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里楊諾夫斯克號航空母艦

烏里楊諾夫斯克號航空母艦

俄語:Ульяновск)是蘇聯時代建造的第一艘核動力航空母艦,烏里楊諾夫斯克級航空母艦的第一艘,計劃號碼為1143.7計劃重型載機巡洋艦,以1153計劃為基礎設計,但最終因蘇聯解體而承繼本艦的烏克蘭經費不足放棄了這艘航母的建造工程,該艦的拆解標誌著蘇聯航空母艦發展成了一曲悲歌。

烏里楊諾夫斯克號航空母艦

烏里楊諾夫斯克號起初命名為克里姆林號,而後又被命名烏里楊諾夫斯克號,源於蘇聯城市烏里揚諾夫斯克,而該城則是為了紀念列寧(本名為: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

烏里楊諾夫斯克號航空母艦

蘇聯涅夫斯基工程設計局於80年代研製配備蘇-33的第三代重型載機巡洋艦庫茲涅佐夫號航空母艦(計劃1143.5/定單105)和瓦良格號航空母艦(計劃1143.6/定單106),同時於1984年12月開始醞釀建造第四代大型核動力重型載機巡洋艦,計劃號碼為“計劃1143.7”,在1986年完成了初步的設計。於1988年11月25日在尼古拉耶夫造船廠負責建造,名為烏里楊諾夫斯克的“定單107”移動至造船臺。

為此,蘇聯政府撥款對尼古拉耶夫造船廠進行第二次大規模技術改造,包括建成了裝配和焊接車間,允許將船體分段重量增大到200噸;裝備了2臺載重各為350噸的自行平板車,和建成了從新車間到船臺的運輸車道;0號船臺的長度加長了30米;建成了裝配重達1700噸總段的水平船臺旁平臺安裝了船臺和船臺旁平臺用的2臺起重量各為900噸的龍門吊車,並加裝了其它新型吊車,使得整個船臺上使用的吊車達到10臺;同時,改造大渠舾裝碼頭,甚至將大渠和布格一德涅伯一利曼河道竣深,以保證烏里揚諾夫斯克號日後建成能夠出海。

因為蘇聯解體令烏克蘭經費不足,繼而暫停航母建造計劃。直至1991年11月烏里揚諾夫斯克號只有40%完工。

蘇聯解體後第一個到尼古拉耶夫造船廠來的客戶,是一家挪威的造船公司。它向尼古拉耶夫船廠下了建造6艘大型商船的訂單。這些商船很大,以至於只能在尼古拉耶夫造船廠建造“烏里揚諾夫斯克”的0號船臺建造。同時訂單很急,要求馬上就要開建,而且訂單下的定金也很豐厚。為此,就要空出船臺來造商船。於此同時,另一家美國廢舊鋼鐵回收公司找上門來,由副總裁親自帶隊,說要收購廢舊鋼鐵,而且開價一噸450美元,這個價大大高於當時國際廢鋼鐵的收購價格。尼古拉耶夫船廠最終決定,把這艘完工40%的蘇聯海軍第一代核動力航空母艦徹底解體。

就在解體工作基本結束但還沒有完全完成的時候,本來廢鋼鐵要以每噸450美元的高價出售給美國鋼鐵回收公司能換得1500萬美元,但是西方的兩家公司都同時變卦了。挪威船廠通知尼古拉耶夫造船廠,由於市場環境影響,原來的訂單取消,違約金照賠。美國鋼鐵回收公司也派來了一個新的代表,說不了解國際市場廢鋼鐵的行情,但後來公司總裁認為太貴(國際市場不高於200美元)而違約,繼續賣也可以,價格150美元而不是450美元一噸。後船體逐漸被零散廢鐵商切割賣掉。

另據《烏里揚諾夫斯克號的毀滅歷程》,在美國鋼鐵回收商出現時船廠已決定要在4至5個月後將之解體,同回憶錄也記載了之後數年裡烏克蘭全國上下狂熱地切割零賣一切看得見的金屬的行為。在最後一艘光榮級導彈巡洋艦停工時完成96%,2013年還未完工的情況下,一些說法認為至今還在美國營業的公司“JR 全球企業”和“挪威著名船東”都是美國設立來破壞該艦的“皮包公司”,暗示這就是烏艦毀滅的真實原因。

原本計劃建造的同級2號艦“計劃1143.8”也被同時取消。

烏里楊諾夫斯克號航空母艦滿載排水量近80,000噸,也是蘇聯唯一一艘的核動力航空母艦,它能給予蘇聯海軍實質上的藍水海軍作用,體積和排水量有美國福萊斯特級航空母艦的等級級別,但略小於尼米茲級,按照經過多達150處大幅改良的庫茲涅佐夫元帥級瓦良格號的經驗所得,滑跳式甲板的設計與瓦良格號一樣被提升多2°度(庫茲涅佐夫號為12°度)。

烏里楊諾夫斯克號航空母艦

值得注意的是,該艦併除了使用以往的滑跳式甲板,還加上了蒸汽彈射器,但還是保留反艦導彈裝置。

由於缺乏西方技術支持,也沒有任何傳統使用經驗可以借鑑,蘇聯在發展航母時因地制宜,走了一條獨具匠心的發展之路。這一點集中體現在了首次使用彈射起飛的核動力航母“烏里揚諾夫斯克”號上,它不但代表了蘇聯海軍的高峰,而且也是蘇聯工程科技人員對航母關鍵技術掌握的終極展示。

雖然蘇聯海軍裝備了大量的核動力潛艇,但是很長時間內並沒有專門為水面艦艇研製核反應堆,直到70年代末為裝備基洛夫級巡洋艦,才匆匆研製出了KN-3型核反應堆。KN-3型反應堆使用高富集度的鈾作為核燃料,一次裝載可以提供12年的動力。雖然KN-3型反應堆在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驗證了其可用性,但是由於新航母艦載機的需要以及冷戰期間海軍將領以美國海軍為標杆的高歌猛進,使得蘇聯決策層最終決定在KN-3型的基礎上,運用最新的科研成果及工藝來改進和研發可靠性和安全性更加優異的新型核反應堆,在一系列新技術中就包括屏蔽式壓力補償循環系統。

1984年核反應堆的設計任務交給了海洋設備設計局,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該設計局就製造出了一次迴路泵的原型。該原型立即在限制功率的條件下.在試驗艦上進行了一年的技術測試,測試完畢後該艦的一次迴路又被連續更換10個迴路泵進行實驗,試驗結果令人欣慰。除了屏蔽式壓力補償循環系統維修過一次以外,其他設備運轉正常。蒸汽發生裝置系統的管路輻射指標也達到了設計標準。1988年新型核反應堆通過了蘇聯相關部門的技術驗收,該型反應堆被命名為“KN-3-43型”核反應堆並正式定型。KN-3-43型反應堆單堆功率達到了305兆瓦,每小時可以產生900噸溫度高達475℃的高壓蒸汽。

蘇聯海軍對新型反應堆的性能也非常滿意,以至於在庫茲涅佐夫號航空母艦和瓦良格號航空母艦建造期間,有傳聞聲稱蘇聯海軍有意要將新型的核反應堆安裝在“瓦良格”號航母上。但很快船廠就否定了這一傳聞,因為“瓦良格”號不適合臨時改裝核反應堆。當時黑海造船廠也沒有掌握相關新型核動力裝置的裝配技術,而且蘇聯當局也尚未和土耳其商定好相關軍艦出入海峽的政治問題。新型核反應堆在黑海試驗場傳出一系列技術問題。這一系列的問題中,最大的制約因素就是此時的黑海造船廠不具備裝配能力。船廠簽署的“訂單107”號中規定:黑海造船廠將負責生產新航母的動力設備,其中包括核反應堆、鍋爐、蒸汽發生裝置。但是黑海船廠缺乏相應的硬件條件,最直接的就是缺乏製造核反應堆的特殊廠房,而且這些廠房必須修建在船臺附近,因為航母的建造過程中核反應堆作為高度模塊化的大型組件必須通過船臺附近的龍門吊進行裝卸作業。但是建造特殊廠房的時間將會花費8到11年,這對於蘇聯海軍當時雄心壯志的擴充趕超計劃而言是不能接受的,而且即使在船臺附近立即修建起特殊的廠房也會使船臺附近的空間變得擁擠不堪,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黑海造船廠的領導者只能獨闢蹊徑—建造水上浮動核動力設備廠房。

黑海造船廠在沒有國家財政支持,也沒有增加新航母的建造經費的條件下,自己出資並且克服了蘇聯式的拖拉作風迅速建造了水上浮動廠房,它可以通過拖船來進行移動。1991年初黑海造船廠建造完畢了整個反應堆動力裝置的模塊化部件,其中包括4個鋼鐵保護模塊、1個生物保護模塊、1個防護艙段,它們都被焊接到第一回路泵的管道系統中,“烏里揚諾夫斯克”號相關的核動力設備全部到位。

1991年年底蘇聯解體後,黑海造船廠和俄羅斯進行了談判,黑海造船廠試圖向俄羅斯出售已經建造完畢的新航母動力系統。而俄羅斯也需要建造浮動式的核動力發電站,但是最終談判的結果卻十分明瞭,俄羅斯的確需要核動力裝置,但是這一訂單俄羅斯政府卻更願意給其國內的造船企業而非此時已經獨立的烏克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