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司馬昭沒有殺掉劉禪?

楊銘鎖


一提起三國蜀國的第二任皇帝劉禪,大家就會想到2個字:昏君。那麼,真實的劉禪究竟是昏君還是明昏呢?答案一定出乎你的意料。

劉禪出生在荊州,當時劉備寄人籬人下,因此,劉禪的幼年註定多災多難,公元208年九月,曹操派曹純領五千虎豹騎在長坂坡大敗劉備,劉備率領張飛、趙雲等數十騎棄其妻子狼狽而逃,結果襁褓之中的劉禪被七進七出的趙雲救出。後來,劉備佔領川蜀之後,劉禪被立為太子。章武三年,劉備在夷陵之戰戰敗,病死白帝城。劉備臨死前,讓諸葛亮輔政於劉禪,且留下曠世遺詔,9個字:“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

劉禪繼位後,稱諸葛亮為相父,對其言聽計從。而諸葛亮也是個忠誠之人,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先後六出祁山伐魏,但仍無力迴天。

諸葛亮病死五丈原後,劉禪開始單獨執政。

公元263年,魏軍開始反攻倒算,他們利用姜維沓中屯田避禍、遠離漢中的時機,派鍾會、鄧艾、諸葛緒兵分三路,大舉伐蜀。劉禪派遣張翼、廖化、董厥等前往拒敵。姜維率眾將鍾會十餘萬大軍擋在劍閣,但鄧艾卻選擇了典徑通幽,偷渡陰平直奔成都。劉禪眼看形勢危急,只好召集群臣商議對策,這時,朝中的譙周力勸劉禪投降,理由是現在投降,還能有討價還價的餘地,能爭取到一畝三分地也是好事,至少咱後半生不愁了,但如果強行打仗的話,可就不好說了。

劉禪當機立斷,選擇了投降,成了亡國遺主。

隨後的故事沒有奇蹟發生,雙子星座鄧艾鍾會爭功,結果鄧艾被田續所殺,鍾會姜維亦死於亂軍中等事。

亂事平息後,劉禪全家被遷往洛陽。“攝政王”司馬昭奏稟魏元帝曹奐後,封劉禪為安樂縣公,食邑萬戶。要知道公是五等爵位之首,源自周代,司馬昭也在同一年進封晉公,可知劉禪這個爵位不低。同時,還賞賜絹萬匹,奴婢百人,劉禪子孫被封為都尉封侯者五十多人。

當然,儘管賞賜頗豐,但司馬昭對劉禪還是很有提防之心的。

據《漢晉春秋》載,一次宴會,司馬昭在席上故意令舞伎跳蜀舞並奏蜀樂,然後,他靜觀劉禪的反應。結果蜀漢舊官員看後無不悲痛流淚,只有劉禪神情自若,依然談笑風生。司馬昭見狀,回過頭對身邊的賈充說,此人如此平庸,就算諸葛亮活著也不能長久,更何況是楞頭青姜維叫經?賈充馬上拍馬屁說,如果不是這樣,怎麼會被大王滅了國呢?

不久,司馬昭再次試探劉禪,在一次宴席直接問劉禪想不想念蜀地?劉禪回答了6個字:此間樂,不思蜀。

司馬昭聽了笑了,認為劉禪是一個沒有骨氣的小人,是個沒有能力的昏君。

一旁的舊臣郤看不下去了,就悄聲跟劉禪說,你應該說先祖都在蜀地,日夜思念故土。並且閉上眼睛表達哀愁。結果,當司馬昭再問劉禪是否思念蜀地時,劉禪便按郤正的“指點”回應,司馬昭聽後大笑說,這好像是郤正的口氣吧?劉禪馬上回答說:正是。結果引得在座的所有人都棒腹大笑。

以上也誕生了一個流傳千古的成語:樂不思蜀。而劉禪也因此戴上了“扶不起”和“昏君”這兩頂帽子。

事實上,劉禪所說的此間樂,不思蜀這6個字,卻是大智若愚的真正體現。

要知道,劉禪作為蜀國的第二任皇帝,在位41年,能夠平衡西川派和荊州派各路狠角色,肯定是不簡單的。前期儘管有丞相諸葛亮輔佐朝政,他相對顯得輕鬆。但諸葛亮死後,劉禪單獨親政29年。期間,他重用蔣琬、費禕兩位賢能之士,朝政一直保持平穩。當然,劉禪沒了諸葛亮等人的制約後,也做出了“昏庸”和貪圖享樂之舉,比如說重用宦官黃皓,比如說鬥蟋蟀等等。

暇不掩玉,儘管如此,劉禪的優點還是大於缺點,他投降後,通過裝傻和守拙來保命,使得他這個亡國之君得已善終。這是一般人無法做到的。

總之,劉禪的經典6個字,儘管被後人扣上了永遠無法洗脫的昏君的帽子,但他的話徹底打消了司馬昭對他的猜疑和顧慮,就這樣,劉禪得已在洛陽安樂地度過餘生。公元271年,64歲的劉禪在洛陽壽終正寢,西晉皇帝追封他為思公。

劉禪死後,他的幾個兒子結局又如何呢?劉禪共有七個兒子,他的長子劉璿和五兒子劉諶在蜀國滅亡時就死了,劉璿在姜維叛亂的過程中被魏軍殺害,而劉諶因為不想投降魏國,選擇在劉備陵墓前自殺,其骨氣和勇氣令人欽佩。而另外的五個兒子跟著劉禪一起投降了魏國,不過這五個兒子結局都是悲慘的。

後來,司馬昭和兒子司馬炎篡奪曹魏江山,建立晉朝。西晉建立時,山西北部的內遷匈奴部落日漸強大,他們的首領叫劉淵。永興元年,劉淵自稱是劉禪的後人,自立為帝,正式立國,國號大漢。同時,他把劉禪追封為孝懷皇帝,把漢高祖等西漢皇帝追認為遠祖,隆重祭拜。

劉淵和兒子劉聰厲兵秣馬,南下征伐西晉,並於永嘉五年率領大軍殺入西晉國都洛陽,把西晉的晉懷帝抓走。其中,劉禪的五個兒子全部死於這場屠殺之中。後來晉愍帝在長安登基,想延續西晉統治,劉聰大軍再度追蹤而至,依樣畫葫蘆又把晉愍帝抓走,司馬昭父子建立的西晉不到50年的光景就滅亡了。

儘管劉禪的五個兒子都於戰亂,儘管劉淵可能跟劉禪沒有任何血緣關係,但這位“準後裔劉淵好歹還是陰差陽錯地幫劉禪報了滅國之仇,這是不是也算是因果輪迴呢?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鄧艾,鍾會滅蜀後,劉禪全家就搬到了洛陽城裡住了。這時候雖說還是曹魏政權,皇帝是曹奐,但實際上大權已經是在司馬昭手裡了。對於劉禪投降後的生殺予奪都是由司馬昭拍板決定的。

在當時司馬昭對投降的劉禪大概有三方面的做法:殺,放,留。以司馬昭的尿性,連自己的主子,曹魏皇帝曹髦都敢殺,要想殺劉禪也是很容易的。可他為什麼不殺呢?這要從三個方面來解釋清楚。


第一:遵守禮制不能殺

自春秋戰國以來,沒見過多少人敢殺主君的,最多就是放逐或者軟禁。一般殺害主君的人都是沒好下場的,遠的項羽殺秦子嬰,近的王莽殺孺子嬰,都沒有好下場。

雖說司馬昭害死曹髦,可不是他親自動手殺的啊!主犯是賈充,動手是成濟,況且還是曹髦先動的手。“帝遂帥僮僕數百,自出討之”,司馬昭最多就是負個“管教屬下不嚴”的罪。可劉禪不同,沒反抗過就投降了,到洛陽後又沒有大錯,不能殺。


第二:給東吳做榜樣不能殺

從三國之間的情況來看,東吳方面的抗魏程度要比蜀漢方面高得多,現在蜀漢雖然平定了,可東吳還沒降呢。就在二十年後西晉六路滅吳之戰中,東吳的抵抗程度那是相當地激烈:“吳王聞王渾南下,使丞相張悌督丹楊太守沈瑩等帥眾三萬渡江逆戰”“王濬自武昌順流徑趣建業,吳主遣遊擊將軍張象帥舟師萬人御之”。江東的抵抗程度是出乎西晉方面預料的,連江東丞相張悌都戰死了。

孫皓最後的投降有一個很重要原因就是“前詔待至以不死”,是已經出了詔命不殺孫皓。當然對蜀漢也有這樣的詔書,如果司馬昭在那個時候就殺死劉禪的話,那就很難保證江東方面的抵抗會不會更加強烈。為了給江東做好榜樣,劉禪不能殺。


第三:穩定益州局勢不能殺

在劉禪剛到洛陽不久,益州地方就發生了鍾會,姜維之亂,司馬昭甚至都必須親自坐鎮長安,派心腹賈充率大軍前去益州才算是穩定了關中的局勢。雖說益州方面的動亂最後也平定了,可這事卻讓司馬昭明白了:益州地方遠離政治中心,鞭長莫及,像鍾會這樣的野心將領,姜維如此的前朝忠臣不在少數。如果一開始真的把劉禪殺了,那益州地方或許就會很快冒出一個新的“漢室之後”,萬一再演變出一股割據勢力的話就更難辦了。

尤其是現在正值改朝換代的敏感期,北方鮮卑族又異軍突起,東南還有吳國負隅頑抗。這時候不管是洛陽或成都都不能再出亂子了,所以劉禪不能殺。

同樣的劉禪也不能放,只能軟禁在洛陽,當然司馬昭還是不放心:樂不思蜀就是司馬昭和劉禪之間的一場“鴻門宴”。所幸的劉禪考試及格了,讓司馬昭放下了戒心。



狐史首丘


司馬昭之所以沒有殺掉劉禪,原因很多,下面我們就來簡單分析一下。



首先,劉禪投降時,東吳政權仍然存在。司馬昭對於劉禪的處理,實際上最主要是做給東吳看的。彼時,東吳的滅亡已然只是時間問題,但是,畢竟東吳依然擁有一支不弱的軍隊。司馬昭如果想武力吞併東吳,一番惡鬥、各有死傷是無法避免的。如果能夠不戰而屈人之兵,對於司馬昭來說是求之不得的。這時候,投降的劉禪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如果殺了劉禪,既然投降是個死,東吳君臣必然會下定決心、拼死一戰,作困獸之鬥。如果善待劉禪,等於是給東吳樹立了一個標杆、一個榜樣。別打了,投降吧,投降了你仍然可以位列公侯、榮華富貴,劉阿斗就是實例。這一點,在隨時可能被吞併的東吳君臣來看來,不能不說是一個重大利好。對於希望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司馬昭來說,也是非常有用的。



其次,劉寄奴之前的歷朝歷代,對於退位君主,只要不搞復辟,基本都還是可以容忍的,這是大風氣。曹魏對漢獻帝劉協是如此,後來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對魏元帝曹奐也是如此。劉禪雖然不是司馬昭眼中的正統皇帝,但畢竟也是皇帝,只要不威脅到司馬昭的江山,司馬昭也不願意開啟誅殺退位君主的先例,揹負一個會被載入史冊惡名。



再其次,劉禪投降後,司馬昭只是名義上吞併了蜀漢。但是,零星、甚至呈一定規模的抵抗依然存在。更何況,劉氏父子在成都經營幾十年,在整個蜀地有著根深蒂固的利益關係網,劉禪的象徵意義重大。首先,劉禪是主動投降的,那麼,蜀地剩餘的抵抗力量就是師出無名。一旦司馬昭殺了劉禪,那麼這些抵抗力量就可以以此作為號召,其影響力是不容小覷的,起碼夠司馬昭喝一壺的。其次,司馬昭如果殺了劉禪,蜀地曾經與劉氏父子、蜀漢政權存在利益關係的官僚地主階層、士子階層、甚至部分民眾必然人人自危,不利於司馬昭吞併蜀地之後對於屬地官僚地主、士子乃至百姓的管理。同時,還可能因此生出許多不必要的麻煩,得不償失。



最後還有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劉禪的裝傻充愣了。“樂不思蜀”的典故相信大家都知道,後人更是據此引申出了“扶不起的阿斗”之說。似乎劉禪就是一個貪生怕死、毫無能力,整日醉生夢死之徒。《三國演義》也一定程度上認同了這一點,把整個三國之爭的蜀漢方面描繪得似乎與劉禪沒有任何關係,都是劉備、諸葛亮所為。



但是,諸位要知道一點,在諸葛亮去世之後,在亂世之中,劉禪一人執掌蜀漢政權長達二十九年。如果劉禪真是一個貪生怕死、毫無能力,只知道醉生夢死之徒,蜀漢政權何以能在魏、吳兩大強敵夾擊之下屹立近三十年?再者說,劉備並非只有劉禪一個兒子,如果劉禪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雄才偉略的劉備怎麼就敢把自己白手起家、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交給這個兒子?難道劉備也傻了?由此可見,劉禪雖然無法與曹操、劉備等人相比,但是,應當說還是有一定能力的。



那麼,問題就來了,這麼一個可以執掌一國近三十年的人,為什麼到了司馬昭身邊就“樂不思蜀”了呢?只有一種解釋,以自汙求自保。當眾醜態畢露,給三國的全國人民擺出了一副昏君姿態,這是在自毀民心。同時,如此醜態畢露,也讓司馬昭覺得劉禪此人胸無大志、不足為患。而且,自毀人心,劉禪等於也是在向司馬昭表明自己並無復辟野心。如此一來,司馬昭必然是放心的。



彼時的劉禪已然淪為階下之囚,人為刀俎、我為魚肉。試想,但凡劉禪當時流露出一絲對於故土的眷念,等待他的將會是什麼,可想而知。 正是因為劉禪的自汙,以及之前所說的幾個原因,這才最終讓司馬昭放下了對劉禪的戒心,也留下了劉禪的性命。


農民工老楊歪說歷史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此地樂不思蜀!

看到了他們的名字就想到這個,公元264年,後蜀皇帝劉禪投降,蜀漢正式滅亡,劉禪被送往洛陽,受封安樂公(這名字挺有意思),逝世時享年64歲,是為思公,西晉末年,劉淵起事,追封為懷孝皇帝。

劉禪已經投降了,當時天下已經被司馬昭掌握,只要劉禪不亂,司馬昭就沒有必要殺害,弒君的罪名並不是誰都想揹負的,而且殺了還會產生一系列的問題。

1、劉禪還在,蜀漢殘餘勢力沒有辦法名正言順的舉旗造反,因為劉禪是投降的,萬一他們手中還有昭烈皇帝劉備留下來的血帶衣昭呢?

2、蜀漢的投降,是整體性的投降,如果殺害劉禪,這樣讓下面的死忠會到處舉旗,這樣司馬昭就要到處奔波,疲於撲滅,這樣對他過渡曹魏集團勢力可能會產生不順。

3、東南的吳國還在打著呢,雖然贏定了,但是你把先驅給咔嚓了,你想在招降就不可能了,甚至會引起東吳的反撲,在說了,司馬昭的當時的權利還沒鞏固,不敢亂來。

4、劉禪沒有劉備的雄心,這個是肯定的,而且蜀漢很多將領還在原職,你不動劉禪,其他人好安心替你賣命,不用背上賣主求榮的名聲。

錦衣玉食的供著劉禪,只有好處,沒有壞處,司馬昭肯定看得清楚,所以也沒必要殺劉禪。


揚眉的南石


司馬昭沒有殺劉禪,一是殺之不必要,二是當時傳統不興殺廢帝,二是不利於國家安定和統一。

264年蜀漢滅亡,劉禪被送到洛陽,司馬昭並沒有殺他,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首先最主要的,是劉禪對司馬懿已經沒有任何威脅。蜀漢對抗曹魏,是經歷了數次激戰的,蜀漢兵力本來就已經傷亡半數。而後,因為鍾會之亂,蜀漢大批高級將領遭到魏軍的殺害,剩下的人大部分都遷居洛陽,可以說蜀漢整個國家架子已經打散了。而劉禪還演出“樂不思蜀”的喜劇,竭力表現人畜無害。這樣一個活寶,司馬昭不必殺他。

其次,劉禪在鄧艾兵臨成都時候主動投降,表達了一定誠意,不應殺他。

其三,當時本來的規矩,就是滅亡一國一朝,不殺亡國之君。成湯沒有殺夏桀只是流放,周武王沒有殺紂王,紂王自焚的。西周建國後,不但封了紂王的兒子武庚和紂王的哥哥微子,還把堯、舜和夏朝的後人都封了諸侯國。相反,秦始皇搞死六國之君,秦朝很快滅亡。所以,大家都認為殺降不詳。

其四,殺了劉禪不利於安定。如果劉禪都被殺了,那麼投降的蜀漢官民,難免人人自危,或者心懷悲憤。同時,東吳方面看到劉禪的下場,也一定會堅定抵抗的意志。這樣對魏晉統一是不利的。

因此,司馬昭留下劉禪,也就毫不為怪了。


巴山夜雨涮鍋


司馬昭不殺劉禪的原因是,他留著劉禪還有用。一是可以安撫蜀漢舊臣百姓的心,二是可以向天下人宣告我司馬昭仁義的名聲。劉禪在晉國的生活過的有滋有味,蜀漢舊臣百姓自然也都安定下來,為晉國所用。三是劉禪也表現得昏庸無用,對他來說也構不成威脅。

而且,劉禪就在他眼皮之下,也折騰不出什麼亂子,所以留著他,利遠遠大於弊。所以即使後來司馬家一統三國後,就算二愣子孫皓再怎麼頂撞司馬家君臣,也沒有殺了孫皓。


小明奇葩說


有的貓在捉住老鼠後,並不是吃掉它,而是逗著老鼠玩,放開讓它跑,又一把抓回來,來回反覆折騰老鼠,到後來老鼠直接就不跑了。貓在這個過程中,收穫的是開心,而不是口腹之樂。


司馬昭讓鄧艾與鍾會去攻蜀國,他就像一隻老貓一樣,先是擺弄著鍾會和鄧艾。鄧艾偷襲得手後,劉禪這隻碩鼠投降被抓了回來。司馬昭的得意之計便實現了,鍾會與鄧艾火併,亂軍又殺了造反的鐘會和姜維。輕鬆攻下了蜀國,又除掉功高震主的將領,只留下劉禪來逗自已開心,司馬昭的手段太高了。



劉禪也是很聰明的“老鼠”,堅決不跑,還會表演逗司馬老貓開心,表現出一種童痴般地傻可愛,這個修煉了幾十年的皇帝成精了,生存技能非常高,老貓也捨不得殺他。
當然,司馬昭還是以劉禪為誘餌,引誘河東的另一隻老鼠孫皓。這是一隻殘酷的老鼠,酷刑殺人樣樣精通,不務正業終至兵敗。在即將被俘時,劉禪誘餌的作用實現了,孫皓模仿著投降了。司馬昭不殺劉禪,心計很深!


星下靜思


關於司馬昭不殺劉禪的原因,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分析:

首先,從劉禪自身原因來看,一是劉禪本身是因為鄧艾偷渡陰平後主動投降的,沒有抵抗,沒有給魏軍造成太大的損失,且降將不殺。二是劉禪投降後被封為安樂公,樂不思蜀,安於現狀,沒有謀反的意圖,對司馬昭沒有威脅,殺他無意。

其次,從吳國看,當時吳國尚未滅亡,不殺劉禪是給吳國做榜樣,司馬昭若殺了投降的劉禪,那吳國就知道投降不投降都得死,就會奮力抵抗,果真,最後吳國也是投降的。

再次,從已亡的蜀人來看,殺了劉禪不利於蜀人人心穩定,可能會激起蜀人造反。

最後,從司馬昭自身原因看,各朝各代都對亡國之君禮遇有加,不殺亡國之君已經成為一種約定俗成的政治倫理,殺了劉禪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韙,只能徒增罵名,留下暴君的名號,不利於將來的統一。不殺劉禪,是給自己積德,給子孫積德。





周郎顧曲


殺之有害無益。三國是亂世,但是基本不殺皇帝,所以一旦劉禪被殺,一方面勢必影響蜀國臣民的心情,說不定搞一個遊行示威之類的,司馬昭也難收場。另一方面,畢竟國家沒有統一,一旦殺了劉禪,東吳必然抵死反抗,決不投降,戰爭可能曠日持久,不利於國家統一。

不殺其利無窮。不殺劉禪,一方面可以減少蜀國臣民的敵意,有利於國家思想統一,另一方面,對於東吳來說,抵抗情緒會低很多。

殺之毫無必要。劉禪被俘之後,被軟禁在洛陽,遠離成都,對政局沒有任何影響力,也沒有實力雄厚的忠心部將,也就是根本沒有能力掀起波瀾,軟禁起來就足夠了。

不殺則為上策。


閒時看點歷史


不殺劉禪原因很簡單,一劉禪是主動投降,殺俘不祥,而且對魏國沒有造成太大的損耗,所以沒有必要冒天下大不諱。

二:劉禪並不是三國演義當中那個昏庸無能之人,恰恰相反劉禪很聰明,不然也不會在三國亂世當了幾十年皇帝,所以會很好的保護自己,樂不思蜀其實就是他對司馬昭傳達的一個態度,就是讓司馬昭發現我劉禪很涼爽,我會老老實實待在這裡的。

三蜀漢滅亡時,東吳還沒有滅亡。厚待劉禪做了一個很好的榜樣,和千金埋骨一個道理,給東吳人看的。

第四蜀漢和東吳畢竟割據多年,地方勢力和舊臣的勢力相當龐大,善待劉禪對蜀國舊地也是一個很好的安撫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