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這裡看見:影像收藏中的中國博物館與未來

中國的歷史影像記錄是從何而起的,經歷了怎樣的發展階段,會走向怎樣的未來?影像進入博物館意味著什麼?會對博物館的敘事方式和下一步的展示和研究發展走向產生怎樣的作用和影響?


我們從這裡看見:影像收藏中的中國博物館與未來


12月8日,由北京博物館學會主導,中國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中國美術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華辰影像等多家博物館及專業機構發起的 “北京博物館學會歷史與藝術影像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暨第一屆學術會議”在北京雅昌藝術中心正式召開,北京博物館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祁慶國主持會議,北京博物館學會理事長劉超英、秘書長李欣、華辰拍賣董事長甘學軍、雅昌數據業務單元總經理趙永昌出席會議,全國各地20多家博物館機構的代表參加了本次大會。


我們從這裡看見:影像收藏中的中國博物館與未來


會議伊始,祁慶國作為大會的主持人,宣讀了北京博物館學會關於成立歷史與藝術影像專業委員會的批覆,並向大會提交了歷史與藝術影像專業委員會推薦委員候選人名單。隨後,歷史與藝術影像專業委員會秘書長李欣女士介紹了成立專業委員會的初衷及未來工作設想。

李欣表示,近年來,隨著文化事業的發展,影像作為一種特殊的媒介,其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歷史與藝術影像專業委員會也正是在這樣的歷史機遇下組織成立的,旨在提供攝影收藏的專業培訓和學術交流,推動影像資料的學術研究水平提高和資源共享。

北京博物館學會劉超英理事長指出,各博物館機構對於歷史與藝術影像的收藏及研究仍在初期階段,會面臨一些共同的問題,專委會的成立是一個良好的開端,大家要把平臺用足,做到經驗共享,信息共享,加強館際之間的交流。

會上,畫家何揚先生向專委會贈畫,並表達了對專委會的美好祝福。


我們從這裡看見:影像收藏中的中國博物館與未來


隨後,來自六家單位的研究者就自己的研究情況與工作經歷分別作了主旨發言。

楊紅林

中國國家博物館

歷史影像在博物館是一個邊緣的收藏門類,同時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輔助展覽的內容。國家博物館楊紅林在發言中分享了國家博物館館藏曆史影像的收藏情況、國博在相關領域的發掘利用和個人的研究體會。

楊紅林表示,隨著經濟社會文化發展水平的提高,歷史與藝術影像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已逐漸擺脫以往在博物館中的邊緣地位。但同時,歷史影像資料的收藏和研究仍然面臨著總體認識不足、收藏及研究力量分散、學術水平普遍不高、開放程度不夠等問題,有待進一步提升和改善。

方麗瑜

故宮博物院

在人們對歷史影像資料的收藏和研究越發重視的當下,對這類藏品的保護一直以來都是一項重要且刻不容緩的工作。故宮博物院方麗瑜在主題發言中介紹了歷史影像資料的沿革、種類、故宮博物館對此類藏品的保護工作開展情況,以及自身對歷史影像內涵和迭代的思考。

影像藝術自誕生至今,經歷了玻璃底片的經典時代、膠片時代和數字影像時代,下一步將會以何種形式繼續發展?我們究竟需要站在時間軸的哪個位置來看待“攝影藏品”的定義?方麗瑜指出,歷史影像的收藏和研究其實在每個時代都存在缺失的情況,最重要的其實是將資料研究的生產、服務和保護相聯動,讓研究推動服務,讓服務促進生產,並在保護、研究和展示中將實體與虛擬相結合,促進數字影像的廣泛應用

曾璜

影像研究學者

任何研究的伊始都是從其沿革開始細數,影響研究學者曾璜先生首先介紹了影像藝術在中國出現的背景、發展歷史、門類及收藏現狀。藝術攝影的收藏開始於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其作為史料的收藏一直以來都非常受重視,如今,更是成為了一項重要的投資渠道。曾璜先生認為,攝影是20世紀最重要的藝術形態,更是21世紀最活躍的藝術形態,當下,對歷史影像資料的收藏、保護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

“在中國,影像藝術正在不斷的繁榮,由官方攝影師所拍攝,或非主流攝影家所創作的那些具有歷史意義的影像,在緩慢地進入到公眾視野中。這揭示了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最終能夠構建起自己的攝影史。”

——Prof. Mary Merien, 《Photography: A Cultural History》,2015

鄭茜

中國民族博物館

為什麼收藏?來自中國民族博物館的鄭茜女士從工作實踐出發,思考了民族博物館藏品意義的闡釋困境。歷史影像資料以其特有的客觀性、真實性和現場性,成為人類記憶重要的承載體,而對歷史影像資料收藏的意義即在於在視覺深描中看見、在真實影像裡典藏。當前,我們面臨的重要問題在於,將影像放進博物館後,如何體現博物館的“物”性?如何平衡博物館中的“虛”與“實”? 隨著21世紀讀圖逐漸成為人們重要的生活方式,博物館如何接納人類視覺文化時代的到來?

鄭茜認為,影像也是一種特殊的“物”,對博物館來說,影像收藏是一種特殊介質的收藏,是一種特別物態的收藏,圖像時代的到來將直接影響到博物館知識生產方式和敘事方式的改變以及促進民族博物館的深刻改變,最終觸發並推動整個博物館系統的結構性變革

譚珊珊

上海歷史博物館

上海博物館的譚珊珊以上海歷史博物館的工作實踐為基礎,從展覽應用、教育運用和其他運用三個方面介紹了上海歷史博物館對歷史影像資料的使用情況。在實物藏品不便展示或運輸的情況下,影像資料以其特有的展示便捷性和傳播廣泛性將展示內容傳播到更廣泛的群體中,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影響。譚珊珊表示,博物館還需進一步加強歷史影像資料的大數據庫建設,重點建設數據庫AI識別和知識庫等重要項目,以其對未來的展示和研究創造更好的條件和影響力

靳飛

首都博物館

首都博物館靳飛首先表示了對北京博物館學會歷史與藝術影像專業委員會成立的祝賀,並簡要介紹了2018年9月在首都博物館舉辦的“國家相冊 致敬歷史——新華社中國照片檔案館典藏展”, 展示內容既包括近代以來所有重大歷史事件和節點的記錄,也含有海量的不同時代百姓生活影像,匯聚成浩瀚的歷史,凝固住鮮活的瞬間,以豐富的內容和深刻的歷史內涵吸引了眾多的觀眾。靳飛展望道,影像資料及數字影像技術將對博物館展示、相關工作的開展和博物館功能的發揮產生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歷史與藝術影像專業委員會的成立正是抓住了這一重要的歷史機遇,其重要作用未來可期。


我們從這裡看見:影像收藏中的中國博物館與未來

會後,與會嘉賓共同參觀了雅昌文化集團的藝術品複製技術實驗室。

目前,民間已經出現專門的影像收藏機構,公立機構也逐步轉變此前將影像作為檔案資料的單一認知,開始認可其文物及藝術的價值。未來,專委會將發揮組織協調職能,開展學術交流、專業培訓、普及推廣等形式多樣的活動,發揮好學術團體交流與合作的平臺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