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長平之戰由李牧指揮,結局會怎樣?

飛凡7372455


恐怕結果還是凶多吉少。如果僅僅考慮戰國四大名將的戰鬥力排名,竊以為這是不夠的。關於那幾位的排行本文不復贅述。

其實長平之戰並不是侷限於兩個武將之間的較量,而是秦、趙兩個國家之間的一次戰略大較量。

統帥:秦昭王VS趙孝成王

相較於初出茅廬的趙孝成王,秦昭王率領秦國鐵騎早已踏遍大江南北,笑傲群雄:垂沙之戰,大敗楚軍;伊闕之戰,戰勝韓、魏兩國,掃平秦軍東進之路;鄢郢之戰,獲得了楚國大量國土;華陽之戰,大敗趙、魏聯軍,攻取了魏國的幾座城池和趙國的觀津。

軍師:範睢VS平原君

範睢看見廉頗堅守不戰的情況下,當機立斷,使出離間計,促使趙國換將;平原君勸諫趙孝成王收下上黨,並認為即使秦國來攻,廉頗打不贏也守得住,但當趙王換將之時卻默不作聲,眼睜睜地看著毫無實戰經驗的趙括去應對幾乎百戰百勝的秦軍。

將軍:白起VS趙括

百戰百勝的戰神對紙上談兵的草包,完全就是田忌賽馬中的上等馬對下等馬。更何況趙括臨戰前連其母都要與其劃清界線,中飽私囊,不禮遇將士,軍心渙散,與眾志成城的秦軍怎麼打。

下面就長平之戰的來龍去脈以及上面三個代表所主導的作用簡單展開,以此來說明趙國為什麼必敗。

範睢提出遠交近攻,秦軍攻打韓國,將上黨與韓國本土分開,韓國欲將上黨割讓與秦,上黨郡守自願投趙。平陽君認為此舉必引火燒身,但趙王與平原君卻一拍即合,結果引得秦大軍壓境。最高統帥及軍師的鼠目寸光誘發了長平之戰。此為一失。

秦軍主攻,廉頗堅守,雙方膠著不下。

孫子曰: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

如果舉兵必克,雙方膠著則對攻方不利,所以廉頗堅守正確,而秦軍應速戰速決。

孫子曰: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也就是說,五倍於敵方的兵力才敢選擇攻城,兩倍則分割消滅敵人,相當則可以抗擊,不如敵人就避免與其爭鋒。

當時,秦軍投入兵力60萬,而趙軍45萬。秦軍一開始選擇了下下策攻城,且雙方兵力並不懸殊,攻城對秦軍不利,廉頗選擇避其鋒芒、據城堅守完全正確。所以此時實際上趙國略勝一籌。

趙國遭遇小敗,虞卿主張合縱,聯合楚、魏抗秦,趙王卻聽信樓昌之言去議和。老謀深算的秦昭王假惺惺同意議和,實質上是為迷惑楚、魏,從而孤立趙國。此為二失。

秦軍屢攻不下,秦國軍師範睢看出門道,馬上改變策略,使出離間計迷惑趙王。年輕好戰的趙孝成王果然中計,用趙括換下廉頗,當初舉薦廉頗的平原君一聲不吭。再來看秦國這邊的配合,秦昭王聽說下等馬趙括上線,立馬偷偷換上上等馬白起,並下軍令“有敢透露者斬”。

趙孝成王臨陣換帥,趙括也不甘示弱,把部下統統換血,好了,從上到下清一色草包了。然後秦軍佯敗,年輕的趙括倒是和趙王上下一心,馬上出擊。那邊的秦昭王一看魚兒上鉤,馬上發動舉國之力圍剿趙軍。再來看看孫子兵法:兩倍兵力則分割消滅敵人。是不是這個套路?毫無疑問,秦昭王指揮完勝。此為趙之三失。

其實,趙王主導了整個戰局,廉頗、平陽君、虞卿不都是難得一見的人才嗎?他哪怕只要聽進去一次,結果未必如此,關鍵他不善用人,目光短淺,急於求成,好好的一手牌讓他給打爛了。趙括只是其中的一步,即使換上李牧,李牧同樣會如廉頗一樣,選擇堅壁不出,趙王能同意嗎?別忘了,李牧也是被年輕主戰的趙王遷給殺死的,兩人的命運何其相似。善待部下的將軍都是好將軍,吳起、李牧、項羽哪個不是如此呢?只有趙王完全授權於廉頗,戰事才有可能扭轉。您說呢?

還是後來的馮唐評價得對啊:不是廉頗、李牧有多厲害,關鍵是君主會不會任用他們。可參見文章: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是否放之四海而皆準呢? - 今日頭條】https://m.toutiaocdn.cn/item/6685630419565543947/?app=news_article×tamp=1556893939&req_id=20190503223219172017000001586E143&group_id=6685630419565543947&tt_from=copy_link&utm_source=copy_link&utm_medium=toutiao_ios&utm_campaign=client_share

手機上輸入,如有辭意不周之處,敬請諒解。






讀春秋思無忌


  在下懷著沉痛的心情告訴大家,沒有用!長平之戰趙國換誰上都沒用,而且憑心而論,在趙國這方面,沒有哪個將領比趙括更適合當主帥了!是的,你沒聽錯,趙括確實是此戰主帥的不二人選。

  長平之戰,趙國方面最初的主帥是老將廉頗,秦軍主帥是左庶長王齕,廉頗欺王齕年輕,“小兒王齕乳臭未乾,老夫誓斬丫於馬下!”於是全軍出擊,擺出了進攻的姿態,然而雙方在玉溪河一交手,秦軍步騎混合驍勇異常,趙軍損兵折將,廉頗只得退守空倉嶺,爾後擔心被秦軍抄了後路,一退再退,直至百里石長城這才扎住陣腳,任憑王齕百般罵陣,就是堅守不出,“老匹夫你下來”"小兒你上來"……秦軍只得強行攻關,就此秦趙兩軍進入了曠日持久的拉鋸戰。  

  雙方僵持了大半年,趙國有點頂不住了,幾十萬大軍在前線作戰,對於糧草的消耗是個天文數字,趙國商業發達,而農耕卻遠弱於秦,眼看著糧草消耗殆盡,趙孝成王心急如焚,到鄰國重金購糧,尼瑪,燕齊等國很傲嬌,不賣!這下趙孝成王坐不住了,一再電令廉頗出擊速戰速決,而方面軍總司令廉頗仗著資歷老“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就是不出兵!長此以往,就算秦軍攻不破趙軍防線,丫的糧草也供不上,一樣會不戰自潰,溫水煮青蛙,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所以廉頗的堅守戰略根本行不通!

  國難思良將,緊急關頭趙孝成王想起了名將趙奢的公子趙括,此君將門虎子,熟讀兵書通曉戰策,且得到了客居趙國的名將樂毅和田單的大力舉薦,沒兩把刷子能入得田樂兩大名將的法眼?於是根本不用秦國方面的什麼反間計,趙孝成王已然用年輕熱血的趙括換下了老邁的廉頗。

  趙括也不負重任,上任伊始就著手籌劃一場與秦軍間的總決戰,形勢也逼迫得趙國必須梭哈,押上全部的身家豪賭一場!勝則一戰成名,敗者馬革裹屍,古往今來不敢冒險的軍事家都不是優秀的軍事家,於是趙括出擊了,而秦國也猥瑣地臨陣換帥,悄悄調上了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的武安君白起

  於是長平大戰最後的決戰拉開了大幕,趙軍渡過丹河直撲秦軍陣地,面對初出茅廬的趙括咄咄逼人的攻勢,年逾古稀的沙場老鳥白起不敢託大,而是訂下了一條毒計,計將安出?諸君且聽我細細道來———

  秦軍在一路後撤的同時,很陰險地派出一隻兩萬多人的輕騎從太行道殺出,截斷了趙軍主力和後勤部隊的聯絡。麻痺的,找不到當時的地圖……否則聰穎的觀眾們看一下就一目瞭然了。但是這個不重要,也就是說當時秦軍截斷趙軍後路的軍隊才區區幾萬人而已!而趙括的主力卻有數十萬之眾,故而秦軍將趙括的主力軍勉強包圍住的同時,號稱秦國第一軍神的白起也是膽戰心驚,“餡大皮薄”隨時都有被猛將趙括突破擊潰的危險。

  好在這時候秦昭襄王出手了!親自掛帥,徵調河內十五歲以上的男丁,運用人海戰術,死死地頂住了趙軍後退突圍的路線。所以這時候的趙括其實不是面對一個白起,而是白起再加上秦昭襄王,單單一個白起根本困不住趙括!

  有觀眾看到這裡就納悶了,秦國的國君能以傾國之力親自出徵,那趙國的國君在幹球捏?難道是荒淫的昏君不成?當然不是,趙孝成王也很想派兵進行反包圍,但是坑爹的問題來了,趙國這時候有後顧之憂,北有匈奴旁有燕國,這兩貨隨時想在背後插趙國一刀,大家頗為看好的李牧正苦哈哈地防守著匈奴人呢,趙國無法做到舉全國之兵來打這場長平戰役,所以趙孝成王很無奈地坐邯鄲的王宮內,默默地祈禱列祖列宗的庇祐。趙武靈王在天之靈也相當捉急,恨不能親自帶兵胡服騎射,最終身陷絕境的趙括選擇了肖申克般的自救,不斷地向秦軍發起衝鋒,這時趙括的策略就是“即使勞資光榮地倒下,你丫也要付出慘痛的代價”果然,長平之戰後,秦軍也是損失慘重,到了“兵疲糧盡”的地步!


  長平戰罷,趙軍四十餘萬精銳盡墨,而秦軍傾全國六十餘萬之兵也傷亡過半,試問古往今來,誰能身處在包圍圈中還能如此大面積地殺傷敵軍?是一句腐儒式的輕飄飄的紙上談兵能做得到的嗎?一場關乎國運的大型戰役,與其說較量的是雙方軍事家的謀略,倒不如說比拼的是雙方的綜合國力,“時也,命也”趙國就差了強秦半籌,於是就敗了,唉,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欲聽其它故事且聽下回分解…


雲漢


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將分別是:秦國的白起和王剪,趙國的廉頗和李牧。

大家都知道的是長平之戰的時候,秦國打敗了趙國。

當時秦國是派了戰無不勝的白起,帶領的秦軍打敗了趙括帶領的趙軍,並且在趙國失敗之後,白起坑殺了四十萬趙軍的。

正是這一戰,讓趙國一蹶不振的。

那麼若是趙國派李牧去指揮長平之戰會怎麼樣呢?

說實話我們看看廉頗在長平之戰的表現,也就能知道李牧的指揮才能了。長平之戰的前期,是廉頗帶領者趙軍和秦軍對戰的。

那時候的廉頗以防禦為主,秦軍根本拿他沒有任何辦法。

在不得已的情況下,秦軍才選擇了利用離間計,看看能不能把廉頗給換走,然後換上趙國的非著名將領趙括的。

最終趙王上當了,真的把廉頗調走,然後趙括就打了後來的敗仗。

為什麼說從廉頗的指揮打中,就能看看到李牧的影子呢?

說實話,這兩個人的經歷,以及作戰方法真的是太類似了。

不管是廉頗,還是李牧,他們最擅長的就是打防禦戰。可以說廉頗和李牧也是因為防禦戰,名列四大名將之中的。

廉頗的長平之戰,打了幾年的時間,沒有讓秦軍攻下半寸城池來,這就是最有力的證明。

李牧也是如此,李牧的戰績主要是在西北為趙國抵禦強大的匈奴。

當時李牧的方式就是選擇死守,絕對不去主動出擊匈奴。若是匈奴來侵犯,他們就去迎擊,若是匈奴撤退,他們也不去追。

似乎就是這樣磨洋工,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這種打法趙王對李牧也不滿意,所以,他就打算把李牧給換下來。畢竟這個李牧在趙王看來也太不稱職了。

但是,趙王新派去的任何將領,和匈奴打起仗來,都是一敗塗地。邊境的百姓更是頻頻的遭受匈奴的洗劫,當真是苦不堪言。

趙王一看主動進攻的將領,真的是還不如死守的李牧呢。

所以,趙王還是讓李牧去上任。

李牧上任之前告訴趙王,我上任可以,但是,還是老辦法,匈奴來我就打,匈奴走我就犒賞三軍。

趙王也沒有更好的辦法了,所以,他就答應了李牧。

這就是李牧的作戰方式,你看,他是不是和廉頗有太多的相似之處了。

所以說換了李牧,李牧肯定也是和廉頗一樣,打不過我就守,即使你再強悍,我不應戰,所以我也就不怕。

更加有趣的是,廉頗和李牧最終的命運也是一樣的。

他們都是被小人郭開的一張嘴,進讒言給趙王害死的。

郭開說廉頗壞話的時候,趙王相信了,把廉頗調走,換上了趙括。廉頗只好逃亡到了楚國。

郭開說李牧的壞話,趙王也相信了,並且秘密派人把李牧直接殺死在了軍隊當中。

你說他們的人生,是不是很相似呢?

所以說即使是李牧來打長平之戰,他也不會打贏,但是守的話,肯定是沒有問題的。


史學達人


李牧是趙國最偉大的軍事將領,他的軍事能力要強過廉頗。廉頗如果沒有被換下,秦國不能贏得長平之戰的勝利。如果是李牧來指揮長平之戰,秦國更無勝算。

第一,為什麼說李牧的水平比廉頗高

趙國在胡服騎射軍事變革後,對秦國有過三次勝戰(這裡不算邯鄲保衛戰),其中李牧指揮了兩戰,趙奢指揮一戰。李牧這兩戰,比趙奢的那一戰,要艱難得多。趙奢的時代,是趙國軍力鼎盛的時代,而李牧的時代,是經歷長平之戰後的衰落時代。因此,李牧之勝利,較趙奢更為不易。

據《戰國策》的記載,趙奢破秦師於閼與,趙國出動二十萬大軍,在兵力上是以多打少。而李牧時代,趙軍與秦軍交鋒,是以寡擊眾,以弱擊強,故而勝利更難得。在閼與之戰時,廉頗認為閼與道路險阻,難以救援,而趙奢則力排眾議,認為兩軍相遇勇者勝。最後,趙奢率領20萬大軍救援閼與,大破秦師。從這裡可以看出來,在軍事能力上,說廉頗是不如趙奢的,更不如李牧。

我總結如下:李牧是以弱擊強,打敗秦軍兩次;趙奢是以多打少,打敗秦軍一次;廉頗是兩軍相當,在長平與秦軍打了個平手。

第二,李牧的用兵原則,註定他是秦軍之剋星

李牧帶兵打仗,有非常獨到的一套方法。

他在北方戰區練兵時,做了以下四件事:

一、習騎射。這是堅持趙武靈王的軍事路線,要建立一支強大的軍隊,必須發展騎兵。我們在長平之戰的史料中,沒有看到關於趙國騎兵的任何記載。相反,倒是看到白起動用兩萬五千名騎兵,截斷趙軍的糧道。如果李牧來指揮長平之戰,趙國的騎兵力量會大大增強,哪容秦軍騎兵輕鬆截斷糧道呢?

二、謹烽火。在通訊手段落後的古代,烽火臺是重要的軍事通訊手段,烽火臺具有偵察敵情,通知預警的功能。一旦發現有敵人入侵,烽火臺燃起狼煙,鄰近的烽火臺見到信號後,也燃起狼煙,這樣通過一個個烽火臺的狼煙傳遞,軍事統帥就可以對戰場的形勢瞭如指掌。

三、多間諜。烽火臺具有傳遞情報的功能,但這是一種被動的方式,並不能主動掌握敵人的動向。李牧是情報戰的大師,他用兵的原則之一,便是極其重視間諜的作用,在敵人內部收集情報,主動掌握敵軍的戰略決策,偵察敵人的兵力分佈及將領用兵作戰的特點,以達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目的。反觀趙括,連對方換了主將這麼重要的情報都一無所知,在情報戰上就是個盲人。


四、厚遇戰士。李牧把軍市賦稅所得都得於士兵身上,絕不中飽私囊,不克扣軍餉,每天都要宰殺幾頭牛以犒勞戰士,戰士樂為其所用。反觀趙括,用趙母對趙王說的話:“趙括剛被任命為上將軍,就擺顯威風,軍官們沒有一個敢抬頭正視他一眼。大王所賞賜的金銀絲帛,他都拿回家藏著,還整天留意哪裡的田地房屋便宜,價格合適就買下它。”這就是思想境界的差距。

憑著以上四點,李牧就足以成為秦軍的剋星。

第三,李牧擅長打大兵團作戰

說到李牧,我就想到人民解放軍中最優秀的將領之一粟裕,粟裕去世時,中央軍委給他的評價說:尤其擅長指揮大兵團作戰。李牧也是如此,無論是擊破匈奴之戰,還是擊破秦師之戰,李牧都展現他指揮大兵團作戰的卓越才華。

首先,他注重各兵種協同作戰。比如在破匈奴之戰中,李牧麾下部隊,有四大兵種,分別是步兵、騎兵、車兵、弓弩兵。在不同的區域,各兵種的優勢是不同的,比如山地,步兵、騎兵就佔利,而車兵就不利;比如在平原,車兵就可以縱情馳騁,攻守兼備。長距離攻擊,弓弩兵就有優勢。可以說,李牧對各兵種的協同作戰,玩得爛熟於胸了。

其次,李牧重視誘敵深入。李牧用兵,與白起是比較接近的。在長平之戰中,白起就是採取誘敵深入之計,圍殲趙括兵團。如果白起遇到的李牧,而不是趙括呢?兩人的能力伯仲之間,無論誰要誘敵進入伏擊圈,都沒那麼容易。

其三,李牧與白起一樣,善於戰術欺騙,用假情報來誤導敵人。白起圍殲趙括,是戰術欺騙的傑作,李牧圍殲匈奴兵團,同樣是軍事欺騙的傑作。因此,讓李牧來指揮長平之戰,秦軍是根本找不到破綻的。

當然,歷史不容假設。在長平之戰時,李牧還只是無名之輩。我們假設的李牧與白起之戰,是兩人在巔峰期的對決,而不是默默無聞的李牧對陣大名鼎鼎的白起。因為李牧用兵與白起頗為相似,不排除他曾經深入鑽研白起的用兵之道,最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君山話史


此戰無論趙軍統帥是誰都無法取勝,為什麼這樣說?什麼才叫取勝:1把秦軍趕出上黨,2大破秦軍。名將的作用固然有用,但是歷史上那些名將取勝的對手都比較弱。一般兩個名將對決,很難決出勝負,比如王翦對陣李牧的時候,王翦對陣項燕的時候。

只要你仔細研究上黨地區的地形,你就會發現誰也奈何不了誰。就是說趙軍無法把秦軍趕出上黨,秦軍也無法把趙軍趕出上黨。意思就是如果雙方統帥都不犯傻,誰主動進攻誰虧本。對於趙軍來說,根本沒有任何取勝機會,唯有堅守不出。不管有糧沒糧,一定要守下去,要餓死了就撤兵。

存人失地,地尚可復。存地失人,人地盡失。











青玉案i


李牧的指戰運籌能力在廉頗之上,與同為武安君的白起不相上下(雖然差了幾十年)。但他在長平大戰爆發之前,是否能準確判斷出秦國的戰略意圖、發覺到此戰乃是國運級的決戰呢?不確定,即使他判斷對了,趙王又是否會相信呢,夠嗆。

依我看,一旦長平之戰爆發且進入了相持階段,趙國沒有戰勝的可能。其一,相持拼的是國力、是戰爭資源儲備,即便趙國開始就舉國動員來打這場仗,拼消耗也拼不過已執行耕戰國策多年且有關中、巴蜀腹地的秦國;其二,七國中的兩強相持,不到其中一國撐到最後一刻,另五國是不會出手的,何況開始時趙國中了秦王的障眼法,外交上大大失策。其三,看戰場的地形,只要防守一方沉穩,吃虧的總是進攻方,只要對方死守不出,縱使韓信李世民穿越回去,也難出什麼奇招。所以,李牧在也贏不了。

但是,如果是李牧指揮,且趙王信任支持,相對較好的結果是殺傷大量秦軍後退出上黨地區,因為耗不起了。雖然上黨一丟,趙國失去了太行屏障,秦軍面前一馬平川,能夠隨時威脅邯鄲,但,之前趙國保存了趙武靈王時留下來的這些精銳士卒,且在平原上憑藉騎兵優勢,加上李牧的指揮,不佔地利卻有人和,秦軍賺不到便宜。

趙國唯一的勝算,也許只能是,在決定接收上黨之時,就做好與秦國決戰準備,外交上促成合縱,軍事上由李牧帶四十萬精銳迅速進入上黨與當地的五萬軍匯合,奪取扼要關口,或許還有獲勝或使秦軍退兵的可能。不過這都是可能而已。趙國若得上黨,鐵騎便可繞過函谷關,由北向南直取關中(後來李唐取長安的路線),彼時的嬴稷,又豈能安睡呢。

借用別家的圖,為我的拙見填分顏色。




Jamie青茶


長平之戰,如果派李牧前去。肯定不會造成後來的失敗。李牧若去,採取的戰法應該和廉頗一樣。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以前李牧同匈奴作戰的時候,採取的就是以逸待勞的戰法。只要匈奴來攻,就讓軍隊退回營壘,只是堅守。而當時的趙王也犯了同樣的錯誤,認為李牧怯戰,派人將他換下。換下的將領採取出擊匈奴的方法。結果屢戰屢敗。於是趙王只得叫李牧再次前去。李牧還是堅守不出。故意在匈奴面前造成自己怯弱無能的感覺。而在這段時間,李牧善待士兵,卻不讓他們出戰。士兵們都對李牧心存感激,都憋著一股氣,想要立功。於是李牧加緊訓練士兵。如此過了幾年,士氣高漲,兵員精良,見到時機成熟,便利用放牧的方法吸引匈奴來犯。然後出奇兵圍殲匈奴。這一戰使匈奴損失十幾萬人,從此一蹶不振,不敢再犯,可謂是一勞永逸。

所以面對強悍的秦軍,如果派李牧前去。他一定也會採取同廉頗一樣的戰法,堅守待時,以逸待勞。拖垮秦軍,然後找機會出擊。因為他不會像趙括一樣,在時機不成熟的時候,主動出擊中敵奸計。所以就不可能有長平之敗。但是有一點,趙王不信廉頗的戰法。又怎麼能信李牧的戰法呢?趙王急於打敗秦國,解趙國之圍,所以自然也不可能叫李牧這樣的將領前去。故趙國失敗為勢所必然。


河洛國學館


肯定不一樣,起碼會使秦知難而退,所謂高明的統帥只所以是千古名將,就是因為有化腐朽為神奇的指揮藝術,李牧之所以能成為戰國三戰將的原因就是李牧所打之仗,都是其它將領難以取勝,甚至上百年都不能解決的問題,但換李牧就能勝利 ,匈奴問題,燕趙韓魏,四國上百年都深受其饒,但李牧就能一戰而定,憑什麼說李牧在長平之戰中就不會有出其不意的優秀表現,廉頗對秦作戰也只是保持不敗,但李牧卻是,無論對匈奴還是秦都保持不敗的戰將,廉頗明星比李牧差一些,但廉頗在長平之戰中,都能和秦抗衡,李牧的戰術素養肯定比廉頗高,實踐證明也是李牧不敗,憑什麼李牧在長平之戰中會不如趙括。所以李牧指揮長平之戰的話,只能用是慘勝,還是完勝來衡量,而不是會敗。


趙永峰23


換李牧為主將應該會要好很多,趙括不是平庸之輩,他出身將門,熟讀兵書,並多次跟隨他父親趙奢出征,絕非後世所傳紙上談兵之徒。長平一戰,雖然幾十萬趙軍被困幾十天,並沒有發生譁變,並且給了秦軍不小的打擊就可見趙括的領兵能力不差!

那為啥換李牧會要好很多呢?原因在於經驗和影響力,長平之戰時李牧已經身經百戰,名滿天下,只是在常人看來李牧尚守不善攻,而趙王因為經不起消耗需要速戰速決!所以不啟用李牧做長平的主帥。說李牧善守不善攻其實是錯誤的,從他一戰斬首匈奴十萬的戰績就能看出李牧並非不善攻。李牧非常清除,戰機需要等待,戰機不成熟貿然出擊就是一場賭博,很多人說在長平戰場上趙國的國力不允許李牧等待戰機,必須出擊!所以李牧還是趙括都差不多,不是個人能力問題,而是秦趙兩國國力不同導致戰敗!

其實不盡然。

一,趙國受不了的是幾十萬軍隊的消耗,而如果李牧掛帥,將軍隊數量減少到三分之一呢?孫子兵法說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避之。白起、李牧同為名將,李牧守城所需軍隊可以比白起少很多。人數少了糧草需求自然就少了,等待秦軍疲憊再尋機殺敵不是不可能,而且趙軍以騎兵聞名天下,騎兵的機動性和衝擊力都有很大的優勢!

二,長平之戰,秦國雖然戰勝,也是慘勝。所以秦趙之間的國力差距其實並沒有那麼大,而且其中的關鍵點是秦軍對趙軍形成了包圍,斷了趙軍的糧道;即便是這樣,秦國為了戰勝趙國,動員國內15歲以上男丁全部參戰,動員令是在包圍圈形成之後下達的,試想,以李牧的經驗,就算要進攻又怎麼可能給白起留下包餃子的機會?沒有形成包圍圈,秦王絕不可能親自動員全國之力,這已經在賭國運了,沒有個七八成把握怎麼會去實施呢?

三,以李牧的影響力,白起不可能用70萬人去包圍趙國的45萬人。指揮大兵團作戰確實需要經驗,白起欺負趙括實戰經驗不足,特別是大兵團作戰,而李牧指揮過的戰役在數量級別上要遠超趙括。白起就算冒險用70萬去包圍李牧的45萬趙軍,他也不一定消化得了。

當然,趙國要反敗為勝也是蠻難的,最終的結局可能會是兩敗俱傷,各自發展數年之後再戰!


希諾軟件


長平之戰趙國換誰都沒用原因有以下幾點:

1.趙國農耕水平比秦國弱 糧食產量沒有秦國多 秦國儘管糧食運輸困難但是始終比趙國強 長平之戰後期趙國主動出擊就是因為實在耗不過秦國沒辦法守了 一但斷糧餓幾天那秦軍真的是兵不血刃的上去收割人頭記功了

2.當時的趙國外交環境很差 幾乎不要想從其他國家借糧或者跟其他國家聯合攻秦

3.將領指揮才能都不如白起 國力強大也要靠能打的將軍來發揮 白起就是能讓秦國國力發揮最大功效的人

4.秦國軍功之賞高於列國數倍 極大的激勵了軍隊戰鬥力 而且秦法嚴厲一但投敵會連累家人所以秦軍打仗基本上都是死戰到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