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三招鑑別古瓷器是否到代之第一招(款識篇)

瓷器種類繁多,影響我們鑑別的因素太多,實在太難。

但是把重中之重提取出來,大致就可以分為:

款識、器型、紋飾色彩。

鑑別古瓷器主要就是以上三個方面,首先我們需要了解下款識的重要性。


教你三招鑑別古瓷器是否到代之第一招(款識篇)

根據瓷器落款來確定瓷器的新舊和真偽,是鑑別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節。只有弄清楚了瓷器的新舊和真偽,才能進一步判斷是否到代。

在收藏市場上,流傳至今的傳世品和仿品大多是明清兩代的瓷器,而這兩個朝代的官窯絕大部分都有款識和其書寫特徵。

古時講究各司其職,一心一意做好一件事。那時製作水平受到侷限,無論做什麼都是純手工製作。

做胎的工匠旁的不沾手,只管做好瓷胎,而書寫款識的工匠亦如是。

旁的不需要做什麼,只需把這個字練好了,款識書寫就可以一直交給這個人來做。

因為是一人所出,所以款識也有其規律和特徵可循。

談起明代款識,不得不提到"永樂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雜"這種說法。

這也恰好說明,我們在鑑別古瓷是否到代時,首先就應該注意瓷器的款識。


教你三招鑑別古瓷器是否到代之第一招(款識篇)

第一,注意款識的筆法走向,如橫,豎,撇,捺、挑、勾、點等的特徵。

以前寫官窯款識的字體必須要經過慎重的選擇,因而具有高水準、高水平。但是由於每個人的書寫筆法的不同,仿製者需要謹慎小心地摹仿,生怕有一點不相符的細節。恰恰由於模仿時過於謹慎,難免就有生硬侷促的痕跡,筆法才沒有官窯的生動自然。這種細節性的漏洞,為我們鑑別瓷器提供了線索。

但元代以前的古瓷並沒有正式官窯年款,所以僅僅注意這一點還不夠。

根據文獻記載,北宋曾有帶"景德年款"四字款識的瓷器,但沒有見到真正的實物。

明清兩代雖然有了款識,可是在晚清時期所仿的字體非常逼真,不太容易識別,必須經過詳細比較字體和位置。

以明永樂年款的現有實物來說,只有四字篆款寫、刻、印在器裡的中心。而仿品卻有四字或六字的楷、篆書款寫在器裡或底足、口邊。

宣德年間的款識就有所謂"宣德年款遍器身"的說法,多見於底足中心,或器裡、口邊,或琢器的口、肩、腰、足一帶。

教你三招鑑別古瓷器是否到代之第一招(款識篇)


教你三招鑑別古瓷器是否到代之第一招(款識篇)

簡單來說可以供我們循其規律的可以總結如下:

明代款識多用楷書款,永樂、宣德、弘治時期有少數例外存在。

清初至清末,楷書和篆書款識可謂風水輪流轉。

清順治,康熙二朝是楷書盛行期,到雍正時期楷書款多過篆書款,再到乾隆時期篆書款漸多過楷書款,再到嘉慶後篆書款成為了主流,直至清末又有以楷書款為主的趨勢。


教你三招鑑別古瓷器是否到代之第一招(款識篇)


教你三招鑑別古瓷器是否到代之第一招(款識篇)

第二,則是不同時期款色也有別。

明清時期瓷器款識大多以青花色為主。

如果在放大鏡觀察下,可以看見明代款識的青花顏色偏於深厚沉澱。而清道光以後的仿品顏色多是散漫、淺浮。

明宣德款式色樣往往在在同一器物上呈現出黑、藍、灰等多種顏色,這雖然讓整體不太美觀,卻是後世很難仿製的一個鮮明特點。


教你三招鑑別古瓷器是否到代之第一招(款識篇)


教你三招鑑別古瓷器是否到代之第一招(款識篇)

第三,款識的字體結構也有規律可循。

例如明代官窯款識有的是某某年制,有的是某某年造,而清代官窯一律用"制",未曾發現有用"造"字。

再例如明宣德時期的"德"字,心上是不寫一橫的,後世仿品往往就忽略這一點。

還有"成字一點頭肩腰"的說法,這是因為明成化官窯款"成"字的最後一點,有的點是在右上方,有的點與橫線平行,有的點在橫線右下方。

教你三招鑑別古瓷器是否到代之第一招(款識篇)

其實僅靠觀察款識的筆法、字體、款色、結構只是入門,同一時期的早中晚期款識也有不一樣之處。所以在拿不準時代特徵的情況下,我們還可以結合其他方法來幫助鑑別。

今天鑑別三招之第一招款識篇就教到這裡了,下次說一說第二招之器型篇——如何從瓷器的造型入手鑑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