳身教、循序漸進、孟母三遷等德育手段而取得成功的實例。棍棒可以作為輔助或補充手段,但絕不是最佳方式,最主要的方法。真正高明的教育靠得是點滴積累而非突飛猛進,憑得是心平氣和而非暴風驟雨。


溜溜巴


“在當代我們該怎樣教育子女?”首先,這是一個非常大非常大的教育問題,是多少代教育者都在思考和要尋求解決的問題,到現在也沒有統一的答案。小編只是結合一些自己的經驗,談一談自己的看法?

1、不同年齡段要有不同的培養目標。在幼兒階段,主要是幼兒行為習慣的養成;在小學階段,主要是兒童的學習習慣與學習興趣的培養,讓孩子有自覺主動的學習行為;在初高中階段,就要注重孩子選擇的能力,不管是學習上還是生活中碰見的問題。

2、在教育的過程中“不要過激”,教育本身就是一個主觀性比較強的事情。都說“強扭的瓜不甜”,在孩子對某件事已經非常反感的情況下,再去強逼著去做,真的會“不甜”。切記,千萬不要“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你倆沒有深仇大恨。

3、家庭教育中家長一方意見一定要統一,不然爸爸說這樣,媽媽說這樣,爺爺奶奶又要這樣做,孩子到底要聽誰的,想想都頭打了吧?

4、家長要“以身作則”,家庭教育作為三大教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之一,是孩子最初的教育起點,家長更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所以,家長的一言一行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家長一定要管理好自己。要想讓自己為孩子感到驕傲,首先你得能讓孩子以你為榜樣

5、尊重孩子的興趣,我們不要求孩子“琴棋書畫,樣樣精通”,但至少得讓孩子有屬於自己的特長。讓孩子以後在面臨選擇的時候,能夠多一條路。

6、適當“懲罰”教育。懲罰可以是體罰,也可以是其他類型的,比如說零花錢,玩具等。在教育心理學上有個“普雷馬克原理”也叫“祖母原理”,利用高頻的行為(喜歡的行為)作為低頻行為(不喜歡的行為)的強化物。

教育的方法千千萬,每個孩子每個家庭都要有自己的方法,但是必須要依照科學,根據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合理地去教育孩子,促進孩子的成長。


小小魔方工作室



古人有古人的教育方式和方法,隨著時代的變革,社會的進步,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和教育理念在不斷進化而日趨科學合理化,不可同日而語。

古人講“棍棒底下出孝子”,仔細研究一番,在當時那種儒學思想為主導,自然科學發展滯後,知識結構層次單一的社會文化背景下,還是一定道理的。那時,一般家庭的孩子能享受到私塾的教育是一種幸運,但大多數都是放牛放馬,和父母一同耕作。而那個時候的社會也是比較黑暗,豪取強奪,所以父母大多教育孩子要為人老實,要低調,要安分守己,不要惹事生非,所以常常以棍棒之法來教育孩子,讓武力的方式讓孩子敬畏父母。古時的老師也稱為“先生”,而書童最害怕“先生”的戒尺,所以這也能看出棍棒的教育方式在古時是非常普遍和盛行的。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沒有那麼絕對。雖然古人的棍棒教育之法在現在看來愈趨不合理,但也有借鑑之處。對於現在的我們,該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呢?筆者主要從下面三個方面闡述。

一是父母要率先垂範,言傳身教,以身作則,育人先育己,做好孩子的榜樣;

俗話說得好,“育人先育己”。父母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教育好自己,父母要從思想和行動上為孩子做好榜樣,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一樣也不要落下,在家尊敬長輩,在外團結朋友同事,有理想且為理想而奮鬥,有責任有擔當等等,這些做人做事的道理既要用嘴給孩子講,又要用行動給孩子示範,兩者要統一融合,不能只說不做或只做不講。


二是父母要多與孩子溝通交流,瞭解孩子的真實想法,做到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孩子;

要教育孩子,首先父母必須瞭解孩子的想法。孩子的想法也是需要被尊重的,父母不能忽略孩子的感受。在瞭解孩子的前提下,幫助孩子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而不是讓孩子一個人去面對。

三是父母對孩子要多一些鼓勵,少一些指責和抱怨;

孩子的成長其實就是一個不斷探索事物,不斷犯錯誤並吸取經驗教訓的一個過程。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需要講究方式方法的合理性。我們不否定古時的棍棒教育之法,關鍵是要在乎孩子的感受。我們是要教育孩子,而不是去傷害孩子,所以父母一定要注意孩子的感受,忽略孩子的感受,就打不到教育的效果和目的。

以上是本人的愚見,歡迎您提出寶貴意見,共同學習交流!


育兒小當家KING


在實際教育中,有的孩子實在是太頑皮,再罵也沒用,不打不聽話,如果說從小到大完全沒有動過手,我是不太相信的,但問題在於我們中國人似乎習慣性地將打人作為教育的一種基本方式,甚至是正確的教育方式,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俗語。

我們家長朋友們很容易被傳聞帶節奏,何況這種流傳了幾百年的俗語?一代一代都是說孩子要打的,怎麼打人就不對了呢?

那麼,我們的老祖宗真的講過教育孩子要動手的嗎?難道我們看電視劇裡先生,老師抽孩子,都是編出來的?我們不妨先看看最流行的傳統啟蒙讀物《三字經》是怎麼講的: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三字經》裡說“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這句話很有名,但是這裡面的“教”並沒有打人的意思,中國古代的教都作傳授,交流的意義解讀。

這裡面講了孟母三遷的故事,孟子不愛讀書,孟母給他換環境,孟子不愛學習,她折斷了織布機的梭子教導孩子。如果說是棍棒底下出孝子,孟母也不用三遷了,先把孟子K一頓,再出去把小販都趕走就行了。

下面那個竇燕山就是五子登科的故事,也是說給孩子請老師,為孩子做榜樣,不是說這五個孩子都是因為長期被毆打,所以才成材的。

孔子在《論語》裡,孟子在《孟子》裡,提出的都是交流,啟發,引導的教育方法,學生睡覺,孔子也只是嚷嚷一句“朽木不可雕也”,根據歷史記載,孔子人高馬大,威風凜凜,是商朝貴族的後裔,完全可以衝上去把白天睡覺的宰予暴打一頓,讓他以後不要懶惰。

換言之,我們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是講究文明教育,以德服人的,為什麼又會有棍棒出孝子的俗語呢?而棍棒真的能打出孝子嗎?

根據研究,打小孩不是中國人的專利,而是全球所有地區都普遍存在的教育方式。

通過辱罵,毆打小孩要糾正孩子的行為出自人最原始的能力,不止人類這麼幹,其實貓,狗,獅子,猩猩等等許多大型動物在教導孩子時,都會使用暴力手段。

隨著文明的進步和發展,古代先人對於教育的基本態度都是啟發,引導為主,以講道理為主,而不是動不動就打人。

那麼,為什麼幾千年過去了,中國還是流行暴K孩子呢?這又與中國傳統的家庭倫理觀有很大的關係。

中國傳統倫理觀依託宗法制原則,在這種原則裡,子女必須無條件接受父母的要求,所謂“父為子綱”。因此,在父母面前,孩子是沒有人權的,而家庭教育又是家事,是社會無法干預的。

那麼,中國家長擁有對孩子的任意教育權,而許多家長並沒有接受過教育孩子的訓練,那麼自然會根據直觀的方式去處理問題,就是辱罵和毆打。

而又由於這種倫理關係在,家長會認為自己毆打孩子是天經地義的,我生,我養,我教,我打。

這就是棍棒出孝子的根源。

但很遺憾,中國自古以來都不缺暴力教育孩子的故事,可是比起成功的,我們看到更多的是不成功的。

現代教育也是一樣,偶爾使用暴力並不會造成問題,但是如果將打人作為靈丹妙藥,作為基本教育方式,動不動就要打,就要抽,就要K,就要械鬥,那問題就大了。

為什麼呢?因為暴打一頓之後,其實並不能真正確定孩子是不是知錯了。我們認為暴力讓孩子認識錯誤的方式很多時候是一廂情願的。

因此,根據調查和報告,被打之後,很多孩子並不真正服氣,只是忍耐,也不能真正解決問題。

更糟糕的是,從小打到大,家庭環境異常緊張,一旦孩子能夠獨立,就很容易導致家庭關係的崩潰。

正如我們古代歷史故事中看到的,張居正教育萬曆皇帝,結果皇帝長大了,卻抄了張先生的家,還差點把他拉出來鞭屍。

暴力教育建立在害怕的基礎上,等孩子長大了,不怕了,那他們可能會良心發現,發現家長的用心;也可能造反了,天天盼著你們早點死掉把房子交出來。想想也正常, 如果父母對子女的“恩”是棍棒,那“報恩”的方式估計不太會美好。

文明教育,理性教育,科學教育,其實家庭教育是很深奧的,需要家長不斷探索,像動手打人這種跟著感覺走的原始方法,還是要儘早摒棄。

俗話說:好的教育,不僅來自於老師,更來源於家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教育對孩子的未來有很大的影響。

那麼身為家長,我們應該如何教育孩子呢?下面這幾點,爸媽們趕快來看看吧~

01

父母的教育影響孩子的一生

父母的教育決定著孩子一生的性格,教育方式的不同也會促使孩子在對待事情時的思維態度與行為想法的不同。

積極的家長會促使孩子進步,而消極的家長則會造就悲觀的孩子。

看過這麼一個故事:

兩對母女看到同一個乞丐跪在路上乞討,孩子問媽媽:媽媽,為什麼他跪在這裡?

其中一個媽媽說:看到了嗎?如果你不努力學習,將來就會變成他這樣。

另一個媽媽則回答說:看到了嗎?你要好好學習,將來就可以幫助他們。

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回答方式會對孩子產生不一樣的影響,因為父母的一言一行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

第一位媽媽的回答,以悲觀消極的態度去告訴孩子一個結果,讓孩子首先看到的是一個不幸的形象,帶給孩子更多的是恐懼、害怕,讓孩子對社會充滿一種恐懼感。

而第二位媽媽則希望孩子以後成才能幫助這些遇到困難的人,相當於從小引導孩子學會幫助他人,告訴孩子只有自己強大,才能幫助更多的人,對社會有所貢獻。

喚醒的是孩子樂於助人、關愛他人的想法,引導孩子成為一個有擔當、有責任感的人。

很顯然,相比第一位媽媽,第二位媽媽以積極的態度去讓孩子好好學習,更能讓孩子健康成長。

所以,通過這則事例我們要深刻意識到這一點:善與惡,好與壞都是父母從小灌輸給孩子的,要想教育好孩子,做父母的一定要有好的教育方式。

父母的教育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好的教育能培養出更優秀的孩子。

02

有的時候鼓勵比責罵更有效

馬克吐溫說過:一句真誠的讚美就能讓我多活兩個月。

誠然,讚美對人起的正面作用是毋庸置疑的,這點放在孩子身上也同樣奏效。

記得蛋蛋小時候,最害怕考試了,一到考試那幾天心情就很低落,不愛說話。

有一次考試考了59分,全班最後一名,蛋蛋拿著成績單回來後,我們剛一問,他害怕被我們責罵,自己先哭了出來。

我安慰蛋蛋,告訴他:“兒子,這次你考了最後一名,這下就沒人會超過你啦,你只要像體育課那樣,雖然你跑在最後一個,但只要你往前跑,就一定會有進步。”

等到下次蛋蛋考了81分,我告訴他:“蛋蛋,你比上次進步了十幾名哎~”

再後來蛋蛋考試考了95分,我又告訴他:“蛋蛋,你真了不起,離第一名只差了9名,繼續加油!”

從那之後,蛋蛋再也不害怕考試,每次都會很自信,回來主動跟我們分享考試的情況。

其實,沒有哪個孩子不想拿第一,沒有哪個孩子會想著考不好,他們也想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現給別人看。

一遇到孩子成績滑落就責罵孩子的家長有很多,每次責罵後,不但成績沒有上來,反而越考越不行的孩子也很常見。

當孩子努力了,沒有成功的時候,父母要做的不是上來就指責孩子沒有努力,沒有付出,而是要給孩子支持,試著鼓勵孩子,一次次的鼓勵會讓孩子越來越進步,比起一味的責罵,有的時候鼓勵更有效。

誇讚孩子,孩子才會敢於去挑戰更難的任務。

教育沒有想象中那麼難,好的方式很重要。

03

想法不分大小,父母要鼓勵孩子

孩子在小的時候,總是會有很多奇奇怪怪的問題:

為什麼女孩子可以穿裙子,男孩子不能穿?

為什麼老師說地球是圓的?不是方的,橢圓的?

為什麼太陽永遠是東邊升起,西邊落下?

為什麼……

孩子的想象力是最豐富的,孩子善於思考是好事,當孩子的天馬行空得到認可,他會很願意去思考、去發現,這會很好的鍛鍊孩子的創造性和思維方式。

兩對母子坐在庭院裡聊天,孩子說:“我想要跳到月亮上去。”

其中一個媽媽說:“不好好學習,整天就知道瞎想。”

另一個媽媽沒有給“胡思亂想”的孩子潑冷水,而是說:“好啊,不過一定要記得回來呀!”

30年後,這個小孩子成為了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他就是美國著名宇航員阿姆斯特朗。

所以,父母的說話方式會影響孩子,不好的說話方式會給孩子造成一定的傷害,遏制孩子的奇思妙想。

當孩子滿心歡喜與你分享他的創意和想法時,不要隨便輕視孩子的童真,孩子的想法不分大小,一定要鼓勵孩子,鼓勵孩子做出正確的選擇,培養孩子創造的能力。愛孩子,從每個細節,每句話做起。

04

懂得傾聽才能瞭解真相

真正的教育是一場修行,孩子的世界是美好的,是單純的。

大人要試著走進孩子的世界,瞭解孩子的想法,不要隨意揣測孩子。

有一段很經典的對話,相信你一定聽說過:

一個孩子拿著兩個蘋果,媽媽問孩子:“你有兩個蘋果,可以給媽媽一個嗎?”

孩子沒有回答,在兩個蘋果上各咬了一口,媽媽很失望地轉過身去,嘆了口氣,心想孩子怎麼能這麼自私,沒想到孩子說了句:“這個最甜,給媽媽。”

相比蘋果的甜,孩子的甜更甜到媽媽心裡。

學會傾聽是一門藝術,無論何時,孩子都是愛父母的。

如果你還不懂得傾聽孩子內心的想法,試著蹲下來去跟孩子溝通,這會給你們的親子關係帶來很大的改變,你會發現孩子永遠是愛你的,是爸媽的貼心小棉襖。

希望我們都能學會用好的方式教育孩子,做個正能量父母,讓孩子生活得快樂舒服,自由自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