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工人有力量”——鞍鋼勞模採訪錄


鞍鋼集團博物館,一面厚重的耐候鋼板牆上,鐫刻著新中國成立以來,從這個共和國鋼鐵“長子企業”中誕生的3277名勞動模範的名字。

“老英雄”孟泰,“走在時間前面的人”王崇倫;“當代雷鋒”郭明義,“時代楷模”李超……

“咱們工人有力量”——鞍鋼勞模採訪錄

退休返聘的全國勞模李晏家在鞍鋼焦化總廠職工實訓室製作實訓工具(4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姚劍鋒 攝

一個個閃亮的名字,見證著中國工人勇攀高峰的堅定志向、中國鋼鐵人百鍊成鋼的堅韌品格,折射出鞍鋼人對“勞動模範”的價值追求和對勞模精神的時代詮釋,回答幾代產業工人的力量之源、勞動之魂、奮鬥之根。

“咱們工人有力量”——鞍鋼勞模採訪錄

忠誠:“跟著共產黨走,棒打不回頭!”

前進帽,中山裝,粗糲的臉上帶著質樸的笑容。在鞍鋼集團博物館的英模展區,一張老照片中孟泰的形象曾定格在億萬中國人腦海。

將時鐘撥回到1948年11月,此時的鞍山剛解放不久,黨中央指示鞍山鋼鐵廠迅速恢復生產。可經過戰爭的摧殘,鋼廠幾成廢墟。

老工人孟泰勇敢站了出來,帶領工友獻交器材、刨開冰雪收集廢舊零件,硬是在物資極度匱乏的情況下,實現了高爐快速恢復生產。不畏艱險、愛崗敬業的故事傳遍大江南北,孟泰成為新中國第一代勞動模範的傑出代表。

“咱們工人有力量”——鞍鋼勞模採訪錄

孟泰女兒孟慶珍向記者展示父親孟泰的照片(4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炳坤 攝

在鞍山市鐵東區一幢老住宅裡,現年84歲的孟泰女兒孟慶珍向記者回憶起半個多世紀前的故事。

“父親1898年出生在河北一個貧農家庭,18歲那年家鄉大旱,他隻身闖關東,一開始到撫順煤礦背煤,之後來到鞍山制鐵所。給日本人幹活,捱罵、捱打是常事,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接管了鋼廠,我們一家也沒過上什麼好日子。”

回想童年,飢餓是孟慶珍的最深記憶。有一次家裡沒糧,父親拿出唯一值錢的鋁飯盒和一副手套,讓她和妹妹去換錢買糧。“那時候物價飛漲,我們每走一家,糧價就漲一截,等到定下來要買,才發現錢被偷了。姐妹倆攥著稱好的糧食不願撒手,跪在地上嚎啕大哭……”

“鞍山解放了,解放軍首長找父親去上工,臨走前特意囑咐警衛員背來半麻袋糧食,一下子救了全家的急。”孟慶珍說,共產黨來了有班上,有飯吃,父親常說,過去咱是被人瞧不起的臭工人,解放後我們成了工廠的主人。

“正是前後巨大的反差,讓一家人下定決心跟著共產黨走,棒打不回頭!”孟慶珍說,“父親以廠為家,愛高爐如命,常說要用生命去報答黨和國家的恩情。”

1954年至1964年,老作家草明在鞍鋼與工人們共同勞動、共同生活。她以全國先進生產者李紹奎為人物原型,創作的長篇小說《乘風破浪》,描繪了當時鞍鋼火熱的生產場景。

“孟泰、李紹奎、陳效法、王崇倫……在鞍鋼,母親採訪過多位模範人物。”今年起,草明的女兒、89歲的歐陽代娜老人開始整理草明的採訪筆記。“孟泰謙虛,一個勁兒地問自己還能做些什麼?李紹奎肯幹,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給自己幹活,難道還能偷懶嗎’。勞模們先進,廣大職工也不落後。1953年,李紹奎帶領八號平爐職工為國家增產15000噸優質鋼,其他爐工都要來八號爐;1958年又創造平爐裝入量全廠最高紀錄……”

“工人當家做主人、不受氣,受到尊重,從感情上和黨親;他們努力回報國家,一人做好工作還不夠,要把上下三班的人都聯合。這些都是新中國成立後,職工積極性被充分調動釋放的潛能。”草明筆記中的一些片段,讓歐陽代娜老人感悟頗深。

“咱們工人有力量”——鞍鋼勞模採訪錄

擔當:“不信馴不服洋設備”

沒念過大學、接父親的班工作,20世紀80年代進廠的林學斌本可以歸於平凡。然而,改革開放後鞍鋼接二連三從海外引進的先進設備,卻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咱們工人有力量”——鞍鋼勞模採訪錄

鞍鋼鍊鋼總廠三分廠電氣點檢組長林學斌在生產現場(4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姚劍鋒 攝

為了馴服一套套“洋設備”,他又是自考、又是函授,還陸陸續續上了20年夜校,先後攻讀下計算機應用、日語、電氣自動化三個專業的大專文憑,被稱為“工人學霸”。

他刻苦鑽研,帶領工友解決生產難題200餘項,為企業綜合創效3億多元的同時,也把自己鍛造成了“大國工匠”。

“改革開放讓我們認識到了自身的差距和不足,和很多企業一樣,奮起直追成為鞍鋼人的主題。我學歷不高,要想跟上發展步伐,就需要不斷充電。”

參加工作不久,林學斌就碰上鞍鋼第一次從海外引進連鑄裝備,投產後因操作經驗不足,經常發生漏鋼事故。

“1992年,勞模唐傳富檢查盯守到位,創造出連續500罐不漏鋼的戰績;7年後,技工朱潤海總結精細化操作法,做到6000罐不漏鋼;後來鋼廠引進漏鋼預報系統,做到連續運行10000罐無故障……”

2001年,林學斌站在前人肩膀上領銜研發出漏鋼預警自動降速器,最終徹底解決了漏鋼問題。他說:“在這臺裝備上,就凝結著多少鞍鋼人的前赴後繼和孜孜以求。”

“改革開放後國家逐步走上市場經濟,但責任、擔當和奉獻精神仍不能丟。”去年10月,林學斌當年安裝的連鑄機更換改造,很多人像老孟泰一樣,把鋪蓋背到了車間,雖然辛苦,可創造了30天完工的“鞍鋼速度”。“泰山不辭細壤,方能成其高,江河不擇細流,故能成其大。每名職工都想著添一瓢水、添一鍬土,這樣的企業何愁不強?”林學斌問。

技校畢業的李超比林學斌小7歲,但成長經歷頗有幾分相似。在鞍鋼股份公司冷軋廠的生產一線,他勇挑重擔,攻克難關,解決了冷軋機組生產中的乳液殘留等問題,讓鞍鋼冷軋板的質量提升了好幾個等級。

“記得1995年前後,我作為鞍鋼優秀班組長代表,去一汽集團聽取客戶意見。對方拿出我們表面滿是毛刺的鋼板戲稱,麻雀都不敢往上落,怕紮腳。我聽了臉上火辣辣的。”

李超說,他是搞設備的,原來只注重保證機器運轉;這段尷尬事讓他意識到,設備精度也很重要,不僅要讓產品達標,還要加工出高質量。

“鞍鋼有兩件法寶,一件是鞍鋼憲法,一件就是勞模精神。勞模們並非天生聰明,很多人都是上班有點、下班沒點,週六週日也要來車間轉一轉。”李超選擇天天泡在生產線,細心觀察,反覆琢磨,在跟機器設備的摸爬滾打中一點點加以改進,讓生產精度一點點提升。

“這個過程中有迷茫、也有頓悟,有山窮水盡、也有柳暗花明,有時候連做夢都在想著技改方案。”李超說,沒有上代人留下的主人翁意識,缺乏一種捨我其誰的責任感,恐怕早就半途放棄了。

“咱們工人有力量”——鞍鋼勞模採訪錄

創新:“因為熱愛,所以奮鬥”

兩個“80後”,都有著高學歷,都選擇了生產一線。不同的是,大學生唐懷鈺留在鐵礦井下有幾分巧合;博士畢業的金百剛認準了要把車間當成價值實現的大舞臺。

“咱們工人有力量”——鞍鋼勞模採訪錄

鞍鋼礦業公司弓長嶺井下鐵礦鏟運機司機唐懷鈺(右一)和工友一起走在鐵礦礦道里(4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姚劍鋒 攝

如今,“最基層”的奮鬥開花結果,二人成為鞍鋼年輕一代勞模代表。

“2007年到鞍鋼,我被分配到弓長嶺井下鐵礦。第一天上班,13名小夥帶著幾分興奮和好奇坐上了罐籠。井下的陰暗、潮溼超過大家想象,遠處傳來的爆破聲讓整個空氣都在震動,好幾個人嚇得蹲在了地上。一名老師傅見到我們,開口便說‘哪兒來的這幫書呆子,大學生在井下能頂啥用?’”

下班回到地面,有2名新職工說啥也不幹了,回家重新找工作。而唐懷鈺卻憋足一股勁,因為不服氣老師傅那句話而留了下來。

“時間一長,我發現了礦山工人的憨厚和質樸,也開始想辦法改善條件緩解他們的辛勞。”在井下駕駛鏟運機,碰上故障,別人呼叫來維修工就去休息,唐懷鈺卻在一旁邊看邊學。

10年下來,他掌握了快速修理鏟運機常見故障、節能增效爆破礦石等許多先進操作法,在創新中評上了崗位能手,獲評了“中央企業勞動模範”,也回應了老師傅們的質疑。

“咱們工人有力量”——鞍鋼勞模採訪錄

這是鞍鋼鮁魚圈分公司鍊鋼部工程師金百剛(4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姚劍鋒 攝

相比之下,現任鞍鋼鮁魚圈分公司鍊鋼部工程師的金百剛入廠就有明確目標。“讀博士時就注意到很多研究成果被束之高閣,因此選擇畢業後上企業,就是希望自己的所學能在生產一線發揮作用。”

招聘時,鞍鋼打算按慣例把他安排到研究部門,金百剛一再強調:“如果還做研究,我沒有必要來企業。”

剛開始,金百剛的操作能力還不如熟練工人,而滿肚子的理論又沒法跟工友們講,經常被奚落。

不久,鞍鋼引進板坯連鑄機電磁攪拌和電磁製動裝置。金百剛憑藉豐厚理論和現場實踐,帶領團隊歷經8個多月的調試和研究,解決了多項關鍵性缺陷,突破上百個難關,讓這套裝置使用週期提高了3倍,而且攪拌強度比外方設計提高40%,幫助鞍鋼站上了電磁冶金技術的行業制高點。

工作僅10年,金百剛就成長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中國科技專家庫科技界專家。他說:“鐵,需要熔鍊和鑄造才能成鋼;人,需要鍛鍊和磨礪才能成才;青春,在拼搏創新中才更閃亮。”

走進鞍鋼焦化總廠的職工實訓室,退休返聘的全國勞模李晏家正手把手地教年輕職工拆電機、裝電器。

“現在條件好了,年輕一代可選擇空間大了,引導他們對技術萌生興趣,成為創新創造的新時代工人,才是鞍鋼乃至國家經濟高質量發展急需的。”搞了大半輩子技術革新的李晏家說。

“勞動裡蘊涵著價值追求、家國情懷,也隱藏著成長的密碼。”這位老勞模說,對於新一代勞動者來說,因為熱愛自己的工作、事業,熱愛自己的國家,所以奮鬥、拼搏。

“咱們工人有力量”——鞍鋼勞模採訪錄

文字記者:王振宏、牛紀偉、王炳坤、楊益航

視頻記者:董千齊、劉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