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普通话最标准的地方:原来不是北京,而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县城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由56个民族组成。每个民族都各有特色,尤其是地方独特的方言,更是存在很大的差异。

尤其是北方和南方,不仅在风俗上面,在方言口音上面也有很大的差异。很多南方人都听不懂北方的“东北话”,北方人也听不懂南方的“南方话”。

这时候一定要有小伙伴们要问了,中国不是普及了普通话吗?

其实虽然中国普及了普通话,但是在很多地方普通话仍然是不怎么标准的,也会掺杂一些方言。

那么,中国普通话最标准的地方是哪里呢?

北京一山之隔的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因为独特的历史渊源,成为普通话语音采集地之一,这是这个山区小县对中国文化作出的独一无二的贡献。

中国普通话最标准的地方:原来不是北京,而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县城

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垂髫小儿,人人一口字正腔圆的普通话,使滦平成为中外汉语爱好者的乐园,成为天然的“普通话体验区”。那么,地理上并不属于中心的滦平,为什么人人能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

出北京,向东北,过密云,进入的第一个县就是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

夏秋之交,滦河之畔,群山环抱的滦平县水草丰美。甫进滦平,但见一个大大的石刻,上书“普通话之乡”。

置身滦平,犹如身处播音员中间,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垂髫小儿,人人一口字正腔圆的普通话。

由于没有儿化、省字、尾音等语言习惯,滦平话被认为“比北京话更接近普通话”。有人开玩笑:“学普通话,原来学的是滦平方言!”

滦平话音准分明,字正腔圆,没有儿化、省字、尾音等习惯,易于学习和推广。滦平成为普通话语音采集地之一。

早在百余年前,关于中国文字语音的统一规范问题就多次引起论争。俗话说,十里不同音,在我们地域广阔的国家里,让天南海北的人自由交谈,仍是一项艰巨工程。

新中国成立后,需要建立一套规范的通用语言体系,并向全国推广。然而,依照何种标准形成最终的规范,众口难调,莫衷一是。

在这种背景下,滦平在上世纪50年代初成为普通话语音采集地之一。

作为全国规范,普通话需要音节口型顺畅,声调简明,易于分辨,甚至要求语速适中,气流连贯,韵味充足,适于广播、演讲和日常交流,如此才适合作为推向全国的公共用语。

从后来普通话的规范来看,滦平日常的语言非常符合这些标准。滦平话音准分明,字正腔圆,语调比当时的北京话要“硬”一些,显得直接、清晰、明确,尤其是没有北京胡同里那种儿化、省字、尾音等发音习惯,易于学习推广。

1955年10月,“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召开,将汉民族共同语的正式名称定为“普通话”。

不少滦平人因为讲一口“普通话”,无形中具备了一种天然优势。滦平县委宣传部部长厉辉介绍,改革开放以来,有不少滦平农村的年轻人被北京一些大单位招去做话务员、服务员等,滦平人在各地做播音主持工作的也不少。

另外,看起来无处不在的普通话在近一年还被滦平县人作为旅游资源利用了起来。

“学普通话,到滦平来”和“普通话之乡”的名头带来了滚滚客流,对普通话的文化发掘渐成一项前景可观的“无烟产业”

滦平,因普通话而变得不普通。

“最爱说的话呀永远是中国话,字正腔圆落地有声说话最算话……”在金沟屯喜洋洋幼儿园,孩子们的一曲《中国娃》充满童趣。

在滦平,最常见的一句标语:“讲标准普通话,做诚信滦平人”。在全国,目前有70%以上的人口具备普通话应用能力。“普通话之乡”的名头带给滦平的,除了自豪,还有强烈的标准意识。

2013年,时隔60年,白凤然又一次参加了语音采音工作。

从2012年开始,国家开展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河北参与此项工作,组织省内各地的方言语言采集分析,白凤然成为滦平地区语音采集的对象之一。

为了取得良好效果,录音都是在凌晨进行。当时74岁的白凤然每天要在地下录音室里录四五个小时,却没丝毫怨言。他说,“这几年,滦平普通话之乡的名声越来越大,为推广普通话,为宣传滦平文化,做这些,我心里很满足”。

滦平县委书记蔡福浩说:“挖掘滦平在语言方面的文化资源,有着强大的群众基础。普通话是十多亿人使用的语言,全球影响力还在进一步扩大。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把这份文化自信转化为文化软实力。”

滦平县委县政府打出了“组合拳”:建普通话体验馆、设普通话体验区、筹建全国语音博物馆、与国内顶尖机构合作开展相关研究……

汤云航,语言文字学者,河北旅游职业学院院长。他与滦平结缘是从做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开始的。

大约20年前,他作为考官在承德搞普通话测试,当把测试结果报到省普通话测试中心时,因为二级甲等以上人数太多被质疑标准太松。“我敢说,在滦平任何一个角落,只要是滦平人,他的普通话水平至少是二级甲等!”

汤云航说,目前,滦平话和标准普通话的相似度到底有多高,还没有科学统计数据和深入的理论研究定论。“借国家语委将滦平列为全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试点县的契机,建立语音博物馆,将考证与建设结合起来。”

“普通话体验区”是国家语委授予滦平的名号,滦平人努力用好这个名号,加快对普通话的文化挖掘。

旅游旺季,金山岭长城脚下的一家农家院,几乎客满。“这里有长城,有自家地里的绿色蔬菜、绿色大米,还能和老人小孩儿聊几句,听听他们的普通话,挺有意思的”,天津游客魏先生说。

在滦平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在金山岭游客中心、在金沟屯普通话文化展,都设有一种有趣的机器,这些地方都是省语言文字测试中心设立的普通话模拟测试点。测试者戴上耳机,进行人机对话,20分钟过后,普通话成绩就出来了。

滦平县职教中心校长孙立侠介绍,测自己普通话水平的人往往排大队。

在农家乐、采摘园、茶馆、普通话一条街上,以“生活态”方式感受、融入普通话氛围,是滦平打造“普通话体验区”的一步棋。

滦平县委县政府的考虑是,让游客、外宾来这里亲耳体验纯正普通话,感受原生态的百姓日常,增强互动性、趣味性,投资不大,但带动的是一系列产业。

滦平县职教中心也变得“身兼数职”,其中一项功能是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留学生普通话实习基地。

去年5月28日,北师大120名墨西哥留学生来这里交流。职教中心工作人员回忆说:“他们都有中文基础,可以和我们侃大山,会重点问我一些字词发音。有个留学生不住地赞叹,学‘滦平音’比‘北京音’省舌头!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一组数据代表了滦平人整体普通话水准。2014年,滦平率先实现了国家2020年语言文字工作主要目标,领跑全国其他地区6年。

滦平规划,在文化体验区设立培训基地,培训播音员、主持人、普通话测试员以及各类有语言需求的人员。

“什么才叫文化品牌?”蔡福浩说,“我们期待不久的将来,人们问学习普通话、学习标准中文发音到哪里最合适?所有人都会告诉他,河北,滦平。普通话就是滦平的文化品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