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為家》豆瓣評分8.9,票房破億,如何評價這部電影?

娛樂是一個圈


《何以為家》名副其實。

想想。在父母無力扶養和教育的情況下,善良而倔強的12歲敘利亞小男孩,用他瘦弱的肩膀扛著生活的重擔往前走。當妹妹被強行賣給商販為妻時,贊恩無力保護妹妹,憤怒離家,之後遇到一對沒有合法身份的母子,相互扶持勉強生活。他和小嬰兒一起生活的過程,其實就是他內心渴望的寫照。他想生活的更好,保護好小嬰兒。然而生活並沒有眷顧贊恩,重重磨難迫使他明白,自己無力保護好他,自己無能為力,當他把小嬰兒交給那個男人,站在破敗的街頭頻頻回頭,他是多麼的不甘。

劇情繼續往下走,他想去別的地方開啟新的生活,回家取證件,放當知道自己最親愛的妹妹死亡後,情緒終於爆發,做出了令人震驚的舉動……報復那個男人。事實是他對這種生活的抗爭。

最後他將他的父母告上法庭,你們無力撫養教育我,就不要把我生下來。多麼無力的吶喊!

電影裡有對社會、對只會站在自己角度評判他人者的控訴:

“你從來沒有經歷過我的經歷,生活過我的生活,否則你早就自殺了,你沒有資格評判我! 如果我能有選擇的餘地, 我會做的比你們還漂亮!” 也有貧窮家庭做孩子的控訴:

“我要控告父母生了我! 我請求沒有能力照顧孩子的父母不要再生孩子了,否則孩子長大後的回憶是什麼?暴力、虐待、羞辱!”

電影最後,影片中唯一的一個笑容,是這個男孩子勝利的微笑,擁有了身份的證明。對,自己是生活的強者!

影片是國際難民組織拍的,最後的公益呼籲是:願世界上每個孩子都能被溫柔以待!

這個影片比較壓抑,像讓人掐住了脖子,回過來我們不僅要反思,生活是什麼樣的?什麼才是家?我們要怎麼做?

另外,這個電影的背景是敘利亞和黎巴嫩,你們也可以去了解一下。

以上,請留下你不同的感受,一起分享!謝謝!


鄴城兵哥


在《復聯四》熱映期間,異軍突起,而且評分還領先的影片。它的過人之處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準備充足,真實度高,說服力強。

①《何以為家》製作時間長達五年多:3年時間實際調查,撰寫劇本。用6個月時間完成拍攝,又用2年時間進行剪輯。

②導演娜丁·拉巴基來自黎巴嫩,自身便成長於戰爭與混亂之中,她更能懂得在戰亂中成長的孩子身處於怎樣的痛苦之中。

③啟用真實生活在影片背景中的人擔任演員,真實還原了黎巴嫩底層社會的現狀。影片中的贊恩飾演者並不是職業演員,而是真實的敘利亞難民。被導演發掘時,當時12歲左右的他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

它撕開了一個口子,讓和平世界關注戰爭世界,聚焦底層人民生活。

在這個世界裡:

女孩能懷孕了就嫁(賣)掉,男孩小小年紀要養家餬口,幹活。12歲的小身板卻揹負著32歲的生活壓力。


沒有歡笑,只有苦難,童年本該有的無憂無慮對他們來說就是天方夜譚。

戰爭、混亂、貧窮等等因素,甚至塑造了他們"給東西吃就是好人"的價值觀。

父母令人髮指的觀念刺痛人心,引共鳴。

我們的世界裡"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而影片裡許多家庭循環著"窮就生,生了還窮就再生"的生育觀念。孩子不再因愛出生,而是被當做工具,等待使用。



賣掉女兒,美其名曰:“這是為了不讓她受苦,和我們在一起她沒有希望的,她幾乎沒有地方睡覺,幾乎吃不上飯,也不洗澡,看不了電視。我告訴自己,把她嫁出去,至少她會有一張床,一張真正的床,還有毯子。”

在法庭上,面對兒子的控訴,毫無反省:

“我也是這樣出生,這樣長大的,我有什麼錯?”

“我這一生都是奴隸,你憑什麼批評我?”

他們生來亦是不幸的,這是事實,值得同情,但是卻試圖製造更多的"奴隸"來改變自身的苦難命運,卻是可恥可憎的。

苦難裡的一朵花:扎因身上的美好

扎因有著保護弟弟妹妹的責任感,也有著救助別人的善良之心,更有反抗現實的無畏勇氣。雖然歷經苦難,但仍懷著會感恩的心。


雙魚話娛樂


其實影片的阿拉伯語名字是(迦百農),迦百農是(聖經)裡記載的耶穌最初傳道時的遷居之地,當然指的是混亂不堪的地方。

導演用一幫貧窮的少年男孩,模仿恐怖組織用木頭槍在破敗不堪的街道上戰鬥,關掉了所有的音樂與對白,只有姿勢標準的各種射擊動作,所有少年都會嫻熟的抽菸,一目瞭然可以看出來,這幫沒有機會讀書的人,命中註定的可憐前程。

黎巴嫩與他周邊的敘利亞、巴勒斯坦、約旦這一片地中海東邊的零碎小國,在歷史中幾乎每一個有記錄的帝國都曾征服過他們,古羅馬,波斯帝國,十字軍東征,奧斯曼帝國,包括忽必烈的弟弟旭烈兀都曾在大馬士革大肆屠殺過。而一次次屠殺劫掠後,留給後世的就會有許多不同的宗教以及同一宗教的不同派別,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的什葉派,伊斯蘭教的遜尼派。然後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派別之間又是連綿不斷的互相殘殺。而每一次戰爭之後,留給滿目瘡痍的國家都會有大批無處安家的難民。

黎巴嫩應該是中東最為弱小的一個國家。敘利亞差不多是個三國演義,政府軍佔領的大馬士革,反政府武裝佔領的阿勒頗,伊斯蘭國佔領了拉卡,當然大批難民逃入黎巴嫩。而黎巴嫩自身也是一盆漿糊,伊朗扶持的什葉派的真主黨,阿拉法特領導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都曾在黎巴嫩的南方與以色列長年交火,1975年開始的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的十六年內戰。這樣的國家除了無法想象的貧困,當然到處是流淚生活的民眾。

而彷彿處於社會之外的難民,他們有的只是東躲西藏的卑微生活。落敗的城市,他們沒有一盞有溫度的燈,沒有一扇不戰戰兢兢的窗。冰冷的社會可以讓他們十一歲做了娃娃新娘,讓沒有身份的娃娃孕婦死在醫院的門口而無人過問,讓十二歲的男孩提著刀去殺人。

最後一句臺詞,是十二歲小男孩說的,我想有個枕頭睡覺。

所有的由只有悲傷組成的生活居然全部都是真實的。戰爭是政治家的遊戲,而普通人往往一失去就是一整個人生。


一般明月


《何以為家》是一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一部電影。它的製作成本相對較低,沒有像《復仇4》那種震撼的畫面,而使用欠發展地區真實的故事,表述殘酷的現實生活,無疑是一部內容豐富,又極為煽情的佳片。

其一、從兒童角度出發,去闡述故事。兒童問題本身是一個關注度極高的問題。類似留守兒童,校園欺凌,家暴等一系列題材都是廣受社會關注,畢竟孩子的未來才是未來。

其二、導演是以一個12歲兒童站在法庭上,毫不膽怯回答問題。“我要控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牽動著無數父母的心。

其三、主人公那12歲的年齡,卻有著極為成熟的思維,敢愛敢恨還敢離家出走,很難想象12歲生活獨立的小孩。每一個電影畫面也能稱作一個經典,牽動著每一個觀影者的心。因此這部票房過億的電影是一部帶有很強時代特性的電影。


殘影客


先誇獎這部影片一下,在漫威復仇者聯盟4的恐怖票房和排片下,這部影片依然獲得了一個不錯的票房,在五一檔中成為黑馬突出,這與作品的優質不是沒有關聯的。在電影的世界還原苦難,在電影以外的世界創造奇蹟,導演生猛的視聽處理讓這個極其壓抑和悲情的故事極具情感的震撼力和張力,並且以一種懸疑片的敘事結構抽絲剝繭地展現著地獄般的現實,你很難不被如此的故事打動,尤其小男主演曾經也是如此故事的主角,那種眼神中的滄桑是影片最讓人心碎的力量\r拉巴基對社會問題表達毫不拖泥帶水,以男孩Zain視角撕開羈絆全世界的傷疤。Zain的生活真的好苦,他的經歷讓我有一絲絕望。這世界遠沒有你想象中那麼美好。裡面的孩子不像是演戲,更像是他們的生活。但是,可能背景的原因,觀影過程中很難產生共情。最後的微笑最讓人心疼。


魯邦精彩影視


在復聯4的強勢排片下,《何以為家》在上映第五天票房破億,在同檔期影片中,表現特別能打,原因有幾個:

1、主要原因,是影片在國際上的屢獲大獎,在國內口碑發酵助推觀眾選擇此片。

事實上,就5月3日,假期第三天來說,《何以為家》的上座率是高於復聯4的;

2、同檔期影片無強勢分流能力,當然我們也想不到,單日票房排在第三位的是《下一任.前任》這樣被吐槽蹭IP的影片。好在《何以為家》穩住了;

3、阿里影業協淘票票宣傳,力度夠夠的;

以上,希望大家討論批評



大望路大白


電影《何以為家》(原名《迦百農》)中國內地票房突破1億元。該片於4月29日全國公映,在《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強勢排片,連續11天單日票房過億的情況下,用時4天14時16分拿下了1億票房,成為五一檔一匹黑馬。

《何以為家》由黎巴嫩女導演娜丁·拉巴基執導,講述了一個12歲男孩贊恩,起訴控告自己的父母的故事。該片曾獲得第71屆戛納電影節評審團獎,還獲得了第91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第76屆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等提名。這部呈現了社會邊緣群體問題的電影引起觀眾們的深刻反思,如果父母對你生而不養,你會起訴他們麼?

這部電影讓許多觀眾“哭成狗”。相比於同檔期的《復聯4》,以高達90%的排片佔領了中國電影市場,《何以為家》是憑著真實而令人深思的故事,少年的內心變化抓住了觀眾的心,在這僅有的一點空間裡拿下了這1億票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