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孩子也“見誰打誰”嗎?源頭教育很重要,家長要承擔責任

姐姐家的兒子果果非常調皮,在家裡被奉為掌上寶,在學校又是個十足的“小霸王”,見誰打誰。姐姐也時不時的被老師叫去訓話。我每次帶女兒去他家做客時,最擔心的,便是自家女兒的人身安全。好玩的東西要緊著果果玩,好吃的東西要緊著果果吃,稍不注意,就會惹“火”上身。果果的這種性格,讓周圍人很是厭煩,但妹妹卻護犢心切。因此,大家也只能在一旁默默的忍受。但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會有什麼樣的出息?又能怎能在社會上立足呢?

萬事都要找尋源頭。孩子這種“見誰打誰”的思想究竟是怎麼產生的?又因為什麼原因才讓他有了這種思想呢?

一、孩子的這種“見誰打誰”的思想是如何產生的呢?

1.父母的過分溺愛

有些孩子在家裡是獨生子,是父母的掌中寶,因此父母總會把最好的都緊著他用。久而久之,孩子就如溫室中的花朵那般,見不得風吹雨打,也聽不得冷言冷語,父母的過分溺愛,是讓孩子養成“見誰打誰”習慣的重要原因之一。

你家孩子也“見誰打誰”嗎?源頭教育很重要,家長要承擔責任

2.孩子長期被壓抑在一個獨立的空間中

許多家長總以為,孩子到了社會上必然會受欺負,因此,家長總會給他創造一個十分安適的小屋,讓他待在其中。殊不知,這樣的做法只能讓孩子的內心備受壓抑,長期生活在這樣一個狹窄的空間裡,在出來後,孩子會對社會百感不應,因此,他總會想到用暴力的手段來取得威信,並達到他想要達到的。殊不知,這樣的做法只,是將他推向了另一個深淵。

3.父母有嚴重的暴力傾向

父母是孩子的引路人。當父母存在嚴重的暴力傾向並動不動就打人時,久而久之,孩子也會受這種情況的影響,便養成這樣的習慣,也會讓孩子以為,打人是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而父母的這種做法,的確很值得自己效仿。所以,當家長髮現自己的孩子愛打人的時候,家長不妨先從自己身上找找問題。

當孩子存在“見誰打誰”的思想久了,又會對孩子的內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呢?

二、這種“見誰打誰”的思想,會對孩子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呢?

1.內心愈加封閉

當孩子“見誰打誰”時,便意味著,孩子想要通過暴力的手段來取得所謂的目的。時間久了,他的內心會越來越壓抑,並將外界視為一個恐怖的黑暗,而長期生活在獨立空間的孩子,不管是人際交往還是為人處事,總會受到一些障礙。

你家孩子也“見誰打誰”嗎?源頭教育很重要,家長要承擔責任

2.人際關係越來越差

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誰都不喜歡一個整天耀武揚威的人。當孩子產生“見誰打誰”的思想後,他的人際關係相應的也會變差,會逐漸隔離別人,也會被別人隔離。一個喪失人際交往能力的孩子,如何在社會上立足於了?又如何施展自己的拳腳呢?

3.對父母產生偏見

父母的畸形教育,會讓孩子養成“見誰打誰”的習慣。久而久之,當他發現,眼前的世界和父母所描繪的空間不一樣時,漸漸的,他就會對父母產生偏見,疏離、憎恨父母,甚至產生叛逆心理,這都是極有可能的。

面對這種情況,家長絕對不能坐視不理。那麼,家長應該怎麼做,才能改變孩子“見誰打誰”的思想呢?

三、家長應如何改變孩子“見誰打誰”的思想

1.家長要以身作則

首先,家長應該以身作則,當家長自己不打罵別人,不採取暴力的手段來解決問題時,孩子便會在無形之中受到父母價值觀的影響。而當父母逐漸改變後,孩子也會試著去改變,到時候效果就出來了。但如果父母總是一以貫之,又或者根本不把這件事情當回事兒,那麼,孩子的惡習便很有可能會愈演愈烈。

你家孩子也“見誰打誰”嗎?源頭教育很重要,家長要承擔責任

2.鼓勵孩子走出去,並多和人交往

當孩子走出家庭的安樂窩時,他便不得不嘗試收起自己的鋒芒,以一種和藹的態度和人交往,只有這樣,他才能在社會上立足。父母可以多鼓勵孩子參加人際交往活動,並在這些活動中,讓他體會到交流的快樂,也讓他結識更多的朋友。久而久之,他的鋒芒自然會消退,這種“見誰打誰”的思想,也就不復存在了。

3.父母不應該溺愛孩子

父母應該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不要溺愛孩子,可以給孩子關愛,但不要太多,適可而止即可。家長對孩子做出的正確行為,可以鼓勵,錯誤行為應要教育並及時溝通。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成長為一個完備且健康的人。

當然,在改變孩子的過程中,許多家長不自然的就會犯一些小錯誤。那麼,我們應該注意哪些小問題呢?

四、在改變孩子的過程中,家長需要注意這幾個問題。

1.要持之以恆,不要半途而廢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持之以恆,不要半途而廢,切不可因為一時的困難而放棄眼下的“工程”。應持續的進行下去,時間久了,效果自然會出來。相反,如果家長總是急急躁躁,想急切看到事情的結果,可能會達到適得其反的作用。

你家孩子也“見誰打誰”嗎?源頭教育很重要,家長要承擔責任

2.家長不能置身事外,也要積極參與進來

有許多家長總喜歡給孩子講空頭大道理,殊不知,這樣的做法只能會讓家長和孩子的關係被隔離起來。面對這種情況,家長不能置身事外,應該積極參與進來,並和孩子一起互動,從中體驗一種獨特的快樂。而在這個過程中,也會讓家長逐漸明白,孩子的所思所想,並讓孩子構建良好的親子關係。

3.家長要及時和孩子溝通

在陪伴孩子參加社會實踐又或者幫助孩子解決困難的時候,家長一定要及時的和孩子做好溝通,因為孩子的思想會時不時的發生變化,家長也總會因為某種原因而疏忽了他的感受。在這個時候,家長及時的溝通,就成為了一劑良藥。家長切不可因為時間忙碌而推脫這件事情,因為溝通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促進關係的良好橋樑。

孩子“見誰打誰”的思想絕對不能姑息,當家長看到孩子有這種苗頭的時候,要及時掐滅,當然,家長也要從自身反省,試想,如果父母身上沒有類似的影子,孩子又怎麼有這個習慣呢?家長應先從自身做起,然後循序漸進,時間久了,效果自然會立竿見影。

那麼,你家孩子也有“見誰打誰”的思想嗎?當他出現這種行為時,你又是如何幫他改正的呢?歡迎說出你的見解並和我們一起交流討論。

------------------------------

在育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都可以給話梅留言,話梅將根據用戶留言做出最專業的解答,用專業的知識為大家解決育兒過程中煩惱與糾結!

關注、轉發、分享【話梅的媽媽】文章,話梅的媽媽擅長嬰幼兒護理知識、兒童營養搭配、幼兒衣食住行注意事項、幼兒成長過程中棘手問題等所有的育兒問題都會在這裡為您解答,給您最專業的建議!

因為專業,所以信賴。我是話梅媽媽,專業高級育嬰師。專注於解決親子成長中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