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文博答卷|展覽展示篇

相對於2017年,2018年的展覽則展示了博物館在“觀展熱”下的冷思考。在去年的展覽盤點中,弘博網曾指出,國內博物館多以參觀人次多寡來凸顯博物館的文化效益,參觀人數的多少被視為博物館工作成效及其對公眾生活所產生影響的檢驗標準,不斷嘗試各種手段以單純追求觀眾數量的增長,導致“重數量輕質量、重體驗輕研究”的問題出現。

今年,隨著觀眾對博物館期待的轉變,以及博物館行業內的不斷反思,許多博物館意識到其自身文化價值無法以觀眾數量的多寡來證明,更體現在文化的傳承、實踐與認同方面。因此,2018年,博物館更注重對其展覽主題、展覽內容的選擇與呈現,以將其研究展示給觀眾,為觀眾提供觀念共享的平臺。

為了記錄這一年的成長,期待新一年的發展,弘博網基於自身對行業的觀察,對2018年的展覽進行了梳理與盤點,旨在回顧這一年博物館展覽所關注的主題與內容,發現新現象與新問題。當然盤點當中難免掛一漏萬,錯過一些精美的地方性展覽,也歡迎大家留言補充。


弘揚改革開放

1978-2018,中國改革開放40年,既是一段國家的輝煌傳奇,也是億萬百姓的平凡人生。在這40年中,中國人民艱苦奮鬥、頑強拼搏,用雙手書寫了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壯麗史詩,中華大地發生了感天動地的偉大變革。為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光明前景,“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型展覽”於2018年11月13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通過關鍵抉擇、壯美篇章、歷史鉅變、大國氣象、面向未來等主題展區,運用歷史圖片、文字視頻、實物場景、沙盤模型、互動體驗等多種手段和元素,充分展示4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發生的偉大變遷。


2018文博答卷|展覽展示篇

“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型展覽”

展覽開幕一個月後,便累計收到現場觀眾留言128萬字。展覽呈現的改革開放40年光輝歷程,使來自天南地北、各行各業的人們更加堅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和決心,他們用熱情洋溢的留言,抒發觀展心情,祝福偉大祖國。

2018文博答卷|展覽展示篇

“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型展覽”(來源:新華網)

回溯博物館歷史

伴隨中國近代資本主義經濟、文化的發展,中國近代博物館應運而生。新興資產階級不滿於封建的束縛,要求發展民族資本,主張學習西方、發展新式教育和文化,博物館的建立就是在這一時期提出來的。在這一時期,博物館發展靈活、多元,對其進行研究於當代博物館建設而言無疑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同時,當下博物館發展面臨的諸多抉擇其實並不是史無前例的,在選擇何去何從時,回頭尋找歷史經驗和智慧無疑是事半功倍的辦法。因此,天津博物館在成立100週年之際推出百年曆史回顧展覽,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在開館後推出回探尋博物館早期發展展覽,都旨在從歷史中汲取養分,以推進博物館未來更好的發展。


2018文博答卷|展覽展示篇

展覽名稱:守望文明,百年榮光——天津博物館1918-2018

展覽地點:天津博物館

展覽日期:2018/6/1 - 8/19

展覽簡介:2018年是天津博物館成立100週年,特以“守望文明 百年榮光——天津博物館1918-2018”展覽回顧往昔歲月,展覽共分“與世相接”“砥礪前行”“汲駸日新”3部分,通過大量珍貴文物史料分別展現天津博物館在不同歷史時期重要人物、事件、文物等,向幾代默默耕耘的博物館人致以敬意,同時力求展現出新時期博物館人的精神風貌。

推薦理由:一部近代中國博物館的濃縮史。

2018文博答卷|展覽展示篇

展覽名稱:世紀典藏——上海博物溯源

展覽地點:上海市歷史博物館

展覽日期:2018/7/17 - 10/21

展覽簡介:該展集合上海科技館、上海博物館、上海市歷史博物館三館優勢資源,展出了原亞洲文會上海博物院舊藏的自然史和人類學、考古學、藝術類藏品及相關展品共百餘件,將科學、文化、藝術和歷史相融合,探尋中國博物館的早期發展,挖掘上海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蘊。

推薦理由:延續上世紀自然類博物館經典展陳方式。

講述“絲路”故事

“絲綢之路”是指起始於古代中國,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古代商業貿易路線。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絲綢之路”已然成為博物館展覽中的熱門話題。對於博物館而言,“絲綢之路”作為具有巨大時間、空間跨度的主題,如何利用有限的展品去處理和詮釋其所引發的東西文明之間的交流碰撞,實屬一項挑戰。而在今年,多家博物館更是勇於挑戰這一主題,其中不乏策劃精緻、展品精美且數量眾多的展覽,探究“絲綢之路”上中國與世界的文化共享,以及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鑑。


2018文博答卷|展覽展示篇

展覽名稱:茶馬古道

展覽地點:天津博物館

展覽日期:2018/1/1 - 3/18

展覽簡介:

此次展覽通過“半月地帶 早期文明”、“通達陸海 漢唐古道”、“茶馬互市 茶風盛行”、“貿易興盛 民族融合”、“走馬滇藏 古道擷珍”五個部分,力圖展示茶馬古道與古代陸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的連接,展現茶葉與古代中國社會生活的關係,再現茶馬古道的發軔、發展和繁榮的過程。

推薦理由:以西部古代交通史和茶馬古道沿革為大背景,以茶馬古道發展歷史脈絡為主線,以滇、川、藏大三角、南北方通往藏區的茶馬古道輻射地為主要區域,展示各地區的緊密聯繫,以及茶馬古道上的歷史文化遺存、經濟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2018文博答卷|展覽展示篇

展覽名稱:唐蕃古道——七省區精品文物聯展

展覽地點:青海省博物館

展覽日期:2018/11/30 - 2019/3/5

展覽簡介:展覽以唐蕃間的政治關係、唐蕃古道的緣起、唐蕃間的經濟往來、唐蕃古道的影響、唐蕃間的文化交流,這五個方面來講述唐蕃古道的重要歷史意義及唐蕃古道對當時周邊各民族的影響,由於唐蕃古道的出現使得各民族的文化得以交流,使得當時的社會充滿了活力,展示出絢爛的歷史面貌。

推薦理由:唐王朝和吐蕃王朝,早已消失在亙遠的煙雲中,但它們在中國西部演繹的波瀾壯闊的歷史劇幕,依然迴響千年。

2018文博答卷|展覽展示篇

展覽名稱:China與世界:海上絲綢之路沉船與貿易瓷器大展

展覽地點:中國航海博物館

展覽日期:2018/5/8 - 8/7

展覽簡介:本次展覽從“唐風西尚,跨越重洋”、“東方神瓷,行銷世界”、“牽海過洋,鑄創輝煌”、“中國風情,舞動西方”以及“華夏智慧,全球共享”五部分,對唐代至清代的海外貿易政策、航海技術革新以及外銷瓷器種類的變化進行了梳理,展示了“海上絲綢之路”從唐代航海技術的發展所形成的日漸繁茂,到宋元海外通商的推行所達到的貿易鼎盛,再到明清人類文明的交流所實現的智慧共享,反映了“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與變遷。

推薦理由:此次大展集中展示了唐、宋、元、明、清時期共計11艘沉船的相關文物,是海上絲綢之路沉船史無前例的大集結,是對於海上絲綢之路全景式的展示。

呈現考古成果

在信息傳播越來越發達的今天,社會各層面對於考古發掘工作也越來越關注,他們期望瞭解考古發掘工作的進展,更希望能瞭解甚至近距離看到發掘的考古成果。博物館陳列無疑是一個很好的展示平臺,通過這一平臺將豐富的考古成果有序地展示於眾,使得公眾能從展覽中瞭解考古工作的內涵,近距離觀察到考古發掘的器物。因此,今年,多家博物館推出了考古成果展。其中,中國國家博物館更是推出了全國考古發現系列展,如”江口沉銀——四川彭山江口古戰場遺址考古成果展”、“禮出東方——山東焦家遺址考古發現展”。

2018文博答卷|展覽展示篇

展覽名稱:江口沉銀——四川彭山江口古戰場遺址考古成果展

展覽地點:國家博物館

展覽日期:2018/6/26 - 9/26

展覽簡介:此次展覽共展出各類發掘文物500餘件,包括虎鈕“永昌大元帥”金印、大西政權的金冊、“西王賞功”金銀幣、銘刻“大西”國號和年號的銀錠,還有屬於明代地方藩王的金寶、金冊和銀冊,以及大量武器、金銀貨幣、首飾和日用器具等。除大量珍貴文物外,展覽還通過圖片、視頻、沉浸式投影等展陳方式,突出展現了在考古發掘中應用最新考古方法和技術的原創性,以及社會公眾參與考古發掘的探索性,進而引發觀眾對古代遺址保護和公眾考古發展趨勢進行更加深入的思考。

推薦理由:此次展覽第一次公開全面展示了四川彭山江口古戰場遺址的考古成果。

2018文博答卷|展覽展示篇

展覽名稱:禮出東方——山東焦家遺址考古發現展

展覽地點:國家博物館

展覽日期:2018/7/10 - 9/9

展覽簡介:展覽精選了230餘件遺存,展示了玉鉞、玉刀等大型禮器,形式精美的玉器飾品,更有富有生活氣息的日用器皿。在遠古時期,它們可能是至高無上的王權的象徵,或者財富地位的標誌,但今天它們更重要的功能和使命則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性物證,向觀眾傳達神秘悠遠的歷史信息。

推薦理由:此次展覽彙集了焦家遺址最新的考古發掘成果,這些國寶首次以最全的陣容集中向公眾亮相。

2018文博答卷|展覽展示篇

展覽名稱:尋真——北京大學考古教學與科研成果展

展覽地點:北京大學賽克勒藝術與考古博物館

展覽日期:2018/4/28 - 10/15

展覽簡介:本次展覽共分六個單元,展覽以“考古發現帶動學科建設”為線索,通過370餘件(組)文物、圖版、照片、報告、論文、工具實物等資料,既介紹了各個時代的重要考古發現,也介紹了有關各個時代的學科建設。例如在“夏商周考古”單元中,晉侯墓地、天馬——曲村遺址、周公廟遺址、周原遺址出土文物眾多,在挖掘的同時,逐步形成一套田野發掘、室內整理以及後期研究的學術規範與技術體系。

推薦理由:對往日北京大學考古教學與科研工作成果的肯定與集中展示,也將“考古”這一“小眾”專業傳向“大眾”,吸引更多學子投身考古事業中來。

對博物館而言,要短時間內推出這類與考古熱點相關的展覽,便需要及時關注考古工作,追蹤相關研究成果,掌握學術動態,更好地發揮博物館作為研究機構的職責,從而提高學術研究水平。科學研究是博物館的基本職能之一,尤其地方綜合性歷史類博物館,熟悉地方歷史,進行相關的學術研究,這無疑需要依靠地方考古發掘工作的開展,通過出土文物補充,才能更好地釐清歷史文化的脈絡,解讀其規律與內涵。

匯聚文物精品

長期以來,對於精品彙聚的展覽,國內博物館往往習慣於從審美這一單一角度向觀眾傳遞,而不擅於特定展覽主題的鋪陳,使展覽如同文物的堆砌,使觀眾感到乏味。今年,越來越多的博物館在展示精品文物的同時,更為觀眾帶來一場場精彩的展覽。這些文物精品彙聚的博物館展覽,不再只是將展品擺出來即可,而是基於對文物的深入研究和理解,使展品的內涵與背景,文物個性與時代性結合。其中,上海博物館的“丹青寶筏——董其昌書畫藝術大展”、首都博物館“天路文華——西藏曆史文化展”更展示出了研究人員在學術上的新發現與新成果。

2018文博答卷|展覽展示篇

展覽名稱:爭鋒——晉楚文明特展

展覽地點:山西博物院

展覽日期:2018/2/3 - 3/11

展覽簡介:展覽匯聚山西博物院、湖北省博物館等6家文博單位收藏的331組660餘件文物。一、二單元以青銅器、玉器、貨幣等來分別展示晉、楚文化。第三單元通過數量巨大的兵器、車馬器的對比展現晉楚之間的三次大戰,還以實物展現兩國之間化干戈為玉帛的事實。最後以分屬23個周代諸侯國的器物展示解讀晉楚文化圈,它們的大國之路也是兩種文明從對抗最終走向融合的道路。

推薦理由:本次一級文物多達102件,展品規格之高為山西博物院歷年辦展之最。

2018文博答卷|展覽展示篇

展覽名稱:古蜀華章——四川古代文物菁華

展覽地點:國家博物館

展覽時間:2018/7/19 - 9/19

展覽簡介:本次展覽主要通過三星堆文化、十二橋文化、青羊宮文化的重要考古發現,勾勒出古蜀文明華美的篇章,揭示其在華夏文明生成過程中的重要貢獻。不僅細緻梳理了古蜀文明縱向發展的各個階段,更突出呈現了這支瑰異的青銅文明在中華文明生成過程中的獨特貢獻,以及在公元前316年“秦並巴蜀”後,伴隨都江堰水利工程等一系列開發項目的修建而全面融入中華文明版圖的歷史進程。展覽旨在展示古蜀文明源遠流長的文化傳承,並從一個側面觀覽到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發展歷程。

推薦理由:首次將古蜀文明從三星堆遺址到金沙遺址再到戰國時期諸多蜀墓發現進行綜合展示。

2018文博答卷|展覽展示篇

展覽名稱:金色記憶——中國14世紀前出土金器特展

展覽地點:金沙遺址博物館

展覽日期:2018/9/21 - 11/20

展覽簡介:該展集中展現各地重要考古發現出土的先秦至元代金器精品350餘件(套),展示中國金器起源、發展、創新、繁榮的歷程,彰顯中國古代精湛的金器製造工藝,帶領觀眾去追尋那一抹金色的歷史記憶。

推薦理由:該展也是我國規模最大、參展單位最多、時代跨度最廣、展品品類最全、等級最高的金器專題展。

2018文博答卷|展覽展示篇

展覽名稱:丹青寶筏:董其昌書畫藝術大展

展覽地點:上海博物館

展覽日期:2018/12/7 - 2019/3/10

展覽簡介:此展以上海博物館館藏為主,同時向故宮博物院、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等海內外15家重要收藏機構商借藏品,遴選董其昌及相關作品共計154件(組)。展覽由“董其昌和他的時代”“董其昌的藝術成就與超越”及“董其昌的藝術影響和作品辨偽”三個部分組成,旨在較好地呈現藝術性、經典性與學術性的統一。本展及由此舉辦的相關學術活動,對於系統梳理、重新理解董其昌及其時代的藝術成就與意義有進一步的推動。

推薦理由:海內外15家重要收藏機構重量級展品+承載幾代學者學術生涯思考和研究+強大的數字人文展示。

中外文明交融

隨著我國博物館對中外交流的愈發重視,與國外博物館合作的引進展不僅出現在北上廣這樣的一線大城市,更是頻繁地走進二三線城市,以滿足更廣大觀眾對藝術文化的需求。這些國際交流展覽讓國內觀眾有機會欣賞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珍貴文物藝術品,同時也為國內博物館建立自身特色的展陳體系進行了很好的探索。在缺少西方藝術收藏的情況下,國內博物館也可以通過與外國博物館合作,更多、更好地挖掘、利用展覽資源,更好地為公眾服務。

多地區文明

2018文博答卷|展覽展示篇

展覽名稱:夏宮的約會—俄羅斯彼得夏宮羅曼諾夫王朝珍寶展

展覽地點:頤和園

展覽日期:2018/6/28 - 10/9

展覽簡介:展覽從“彼得大帝與夏宮”和“皇宮建築與皇室生活”兩個角度,展示了俄羅斯僅有的兩個王朝之一——羅曼諾夫王朝時期在彼得夏宮的故事,共展出包括油畫、傢俱、器皿、服飾、典籍、娛樂用具等在內的228件(組)。

推薦理由:當中國“夏宮”遇上俄羅斯“夏宮”。

2018文博答卷|展覽展示篇

展覽名稱:西方繪畫500年——東京富士美術館館藏作品展

展覽地點: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

展覽日期:2018/10/22 - 12/23

展覽簡介:展覽共精選了60幅來自東京富士美術館的西方藝術經典藏品,以時間為敘事主線,流派為發展形態,分為五個單元展現了西方藝術500年的發展歷程。作品都出自享譽世界、蜚聲藝壇的藝術大師之手,由此勾勒出了一幅16至20世紀西方藝術發展的歷史輪廓。

推薦理由:名家薈萃,一部濃縮的西方藝術史。

2018文博答卷|展覽展示篇

展覽名稱:金字塔·不朽之宮;金字塔·不朽之宮——古埃及文明;尼羅河的饋贈——古埃及文物特展;法老·諸神·木乃伊——古埃及文物特展;尼羅河畔的迴響——古埃及文明特展

展覽地點:河南博物院;山西博物院;遼寧省博物館;湖南省博物館;廣東省博物館

展覽日期:2017/12/8-2018/3/22;2018/4/10-6/24;2018/7/5-9/16;2018/9/28-12/5;2018/12/20-2019/3/20

展覽簡介:此次巡迴展覽精選意大利都靈埃及博物館藏144組、230餘件古埃及文物,包括陶器、化妝用具、青銅及石雕像、動物和人類木乃伊、木棺、石棺、石碑、護身符、亡靈書、大型石刻神像、壁畫、模型等具有極高文化價值的珍貴文物,從生活、信仰、喪葬三個方面講述自古埃及前王朝時期至羅馬帝國時期近4000餘年歷史。

推薦理由:眾多精彩古埃及展品展示百科全書式的全景畫卷。

2018文博答卷|展覽展示篇

展覽名稱:自然的力量——洛杉磯郡藝術博物館館藏古代瑪雅藝術品;瑪雅的世界:洛杉磯郡藝術博物館館藏古代瑪雅藝術品特展

展覽地點:深圳博物館;金沙遺址博物館

展覽日期:2018/8/24 - 2018/11/25

展覽簡介:此次展覽共展出該館收藏的 200 餘件瑪雅古典時期的文物,涵蓋了瑪雅文明的前古典期(公元前 2000-250 年)、古典期和後古典期(公元 900-1521 年),類型包括石器、陶器、碑刻與造像,系統展示了古代瑪雅人對宇宙、自然和生命的思考,以及權力如何與這種觀念結合的過程,全面反映了古代瑪雅人的精神信仰世界。

推薦理由:揭秘神秘的瑪雅文明。

然而,由於這些交流展大多為引進展,外方對於展覽的內容、形式都有著較為嚴格的規定,使得中方博物館團隊參與有限,往往導致展覽詮釋對於中外文化在審美、觀念的差異考慮方面有所欠缺,對國內觀眾在理解展覽內容上帶來困擾。對此,國內的一些博物館也嘗試在交流展覽中加入本土語境,以幫助國內觀眾更好地理解異域文明,呈現出更好的展示效果。


跨文化交流

2018文博答卷|展覽展示篇

展覽名稱:在最遙遠的地方尋找故鄉——13—16世紀中國與意大利的跨文化交流

展覽地點:湖南省博物館

展覽日期:2018/1/27 - 4/30

展覽簡介:本次展覽挑選了國內來自湖南省博物館、首都博物館、內蒙古博物院、廣東省博物館、國家博物館等22家博物館的展品,和國外來自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意大利烏菲齊美術館、羅馬國家博物館、錫耶納國立美術館等在內的26家博物館的250餘件(組)精品,以跨文化的視野,通過還原意大利文藝復興藝術中的中國元素,以及中國藝術中的西方影響,講述了13-16世紀中國與意大利之間不絕於縷的交流故事。

推薦理由:展示歷史上歐亞大陸之間不絕於縷的雙向交流。

經典與當代對話

我國博物館與美術館之間似乎存在著某種明顯的界限,導致人們普遍認為博物館所關注的是古代藝術,與現當代藝術無關。然而,一流的博物館在兼顧研究、展示、典藏與推廣等功能外,亦要在時代文化的開創催生上發揮重要的影響力,即在展示古典藝術之外,延展當代藝術走向未來的橋樑角色。今年,中國民族博物館與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便將當代藝術觀念引入展覽中,鼓勵當代藝術與經典藏品對話,為觀眾欣賞經典帶來新的視角。


2018文博答卷|展覽展示篇

展覽名稱:傳統@現代——民族服飾之舊裳新尚

展覽主辦:中國民族博物館

展覽日期:2018/2/7 - 3/4

展覽簡介:展覽通過150餘套精美的少數民族服飾、各民族製作服裝的原料器具以及傳統服飾與現代時尚混搭的效果呈現,回望“傳統”與“現代”之間的真實歷史脈絡,為觀眾展示出少數民族服飾之上至今尚未褪色的經典美學、跨越時代的傳奇符碼以及貫穿古今的審美法則。

推薦理由:當代藝術觀念介入,對少數民族服飾展覽的一次徹底性顛覆。

2018文博答卷|展覽展示篇

展覽名稱:女神的裝備—當代藝術@博物館

展覽地點: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

展覽日期:2018/9/8 - 11/18

展覽簡介:展覽共聯合12家博物收藏單位和個人,展出98組/120件文物藏品,囊括服飾、書畫、陶瓷、漆器、金銀器等多種類型;以及展出來自21位藝術家的23組/73件藝術品,涵蓋攝影、裝置、繪畫、雕塑、多媒體影像等創作手段,其中10組作品還是藝術家們特別為此次展覽創作的。

推薦理由:與當代藝術家合作,將文物、當代藝術作品置於同一空間中對話、展現。

通過年終展覽盤點,我們注意到今年博物館展覽於去年最為顯著的變化,便是對於學術研究的愈加重視。越來越多的博物館將其對館藏文物、考古成果的研究通過展覽展示給觀眾,甚至開放姿態讓觀眾參與到展品的解讀中,使觀眾不再只是被動文化消費者,而是成為主動的學習者與參與者。當然,在之後,我們也期待能看到更多凝聚著學術成果的優秀展覽,同時也期待姿態更加開放的博物館,去迎接更多研究者參與館藏研究,讓更多身處博物館庫房的珍貴文物,得以早日與觀眾見面!

下期,我們將為大家帶來焦點事件盤點篇,敬請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