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以前耶路撒冷到底是屬於哪個國家的?

喜歡喵星人1


耶路撒冷的歷史和整個巴勒斯坦的歷史息息相關。巴勒斯坦地區在1947年通過聯合國決議,擬建立一個猶太人國家,和一個阿拉伯人國家。同一年,猶太人為主體的以色列國建立,第二年,即1948年,耶路撒冷這個城池交由國際共管。不屬於以色列國,也不屬於阿拉伯各國。

不過,建國後的以色列,通過武力擴張,迅速佔領了耶路撒冷大部分地區,而近鄰的約旦國,也佔領了耶路撒冷的部分區域。到60年代,以色列打敗約旦,全部控制了耶路撒冷。1980年,以色列正式宣佈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在這個階段,由於聯合國決議中的阿拉伯人國家,即通常所說的巴勒斯坦國,在當時並沒有建立,所以在80年代以前的耶路撒冷爭端中,並沒有出現巴勒斯坦國的影響。

再來看耶路撒冷更早的歷史,在以色列和約旦分別控制耶路撒冷以前,耶路撒冷屬於英國。時間是1917年到1948年這個階段。1917年,隨著英國在中東地區的擴張,耶路撒冷以及整個巴勒斯坦地區,開始成為英國的殖民地。這也是猶太人最終能夠在巴勒斯坦地區建國的前提條件,因為在1917年,英國宣佈支持猶太人的復國計劃,併為猶太人挑選了幾個建國之地,巴勒斯坦是其中之一。此後,大量猶太人從世界各地來到巴勒斯坦地區,為猶太人此後的建國奠定了基礎。

歷史再往前推移的話,在英國控制耶路撒冷和巴勒斯坦地區之前,耶路撒冷屬於奧斯曼帝國,英國是從奧斯曼帝國中割取耶路撒冷的。因為在16世紀後期,奧斯曼帝國佔領了耶路撒冷,統治了耶路撒冷300多年。

而奧斯曼帝國之前,耶路撒冷及巴勒斯坦地區經歷了長達300餘年的亂世期,這個階段,多個邦國或地方勢力相繼控制國耶路撒冷,時間長短不一。

再往前,耶路撒冷屬於阿拉伯帝國,從7世紀到到13世紀的500多年間,都是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這也是以色列建國前,巴勒斯坦地區一直為阿拉伯人為主體構成的歷史根源。


蘇綻


耶路撒冷是宗教聖地,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三大的聖地,也是目前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雙方認為的首都。1948年以前耶路撒冷屬於英國代管地區,一戰時期英國人從奧斯曼土耳其手裡拿到了耶路撒冷地區的統治權,也是英國人主導了現在耶路撒冷問題由來。

一戰前後的耶路撒冷

在一戰之前,耶路撒冷一直在奧斯曼土耳其的統治下,奧斯曼帝國在耶路撒冷設置總督管轄耶路撒冷,當時的耶路撒冷不僅居住著阿拉伯人、還有猶太人(朝聖者以及受《貝福爾宣言》影響的猶太移民)、俄羅斯人(有近萬人朝聖者,他們在耶路撒冷建立社區生活朝聖等活動)等,同時還有聚集了英國、德國等間諜從事情報收集等活動。當時的奧斯曼土耳其為了統治耶路撒冷對該地區採取高壓的統治,血腥鎮壓起義者或者反抗分子、激進分子。

而當時散落歐洲各地的猶太人民族意識覺醒,他們認為要在耶路撒冷地區建立一個猶太人的國家,稱為“猶太復活運動”。早在1897年,以赫爾次為首的猶太復國主義在瑞士巴塞爾召開會議,通過了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人之家"的復國綱領。當時這項運動受到了歐洲猶太財閥集團的支持比如羅斯柴爾德家族就支持各地的猶太人回到耶路撒冷進行復國運動。英國人一直對巴勒斯坦地區包括耶路撒冷感興趣,認為支持猶太人復國可以將自己的勢力影響到巴勒斯坦,因此在1917年11月2日,英國外交部長貝爾福代表英王陛下政府以通知的形式致函猶太復國主義聯盟副主席萊昂內爾·沃爾特。政治地位不受到損害,英國則支持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民族之家"。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貝爾福宣言”。該宣言也明確猶太人,不得做任何事情去損害目前巴勒斯坦非猶太人的公民權利和宗教權利,或者損害其他國家猶太人所享有的權利和政治地位。這個宣言一方面是同意了猶太復國運動,同時也要求猶太人“得做任何事情去損害目前巴勒斯坦非猶太人的公民權利和宗教權利”(現在以色列的行為違背了該宣言的內容)。英國人的這項宣言使得當時許多人猶太人積極遷移到耶路撒冷及特拉維夫等地。這就是巴以衝突的根源,要是沒有英國人主動支持可以說猶太人復活成立以色列沒有那麼容易,也不會有那麼多猶太人移民到巴勒斯坦地區(此後二十年近幾十萬的猶太人移民到巴勒斯坦地區)。

一戰之前,奧斯曼帝國統治者為了挽救日漸頹勢的帝國在種族主義和好戰分子的鼓動下認為只有戰爭才能挽救頹勢,因此就和當時德意志帝國結盟捲入一戰之中。他們裡面鎮壓巴勒斯坦地區猶太人復活運動,同時也隨時關注阿拉伯人建國運動。奧斯曼帝國為了攻擊英國人向當時的英國殖民的埃及發起了戰爭,英國人隨後也發起了反擊,並攻到巴勒斯坦地區。在此期間英國積極扶持阿拉伯地區阿拉伯人勢力,以便他們推翻奧斯曼土耳其的統治,配合自己的軍事行動。1916年在謝里夫侯賽因·伊本·阿里領導下爆發阿拉伯起義,他們向駐紮在麥加附近的奧斯曼帝國軍隊發起進攻,奧斯曼帝國在漢志的統治迅速瓦解。起義軍連克吉達、麥加、塔伊夫等城。到1918年成立了阿拉伯政府,結束了奧斯曼帝國長達 4個世紀的統治,隨後起義在法國等帝國主義鎮壓下失敗了。1917年12月,耶路撒冷在英國軍隊幾次攻擊下,市長選擇投降,英國開始接管耶路撒冷。

一戰後到1948年的耶路撒冷

該階段耶路撒冷的情況可以分為幾條主線:一條是阿伯人抵制猶太復國運動尋求建立巴勒斯坦國;一條是猶太人復國運動;一條是英國人及國際上對阿拉伯和猶太人態度。

阿拉伯人抵制猶太人復國運動:阿拉伯人一直認為巴勒斯坦地區是他們的居住地,原本在此之前幾百年也一直都是阿拉伯人居住在此,所以對猶太人復國運動積極反感,而此時英國人由於自己的利益對猶太人簽證採取開放的政策,從1917年-1927年就有近十萬猶太人遷居到巴勒斯坦地區居住。因此他們仇視遷居到當地的猶太人,在極端民族主義者的鼓動下爆發幾次圍攻,槍殺猶太人的活動,這就是早期基地組織的來源。在1936年爆發了起義,以此尋求巴勒斯人的獨立。雖然很快被英國人鎮壓,但阿拉伯人的反抗運動一直在繼續。二戰時,由於希特勒對猶太人滅絕政策剛好和巴勒斯坦民族主義者利益相一致,此時巴勒斯坦民族主義者和納粹德國聯繫,他們也希望納粹德國也能對待其他地區的猶太人一樣對待巴勒斯坦地區的猶太人。這一切行動都在1942年蒙哥馬利在北非擊敗隆美爾而停止。

猶太人復國運動:猶太人在英國人接管巴勒斯坦地區後由於政策的鼓勵和猶太財閥的支持,大量的猶太人開始移民到巴勒斯坦地區,短短的二十幾年就有幾十萬的猶太人移民到該地區。而與此同時和阿拉伯民族的矛盾也日漸加深,為此猶太移民辦事處專門成立了自衛性質的武裝力量,保護猶太人的居住區。再加上二戰時期阿拉伯人和納粹聯繫精密,英國人為了更好控制該地區有意識地扶持猶太人武裝力量,他們專門訓練了一支兩萬多人的猶太民兵組織,這些都為以後猶太人復國和阿拉伯人幾次戰爭準備了有生武裝力量。

在1939年,英國人宣佈制裁猶太人移民政策後,猶太人對英國人的行為感到了不滿,因此就爆發了以貝京為首的黑色安息日運動反抗英國人統治。他們實施恐怖襲擊,攻擊英國人的警察局、車站等地。英國人也對此進行鎮壓,但猶太人襲擊事件仍在持續。1947年11月聯合國大會表決了《1947年聯合國分治方案》,將巴勒斯坦地區分為兩個國家,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分別擁有大約55%和45%的領土,耶路撒冷被置於聯合國的管理之下,以期避免衝突,1948年以色列正式宣佈成立,猶太人開始建國。

英國人及國際上對阿拉伯和猶太人態度:在1917年英國人接管巴勒斯坦之後,對猶太人復國計劃還是支持的,他們每年都開放大量簽證,同意猶太人移居到巴勒斯坦地區。一直到1939年,英國人宣佈制裁猶太人移民政策後猶太人開始不滿英國人的統治,採取恐怖襲擊的手段,英國人派軍隊鎮壓這種恐怖活動。

在1937年7月,針對當時巴勒斯坦地區的情況,英國內閣大臣皮爾提出一個兩國分治的解決方案:將巴勒斯坦劃分為一個加入阿卜杜拉外約旦的阿拉伯區域(佔巴勒斯坦的百分之七十)和一個猶太區域(佔巴勒斯坦的百分之二十)。另外,他建議遷走猶太區內的三十萬阿拉伯居民。耶路撒冷將仍是英國控制下的一個特殊實體。這個建議並未得到阿拉伯人的同意而作罷。

二戰後美國人也開始同意猶太人建國,並建議將二戰猶太人倖存者遷到巴勒斯坦地區生活。

1947年11月聯合國大會表決了《1947年聯合國分治方案》,33國贊成(包括美國和原蘇聯),13國反對,10國棄權,通過決議:將巴勒斯坦地區分為兩個國家,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分別擁有大約55%和45%的領土,耶路撒冷被置於聯合國的管理之下,以期避免衝突。

該項方案得到猶太人的同意他們歡欣鼓舞開始建國,1948年以色列國宣佈成立。但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並不同意該項方案,他們一直要求整個巴勒斯坦地區包括耶路撒冷都是屬於他們的,於是巴以衝突開始激烈化,此後也爆發了幾次阿拉伯世界和以色列國之間的戰爭。


山中茅店


耶路撒冷是中東地區的歷史文化名城,猶太教的哭牆和聖殿山、穆斯林的圓頂清真寺和阿克薩清真寺以及基督徒的聖墓教堂和苦路全都位於耶路撒冷城內,這裡是猶太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三大宗教的共同聖地。也正因為這種獨特的地位使耶路撒冷成為了各方爭奪的對象,事實上各方勢力圍繞耶路撒冷的博弈交鋒並不是近來才突然尖銳起來的,從某種程度而言:耶路撒冷的歷史就是被各方勢力反覆爭奪數千年的歷史。

根據目前的考古發現:耶路撒冷至少在公元前四千年就已有人類活動的遺蹟,公元前19世紀的埃及詛咒禱文和公元前14世紀的亞馬拿泥板是目前發現的當地最早的文字記載。據《聖經》記載:耶路撒冷自古以來就是各族混居之地——歷史上亞摩利人、赫人、非利士人、迦南人都曾活躍於此。公元前11世紀猶太人建立了以色列聯合王國,此後以色列人中的猶大支派和便雅憫支派相繼來到耶路撒冷,當時迦南部落的一支——耶布斯人也住在耶路撒冷,耶路撒冷形成了猶大支派、便雅憫支派、耶布斯人混居的格局。大約在公元前1000年以色列王國的第二大國王大衛定都於此並將猶太教的聖物約櫃放置於此,耶路撒冷從此成為猶太教的聖地。大衛在位的四十年中沒有一年不出徵:腓力斯丁人、迦南人、亞瑪力人被他打了個遍。以色列王國的版圖在大衛時代空前擴展:北起黎巴嫩和敘利亞境內,南至埃及邊境,包括了約旦的西部,與此同時原本處於鬆散聯合的以色列十二支派被塑造成為真正的統一國家。大衛死後以色列王國在其子所羅門的統治下進入全盛時期:這時以色列的疆域東北到幼發拉底河,東南至亞喀巴灣,西南延至非利士、埃及邊界。與此同時以色列已徹底擺脫部族時代,國王的權力開始空前集中——全國被劃分為十二個行政區,在各地都由中央委派了負責行政治理和收取賦稅的各級官吏以取代原來各支派部族的首領。首都耶路撒冷的城防建設日益加強,所羅門王還在耶路撒冷之外建立了米吉多、夏瑣、基色等六座設防城邑。這一時期以色列的農業、養馬業、金屬冶煉業都得到空前的發展,所羅門王還以埃拉特港為基地發展海上貿易,他的貿易船隊航行於紅海、地中海,最遠曾到達過非洲、印度等地。一時間四方鄰國皆慕名前來拜訪。

所羅門王死後其子羅波安受到其他支派的反對,羅波安無力平息國內的反對勢力,這導致以色列聯合王國在他手中分裂成為南北兩個國家:北方是由十個支派組成的以色列王國,而南方是由大衛後裔世襲的猶大王國。公元前722年以色列王國被中東兩河流域興起的亞述帝國征服。公元前597年推翻了亞述帝國的新巴比倫王國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攻佔了猶大王國的都城耶路撒冷,猶大王國成為新巴比倫王國的屬國,然而猶大王國對此並不甘心,於是在埃及的拉攏之下叛離了新巴比倫王國。公元前587年尼布甲尼撒二世率軍圍攻耶路撒冷,在經過長達18個月之久的圍城戰後終於將耶路撒冷攻克,尼布甲尼撒二世隨即將猶太人俘虜到巴比倫城作為自己的奴隸,史稱“巴比倫之囚”。公元前539年波斯帝國的居魯士大帝攻陷巴比倫城、滅亡了新巴比倫王國,進入巴比倫城的居魯士大帝釋放了作為奴隸的猶太人並允許他們在服從於波斯的前提下返回故鄉建立一個波斯統治下的屬國。公元前332年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在征服波斯帝國的過程中將猶太人的國家納入到自己的版圖,亞歷山大大帝死後其部將瓜分了他的帝國,今天以色列所在的地區成為塞琉西王朝和托勒密王朝爭奪之地。之後羅馬人龐培佔領了巴勒斯坦地區並將其併入羅馬的敘利亞行省,猶太人開始成為羅馬治下的臣民。公元66~70年猶太人爆發了反羅馬起義,公元70年羅馬軍隊攻陷耶路撒冷,公元73年義軍餘部被徹底平定,大批起義者被殺,七萬餘猶太人被賣為奴隸。132年猶太人再次發動起義,到136年這次起義再度被鎮壓。羅馬人在平息起義後徹底摧毀了耶路撒冷城並將猶太人從世代居住的迦南地區驅逐,從此猶太人開始了在世界各地輾轉遷徙的歷史。

羅馬人儘管摧毀了耶路撒冷城,但這只不過是為洩一時之憤,時過境遷之後羅馬人又恢復了耶路撒冷的城市建築。公元313年羅馬帝國的君士坦丁大帝以《米蘭敕令》的形式承認基督教為羅馬帝國境內合法且自由的宗教。67年後羅馬帝國正式確立基督教的國教地位,這一時期耶路撒冷成為了羅馬帝國東部的基督教傳播中心。羅馬帝國分裂後位於東部地區的耶路撒冷自然成為了東羅馬拜占庭帝國的領土,直到公元636年阿拉伯人從拜占庭帝國手中奪取此地,此後耶路撒冷開始了伊斯蘭化的進程。阿拉伯帝國在控制耶路撒冷後對基督教執行了比較寬容的政策——基督徒仍被阿拉伯帝國允許前往耶路撒冷朝聖,在此後的370年時間裡穆斯林和基督徒在耶路撒冷相安無事。公元909年什葉派穆斯林在突尼斯建立法蒂瑪王朝,隨後相繼征服阿爾及利亞、敘利亞、埃及、撒丁島等地。1010年法蒂瑪王朝佔領耶路撒冷後摧毀了所有的基督教堂和猶太會堂,斷絕了基督徒的朝聖之路。1095年前往耶路撒冷朝聖的基督徒彼得回到歐洲後四處宣揚”基督徒在耶路撒冷備受穆斯林迫害“的言論,無論他在宣揚過程中是否有添油加醋,不過從結果來看:他成功掀起了收復聖地的宗教狂熱情緒。1095年11月19日烏爾班二世在法國的克萊蒙召開宗教會議,邀請歐洲各地的主教和世俗領主參加,最終參會的神職人員、地方領主和騎士多達數萬人。大會一開始和此前的歷屆宗教會議並沒什麼不同,談的都是些無關痛癢的雞毛蒜皮之事,直到27日身為教皇的烏爾班二世向全體參會領主發出了奪回聖地的呼籲。正是這次會議開啟了持續近200年的十字軍東征的歷史——在這近200年的時間裡由西歐各國天主教士兵組成的十字軍先後發動了九次東征,然而其中只有第一次取得了勝利,也正是這次勝利使基督徒們得以在耶路撒冷建立耶路撒冷王國。1185年耶路撒冷王國的傳奇國王鮑德溫四世因身患麻風病而在24歲的年紀英年早逝。1187年9月2日埃及阿尤布王朝的統治者薩拉丁攻陷耶路撒冷,薩拉丁特意選在登霄節這天進入耶路撒冷,以紀念先知穆罕默德在耶路撒冷登霄。1291年已失去耶路撒冷城的耶路撒冷王國最後一個據點阿卡(今以色列北部城市)被埃及馬木留克軍隊攻陷,這標誌著十字軍東征的徹底結束。1517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消滅埃及馬穆魯克王朝後耶路撒冷成為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領土。

當耶路撒冷在羅馬人、阿拉伯人、十字軍、奧斯曼人等各路勢力之間反覆爭奪之時當初離開耶路撒冷的猶太人正在世界各地輾轉遷徙,在這一過程中他們遭受了各種歧視、迫害乃至是屠殺,到了19世紀猶太復國主義理念開始應運而生。猶太復國主義者向英國、德國、法國、美國等世界大國呼籲支持,到1917年11月2日猶太復國主義者的呼籲在英國得到了回應——這天英國外交大臣A.J.貝爾福致函英國猶太復國主義者聯盟副主席L.W.羅思柴爾德表示贊同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國家。這封信後來被稱為貝爾福宣言。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在這場戰爭中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陣營戰敗,昔日的中東霸主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作為同盟國的成員之一在戰後被作為戰勝方的協約國徹底肢解。猶太人祖先生活的巴勒斯坦地區被從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統治下分割出來成為英國的託管地,猶太人隨即開始大量湧入到巴勒斯坦地區,這激起了和當地的阿拉伯人的衝突。一開始作為託管者的英國人以為猶太人的遷移不至於會影響到阿拉伯人的權利,然而英國沒能預料到事態的後續發展:1933年希特勒上臺後加強了對猶太人的迫害程度,一時間大量德籍猶太人紛紛遷徙到巴勒斯坦地區,使這一地區的猶太人數量由1919年的65000人猛增到1939年的45萬人,而隨著二戰的全面爆發則使遷徙到巴勒斯坦地區的猶太移民數量進一步飆升。二戰結束後世界各國出於對猶太人在二戰中的遭遇的同情普遍贊成猶太人的復國主張,這其中也包括阿拉伯人,不過他們並不贊成讓猶太人在其祖先居住過的巴勒斯坦地區建國——用他們的話說:“排猶主義是西方的一種可悲的弊病,而我們從來都不是排猶主義者,然而由西方人導致的這個問題如今卻是在使我們的利益受損的基礎之上予以解決。這公平嗎?既然是德國人對猶太人造成的傷害,為什麼不在德國割出一塊土地供猶太人建國呢?”儘管如此這時已成為戰後世界霸主的美國成為了猶太復國主義最大的外部支持者,而美國為實現自己牽制戰略對手蘇聯以及分化制衡阿拉伯國家的目的仍想方設法使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區建國。1947年11月聯合國大會表決通過了《1947年聯合國分治方案》:將巴勒斯坦地區分為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分別治理的兩個國家,各自擁有原來的巴勒斯坦地區大約55%和45%的領土。猶太人同意這一分治方案並組建了以色列國,阿拉伯人則拒絕了這一方案。在此之前耶路撒冷實際處於英國的管轄之下,理論上主權在巴勒斯坦,但當時的巴勒斯坦尚未建國,所以歸屬未定。1948年5月14日和15日的午夜之交已亡國兩千餘年、已在世界各地四處漂泊的過程中受盡白眼乃至遭遇屠殺的猶太人才在古代猶太人國家所在的巴勒斯坦地區宣佈建立以色列國。然而僅僅就在一天之後的16日凌晨埃及、外約旦、伊拉克、敘利亞和黎巴嫩五個阿拉伯國家就集結了4萬多軍隊向以色列發起進攻,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

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時才剛建國一天的以色列甚至還沒來得及組建自己的軍隊。在戰爭的初期階段以色列臨時拼湊起來的部隊完全不是阿拉伯國家的對手,這時以色列的美國盟友及時伸出了援手——開戰的第三天美國代表向聯合國安理會遞交了一份議案建議安理會命令戰爭雙方在36小時內停火。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作為美國冷戰對手的蘇聯也要求安理會指責阿拉伯國家發動的進攻。其實這是美、蘇兩個新興的超級大國聯手坑老霸主大英帝國的局——這時阿拉伯國家的支持者恰恰是英國,儘管美、蘇已崛起成為超級大國,然而此時大英帝國尚未完全解體,餘威猶在,於是急於上位的美、蘇兩國就聯手做了這個局。很快英國因為國內財政的問題而有求於美國,不得不向美國屈服,阿拉伯國家就這樣失去了外部支持。失去外部支持的阿拉伯國家接受了安理會的停火決議,而以色列方面抓住這一緩衝時間擴充兵員、採購武器並進行了卓有成效的軍事改組。1948年7月9日經過充分準備的以色列這次選擇主動發起進攻,這次進攻一直持續到7月18日。在以色列備戰的時期阿拉伯國家之間卻爆發了內部的紛爭,這回輪到阿拉伯人在以軍面前節節敗退了。內訌中的阿拉伯國家各自分頭和以色列開啟了停戰談判:其中約旦與以色列的談判於3月2日在羅得島開始進行,4月3日以色列、外約旦正式簽訂停戰協定:以色列承認外約旦與約旦河西部的巴勒斯坦合併,而以色列則得以控制了越過卡梅爾山脈到埃斯雷德郎和加利利山谷的戰略公路,解除了阿拉伯人對特拉維夫和哈德臘東部沿海平原的軍事威脅。以色列就這樣贏得了第一次中東戰爭的勝利,新興的以色列國家因此得以生存。然而第一次中東戰爭並未能解決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之間的糾紛,相反雙方的矛盾進一步增長導致雙方在此後又爆發了四次中東戰爭,結果一連五仗打下來以色列屢戰屢勝。以色列不僅牢牢控制著約旦河以西的整個迦南地區,還一度侵入黎巴嫩、敘利亞的戈蘭高地、埃及的西奈半島等地,阿拉伯人的巴勒斯坦國一直遲遲未能建立起來。

196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簡稱巴解組織)在耶路撒冷成立。1974年10月在第7次阿拉伯首腦會議上被確認為巴人民的唯一合法代表。同年11月被邀請以觀察員身份參加聯合國會議。1976年8月被接納為不結盟運動正式成員,同年9月被接納為阿拉伯國家聯盟正式成員。由於約旦河西岸的土地被以色列牢牢控制,巴解長期以黎巴嫩、約旦為基地在被佔領土開展武裝鬥爭。巴勒斯坦從1974年11月開始成為聯合國觀察員實體。在此之前巴勒斯坦在聯合國的活動是以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巴解)的名義進行的——也就是說當時並沒一個國際社會公認的巴勒斯坦國存在,而只能以巴解組織的名義進行活動。1988年11月15日在阿爾及爾舉行的巴勒斯坦全國委員會第19次特別會議通過《獨立宣言》,宣佈在巴建立首都為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國。宣言明確巴接受1947年11月29日聯大通過的第181號決議(分治決議)。巴的邊界問題留待以後通過談判解決。1988年12月巴解領袖阿拉法特承認以色列的生存權,秘密談判之後以巴簽署了和平協定,提出了巴自治計劃。如今國際社會基本都以公認在約旦河西岸存在著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兩個國家。阿拉伯國家在五次中東戰爭連續失利後逐漸開始緩和與以色列的關係,而以色列也順水推舟把除戈蘭高地外的絕大部分以色列實際佔領的地區還給了阿拉伯國家。這時巴勒斯坦也想效法其他阿拉伯國家以默認既成事實的方式換取以色列對自己建國的承認,然而卻遭到以色列的拒絕——以色列不僅遲遲不承認巴勒斯坦是獨立的主權國家,還一再蠶食聯合國分治方案中劃給巴勒斯坦的地區。由於耶路撒冷在猶太教和伊斯蘭教的聖城地位,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都將其確定為自己的首都,但以色列一直實際控制著耶路撒冷,目前巴勒斯坦政府實際駐拉姆安拉,但根據巴勒斯坦憲法的定義:這裡是巴勒斯坦的臨時首都而非正式首都。與此同時以色列也認定耶路撒冷為本國首都,但國際社會考慮到巴以問題的複雜性,包括特朗普之前的歷屆美國政府在內的幾乎所有國家都將自己駐以色列的大使館設在特拉維夫,特拉維夫幾乎成為以色列的外交首都,在此之前也沒除以色列本國之外的任何國家公開承認耶路撒冷是以色列首都。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歷史上,耶路撒冷曾被完全摧毀過兩次,被包圍過23次,被搶奪和重新奪回來共44次,被攻擊過52次。所以,如果要評選全世界最命運多舛的城市,這個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聖城,必排第一。

在古代還沒有國家的年代,巴勒斯坦地區混居著多個民族,但是後來的希伯來人逐漸崛起。希伯來各大部落經歷了長時間的戰爭後,大衛王所在的猶大部落,建立了統一的以色列聯合王國,定都耶路撒冷。

大衛王的兒子所羅門王,在耶路撒冷建起了第一聖殿。隨後,以色列與亞述、巴比倫、波斯多次作戰,戰敗的時候多。巴比倫國王更是兩次滅掉以色列,將數萬以色列人搶去當奴隸,史稱“巴比倫之囚”。

波斯國王居魯士大帝打敗巴比倫後,放以色列人回到他們自己的家園。以色列人於是在毀掉的第一聖殿上,又建起了第二聖殿。第二聖殿最後依然被毀。

波斯人統治時期,許多阿拉伯人和其他種族的人,大量遷到耶路撒冷。亞歷山大大帝打敗波斯帝國後,耶路撒冷先後成了馬其頓、埃及、希臘、羅馬帝國的藩屬城邦。

作為羅馬帝國的藩屬國,希律王極大地拓展了耶路撒冷。他修建了無數的城牆、塔樓、宮殿。希律王死後不久,耶路撒冷成了羅馬帝國的一個海外行省。希律王的後代發起戰爭,試圖恢復藩屬國的地位,但都被鎮壓下去。

哈德良皇帝不但將許多以色列人逐出耶路撒冷,還將其與鄰近的行省合併,更名為卡皮託林納。他頒佈法令,只有在一年一度的禁食日,猶太人才可以進入耶路撒冷老城。除了這一天,任何進入耶路撒冷老城的猶太人,都會被處死。

於是猶太人到這一天,從世界各地來到耶路撒冷,聚集在西牆下面,默默哭訴自己的悲慘經歷與復國願望。“哭牆”之名,由此而來。這一禁令,一直持續到公元7世紀。

在阿拉伯人統治耶路撒冷400多年後,羅馬教皇的軍隊來了。持續200年的十字軍東征後,耶路撒冷落入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手中。1917年,英國殖民者趕走了土耳其人。

1922年,當時的國聯在洛桑開會,決定由英國託管包括耶路撒冷在內的整個巴勒斯坦地區,以及外約旦,最遠處到達伊拉克,直到1948年。英國託管期間,種族矛盾不但沒有解決卻日益尖銳,系列民生問題毫無進展,而以色列復國運動又如火如荼。

1947年初,英國將巴勒斯坦問題提交聯合國大會。聯合國決議實行以巴分治,留下耶路撒冷和伯利恆成為國際城市,由聯合國管理。但是,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都同時反對這一決議。

1948年5月,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以色列獲勝。以色列在炮火聲中宣佈建國,定都耶路撒冷。雖然那時的耶路撒冷,還有一半在約旦手中。1949年,兩國簽訂協議,約旦將耶路撒冷的另一半,也交給了以色列。

有這麼悠長而複雜的歷史,所以,你說1948年以前,以色列到底屬於哪一個國家?


世界真的很大


近代耶路撒冷的主權是由奧斯曼帝國轉移到1917年德國的法爾肯海因元帥的託管下,之後被英國將軍公牛艾倫比攻下,作為聖誕禮物獻給了大英帝國。



同時1917年,英國外交大臣貝爾福致信錫安主義組織領導人,支持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國家,這就是《貝爾福宣言》。


在一戰結束後,1920年召開的聖雷莫會議將巴勒斯坦劃入英國的勢力範圍,1922年國際聯盟正式宣佈巴勒斯坦處於英國的委任統治下,此後一直到1948年以色列國的建立。

在英國委任統治期間,自然巴勒斯坦局勢動盪不安,民族矛盾和持不同政治理念的阿拉伯貴族家族之間的競爭激烈。主要就是侯賽因家族和納沙希比家族,英國人認識到要避免市長和穆夫提(教法解說領袖)這兩個職位掌控在同一個家族手中。

這些阿拉伯大家族也逐漸發展出了自己的政黨勢力,1935年成立的巴勒斯坦阿拉伯黨處於侯賽因家族的控制下,而1934年成立的民族保衛黨處於納沙什布家族的控制下,1935年成立的改革黨處於哈立德家族的控制下,1932年成立的獨立黨處於哈迪家族的控制下,1936年諸多政黨共同組建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最高委員會,擴大阿拉伯人的自治權力同時抵制猶太移民。

進入20世紀30年代後,阿拉伯人拒絕和英國人委任統治當局合作的傾向越來越明顯。1936年4月,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大罷工,抗議英國委任統治和錫安主義,進而演變成暴力衝突。1937年英國建議巴以分治的方案受到猶太人支持,但被阿拉伯人拒絕。

這個時候,二戰爆發了。耶路撒冷的穆夫提——侯賽尼尋求納粹政權的合作,認為他們擁有共同的敵人——英國和猶太人。當隆美爾的非洲軍團向埃及推進的時候,儼然成了阿拉伯人眼中的解放英雄。

當戰爭結束時,阿拉伯人和猶太人依舊處於緊張的對峙中,在181號決議通過後,猶太人在歡呼,一些阿拉伯人暴徒紛紛湧入市中心,用私刑處死猶太人,在兩個星期內就有74名猶太人,71名阿拉伯人和9名英國人在這場衝突裡喪生。離英國託管正式結束的這幾個月裡,傷亡人數持續攀升。最終在英國人離開的前一刻,阿拉伯人佔領了老城和東城,猶太人佔領了西城。



普魯士之魂


提起耶路撒冷我們腦海中想到的肯定是宗教聖地,還有美麗的風景。雖然現在這個地方有很多的歷史建築,還被大家稱為是猶太,基督,伊斯蘭教的聖地。但是這個美麗的地方在歷史上卻是一個命運多舛的國家,曾經多次‘嫁作他人’,也曾經多次重新建造。直到今日它還在被爭論是誰的首都,在1948以前它還一直是屬於英國的代管地區。

據歷史考究,耶路撒冷已經存在了四千多年之久,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它不斷地進行流浪。在公元前1000年,這個地方被定名為了耶路撒冷。在國王所羅門去世之後這個國家就進行了分裂。成為了以色列和猶太王國。

而在當時,耶路撒冷是屬於猶太國的,他們在這裡生活了四百年,新巴比倫王國強大起來把這個地方佔領起來了,於是猶太人不得已只能開始流亡,離開自己生活多年的家園。

他們的第一次流浪只維持了半個世紀,佔領他們家園的新巴比倫王國就被興起的波斯帝王給滅亡了,當時居魯士看到這些人離開自己的家園於心不忍,於是就讓他們回到了自己的家園裡面。

但是當時的戰爭是無常的,曾經強大的新巴比倫會被滅掉,波斯帝國也逃不過它的命運。而耶路撒冷也被希臘人和波斯人接換著統治,這個地方就好像是隔不了太久就會換一個新的國王,大家也都已經習以為常。

但是第二次流浪也很快的來臨了,羅馬人來到了這裡,羅馬對他們不太友好,將他們驅逐出境。有了第一次外出的慘痛經歷,這一次猶太人決心不能再任意擺佈,發動了反抗運動,失敗之後這個地方就被夷為平地,並且將他們再次驅逐出去,這一次又是一千年。在經歷過一戰,二戰以後它被反覆的搶佔,反覆的易主。最後在1948年之前屬於英國的殖民地。

而在1945年之後又出現了新的問題,美國想要把那裡的猶太人進行移民到美國,但是英國卻並不支持,這是我的地盤,你隨意拉走人,這肯定是不行的。

當時兩方的關係非常敏感,沒有辦法英國只能是放棄了對這個地方的統治,交給聯合國兩個方案。最後決定將巴基斯坦分為猶太人國家和阿拉伯國家,直到這個時候它才脫離了殖民地的身份,自己成立了一個國家,很多人都對這次決議有所異議。

為什麼當時蘇美國家支持他們獨立呢,其實也有兩個理由,一個當時猶太人內部不知道也在有爭議,因為他們很多都是來自蘇聯,肯定是親蘇的,他們在自己的國家也有很多的社會主義試點。但是國內的鬥爭還是比較激烈的,到底是靠向蘇聯還是美國。

另一個原因就是因為肢解英國的殖民體系是大家都需要努力的地方,不僅是蘇聯還是美國都想為自己目標努力,因為這樣的體系往世界來說阻礙了當時的世界和平和平等,肯定是不道德的行為。往他們的自身利益來說,這也不利於國家之家的貿易往來,所以當時他們都非常支持猶太人復國。

這個地方因為它自身的宗教獨特性和歷史特殊性被完全摧毀過兩次,被包圍過二十三次,攻擊過五十次,來來回回的爭奪也有四十多次。

這個國家現在的美麗也掩蓋不了曾經在‘哭牆’之下的悲哀,這個希伯來語有著和平之都美好意願的城市,背後經歷過的戰爭卻令人唏噓。


無筆史官


1948年之前耶路撒冷是屬於哪個國家的?這個問題其實是沒法用一句話回答的,因為耶路撒冷在世界歷史上可能是易手次數最多的城市之一,所以說是屬於誰的,必需要加入一個年代限定詞,不然會有無數民族和國家都會聲稱耶路撒冷是自己的,也都會認為自己有權擁有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歷史——近代以前

說耶路撒冷歷史的複雜,可以先用一組數字來說明:耶路撒冷歷史上曾經52次遭受攻擊,44次被攻陷,23次被包圍,其間還有兩次被徹底毀滅。

公元前1400年左右中東楔形文字石碑,其中提到了耶路撒冷

根據近代考古發現,耶路撒冷地區大概在公元前4500年左右就有人居住了,不過那時那裡的人類並未進入文明時代,沒有留下任何文字記錄,所以也根本無法確定是哪個族。後來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耶路撒冷成為了古埃及的一個諸侯國。後來埃及衰落之後,耶路撒冷周邊地區發展出一些獨立王國,其中比較主要的是一個名叫耶布斯人的民族建立的國家。大約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猶太人從耶布斯人手裡奪取了耶路撒冷,建立了以色列王國。但在公元前六世紀,巴比倫人又佔領了耶路撒冷,之後這個城市又隨著波斯人滅亡巴比倫成了波斯人的領土。期間雖然波斯君主居魯士大帝准許猶太人回到耶路撒冷,但這塊土地還是波斯帝國的領土。

(波斯統治時代在耶路撒冷通行的銀幣

後來波斯被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征服,耶路撒冷又先後被幾個希臘化王國所控制,最後又被羅馬帝國佔領。羅馬分裂之後這裡又成了東羅馬帝國的領土。但中間也曾短暫被薩珊波斯佔領。

羅馬帝國時期耶路撒冷流通的刻有猶太文的銅幣


阿拉伯帝國興起之後,耶路撒冷在公元638年被阿拉伯帝國征服,後來經歷了阿拉伯帝國的倭馬亞(白衣大食)、阿拔斯(黑衣大食)和法蒂瑪等幾個王朝,但在400多年裡一直是阿拉伯人的地盤。到公元1071年,耶路撒冷又被塞爾柱突厥帝國佔領。但塞爾柱人佔領耶路撒冷之後,因為對基督教朝聖者徵收重稅,因此引發了十字軍東征,結果在公元1099年,十字軍又佔領了耶路撒冷,並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國。

阿拉伯人統治時期的耶路撒冷地圖

公元1187年,阿拉伯人在薩拉丁的率領下又十字軍手裡奪回了耶路撒冷,並建立了阿尤布王朝。公元1243年,十字軍再次攻入耶路撒冷。但僅僅一年之後,來自中亞的花刺子模王國又佔領了耶路撒冷,但也只堅持了3年就被阿尤布王朝驅逐。但後來阿尤布王朝又被元世祖忽必烈的弟弟旭烈兀所率領的西征蒙軍滅亡,蒙軍也曾打到了耶路撒冷附近。不過最終耶路撒冷落入了突厥人在埃及建立的馬穆路克王朝手裡裡。

馬穆路克時期的耶路撒冷城市景觀木刻圖

之後到公元1517年,耶路撒冷一直由馬穆路克王朝所統治。但在這一年,奧斯曼帝國滅亡了馬穆路克王國,耶路撒冷又成了奧斯曼帝國的領土。

耶路撒冷歷史——殖民時代

奧斯曼對耶路撒冷的統治一直持續到1917年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當年英軍從奧斯曼帝國手裡奪取了耶路撒冷,耶路撒冷成為了英國的託管地。

1917年耶路撒冷奧斯曼軍隊舉白旗向英軍投降

而英國人佔領耶路撒冷之後,開始建設耶路撒冷新城,同時猶太移民開始從世界各地大量湧入。阿拉伯人期間曾幾次反抗,但都沒有成功。同時猶太人開始自己組建民兵,以色列的雛形開始形成,而希望建國的猶太民兵組織也開始對英軍發動襲擊。

(20世紀初的耶路撒冷


最終在1947年,聯合國決定在這塊土地建立以色列國和巴勒斯坦國,之後的歷史大家就很熟悉了,不斷的戰爭,直到這幾天還發生了大規模的血腥衝突。誰是誰非,恐怕每個人心裡都會有不同的判斷標準,石頭君就不多說了。


桃花石雜談


1948年以前,耶路撒冷是英國的殖民地。

1945年後,美國等試圖移民猶太人去巴勒斯坦但遭到阿拉伯國家的反對。英國宣佈中止移民但猶太人就開始反抗和襲擊英國人。最終,焦頭爛額的英國政府於1947年2月宣佈放棄對巴勒斯坦的統治,交給剛剛成立兩年的聯合國處理。並宣佈一年後結束委託統治,撤回所有駐軍。

聯合國設立巴勒斯坦問題特別委員會,特委會向聯國大會提交了兩個方案:

1、巴勒斯坦分割方案:巴勒斯坦一分為二,各自建立猶太人國家和阿拉伯國家。

2、巴勒斯坦聯邦方案: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人與阿拉伯人共治的聯邦國家。

1947年11月29日,美國不顧阿拉伯國家的反對,強行要求聯合國大會對巴勒斯坦分割方案進行表決,這個代號為181號的決議以美蘇等33國贊成,阿拉伯11國和希臘、古巴等13票反對,英國、中國等10票棄權的結果,獲得聯大通過。

這就是1947年分治決議的領土劃分:其中,灰色部分為阿拉伯國家領土,黃色部分為猶太人國家的領土,白色的耶路撒冷暫由聯合國管理,等待兩個新國家的最後談判結果。

🐧🐧🐧🐧🐧🐧🐧🐧🐧🐧🐧🐧🐧🐧🐧

看了諸位的發言。多說兩句。

本人對阿以爭端無立場,只是說明一些事。

一、181號決議本身是有瑕疵的

作為殖民地,原巴勒斯坦地區應採取居民公決來決定是否獨立及獨立後的立國問題。但1947年猶太人口稀少,任何在此時舉行的居民公決都將令猶太人毫無建國可能。這是美國操縱巴勒斯坦問題特別委員會搞出分治決議的由來,也是強行推動表決的原因。

當時,美蘇都在支持猶太人,他們的僕從國很多,而多數歐洲國家還存在強烈的對猶太人的歉疚心理,所以181號決議得以通過。

但不能因為181號決議通過就否認181號決議本身對聯合國憲章的違背。因為這個決議剝奪了原巴勒斯坦地區居民的自決權,而是通過聯合國大會其他成員國的表決來“幫助”原巴勒斯坦人做出了決議。這是阿拉伯國家最初拒絕承認181號決議的根本原因。

二、猶太人土地問題

1947年分治決議前猶太人通過各種途徑擁有的土地不超過6%。阿拉伯人也沒有93%。因為這些土地多是不毛之地,也是屬於殖民地當局所有的。而阿拉伯人實際居住佔有的土地當然比猶太人要多。但是多好多呢?不知道。也沒有統計數據,更找不到。

可是,以所謂祖先曾在巴勒斯坦建國,就說猶太人有權在這個地方復國,是荒謬的。如此美國就不該存在了,所有土地都應還給印第安人。

三、第一次阿以戰爭

當然,1948年阿拉伯人既然選擇戰爭手段來消滅新建立的以色列,就要承擔後果。也別說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是善茬,是無辜的。如果不是當時猶太人拼命血戰,蘇美都在通過各種途徑提供武器軍火,呵呵,獲勝的阿拉伯人會怎麼對待猶太人,是可以想象的

四、蘇美為何支持猶太人復國?

首先,當時很多猶太人來自蘇聯,他們天然帶有一定的親社會主義傾向。

其次,猶太人在當地進行了很多社會主義性質的試點,1920至1950年,國際社會也很流行左派觀點。實際上,在以色列建國前及建國初期,內部爭論相當激烈,是走社會主義道路還是靠向美國那都還在兩可之間。

第三,肢解英法殖民體系是美蘇兩國共同努力的主要目標。


四川達州



耶路撒冷1948年前一直由英國委任統治。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 1914 - 18年),一場阿拉伯起義和埃德蒙·艾倫比將軍領導的大英帝國埃及遠征軍在西奈和巴勒斯坦戰役中將土耳其人趕出了黎凡特。


英國在麥克馬洪-侯賽因通信中同意,如果他們反抗奧斯曼人,英國將尊重阿拉伯獨立,但是雙方對該協議有不同的解釋,最終,英國和法國根據賽克斯-皮科協議分割了該地區,這在阿拉伯人眼中是一種背叛行為。使問題更加複雜的是1917年的《鮑爾弗宣言》,承諾英國將支持在巴勒斯坦建立猶太人“民族家園”。戰爭結束時,英國和法國在奧斯曼敘利亞成立了一個聯合的“被佔領的敵人領土管理局”。

1922年6月,英國從國際聯盟獲得了一項授權,從而獲得了繼續控制的合法性。國際聯盟委任制度的正式目標是管理自16世紀以來一直控制著中東的已不復存在的奧斯曼帝國的一部分,“直到他們能夠獨立。”1923年,根據英國對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經國際聯盟同意,民事委任統治正式成立,涵蓋兩個行政領域。



在英國委任統治期間,該地區經歷了兩大民族主義運動的崛起,一個是猶太人,另一個是阿拉伯人。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和猶太人之間以及與英國政府之間相互競爭的國家利益演變成1936 - 1939年的阿拉伯起義和1947 - 1948年的內戰。


內戰的後果以及隨之而來的1948年以色列宣佈建國,阿拉伯-以色列戰爭,1949年停火協議。


軍機處留級大學士


今日的聖城耶路撒冷的建成時間已不可考,古名稱也已失傳,大約在公元前四千年左右已經存在。星月流轉,公元前三千年左右,猶太人首領摩西率領族人離開埃及,來到以色列地方定居。公元前一千年左右,猶太大衛王建立希伯來王國並佔據此地,將其更名為耶路撒冷。(詳見《舊約全書》)

後歷經戰火紛亂,亞述人、巴比倫、波斯先後入侵,佔據此地。曾經強大一方的猶太人被周邊阿拉伯人打得龜縮在聖城周圍苦熬日月。

猶太人的苦難遠未到頭。直到公元前一世紀,地中海變成了強大無比的古羅馬帝國的內湖,沿岸所有土地盡歸羅馬帝國。猶太人徹底失去了家園,只能攜帶著《聖經》流離失所,奔往世界各地謀生,主要流落在歐洲。

因為猶太人沒有土地,只能做生意掙錢。兩千年後,猶太人竟然賺的盆滿缽滿,引發了歐洲本土居民的嫉妒和憤怒。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就是嫉妒的歐洲人對猶太商人的抵毀。

接著人類狂魔希特勒橫空出世。為了發動戰爭,以人種論為基礎,瘋狂殺戮猶太人,奪取他們的金錢和財產。猶太人大量移民美國,再次大發其財。今日好萊塢就是在猶太大亨的控制之下,金融行業更是如此。

猶太人從未停止謀化復國。戰後國際社會同情猶太人的遭遇,決定在以色列地方劃分兩塊地方分別交給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建國,以色列在南,巴勒斯坦在北。當時,耶路撒冷當地的殖民者是英國。二戰中損兵折將的英國因此被動離開,聖城由猶太人和巴勒斯坦共有。



全世界的猶太人蜂擁而回,僅用了三年不到就在1948年建立了以色列國,並迅速得到美國承認。而巴勒斯坦由於內鬥不止,建國晚了幾十年。因此1948年後,聖城實際掌握在以色列手中,並宣佈為其首都。

巴勒斯坦也在1980年宣佈將聖城作為其首都。圍繞聖城的爭奪從未停止!

三大宗教共享的發源地一一聖城耶路撒冷,命運多桀的應許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