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以為技術至上的寧德時代,沒想到因實力太強反倒被政策制衡

眾所周知,由於政策限制,中國動力電池產業曾迎來兩年黃金窗口期。兩年內,沒有外資的窮追猛打,寧德時代背靠中國市場的地利人和,一躍成為了國內乃至全球最受炙手可熱的動力電池製造商。可以說,動力電池產業已經進入寧德“時代”也不為過。

私以為技術至上的寧德時代,沒想到因實力太強反倒被政策制衡

去年,寧德時代動力電池裝機總電量為23.5GWh,佔據整個市場的41.2%,約等於前十名中剩餘9家企業的總和。在2016年和2017年,寧德時代的動力電池裝機量分別實現了210%和74%的增長。

私以為技術至上的寧德時代,沒想到因實力太強反倒被政策制衡

甚至據不完全統計,寧德時代的車企客戶已達到誇張的58家。

不僅包括上汽、廣汽、吉利等國內頭部車企和蔚來、威馬、小鵬等造車新勢力外,還有寶馬、戴姆勒、大眾、標緻雪鐵龍等跨國汽車巨頭。截至2018年底,工信部公佈的新能源車型有效目錄顯示,共有3800餘款車型入選,其中由寧德時代配套動力電池的車型達到1100餘款,佔比接近30%,可謂令競爭對手望塵莫及。

私以為技術至上的寧德時代,沒想到因實力太強反倒被政策制衡

所有的這一切,看起來都是如此地美好,寧德時代幾乎已經壟斷了國內電池行業。更有不少國人為之自豪,甚至將其比作電池界的華為,惹得愛國青年陣陣高潮。但在寧德時代一家獨大的背後,對中國的整個動力電池產業,亦或是新能源汽車產業而言,似乎還暗藏著一些此前很少被放到檯面上來說的洶湧。

一方面,自打2019版中國新能源補貼政策在各種猜疑聲中落了地,國補退坡超過50%,地補全部取消,給各大主機廠帶來相當大的成本壓力。

私以為技術至上的寧德時代,沒想到因實力太強反倒被政策制衡

此舉意味著,對於所有的電動車製造商而言,每一輛在銷新能源汽車,如果想要保持售價不變,整個供應鏈必須要消化掉因為政策退坡而造成的5萬元左右的成本,否則必將大大影響自身本就不高的利潤率。而從那一刻起,電動車製造商和動力電池供應商的矛盾,也到了爆發的邊緣。

私以為技術至上的寧德時代,沒想到因實力太強反倒被政策制衡

事實上,不少車企在與動力電池製造商的博弈中,都處於被脅迫的境地。

比如國內多年來保持新能源汽車產銷冠軍的北汽新能源,受制於寧德時代的強硬,在合同中必須承諾在接下來的5年之內,所有外採的動力電池的份額中,要確保一定的比例給到寧德時代。更可怕的是,寧德時代鎖定的不是採供絕對值,而是鎖定了市場份額。要知道,在2019年第一季度,北汽新能源的採購比例佔到寧德時代總出貨量的18%。

私以為技術至上的寧德時代,沒想到因實力太強反倒被政策制衡

而在與動力電池製造商的博弈中,吃了虧的不僅僅是中國一線主機廠,還包括強勢如大眾集團這樣的超極巨頭也遭到了電池供應商的脅迫。這在百年汽車產業中,都絕對是一件非常新鮮的事情。

私以為技術至上的寧德時代,沒想到因實力太強反倒被政策制衡

作為早期大眾汽車集團動力電池領域幾乎唯一的供應商,LG化學以原材料價格上漲為名,在2018年給大眾汽車集團供應的動力電池價格上漲了10%。

今年又以斷供作為威脅,要求大眾停止與SK創新的合作,甚至影響到了奧迪首款純電動車型e-tron的生產計劃,使得大眾集團不得不選擇暫時屈服。

私以為技術至上的寧德時代,沒想到因實力太強反倒被政策制衡

如果說就連大眾和北汽新能源這樣強勢的主機廠,在動力電池的供應談判中,都處於弱勢的話,其他電動車製造商的處境可想而知,無疑更加艱難。

而對於車企而言,目前動力電池成本仍然佔到整車成本40%以上,而每賣出一臺電動車,幾乎都要將40%的營業額給到動力電池製造商。這樣的局面,對於所有的車企而言,是不可接受的。對於整個中國的電動車產業而言,也是一種畸形的,有百害而無一利的境況。

私以為技術至上的寧德時代,沒想到因實力太強反倒被政策制衡

好在這樣的局面正在被逐漸打破。

今年初,國內政策東風突變。2月1日,發改委、商務部就《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徵求意見稿)》公開徵求意見,鼓勵外資動力電池企業來華投資。外資巨頭聞風而動,松下、LG化學等日韓動力電池公司很快攜數百億資金迴歸中國市場。

私以為技術至上的寧德時代,沒想到因實力太強反倒被政策制衡

去年底,在松下創業百年紀念會議上,松下掌門人津賀一宏曾發表過一個多小時的演講,核心便是如何再次席捲曾經慘遭政策折戟的中國市場。

私以為技術至上的寧德時代,沒想到因實力太強反倒被政策制衡

津賀一宏

當松下開啟在華擴張時,韓國動力電池巨頭SK也宣佈加入戰局。並放言將大力扶植集團的化學部門SK Innovation,力爭讓其躋身中國市場最大的能源公司之一。

私以為技術至上的寧德時代,沒想到因實力太強反倒被政策制衡

與此同時,這些海外動力電池企業的入華絕非說說而已,而是在不斷加大布局。

目前,豐田將與松下在2020年末之前在日本和中國大連設立合資動力電池公司,主要業務為寧德時代專精的方形動力電池,同時還將開放下一代全固態電池。LG化學則已與浙江華友鈷業成立合資公司,投資10億美元建設動力電池正極材料工廠,產能規劃10萬噸,2020年5月正式量產。而三星SDI已經重啟了在西安的動力電池生產基地二期項目,並計劃投資24億美元在天津建設動力電池和車用MLCC生產線。

私以為技術至上的寧德時代,沒想到因實力太強反倒被政策制衡

此外,據不完全統計,僅松下、SK、LG化學、三星SDI四家企業,近一年在華投資動力電池產業總額已近500億元。

同時,以往被寧德時代壓得喘不過氣的本土車企們,也開始向外資新生力量倒戈。

比如上月底,吉利汽車集團總裁、首席執行官安聰慧表示,吉利將選定第二家電池供應商,用作備貨供應商,該供應商將是日韓企業,雙方會採取合資方式。與吉利合資的企業,疑是LG化學。

私以為技術至上的寧德時代,沒想到因實力太強反倒被政策制衡

安聰慧

北汽計劃與韓國CT&T成立一家合資公司,進行電動車的生產,年產能5萬輛,此前與SK創新的合資公司愛思開也將重新開張。可以預見的是,在日韓動力電池企業的攻勢下,未來或許將有更多自主品牌車企倒戈。

私以為技術至上的寧德時代,沒想到因實力太強反倒被政策制衡

北汽愛斯開電池工廠

曾幾何時,寧德時代入得益於政策扶持本土電池廠商的紅利,如“獨角獸”般的的狂飆突進,外資供應商不得不接受敗退中國的現實。

私以為技術至上的寧德時代,沒想到因實力太強反倒被政策制衡

但不過兩年,政策鬆綁,外資巨頭紛紛捲土重來,如今的動力電池市場已不是前兩年任由寧德時代主導的那片藍海。在這個萬億級市場中,外資企業正虎視眈眈,本土車企的倒戈已成必然

,而寧德時代這頭已習慣在政策溫床上打滾的“獨角獸”,好日子已經到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