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當下博物館“物質觀”,從博物館的本質說起……

當風靡社會各行業的“以人為本”理念蔓延到博物館行業,“‘從物到人’的博物館觀念似乎已成為當代中國博物館學界的主導性話語:傳統博物館使出渾身解數講述展覽故事、迎合公眾;新博物館形態則追求當地人在地方博物館過程中的主人角色。”當這樣的觀點成為時下流行的博物館發展觀,我們又該如何看待博物館中“物”的定位呢?


重塑當下博物館“物質觀”,從博物館的本質說起……

2018年12月6日,北京博物館學會藏品保管專業第十八屆學術研討會在石家莊河北博物院召開。會議由北京博物館學會和河北省博物館學會聯合主辦,北京博物館學會保管專業委員會、河北省博物館學會保管專業委員會和河北博物院聯合承辦。研討會以“為收藏而收藏——進一步加強博物館的收藏職能”為主題,探討當下博物館的收藏職能問題。會議收到論文50餘篇,來自全國11個省70餘家博物館170人參加了會議。

崔學諳

會上,北京博物館學會保管專業委員會首席學術指導崔學諳從博物館文化的本質談起,從博物館定義、博物館發展史、對博物館界“以人為本”理念的質疑等幾個方面,論證並肯定了“物”在博物館中的核心地位及收藏的核心職能。報告中,崔學諳分享了蘇東海先生的同心圓理論。即物的收藏、研究和教育是博物館先後依此出現的三大職能,三者是同心圓關係,圓心是物的收藏,內圓是科研,外圓是教育,且第二職能是第一職能的延伸,第三職能是第一、第二職能的延伸。

崔學諳同時表明,博物館收藏的意義在於使用,但使用不是博物館全部意義,除了使用,收藏本身也是博物館的目的。他認為“為收藏而收藏“本沒有錯,收藏是博物館最原初和古老的功能,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功能應不斷加強。

“藏品是博物館業務活動的物質基礎,博物館所有陳列、研究、社會教育和服務、編輯出版等等,都離不開藏品。博物館的藏品的數量和質量,直接影響到博物館的業務水平和社會效益。”

——《中國博物館基礎》

1、藏品是博物館存在的基礎。“如果離開了藏品,博物館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2、藏品是決定博物館性質的依據。“藏品的內容,決定博物館的性質。”

3、藏品的數量和質量決定博物館的規模和地位。

——《博物館藏品保管工作指引》

“無論從博物館的本質特徵還是從實踐層面上看,博物館物在博物館中的核心地位與本質特徵是不可動搖的。物是博物館存在的物質基礎,是博物館功能發生的根據,是博物館價值的源泉。”

——蘇東海《博物館物論》,《中國博物館》2005年第1期

黃雪寅

首都博物館副館長黃雪寅從實踐發展的角度辯議了博物館藏品的現實處境。

2016年,深圳國際博物館高級別論壇通過《關於博物館和藏品的深圳宣言》,其中提到“在全球化和城市化、市場自由化和大眾旅遊、社會演變、以及社會文化規範發展的影響下,博物館的角色發生了巨大改變。”她認為,博物館收藏需要應對這些全新的挑戰和機遇,為了明天收藏今天,記錄一個城市的歷史變遷和人民生活。為此,黃雪寅列舉了杭州G20等國家重大活動,“非典”、“小黃車”、改革開放百姓生活居家變化物證、副中心建設相關物證等百姓生活記憶,進入博物館的收藏。

但黃雪寅也提到,博物館徵集正面臨著如國際視野下的對國外文物的收藏和展示、中國文物迴流、國內文物考古文物的資源整合、社會流散文物的徵集政策、拍賣行、資金政策等問題。而在當代西方博物館的運營理念“從藏品立本到公眾體驗”的影響下,國內博物館表現出藏品管理和研究工作的不足,無法滿足當下觀眾需求的乏力等問題。尤其是在目前國家高度重視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播的形勢下,如何在保護文物的同時,“讓文物活起來”,講好文物背後的故事,並在供給側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加大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力度。目前博物館基礎業務水平的提升,變得越來越迫在眉睫。

李健

對於收藏話題,首都博物館李健表示,當前在博物館各項工作大發展的同時,博物館收藏與藏品工作表現出止步未前的現象,並提出一些問題引發與會人員思考,包括有:與之前相比,博物館文物鑑定人員的比例和專業素養變化問題,博物館決策層對文物收藏的關注與重視程度及趨勢問題,博物館年入藏文物量變化趨向問題,文物入藏的途徑(來源方式)類型變化,文物行政部門及其管理下的博物館、文物商店對民間文物的市場引導作用和服務功能發揮問題,民間捐贈文物的質量變化問題等。

倪葭

至於博物館收藏的途徑發生的變化和當前的實際情況如何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以下簡稱清華藝博)倪葭對清華藝博藏品徵集工作的分享,並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回答。

作為一個新生博物館,清華藝博在開館之初就確立了以歷史上各時代珍貴的藝術品、工藝美術品、重要的文獻資料、手稿和圖書資料等為幾大徵集方向,徵集途徑以捐贈為主,同時會接收學校辦公室、基金會、校友會等平級單位移交,並在官網公佈其接收捐贈藏品範圍;啟動徵集基金項目為藝術博物館的藏品徵集服務,專款專用;成立“收藏鑑定專家委員會”,為徵集把關。在具體實踐中,側重清華美院的藝術名家,“以展覽帶動收藏”;走訪清華著名學者,瞭解掌握其所收藏的與清華有關的具有重要紀念意義、教育意義的實物,動員捐贈;收集具有清華特色的藏品,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均可,如拍攝清華校內19個不可移動文物的照片及影像資料,申請製作王國維碑拓片等。

同時,整合學校資源,突出高校學術研究力量。如2018年下半年,與清華美院聯合設立了“李伯安與20世紀中國人物畫研究”博士後研究站點,為具有成批量、成體系、有深度研究捐贈品的捐贈者籌辦展覽和館外展。從2016年至今,清華藝博共接受捐贈數百件套。

魏紅

藏品定級是博物館藏品保管的重要程序,對於

近現代人物類紀念館藏品如何定級上海交通大學錢學森圖書館魏紅分享了他們的經驗:即在分類梳理自身館藏的前提下,依據文化部《文物藏品頂級標準》和《近現代一級文物藏品定級標準(試行)》分析藏品範疇,辨別真偽,收集相關信息擬定等級,最後專家把關評定等級。此外,魏紅還提出了人物類紀念館藏品管理共同面對如任務批註文獻的定級、定級定名規範化標準化等問題,認為應制定人物紀念館自己的藏品分類方法和定級標準。

張建紅

博物館文物作為一種特殊資產,與一般資產在管理上存在很大的不同。博物館館藏文物賬、資產賬、財務賬(以下簡稱三套賬)是文物資產管理的重要手段,其登記方法分別由國家文物局、國管局、財政部的法律法規制定。文物部門偏重其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文化價值的管理,遵守文物管理方面的規章制度,資產財務部門偏重其經濟價值和使用價值的管理,遵守資產財務方面的規章制度。由於各主管部門的側重點不同,賬目登記方法不一致,導致三套賬目銜接不順暢,管理部門之間職能交叉、數據記錄重複、清查盤點難做等問題。

就如何銜接博物館的文物賬與資產財務賬的問題,中國農業博物館藏品部副主任、高級會計師張建紅分享了自己的經驗:對文物賬也就是文物藏品總賬、分類賬和文物藏品管理信息系統進行精細管理,同時用電子表格方式建立館藏文物分類賬,主要欄目與總賬一致,各博物館可根據單位管理需要,增加相應欄目,如在每件(套)文物分類賬上加計文物資產的國有資產登記編號和文物徵集價格;同時,在資產賬方面,通過資產管理信息平臺,按藏品綜合分類進行文物資產的數量監管和價值統計,對文物資產的數量和金額同時進行登記;財務處進行NC財務軟件管理系統,文物資產的價值進行管理;每年底,財務、資產、藏品三個部門對文物資產進行數量和價值的核對,真正做到文物資產賬賬相符、賬卡相符、賬實相符。

文物資產的屬性和文物資產管理的相關規定

1.《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法》,國務院/2017年/254號;

2.《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國務院/2017年/687號;

3.《博物館條例》,2015年1月14日國務院第78次常務會議通過;

4.《博物館管理辦法》,2005年12月22日文化部部務會議審議通過;

5.《博物館藏品管理辦法》,文化部,1989年;

6.《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暫行辦法》,2017年12月4日《財政部關於修改<註冊會計師註冊辦法>等6部規章的決定》修正);

7.《中央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辦法》,國管財字[2000]32號;

8.《事業單位財務規則》,財政部令第68號,2012年;

9.《文物事業單位財務規則》,財政部國家文物局,財教[2012]506號

10.《事業單位會計制度》,財政部,財會[2012]22號

11.《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範(試行)》財政部,財會〔2012〕21號

湖南省博物館廖丹從自身實際工作出發,分享了大規模文物搬遷中的經驗探討;首都博物館劉樹林呼籲重視中小博物館的藏品保護工作;

唐山博物館王春斌以本館為例,分享了可移動文物預防性保護在博物館藏品保管中的應用及前景;河北博物院吳寧、邯鄲市博物館王靜等均立足本館工作,分享了所在館的藏品保管工作。

祁慶國

研討會的最後,北京博物館學會秘書長祁慶國作總結髮言。他表示,一個區域博物館學會的學術研討會能堅持十八屆很不容易,感謝全國同仁的信任與支持,未來希望保管專業委員學術研討會在以下五個方面繼續發力:

1、加強基礎理論和應用理論的研究,其中包括結合相關學科的發展,深入博物館對藏品本體的研究與認識;同時加強對藏品管理業務的研究和提升,如規範化和專業化,以及新方法新理論的應用、構建知識圖普等。

2、藏品保管部門要重新思考在新形勢下博物館體系中的位置和作用,這對於調整、完善和提升藏品保管部門的工作尤其重要,藏品保管專業工作的同仁要跳出保管部本身來分析藏品保管工作。

3、研討新技術在藏品保管工作當中的應用,包括預防性保護、藏品信息的數字化、藏品管理、保護材料、保護裝備等多方面新技術的應用。

4、思考討論對新一代藏品保管業務人員,特別是八零後九零後等年輕人的專業培訓。

5、討論如何促進不同類型不同規模的博物館之間的合作交流互助,包括引入社會力量的來促進、加強博物館的專業化工作。

同時,學會和保管專業委員會將繼續發揮好學術團體、交流合作平臺的作用,促進各方面、各館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創造更多機會幫助博物館進行更深入的探討和更廣泛的經驗交流,如出版的文集、舉辦培訓班等。

北京博物館學會從1985年成立至今,已有14個專委會。近兩年更是緊跟社會發展步伐,先後成立了非國有博物館專業委員會、行業博物館專業委員會、新媒體與傳播專業委員會、歷史與藝術影像專業委員會(後三者均成立於2018年),旨在通過專委會的引領,進一步加強博物館在相關領域的工作,推動北京地區博物館事業的整體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