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想要自己的另一半為她做什麼?

萬佳敏


《女兒們的戀愛》中,最近幾集簡直甜到齁。

Selina和張軒睿歷經波折終發糖;

杜海濤和沈夢辰簡直就已經進入婚禮倒計時階段了。

張軒睿恐高,恐高這東西裝不出來,真的恐高,上去就全身僵直,一動不能動。

但是,張軒睿仍然願意為了selina,陪著她做貓空纜車。

沈夢辰爸爸說沈夢辰不會做飯,結果剛說完就被啪啪打臉,節目裡,沈夢辰為了迎接杜海濤爸媽,在廚房裡好一頓忙活。

誰說另一半改變不了,這不是都變了嗎?

好像這都是人家的男朋友,人家的女朋友,放到自己家,就不靈了。

來訪者A先生和B太太走進我的諮詢室的時候,他們尋求的是婚姻治療。

他們太典型,典型到,我身邊幾乎每對伴侶身上,都能看到他們的影子:他們就是生活中最普通的那種夫妻,最習以為常的家庭。

多少人,就這麼過一輩子,沒問題啊,也就這麼過了。

只不過,沒那麼開心罷了。

但是,他們想要開心,他們想要兩個人能深度交流,他們想要兩個人能真正地互相支持。

他們對婚姻質量有更高的要求,而不是侷限於:搭夥過日子。

因為並不滿意現在的婚姻現狀,又不想輕易放棄,他們決定尋求幫助,改善夫妻關係。

一項覆蓋24個國家的全球數據調查顯示:2/3的受訪者認為,家庭是幸福生活的最重要的來源。

低質量的家庭關係,將嚴重影響我們生命的質量,這就是為什麼明知改變很難,我們還要不屈不撓地掙扎改善的原因。

改善關係,意味著雙方都要做改變。

通常而言,我們會說,改變另一半,是痴心妄想,這輩子,能改變的,只有自己。

這聽起來真的很“喪”。

如果,我們找的另一半,不是和我們完美契合的靈魂伴侶,也並非現實生活中非常好的合夥人。

那麼,我們就註定要麼以分手收場,要麼接受一輩子低質量的關係?

是否存在這樣一種可能性,通過兩個人的溝通、磨合和相處,把一段關係越來越向著高質量的方向去推進?

兩性關係可以改善嗎?

另一半可以改變嗎?

A(男)和B(女)互為初戀並結婚。

婚齡13年,孩子10歲。A從事新聞領域工作,B從事財務領域工作,事業均小有成就。

結婚6年,孩子3歲的時候,A和B的關係迎來了第一個坎:家庭分工。

太太覺得,自己已經難以負荷:

結婚前,自己和當時的男朋友、現在的先生都只用忙好自己的事業就好;

剛結婚時,先生還是隻忙自己的事業,而自己呢,除了事業,還有家務——做飯、洗衣服、做衛生;

有了孩子後,先生還是隻用忙自己的事業就行,但是自己的工作量又增加了:不僅要忙自己的事業、做家務,還要撫養和教育孩子。

太太決定,這樣下去肯定是不行的,於是,太太列了一張列表:

包括了所有家裡需要做的事情,然後,找出來一天,和老公坐下來,逐條溝通,確定分工。

分工非常細緻,比如:

一方洗衣服,另一方就負責晾曬和收衣服;

一方做飯,另一方就洗碗;

太太輔導孩子藝術文學類,先生輔導孩子邏輯理工類;

諸如此類。

“如果先生不做怎麼辦?”我問太太。

“比如衣服洗完,他不晾,或者忘記晾了,衣服就是在那裡放幹了,我也是不會管的。”太太這樣回答我。

結果,非常奏效。

她難以想象,倆人曾經為了所有這些雞毛蒜皮吵了多少年,浪費了那麼多時間、精力和情緒,天知道她動了多少次離婚的想法。

原來,列個清單,竟然就全部解決了。

這就引出了我們要說的:並不是對方的所有行為都不能被改變。

改變對方,是有深淺的,比較容易的是改變具體的行為,比較困難的是改變心理模式與性格。

一般而言,越“看得見摸得著”的“具體”的東西,越容易改變。

比如,男生出門前等女生化妝。雖然很不耐煩,但是,奈何“久病成醫”,時間長了,不耐煩,也將就了。

但是,這也不能一概而論。

有的行為看起來簡單,卻也很難改。

因為,行為和潛意識是有連接的。

一般而言,和潛意識連接越深的,越難改變,這其中也包括一些看起來根本“無傷大雅”的行為。

比如,朋友的老公,軍人出身,走路特別快。

他倆出門,往往男生在前面走,女生玩命地趕,剛趕上,那邊又提速了。

所以,女生永遠在後面追男生。

為此,朋友和老公吵過可能有幾十次吧。

但是,改變僅限於吵完之後的兩三天,最長不超過一個禮拜,然後,她老公就又“健步如飛”了。

在軍隊17年的背景,讓“走路如風”這件事已經深入到她老公的骨髓裡,就跟吃飯穿衣一樣自然。

所以,凡是涉及到潛意識層面的,都是比較難以改變。最難改變的,就是人的心理模式和性格。

我們通常所說的:我們不能改變任何人,只能改變自己。

其實指的就是這一種。

但是,這也並不表示被判了“死刑”,完全不能改變。

事實上,改變是有可能發生的,發生的提前是:對方主動願意改變。

改變到底是自己自發自願,還是完全被動無奈?這會直接導致改變的結果如何。

自發自願,意味著,經過雙方的溝通、生活的現實,對方發現,這種改變是對自己、對別人都是有好處的。

並且,自己看到並且認同了這種好處,所以,萌生出自己想改變的想法。

任何事情都需要心理動機,心理模式因為根深蒂固,改變起來就更費力氣,所以,就需要更強的心理動機。

比如,有的人,因為很愛對方,所以,就更願意為了對方而改變,這是完全有可能發生的。

就好像沈夢辰之於杜海濤,張軒睿之於Selina。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有的人願意為對方戒菸戒酒,改掉一切壞毛病;

有的人,上廁所連馬桶圈都懶得拿起來的原因。

心理動力不同。

是否能改變,還和改變的實際影響有關係。

所以,有的時候,同樣看起來都是很具體、很簡單的一些行為,有的人就能改變,有的人就不能改變。

比如朋友的老公,走路快雖然讓人不爽,但是,好像除此以外,也沒什麼大的影響,他就沒什麼真正的動力去改變;

再比如深陷“家庭分工”問題的夫妻,如果再不改變,已經觸碰到妻子的底線,家庭關係面臨破裂的風險,改變就變得很必然。

其實,一切的改變,無論大小,歸根結底都是基於自己自願的、主動的改變。

哪怕是為了對方,也是自己自願為了對方而改變。

沒有心理動力,一切的改變都無從談起。

所有被動的改變都意味著:對方在心裡為你記上一筆,不僅不能持久,而且,總有“秋後算賬”的一天。

行為是否可以改變、改變的多少,是心理動機、難易程度和現實影響三方面因素互相影響的結果。

婚姻是帶著愛的博弈,但是,一切都是為了更好。


周衝的影像聲色


女人想要自己的另一半為她做什麼?

這個問題的答案說簡單也簡單,說複雜也複雜。

為什麼這麼說呢?

簡單來說,女人很在乎細節,從細節上體現出對她的關心愛護,她便會知足了,比如怕她冷給她蓋下被子掖下被角,比如牽著她的手過馬路,等等生活上的小細節,她就會被你暖到。

複雜來說呢,女人心海底針,講的就是女人的心思難猜,所以就要你平時多留意觀察她的小情緒,投其所好是關鍵。

比如你的女人喜歡浪漫,你就時不時的感動她一下;比如你的女人喜歡旅遊,你就抽時間多陪她出去走走,;比如你的女人喜歡帥氣的男人,你就稍微費點心思拾掇自己;又比如你的女人喜歡錢,你就努努力多掙些錢為她花。

相信你如果真的愛她,就會願意為她去做這些事情,而不是一味地指責她幼稚或者物質,這些都是不夠愛或者沒能力愛的表現。

其實女人要的很簡單,就是你在她身上花心思,你懂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