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預警:沒人、沒錢、沒技術,地方政府別搞集成電路

风险预警:没人、没钱、没技术,地方政府别搞集成电路

风险预警:没人、没钱、没技术,地方政府别搞集成电路

清華大學微電子所所長魏少軍

5月2日,CCTV-2央視財經頻道《中國經濟大講堂》特邀清華大學微電子所所長魏少軍,深度解讀“高質量發展如何從芯突破”。魏少軍指出,當前中國集成電路與國際差距還很大,技術、資金、人才掣肘明顯,中國要做產業結構性調整,集中精力從上游突破。

誰是全球芯片市場最大的買家?

魏少軍預計,2014年到2020年,這6年計算機還會增長46%,手機增長81%,消費類電子增長48%,正因有如此強勁的需求,全球芯片產業的發展才非常快,而電子行業還會按此增速走下去。

魏少軍對全球半導體消費市場分佈做了分析。他表示,中國佔據了全球半導體消費市場的34%,達1584億,超過1/3。2018年,中國也是全球半導體消費市場增長最快的國家,增速達到了20.5%。這意味著,中國對芯片的需求量仍在逐年增加。

风险预警:没人、没钱、没技术,地方政府别搞集成电路

全球半導體市場分佈

魏少軍表示,中國芯片產業的發展速度非常快。從2004年的545億元增長到了2018年的6532億元(1000億美元)。這個增長速度,大約是當前全球增長速度的4倍。

风险预警:没人、没钱、没技术,地方政府别搞集成电路

2004-2018年中國集成電路產業增長情況

據介紹,6532億元是設計、封測和芯片製造業疊加的結果。其中,芯片設計業達到255億元,封測業2190億元,芯片製造業1800多億元。

魏少軍形象地形容三者之間的關係。他表示,設計業就像是作家寫書,製造業相當於印刷,封測相當於裝訂,它們各有特點。中國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不論是芯片設計、製造還是封測,都已進入世界前列。

在全球的集成電路設計排名中,前10位中中國有2位,它們是海思半導體和紫光展銳;在全球的代工企業當中,前10位也有2家企業,它們是中芯國際和華虹宏力;而在全球前10的封測企業當中,有3家中國企業,分別是長電科技、華天科技和通富微電。

雖然增速快,但跟國際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魏少軍坦言,以芯片設計業為例,1999年中國半導體行業規模僅3億元人民幣,2018年已達到2519億元(合370億美元左右),是除美國之外規模最大的國家。他特別指出,儘管中國每年消耗全球34%的芯片,但自主芯片佔比只有7.9%,26.1%要靠進口。

可見,“需求旺盛,供給不足”是中國集成電路發展的現狀。中國芯片產業要改變現狀,必先找到發展癥結所在。

中國芯片產業面臨哪些問題?

2018年,全球芯片市場的產值高達4688億美元。中國不僅是全球市場芯片消費大國,它還在努力向全球第一芯片梯隊進發。當前,中國芯片產業到底處於怎樣的發展階段?追趕過程中面臨哪些嚴峻挑戰?

魏少軍提出了幾大關鍵點:

(1)芯片結構與需求失配,核心芯片主靠進口

產品結構與需求之間失配。魏少軍表示,無論是計算機系統(服務器、個人電腦、工控計算機)、通用電子系統(可編程邏輯設備、數字信號處理設備)、通信設備(移動通信終端、核心網設備)、存儲設備、顯示及視頻系統,大多依賴進口。這意味著設計企業的產品結構同需求之間存在相當大的差距。目前唯一看到業績的是移動通訊終端,在全球市場份額佔據1/5。

风险预警:没人、没钱、没技术,地方政府别搞集成电路

國產芯片佔有率

(2)發展滯後,投入不夠,製造能力和設計需求失配

製造能力和設計需求之間失配。製造業要花很多錢,發展雖快但依然很慢,大陸最先進的集成電路製造商,2019年Q1才投產14納米,而臺積電的16納米早在2015年Q4就投產了。除了不夠快,最致命的是產能不夠,這就有了近一兩年中國集成電路投資建廠的熱潮。

集成電路發展需要鉅額投資。魏少軍坦言:“根據全球半導體投資數據統計,除了少數年份之外,大部分投資金額都在400億美元以上,最近幾年在600億美元以上。它是一個高強度投資的產業,無論是英特爾、三星和臺積電,每年的投資規模都是百億美元,我們也到了百億美元,但我們投了很多家,較為分散,而且才剛剛兩三年,後面要連續投很多年才能看到效果。”

集成電路的發展,已成為普通大眾都認同的事情,但它也帶來一個不好的現象——全民大造集成電路。“我曾經到一個地方去,當地政府下決心要把集成電路做上去,某領導說,要投50億元建集成電路廠,我就說,恐怕後面還要再加個零。”

魏少軍用了一個生動的例子形容集成電路的投資金額之巨大。“美國尼米茲級的核動力航母打擊群,包含了一艘十萬噸級的核動力航母,約6-70架艦載機,兩艘導彈巡洋艦,兩艘導彈驅逐艦,一艘核潛艇和補給艦,全加起來150億美元。我們建一個集成電路廠就需要150億美元,而且不是一次性投資。”

魏少軍還披露了當前中國集成電路投資熱潮背後可能存在的隱患。“有些地方政府對集成電路非常熱心,我能體會它們對發展地方經濟所傾注的心血,一旦在當地建一個芯片廠,能很快帶來GDP增長和周邊生態的配套,但它們對芯片產業發展的艱鉅性瞭解不夠。曾經有個地方,當地沒有一所大學有微電子專業,它們也要搞芯片產業,人從哪裡來?沒人、沒錢、沒技術,產業是難以開展下去的。”

(3)資源錯配,產業結構性調整,力爭芯片上游

最後是資源的錯配。中國的芯片製造業(晶圓代工),目前超過50%的客戶來自海外,封測有近50%的客戶來自海外,而中國自己的芯片製造,卻要滿世界去找資源(如臺積電),這主要是中國芯片製造業、封測業的技術水平跟真實需求之間的差距所致。

以前中國半導體產業結構,以“對外加工”為主,如“三來一補”等,但目前這種“加工型產業結構”要變為“自主創新”為主,就要做產業結構調整。中央也提出要做“供給側”的結構改革,中國現在就面臨這樣一個改革!

魏少軍指出,中國芯片發展還面臨產業模式的問題。中國芯片發展已有幾十年的歷史,最開始是“系統廠商模式”,所有事情都自己做,但集成電路每18個月產能翻一番,自己的產品根本用不了,於是出現了“集成電路器件製造模式”,再後來出現了“設計代工模式”。這三種商業模式帶來了不同的結果。

大陸目前主要還是代工模式,魏少軍表示不去評價其好壞,因為這是歷史階段決定的。他重點指出,當前,很多地方政府投入幾十億美元,建集成電路製造廠,這對當地的GDP貢獻很大,但中國不能總是去做加工,把自己框在產業鏈的中下游位置,中國要創新發展就要往上游走。

往上游走,就要發展芯片設計產業,但芯片設計是技術、資金和人才密集型產業,特別是人才問題,是當前中國芯片發展的一大掣肘。

魏少軍表示,中國的集成電路產品,不僅質量難以滿足需求,現在連數量(產能)都難以滿足需求了,這直接導致半導體企業互相挖人。

“我們做過一個統計,大陸芯片設計工程師的平均薪酬已經高於臺灣,事實上,我們的設計能力還不如臺灣的工程師。”魏少軍說,“這就意味著,我們做的產品沒人家好,成本卻比人家高。我們在人才培養上,遇到一個不大不小的麻煩,很多學生畢業後去搞投資了,搞金融了,這些學生只是把集成電路當成一門知識來學了,而沒有理解集成電路內在的魅力以及對外發展的影響,深入瞭解你就會知道,掌握集成電路核心技術,能帶給國家多麼大的主動權。”

總之,需求旺盛,供給不足,是中國芯片產業面臨的一個挑戰,也是中國下一步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點。

魏少軍提出,大家今後從事芯片工作,至少掌握到幾個重要的點:

  • (1)芯片的發展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會一直走下去,還會成長100年;
  • (2)芯片的發展不容易,不是簡單的需要高額投入,而是需要長期的堅持。

“100年不僅僅是一個數字,一個年份,它要靠堅持才會有結果。”魏少軍最後強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