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為什麼執著於修長城

我們都知道,長城是世界歷史上修築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的軍事工程,長城修築了之後,不僅直接切割了北中國,改變了北中國的歷史進程;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祗御了北方族群的騎兵進攻,保障了中原地區的相對安寧;但同時,(修建)長城又長期耗費了大量的財政收入,相應從整體上影響了中國古代的歷史進程。不僅如此,長城修築之後北方族群南下的難度加大了,不得不向西方進軍,通過今天的中亞、西亞,進入歐洲地區,影響了整個世界歷史的進程。

明朝在內斂的疆域政策影響之下,最後一次大規模修築長城。那麼,明朝為什麼修築長城呢?長城對於明代中國,乃至世界近代史,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呢?

明朝為什麼執著於修長城

榆林鎮北臺

河套棄守

明朝從建國開始就不斷修築長城。洪武的時候,明朝為了防禦北元的反撲,沿太行山、管涔山、恆山,構建了關隘防禦體系,在山海關那裡,修築了數十公里長的牆體;為了加強在漠南地區的防禦,在開平修建了很多的烽火臺;為了增強東勝衛的防禦,從今天的內蒙古烏蘭察布向西南修牆體,一直修到山西的老牛灣,約三百里長。

明朝為什麼執著於修長城

榆林長城

永樂的時候,明朝在宣府和大同修築了邊牆。正統的時候明朝為了防禦兀良哈三衛,沿著遼河套的南部,摻雜大量木材,修築了很長的邊牆。但是,以上長城的修築,雖有規模較大者,但對於後世長城的修築,卻並沒有產生示範意義。而成化中期榆林長城的修築,不僅掀起了明中後期長城修築的潮流,而且成為後世關於長城是不是應該修築的爭論焦點。

明朝為什麼執著於修長城

山海關

宣德以來,韃靼、兀良哈和瓦剌,這些蒙古部落沿著陰山地區,不斷南下明朝北部邊疆,尤其是河套。蒙古各個部落之所以把目標瞄準河套,原因是河套在明前期空虛無人。河套在秦漢時期稱"河南地",黃河中游從寧夏到山西這一段,像個"幾"字形。明代人覺得看上去像個套子,就把這個地區改稱"河套"。河套地域很廣,內部的生態環境也不一樣,從南到北,依次分佈著毛烏素沙地、鄂爾多斯高原、河套平原,大部分地區都不適合大規模推廣農業經濟。

明朝為什麼執著於修長城

河套

河套原本是個很熱鬧的地方。秦漢和隋唐都崛起於西北邊疆,建都也都在關中,相應,西北邊疆是北部邊疆經營的重心。作為保衛京師的河套,更是重中之重。而匈奴和突厥這些北方族群,在南下進攻關中的時候,也都把河套作為戰略上跳板。但是,伴隨中唐以後中國經濟、政治向東南的轉移,河套的戰略地位大為下降。

河套地位的下降,還和成吉思汗之死有直接的關係。成吉思汗在攻打西夏的時候死去,蒙古為了報復,大肆屠殺党項人。作為西夏核心區的河套,就這樣被清洗一空。傳說成吉思汗去世後,就埋在了河套,而蒙元帝國祭祀成吉思汗的地方,確實是在河套。為了保持河套的安靜,蒙元帝國在這個地區並沒有大規模設置機構,而是空置了下來。不管怎樣,在蒙元時期,河套一下子從之前熱鬧的農牧開發和戰爭拉鋸,陡然進入了一段寂靜的時光。

明朝為什麼執著於修長城

河套平原

明朝初年,先後定都南京和北京,都離河套很遠,相應地,對河套都不是很重視,仍然跟蒙元帝國一樣,把這個地方空置了下來,只是在黃河的北面,設立了東勝衛。而東勝衛,在"靖難之役"中加入了戰爭,再也沒有迀回原地。隨著東勝衛的迀走,河套一下子完全敞開在蒙古各部視野之下。

明朝為什麼執著於修長城

正統以後,蒙古的騎兵屢次從河套長驅直入,向東越過黃河,進攻山西;向西跨越賀蘭山,進攻寧夏和甘肅;向南進攻陝北,從而在西北邊疆,撕開了一個巨大的口子,突破了明朝的整體防線,嚴重威脅了西北民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成化時期,蒙古的內亂進一步加劇,許多部落為了躲避內亂的衝擊,紛紛南下。和前輩們南下主要為了搶奪物資不一樣,這個時候南下的蒙古部落,因為主要是為了躲避內亂,開始更長時間,更為固定地留在河套,從而造成了嚴重的河套危機。

擱淺的築牆方

主張修長城的是中央管理財政的戶部,西北地區的延綏鎮巡撫和陝西巡撫。與兵部追求建立軍功不一樣,戶部、巡撫的職責,是平衡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連年的"搜套"戰爭,給他們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相應這戶部和西北的巡撫們,就成了反對"搜套"的中堅力量。為了取代"搜套",西北巡撫提出修築邊牆,與已有的營堡結合起來,從而建立起長城防禦體系。

明朝為什麼執著於修長城

成化六年(1470年)三月的時候,延綏鎮的巡撫王銳,首次提出在榆林邊界,讓軍人修築"邊牆",因為這道邊牆比較靠外,被後來人稱作"大邊長城"。對於這個提案,憲宗表示了贊同。不過這一計劃並沒有實行,原因是兵部白圭仍然堅持"搜套",不同意其他的方案。

兩三個月以後,"搜套"還是沒啥結果,陝西地區反而出現了財政危機,社會動盪不安,這樣,陝西巡撫馬文升坐不住了,他直截了當地向朝廷說,"搜套"根本沒有用。他認為"搜套"大軍距離蒙古部落很遠,軍隊還沒集結完畢,蒙古部落聽到消息,早就跑遠了,軍隊開到河套裡面去,根本就找不到蒙古人,耗費了大量糧餉,一點用都沒有。

明朝為什麼執著於修長城

因此,馬文升也主張採取長城防禦。但是和王銳作為延綏鎮巡撫,只需要關注榆林就行了不一樣,馬文升是陝西巡撫,他得把整個陝西的安定都考慮在內。因此馬文升提出在榆林的南部,利用白于山的山險,藉助北宋留下來的一些軍事設施,修築長城,防止蒙古騎兵進入到陝西的內地裡面去。這條長城的位置比較靠裡,被後來人稱作"二邊長城"。

馬文升主張用當地的土兵來修,這可能是因為馬文升覺得王銳的方案兵部之所以不同意,可能是因為動用了正規軍。但馬文升的建議,一樣沒有通過。

明朝為什麼執著於修長城

三個月之後,也就是成化七年(1471年)七月,這時的延綏鎮巡撫換成了餘子俊。餘子俊再次提出了修築"二邊長城"。同樣為了避免和兵部衝突,餘子俊甚至主張讓老百姓來修長城,並且把工期還給縮短了。

但是,對於餘子俊的主張,兵部還是拒絕的。看到西北巡撫們不斷上奏,兵部也有些煩了,直接給出了統一的回覆,說要"大邊長城"的地方,地勢很開闊,不好修,也不好防守,而且沙漠化很厲害,修的長城也不結實,容易塌。"二邊長城"倒是可以修,不過現在正打仗,沒辦法修,"搜套"成功之後,可以讓正規軍,和當地的民兵,一起來修。

明朝為什麼執著於修長城

但是一年後,也就是成化八年(1472年),餘子俊再次執著地提出修"二邊長城"。這一次他重點強調了"搜套"造成的財政危機,指出陝西、山西遭遇了火忘,搜套戰爭又給老百姓帶來了很大的壓力,

如果不早點停止"搜套"的話,老百姓可能就要造反了,還不如早點把軍隊撤回來,修"二邊長城"。

面對西北巡撫喋喋不休的主張,憲宗也挺不住了,覺得有必要派人到西北看一看,看看到底是咋回事,到底"搜套"好,還是修長城好。派的人是誰?是吏部右侍郎葉盛。葉盛到達榆林之後,發現明軍戰鬥力很低,後勤補給也跟不上,跟蒙古人打仗實在沒有必勝的把握,還是先立足防禦為好。

明朝為什麼執著於修長城

因此,他就和"搜套"的代表王越、延綏鎮的代表餘子俊一起,聯合上奏,主張讓陝西、山西的老百姓,一起修築"二邊長城'對此,白圭仍然堅持己見,表示反對。但憲宗對於西北的情況,已經有些坐不住了,表明了自己的立場,說修築長城,是長久之計,要儘快修起來。在憲宗的旨意之下,餘子俊徵發了五萬民眾,鏟削山體,開始修築二邊長城。

但是由於旱災的緣故,這項工作一度中斷了。成化九年(1473年),白圭的母親去世了,他回鄉參加葬禮,兵部左侍郎李震代掌了兵部,最終同意了修長城的方案。成化十年(1474年),餘子俊最終修成了"大邊長城"、"二邊長城",以後明朝又在延綏鎮、寧夏鎮之間,修築了縱向的界牆,從而構建了完整的榆林長城防禦體系。

明朝為什麼執著於修長城

榆林長城修成以後,邊牆直接阻截了蒙古騎兵,營堡能夠機動地與蒙古騎兵展開作戰,陝北的防禦大為加強了。這樣,延綏鎮用比較低的成本,在一定時期有效解決了蒙古人的威脅,對明朝的北疆軍隊,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大家也都開始模仿起來,

在自己的地盤不斷修長城,從而掀起了明中後期大規模修長城的浪潮,形成了目前我們所看到的萬里長城的局面。

但是另一方面,長城畢竟是一種防禦設施,沒辦法主動、徹底解決蒙古問題。因為長城很長,明朝只能把軍隊分散開來,每人守一段,這就導致明軍的運動戰下降了。而為了增強運動戰的能力,只能再多召募士兵,或者把當地的老百姓抽調進來,負責管理驛站,或者運輸糧餉,多召人就要多花錢,而長城沿線經濟又都很落後,財政危機就這樣慢慢形成了。

明朝為什麼執著於修長城

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長城沿線的軍隊,長城沿線的財政危機也就越來越嚴重,這就導致長城沿線形成了龐大的軍事人口和巨大的財政壓力之間的巨大矛盾,長城沿線就像個火山口,隨時都有爆發的可能。

最後,明朝就滅亡於陝北的軍民叛亂。為什麼是陝北地區,而不是其他地區發生了叛亂?這是因為與九邊其他地區相比,陝北的生態環境最惡劣,經濟發展最落後,經常發生各種災荒,而為了防禦河套的蒙古,明朝又在這裡長期駐紮約七萬餘人的正規軍。因此榆林是九邊地區財政危機最嚴重的地方。

明朝為什麼執著於修長城

早在榆林修長城之初,陝西巡撫馬文升就說榆林財政狀況如果不改善,最終將會導致叛亂的發生。

通過榆林明長城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長城是中國古代中原王朝,在和北方族群的長期對立、衝突中,追求內政與邊防、財政與戰爭之間平衡的一種方案,也是一種無奈的方案,這種方案在解決一定問題的同時,卻無法徹底解決北方族群的威脅。其實,世界古代史上,各文明都一直沒有找到徹底解決亞歐內陸游牧騎兵威脅的辦法,這個鍋也不能完全讓長城來背。只有到了近代,隨著熱兵器的普遍使用,還有鐵路直接修到亞歐內陸去,遊牧人的威脅才最終被解除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