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生有一點“飢餓感”

德國作家歌德的母親給小歌德講故事時,總是在最要緊的地方停下來,讓孩子自己去想象後續故事,第二天再給他講下去。這樣,一方面有利於培養孩子的想象、判斷、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也使孩子產生了一種迫切瞭解故事的心理需要,產生一種“飢餓感”。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為了能讓學生“好好”學習,常常不願意少講,在最要緊的地方更不願意少講,把學生“該有的”和“該要的”知識都悉心準備並無私奉獻給學生,不忍心也不甘心讓學生“吃不夠”,還總擔心學生“餓”著。於是,複習鋪墊一應俱全,不怕學生“一帆風順”,只怕學生“難產”知識;新授講解無微不至,不怕學生“無話可說”,只怕學生“難解”知識;鞏固練習鋪天蓋地,不怕學生“昏天黑地”,只怕學生“難留”知識。


讓學生有一點“飢餓感”


如此一來,教師“慈母”般的關懷因過分“不放心”而異化成“保姆”式的包辦,學生學習知識“得來全不費工夫”,缺乏激動人心的深刻體驗,得到的是對單調枯燥、機械重複的苦惱與厭倦。結果也就如德國醫生內特爾所說,在智力培養中,過多給予被動刺激造成集中、飽和狀態,也會使孩子出現求知活動中的“厭食症”,即對求知缺乏興趣,求知慾減弱,從而妨礙智力活動的發展。


讓學生有一點“飢餓感”


讓學生有一點“飢餓感”,就是給學生追求自我需要的權利;讓學生有一點“飢餓感”,就是給學生創造主動追求的機會;讓學生有一點“飢餓感”,就是讓學生擁有探究周圍世界的慾望。所以,教師要做一個“懶”教師,學會“少幾拍”,這樣學生才不會“厭食”,才會想方設法去“尋食”。


讓學生有一點“飢餓感”


可以說,當學生擁有了學習的閒暇,對知識的好奇心才有了產生的時間;當學生擁有了學習的自由,對知識的好奇心才有了產生的空間。唯有這樣,學生才會真正“發才”,成為擁有大量知識的“富翁”。


讓學生有一點“飢餓感”


關注小教育,搜索微信公眾號----好家長好老師,做更好的家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