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和氏設計張鬱:如何讓觀眾愛上博物館

蘇州陸墓的黃泥優質,且經過多次工序,花費一年甚至更多的時間成為磚塊,又因其細膩堅硬、質量最優,敲之作金石之聲,稱為“金磚”,永樂皇帝賜名窯場為“御窯”。


專訪|和氏設計張鬱:如何讓觀眾愛上博物館

而後,金磚搭乘漕船經過運河離開江南小鎮,進入皇家,由物成器。自後幾百年的時間,無數塊金磚肩負使命,聚集於此;但隨著清王朝的衰落,燒窯業逐漸沒落,它們目睹了王朝的興衰、政權的更迭和歷史的變遷。

專訪|和氏設計張鬱:如何讓觀眾愛上博物館

隨著蘇州御窯金磚博物館的成立與開放,金磚與其1000多個夥伴重逢,在這裡,它們轉變身份,為公眾講述,歷史的跌宕、故事的生動、匠心的傳奇和城市的記憶,實現自器為鑑的文化之旅。

蘇州御窯金磚博物館是“蘇州和氏設計”眾多成功案例之一,自成立以來,面對博物館行業,這支團隊有著怎樣獨特的設計理念?在第八屆“博博會”期間,弘博網與蘇州和氏設計營造股份公司總裁張鬱進行交流,為我們講述全新的博物館設計理念。

專訪|和氏設計張鬱:如何讓觀眾愛上博物館

和氏設計:新時代 新徵程

和氏設計在本屆博博會提出一句口號“一切為了記憶”,張鬱認為,博物館之所以能夠與觀眾建立聯繫,其原因與記憶的復甦與復活,情感的溝通與互動有著很大的關係。因此,這支團隊反覆踐行的是通過博物館這一載體,藉助通俗易懂的表達方式讓觀眾愛上博物館,讓博物館變得好看、好玩、好記、可傳述。

針對本屆博博會主題——“博物館:新時代 新徵程”,張鬱有著另一種解讀,即“新要求 新思路”。新要求意味著要適應新環境並與時俱進;新思考代表著新思考、新做法、新探索和新實踐。作為博物館,如何讓館藏說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也就是博物館作為文化傳播媒體的再認識;如何讓展陳激活記憶、共鳴情感,也就是博物館彰顯文化體驗功能的再思考;如何讓博物館從文化設施變為文化生活方式,也就是博物館滿足文化消費心理的再探索。

新思維則包括傳播思維、文旅思維和消費思維。

1、傳播思維

傳播思維就是要解決博物館和博物館展陳之間區別的問題,博物館是建築、是館藏、是研究、是保護,但博物館展陳卻是溝通、交流、互動。

2、文旅思維

文旅思維就是對博物館的定位再來探索,旅遊不僅是觀景和拍照,更深層次的包括通過博物館來進行文化體驗、生活場景重置和角色重置。

3、消費思維

消費思維訴求的不是物質消費而是情感消費,對於這一類消費形態,實際只有博物館是最具備條件的。要把參觀博物館變成一種生活方式,滿足精神消費的需求。

正是基於此,和氏設計在博物館展陳設計創作中試圖以空間傳媒思維解決博物館的形態,以文旅融合思路介定博物館的文態,以文化消費思考創新博物館的業態。所謂三思後行,三態更新,這就是和氏設計在嘗試的做法。

專訪|和氏設計張鬱:如何讓觀眾愛上博物館

深圳方誌館

換個思路設計博物館

張鬱表示,“換個思路設計博物館”的設計思路的產生是基於對博物館的認知,也就是以什麼角色看待博物館的問題。對於參觀的人來說,看重的是有效信息的獲得。博物館的物可以從兩個層面解讀,一是館藏二是展品。館藏重研究,而展品重在信息傳達,因為每一件物都是歷史信息、文化信息和審美信息的載體,展陳的目的實際上就是通過這些物的解讀將我們階段性研究成果通俗易懂地表達出來。所以,研究重在科學嚴謹,但要進行大眾傳播的時候就要儘可能的生動有趣,讓人看得懂、記得住。

同時,正是這種受眾接受傳播的認知,在博物館展陳的設計上更注重從敘事體系的構建去重新空間、展品和表現手段這三者的關係,就像拍紀錄片一樣。只是博物館是空間定格的紀錄片,是以空間為線索的講訴體系,也只有這樣,博物館在文化傳播上的沉浸感、對話感、真實感和參觀者的角色感才是其他傳播手段所無法比擬的。任何一個參觀者在參觀過程中都是會不自覺的自我角色定位,是旁觀者還是對話者,從某種角度上決定了一個館受歡迎的程度。

專訪|和氏設計張鬱:如何讓觀眾愛上博物館

絲綢之路博物館

當談到“博物館為什麼需要改變設計思路”時,張鬱表示,以往的博物館在布展上過於學術化,而展陳空間也只考慮室內空間裝飾和展品擺放,缺少整合者和展陳創作者。實際上博物館展陳設計需要跨界整合。和氏設計希望成為這樣一個創作者,把空間、敘事、傳播三者統合起來,就像是博物館設計在拍大片,編劇、導演、攝影、美工、剪輯、技術、學術支持都有,但他們卻又都是統合在一個體系之下的。所以對於博物館來說,要選擇的是導演是編劇,而不是一個室內裝飾公司或美術設計公司。

一座城市,三座館

在談到和氏設計的未來規劃時,張鬱表示最重要的是要探索學會用“情”字、用空間語言來講述歷史背後的故事。“情遇博物館”一直是和氏設計所推崇的,他們認為,情是我們倡導的博物館創作方法,遇是對於參觀者心理的把握。

1、情節敘事

不能就學術而學術,要有敘述邏輯,有故事心態,引人入勝,把握好語境——內容空間化;

2、情緒參觀

參觀要有節奏,有高潮、有鋪墊,有轉承啟合。博物館的展線能夠嘗試從單純的空間動線思考轉向心理動線的思考

3、情感消費

讓參觀過程就是一個完整的消費過程,消費不能簡單理解為買東西,而是滿足需求的體驗,感同身受

4、情懷共振

歷史文化的傳承正是來自於記憶的鮮活,個人記憶與集體記憶的融合。

專訪|和氏設計張鬱:如何讓觀眾愛上博物館

黎裡古鎮

正是有了這五情,使得人與博物館之間有著“似曾相識故人來”的親切感,有多次參觀博物館的慾望,這或許才叫真正的把博物館帶回家。

“博物館是客廳,一個地域的地域文化客廳。我們一直說,一座城市要有三座館,城市館讀懂夢想、歷史文化館留住鄉愁、博物館激活文脈記憶。客廳,誰不願意來坐坐?其實和氏的這種思維完全可以衍生至歷史文化功能區的復活,因為思路是一樣的,因為我們在創造一種生活方式:美學體驗經濟。和氏希望以打理自家客廳的謹小慎微去探索為城市或一個地域創造美學體驗經濟的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