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為什麼能夠成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候選人?

契闊資本

他們為什麼能夠成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候選人?

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於今年1月1日同時啟動了2019年院士增選工作。中科院將增選71名院士,工程院將增選不超過80名院士。

4月30日,中國工程院網站公佈2019年工程院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經中國工程院主席團審定,最終確定的有效候選人共531位。值得注意的是,微軟、百度、比亞迪、阿里巴巴等多位民企技術領袖也在其中。

中國工程院院士是中國工程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

BAT微軟比亞迪等高管上榜

中國工程院531名候選人的名單中,來自企業界的候選人有114人,同比2017年增加了24位,其中不乏大家耳熟能詳的企業及其技術領袖,也有不少A股上市公司。阿里巴巴首席技術官王堅,百度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百度高級副總裁王海峰,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沈向洋,比亞迪創始人、董事局主席兼總裁王傳福、騰訊控股的微眾銀行首席人工智能官楊強等多位企業技術領袖榜上有名。

李彥宏

他們為什麼能夠成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候選人?

百度創始人李彥宏本身的技術能力是不容置疑的。去年12月,《哈佛商業評論》發佈“全球最受關注的十大AI領軍人物”,李彥宏名列第三,成為唯一上榜的中國面孔,被外媒稱為“中國AI行業的啟蒙者與設計師” “中國唯一擁有全套AI技術與產業能力的CEO”。

王海峰:

他們為什麼能夠成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候選人?

百度除了李彥宏,同時上榜的還有其高級副總裁王海峰,同時也擔任百度研究院院長、深度學習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理事長兼主任。

王海峰長期致力於人工智能技術創新,在機器翻譯、自然語言處理(NLP)、知識圖譜和智能搜索等領域取得大量領先和開創性成果,是全球NLP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國際學術組織ACL五十多年曆史上唯一的華人主席,去年年底獲得中國智能科學技術最高獎——2018年度第八屆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傑出貢獻獎。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王堅:

他們為什麼能夠成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候選人?

阿里巴巴的首席技術官王堅,也被稱為“阿里雲之父”、城市大腦之父。正是王堅對雲計算系統的堅持,使得阿里走在了騰訊百度之前,在雲計算領域擁有國內最大的市場份額。在加入阿里巴巴之前,王堅曾擔任微軟亞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深受比爾·蓋茨賞識。

沈向洋:

他們為什麼能夠成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候選人?

沈向洋同樣具有微軟亞洲研究院背景,曾擔任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兼首席科學家。目前,沈向洋任職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主管微軟技術與研發部門,主要負責推動公司中長期總體技術戰略、策略以及前瞻性研究與開發工作,他也是微軟公司級別最高的中國員工。

沈向洋主要專注研究計算機視覺、圖形學、人機交互、統計學習、模式識別和機器人等方向的研究工作,他是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ACM/IEEE Fellow。

王傳福:

他們為什麼能夠成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候選人?

本科畢業於中南工業大學(現中南大學)冶金物理化學專業,碩士畢業於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1995年,王傳福扔掉“鐵飯碗”,“下海”創辦了比亞迪,短短几年時間就發展成為中國第一、全球第二的充電電池製造商。2018年,改革開放40年百名傑出民營企業家名單。

目前,比亞迪新能源汽車銷量已經連續3年排名全球第一,全球累計申請專利數量超過2.2萬項,其中已被授權專利約1.4萬項,成為中國智能製造的重要力量。

楊強:

他們為什麼能夠成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候選人?

騰訊發起並控股的微眾銀行也有人選在列,微眾銀行首席人工智能官(CAIO)楊強,也是人工智能研究的國際專家和領軍人物。楊強畢業於北京大學天體物理學專業,獲理學學士學位,後來取得馬里蘭大學計算機科學和天體物理學碩士學位、馬里蘭大學獲得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現任香港科技大學新明工程學講席教授、計算機科學和工程學系主任,大數據研究所所長。

2013年7月他當選為國際人工智能協會(AAAI)院士,是第一位獲此殊榮的華人,之後又於2016年5月當選為AAAI執行委員會委員,是首位也是至今為止唯一的AAAI華人執委。2017年8月他當選為國際人工智能聯合會(IJCAI,國際人工智能領域創立最早的頂級國際會議)理事會主席,是第一位擔任IJCAI理事會主席的華人科學家。

注重新興領域、交叉學科和民營企業

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在今年的院士增選通知中特別強調了對新興領域、交叉學科以及民營企業科技專家的關注。如中科院發佈的推薦院士候選人的通知特別強調,本次院士增選應重點關注新興和交叉學科,包括物理生物學、化學生物學、生物影像學、環境科學、信息與生物醫學、能源科學,每個新興和交叉學科支持1個增選名額。

中國工程院在關於提名院士候選人的通知中則對院士的提名工作提出了“三個注意”:在堅持標準條件的前提下,要特別注意對長期工作在工程技術第一線及在民營企業技術創新中作出重大成就和貢獻的工程科技專家的提名;注意對優秀中青年工程科技專家的提名;注意對交叉、邊緣、新興學科以及尚無院士的學科、地區、部門的工程科技專家的提名。

來自民企的科技人員參選兩院院士其實不是什麼新聞,但也並不常見,在兩院院士中,民企科技人員的比例還很低。2007年,華大基因聯合創人楊煥明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9年,中星微集團董事長鄧中翰、博奧生物集團有限公司總裁程京、以嶺藥業董事長吳以嶺均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航空航天、能源、建築、交通等壟斷性行業的大型央企國企研究機構一直是院士提名主力。比如本次工程院公佈的531名候選人中,中國航發、航空工業、航天科技、航天科工、中船重工、中國兵工、中國電科等軍工集團貢獻了數十名院士候選人;“三桶油”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也貢獻不菲,煤炭、電力、交通、建築等領域的央企集團也是院士候選人主力軍。

不過,在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生物醫療等領域,不少民企已成為各自行業的技術領頭羊,其人才隊伍也是藏龍臥虎。除了上述提及的幾位大佬,還有一些民企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的技術領袖也頗有看點,不少人都曾獲得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貝達藥業董事長丁列明:

他們為什麼能夠成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候選人?

貝達藥業董事長丁列明先後畢業於浙江醫科大學、美國阿肯色大學,在美國已經站穩腳跟情況下毅然選擇回國白手起家,創辦貝達藥業,2011年丁列明帶領貝達藥業研發出中國第一個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小分子靶向抗癌新藥埃克替尼,打破了肺癌靶向治療長期被進口藥壟斷的局面,被時任衛生部部長陳竺譽為民生領域的“兩彈一星”。並且它的療效和安全性優於進口產品,上市9個多月就銷售了1.5億。

微創醫療董事長常兆華:

他們為什麼能夠成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候選人?

微創醫療董事長常兆華先後畢業於上海機械學院、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在美其間,就低溫生物醫學中的玻璃化和極超快速超低溫冷凍技術理論和實驗問題在多種國際期刊上發表了數十篇研究論文;他主導開發出了全球第一臺多冷刀超低溫深度冷凍系統併成功地將其用於肝癌、前列腺、腎癌、乳腺癌、及腦腫瘤等疾病的微創傷治療。回國後,主持了國家發改委重大專項、863國家重大科技攻關、上海市重大產業化項目、上海市重大科技攻關和科教興市等數十項國家和地方級重大科研、產業化項目。

他們為什麼能夠成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候選人?

芯創智董事長吳漢明:

他們為什麼能夠成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候選人?

芯創智董事長吳漢明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後,先後在美國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攻讀博士後。在美期間,他先後在諾發(Novellus)、英特爾(Intel)等頂尖科技公司擔任高級、主任研發工程師。2001年,在中芯國際創始人張汝京和王陽元的召喚下,吳漢明回國加入技術研發團隊,負責招聘組建刻蝕工藝研發部門。而後負責包括國家重大專項在內的7代工藝技術研發,直至2015年從技術研發副總裁退居二線。後來便成立了集成電路芯片設計IP公共服務平臺芯創智,旨在充分利用國內現有的芯片製造工藝技術和研發力量,支持國內集成電路芯片研發和中小設計企業,全力推動中國集成電路產業鏈的建設。

寧波天生密封件董事長勵行根:

他們為什麼能夠成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候選人?

勵行根帶領下的天生密封件公司是世界唯一一家掌握核級石墨材料——密封板材及核級石墨密封墊片製造的企業,全球第二家掌握反應堆壓力容器C形密封環製作技術的企業,使中國核電站安全係數走在世界前列。

他們為什麼能夠成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候選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