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嶽的抗戰戰績遠勝張靈甫,為何在網上的名氣還沒後者大?

張雪-妙妙


薛嶽抗日功勞很大,但是名氣不大是非常正常的。

首先薛嶽和蔣介石關係不好,所以自然國軍不願意宣傳他。十年內戰的時候,薛嶽追著紅軍一路打。比如湘江戰役,紅軍8.6萬人比薛嶽打得剩下3萬人。紅軍二萬五千裡,薛嶽追殺了二萬五千裡。所以我們現在不宣傳薛嶽也非常正常。

張靈甫的名氣大是有幾方面原因的。

無論是職位,還是抗戰的功勞,張靈甫其實沒有那麼大的份量。1937年,張靈甫參加淞滬會戰,他只是一個團長。

所以要是說到抗日功績,比張靈甫功勞大的國軍將領真的很多。比如前面提到的薛嶽、李宗仁、張自忠、杜聿明、王耀武、戴安瀾、孫立人等等。

那麼為什麼現在很多人知道張靈甫呢?

主要還是張靈甫正好同時成了雙方宣傳的人物。張靈甫的部隊是國軍的精銳,消滅了他能夠體現粟裕等人的能力。歷史教科書中都會寫張靈甫在孟良崮被擊斃。各種題材的文藝作品就不計其數了,比如2009年還翻拍成了電視劇《紅日》,李幼斌飾演張靈甫。

對於國軍這邊呢?由於張靈甫是自殺,忠於校長,所以國軍這邊也把張靈甫當做正面人物來宣傳。


由於時代的原因,國軍抗日的功勞是不被承認的。可能是被壓制太久了,現在形成了一大批的果粉。

對於果粉來講,很多國軍將領抗日功勞很大,但是沒辦法宣傳。

比如血戰臺兒莊的李宗仁,是桂系,和蔣介石關係一直不好,後來還返回了大陸。

血戰殉國的張靈甫,高學歷(北大的),而且長得帥,自然就成了重點宣傳對象了。


歷史是什麼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是因為以往刻意迴避薛嶽,而宣揚張靈甫的必然結果。

以前,幾乎每個大陸人都知道張靈甫。

為啥?因為我們以往宣傳戰略是宣揚孟良崮戰役殲滅74師,打死張靈甫,這是我軍最輝煌的勝利之一。

所以,張靈甫這個名字無人不知。但宣揚張靈甫不是說他的抗日功勞,實際上在很長一段時間對於抗日鐵軍74軍的抗戰經歷是迴避的。

然而,對於抗戰中戰功赫赫的薛嶽,則在大陸是籍籍無名。

其實原因除了以往淡化國民黨抗戰以外,還有薛嶽個人的問題。

也許大家不知道,薛嶽是紅軍的死敵。

中央紅軍從江西蘇區出發開始長征,薛嶽就率領9萬多追剿軍尾隨其後,一支跟到四川境內。

紅軍爬雪山過草地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薛嶽的部隊也度過了大渡河。

由於薛嶽的尾隨追擊,中央紅軍離開中央蘇區是8萬6000戰鬥部隊,到渡過大渡河紅軍只剩1萬5000人到2萬人,損失極為慘重。

而傷亡了這麼多人的罪魁禍首,當然就是薛嶽。

現在大家明白了吧。

薩沙如果不是寫過長征系列叢書和抗戰系列叢書,也不知道這麼一回事。


薩沙


我們不否認張靈甫在抗戰時期的貢獻,但張靈甫能有今天的名氣和抗戰沒有多大關係。因為比他戰功大的薛嶽、王耀武 等都沒有他的名氣大,甚至連把生命都貢獻給抗戰的張自忠,都有很多人把他和69年病逝在北京原國軍將領張治中傻傻分不清。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讓我們看一下張靈甫出名的過程就清楚了。


張靈甫出名主要是藉助65年上映的電影《紅日》。電影上演後,“登上孟良崮,活捉張靈甫”立刻成為大家熟知的口號,連小孩子做遊戲都把它經常掛在嘴邊。後來的文革中,紅日成了反動影片,當時的廣播電臺經常播送批判文章,每篇文章都不可避免的要提到張靈甫的名字。這就使得張靈甫的名字更為家喻戶曉。

改革開放後,我們開始客觀公正的評價國軍在抗日中的貢獻。於是已經為大陸民眾熟知的張靈甫首當其衝的成了被挖掘對象,這才使得張靈甫在抗戰中的表現為大家所瞭解。至於網上講的抗戰期間就有箸名作家把張靈甫的抗戰事蹟編劇上演一事,在改革開放前的大陸這邊基本沒有人知道,當年的親歷者也沒人敢去宣傳。

另外讓其出名的還有他的殺妻醜聞、北大學子身份以及英俊威武的外表。由此可見張靈甫從紅日上演後至今的漫長歲月裡,每個時期都會由不同的原因被反覆提起,用現在的語言形容就是,對張的有意或無意的炒作,在這幾十年中始終就沒停過。

再看一下薛嶽的情況就大不一樣了。他的戰功主要是在抗戰期間,由於兩岸對峙的原因,這些事情在幾十年間沒有人會提起。而在解放戰爭中,薛嶽也沒能成為解放軍的強勁對手。這就是其名氣不大的原因。


四重奏6028217


張靈甫和薛嶽完全不在一個層次,不具備可比性。

薛嶽是保定軍校六期出身,紅軍長征時已經是軍級將領,帶領國軍的追擊縱隊,跟著紅軍一路尾追。到抗戰爆發時,薛嶽已經是大兵團司令級別,是獨擋方面的高級將領。

張靈甫在圍剿紅軍時期還只是胡宗南手下的團長,抗戰開始後因為殺妻案因禍得福,離開胡宗南,轉到王耀武麾下,才逐步升官。但到抗戰結束的時候,張靈甫的級別也就是軍長。

但張靈甫當上軍長的時候,和圍剿紅軍時期薛嶽的軍長含金量也很不一樣。圍剿紅軍時期薛嶽經常擔任國軍臨時編組的縱隊司令,是在一個戰略方向上獨立作戰的,而張靈甫當上軍長的時候,還是在王耀武麾下,並沒有獨立作戰的資格。

張靈甫真正暴得大名,是在解放戰爭時期。解放戰爭開始後,張靈甫在蘇中戰役等進攻解放區的戰役中,表現都非常突出,而且擔任了號稱御林軍的整編七十四師師長,很受國軍高層器重。

薛嶽在解放戰爭初期仍然是獨擋方面的高級將領,曾任徐州綏靖公署主任,負責指揮國軍圍攻山東和華中解放區,但在華中解放軍和華東野戰軍的連續打擊下,薛嶽連吃敗仗,最後被撤職,調離了前線。

薛嶽之所以後來在果粉中名氣沒有那麼大,最重要的原因其實無非就是一條,在解放戰爭後期,薛嶽賦閒期間,曾經積極參加反蔣活動。這也不難理解,他本身出自粵軍,並不算國軍中央軍嫡系,所以委員長對他的信任是有限的。

張靈甫就不一樣了。解放戰爭初期,張靈甫在歷次進攻華東解放區的戰役中都非常積極,雖然曾經遭到華東野戰軍的幾次重大打擊,但始終受到國軍統帥部的青睞,補充得很快,所以戰鬥力一直保持得比較好。

更重要的則是,在孟良崮戰役中,張靈甫雖然葬送了整編七十四師這個國軍頭等主力部隊,但張靈甫本人殺身成仁(不管他到底自殺還是被殺,反正國軍高層認為他是殺身成仁),受到委員長的高度讚揚,被強行樹立為當時國軍將領的楷模。

這其實也是這些年來國軍將領評價的一個普遍規律,凡是有過積極反蔣經歷的,或者是在解放戰爭中被解放軍俘虜並改造比較好的,果粉都不是太感冒,而那些一心忠於委員長個人的,哪怕實際指揮能力並不高,往往也很受追捧。

薛嶽之所以在抗戰期間對日軍戰績比較好,顯得是外戰內行,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他長期是在敵後區域作戰,委員長不能完全控制,他獨立發揮的空間更大一些。張發奎回憶錄裡也說過這一點,這是薛嶽抗戰時期總結出來的經驗。

所以,在長沙、衡陽幾次戰役結束後,委員長命令薛嶽向西撤退,進入西南。但薛嶽抗命不遵,直接率軍向東撤退,進入江西,繼續在敵後堅持抗戰。這個時候他手下雖然也有中央軍嫡系部隊,但因為遠離重慶,委員長不能隨時干預,所以薛嶽指揮起來還是順手的。

到了解放戰爭中前期,薛嶽的戰績之所以看上去比較糟糕,其實也同樣是這個原因。因為他在徐州坐鎮,主持華東戰場的國軍指揮。但徐州密邇南京,又是國軍中央軍嫡系雲集的大戰區,所以薛嶽不能完全自己做主,經常要受委員長干涉,手下的黃埔系將領們對他也是陽奉陰違,不完全聽他的。


蕭武


張靈甫的存在感比較強,主要是因為孟良崮戰役吧,因為這是強者與強者之間的交鋒,也正是孟良崮戰役的失敗,讓張靈甫名聲大噪的。

張靈甫是個很複雜的人物,他絕對是國民黨將領中的佼佼者。冷血,敢打硬仗,每次大戰,他都是身臨第一戰線親自參加指揮,可以說張靈甫身上,有很多其他將領不具備的特點。

另外,張靈甫還是北大高材生,他算是投筆從戎的。

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張靈甫的倔強,他的骨子裡也透著一股高傲,也許,正是這股高傲,為日後他悲慘的命運,埋下了伏筆。

抗日戰爭時期,張靈甫的表現,絕對打出了中國軍隊的軍威。他所在的王耀武部的74軍,幾乎參與了抗日期間的所有戰爭。

張靈甫絕對是王耀武74軍裡最能打的一面旗幟,他對日軍作戰最為具有代表性的一場戰役,就是死守張古山,在張古山正是因為張靈甫帶領的將士們堅守了五晝夜,然後才得以全殲日軍106師團的。

張靈甫在抗日期間,對中國人民所做出的巨大貢獻,是任何人都不容以抹殺的。

但是,張靈甫的身上,也有很多被人詬病的地方,比如說他慘無人道的,殺害了自己的妻子吳海蘭。他頑固不化的幫助蔣介石發動內戰,而且蔣介石公然挑起內戰,張靈甫就是急先鋒。

張靈甫因為抗日期間的表現,讓蔣介石對他是大加推崇,並且紛紛讓他的部下,向張靈甫學習。

抗日時期英勇善戰的74軍,被蔣介石整編成了74師後,張靈甫就任師長。蔣介石一度把這支軍隊視為是自己的御林軍。

張靈甫的74師擁有身體素質最好的士兵,擁有最先進的美式裝備,從衝鋒槍到坦克,無一不是精良所在。

蔣介石曾經還放狠話說,只要國民黨擁有10個74師,就可以消滅共產黨。可見74師在蔣介石心中的地位。

正是這支軍隊,被蔣介石開向了華東戰場。華東戰場上他們對準的正是陳毅和粟裕帶領的華東野戰軍。

因為華東野戰軍的表現,最為活躍,讓蔣介石一度視為是自己的眼中釘,肉中刺。

張靈甫的使命就是,幫助蔣介石,化解這一病痛。

張靈甫堅信自己是無所不能的,他身後有蔣介石的直接支持,這就是他可以高傲的資本。但是,也正是因為他的高傲,斷送了他的前程。

在華東戰場上,張靈甫還是打了一些勝仗的,但是,最主要的一場戰役,他沒有打勝。沒有勝利的話,等待的就是死亡。

大家都知道張靈甫是命喪於孟良崮的,而且他進軍孟良崮的時候,算是孤軍深入。

他正是想利用自己做誘餌,把華東野戰軍給誘到孟良崮,然後給國民黨軍隊製造全殲華東野戰軍的機會。

當張靈甫把自己被圍孟良崮的事情,告訴蔣介石的時候,蔣介石除了有點憂慮之外,就是大喜。

蔣介石憂慮的是,愛將張靈甫被圍,隨時都有犧牲性命的可能。大喜的是,終於可以調動國民黨精銳部隊,去支援張靈甫,然後全殲華東野戰軍了。

蔣介石徵集了幾十萬大軍,向孟良崮進發,當時,距離張靈甫最近的是李仙霞軍隊和黃百韜軍團。

可惜的是,無論是李仙霞還是黃百韜,他們都屬於是雜牌軍,根本不是蔣介石扶持的重點。所以,對於張靈甫的被圍,他們並沒有報以多少同情的心態,而是眼睜睜的看著張靈甫被滅了。

也許他們是想看看這支平日狂傲的軍隊,是如何起死回生的。你們不是號稱精銳部隊嘛,那你和華東野戰軍較量就行了。

所以,他們選擇的是坐視不管。

要怪只能怪張靈甫平日裡驕縱慣了,根本不把別的部隊放在眼裡,所以,在他落難的時候,別人見不得他好,只好落井下石。

也就是說張靈甫沒等到任何一支軍隊,來支援自己就戰死了。蔣介石這個一舉殲滅華東野戰軍的夢想,也就此告破了。

張靈甫的就這樣命喪孟良崮了,他戰死之後,陳毅還命令手下,給他弄了一口上等的棺材,把他給厚葬了。

我想正是他這些跌宕起伏的經歷,讓他的名聲壓過了薛嶽吧。


史學達人


自由發言的自媒體就是一個自持觀點的大雜燴,什麼菜什麼肉什麼蛋什麼調料都有,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都是從自身的立場出發,闡述自己的觀點,五花八門不一而足。戈培爾說過:謊言重複一百遍,它就是真理。張靈甫形象重塑正是這句話的最好詮釋。張靈甫打鬼子是立過功的,歷史在那兒擺著,沒人否定他。但是,張靈甫在打完鬼子打內戰上,其兇狠程度絕不亞於他打鬼子,在與三野的交戰前期,張靈甫屢屢得手,是三野部隊恨之入骨的死敵。而他命喪孟良崮其實是咎由自取,被勝利衝昏了頭腦的張靈甫,主觀認為用自己這塊共軍呑可下的“鐵誘餌”把華東部隊牢牢拴住,形成戰略決戰,一舉殲滅全華東共軍,可惜他失算了,並用性命彌補了自己的失誤。這種人,僅僅是歷史的悲劇人物。但是,網上大肆對張靈甫的美化宣傳,讓他成為一代英雄,勢頭壓過了抗日時職位比他高,功勞比他大,戰績比他輝煌的薛嶽,這於史不符。薛嶽,在國民黨中是與白崇禧、衛立煌、杜聿明、孫立人等幾位真正能打仗者比肩而立的人,他的長沙“天爐”戰法是進防禦教科書的精典戰例,可惜他不是蔣介石的嫡系,使用中多有掣肘。而1950年由他組織的海南島防禦,全然不見長沙作戰的一點影子,被鄧華、韓先楚們摧枯拉朽,用木船擊敗軍艦,一幫“旱鴨子”楞是衝過了瓊州海峽解放了海南島,自此薛上將也就默默無聞地退出了歷史舞臺。薛嶽與張靈甫,可比處在於都是國民黨軍高級軍官,在抗日中都是中華驍將,而且當年都很有名氣;不可比處在於薛職位高於張,薛處戰略層面,張僅是戰術或戰役層面,張死忠到底,薛危險既逃。半斤八兩,伯仲之分。


塵垚4


用目前90後,00後的口頭禪就是這是一個看臉的世界,,,,靠顏值吃飯。那張靈甫的顏值大家也看了他和薛嶽的照片,肯定他帥啊,這是第一。(張靈甫留下的照片也不少,可能長的帥的人比較喜歡拍吧)

第二,有一句“活捉張靈甫”的臺詞,讓廣大群眾印象太深刻。電影《紅日》讓其廣為所知。其實張靈甫的手並不乾淨,張靈甫的“還鄉團”當年殺了多少解放區的百姓,在電影《紅日》裡有所披露,但是沒有具體數字。當年的人,對老蔣和國軍可是痛恨的,抓不住你老蔣,還打不死你御林軍74軍和張靈甫嗎,所以這個電影當時傳播的太廣了,老一輩人都看過。


第三是張靈甫後來娶了個好老婆,比較會宣傳。張靈甫確實抗過日,激發了國粉的熱情。以及張靈甫遺孀及粉絲的炒作,她也經常參加一些活動。

第四,一個死了一個活著(薛嶽好像活了一百多歲)。不過像國軍很多將領去了臺灣都活的比較久,張學良,孫元良,薛嶽都活到100多歲。孫立人活的短點,但是老蔣其實已經對他很客氣很手下留情了,當年在緬甸私通史迪威,放誰都難以忍受。

第五,整編74軍確實是國軍戰力排名前面的部隊,能圍殲這支部隊以及其師長,確實值得我軍驕傲和宣揚。74軍是拱衛南京的御林軍,曾經的抗日勁旅,也讓日本人印象深刻,知道74軍不好打。這下解放戰爭中被我軍圍剿,所以孟良崮戰役和圍剿張靈甫很出名。


李三萬的三萬裡


可以說張靈甫是在用生命博人眼球-張靈甫本人相貌英俊,自己也特別會引爆關注點,換到現在活脫脫的一線“網紅”還能自造熱門話題:

一、孟良崮戰役他完全是“躺槍”出名-親手葬送老蔣精銳的74師,成就一位共和國元帥陳毅、一位“準元帥”第一大將粟裕。他只是恰巧是74師師長,幸運的列入教科書名揚四海。

二、戰敗身亡還不忘留下千古謎題
-到底是自殺的?他殺的?致命傷口還無法確認究竟是腦後還是前胸?導致攻破其指揮部的我軍多名官兵遭受審查。

三、事業低谷時,憑藉傷害妻子致死入獄,引爆當時全國紅男綠女的八卦,甚至延綿至今仍引發眾多網友的注意,最重要成功引起蔣介石關注,“七七事變”後第一批特赦迴歸軍籍。

薛嶽將軍一生為人低調,戰果輝煌-是中國抗日戰場第一戰將:先後率軍斃傷日軍超10萬餘人;與飛虎隊陳納德將軍並稱抗日兩虎將-天有飛虎(陳納德),地有奔虎(薛嶽)-令日軍又恨又怕又尊敬,;不僅被蔣授勳青天白日勳章,同時因戰功被美國杜魯門總統授予自由勳章。無奈網絡宣傳力度少,自身又無炒作意識,遠離國民黨政治中心-僅在軍事迷中推崇備至。


走心的推薦


不光是近年來網上這樣說!

記得小時候從學校,課堂,和書本上獲得的知識點中,就只知道“孟良崮戰役”決定了山東戰區的形式!從孟良崮知道了“整編74師”,也知道了“驕兵必敗”的張靈甫!

更是知道了我們的“粟裕大將軍”!其實嚴格了來說那時首先知道的是我們的“陳老總”!

1、很長一段時間裡我真的很少知道那麼多的國民黨將領!

後來隨著我對軍事的愛好,和年齡的增加,及接觸的有識之人,對歷史知道的更多了!

那時對抗日戰爭的22次大型會戰中只知道“臺兒莊戰役”和“南京大屠殺”!

淞滬會戰,上高會戰,長沙會戰,徐州會戰,武漢保衛戰,桂南會戰,緬北滇西戰役,湘西會戰,太原會戰等這些戰役知之甚少!

長沙會戰進行了四次,那時我真的不知道!更不知道“抗日第一戰神-薛嶽”!哪裡知道那個“天爐戰法”!

2、最初知道薛嶽是在紅軍長征時,薛嶽是追剿軍的負責人,是個壞人!那也是一筆帶過的!(紅軍走了兩萬五千裡,薛嶽追了兩萬裡!)

今年來的影視題材逐漸的將那一段歷史進行了還原,雖然參差不齊、良莠並存,但是終究還是補上了這一課!

3、張靈甫除了成就“粟大將軍”的一次著名戰例以外!他成為網紅的原因還有就是“殺妻”!他因為懷疑自己 的妻子通共,而且“吳海蘭偷了張靈甫的文件”他就將自己的愛妻擊斃了!也有說是其妻子有通姦嫌疑!但是“團長古城殺妻”的慘劇還是讓張靈甫多了很多的談資!

另外還有很多的消息說張靈甫是抗日名將,這一點在下實在不敢苟同!

4、在抗日戰爭中,張靈甫是因為王耀武的提攜成為74軍51師下轄的305團團長,後來因有戰功升將!但是不管是在萬家嶺、南昌會戰還是在長衡會戰中,張靈甫始終都是基層的指揮官,他沒有戰役的指揮甚至是先知權!他只是個別戰鬥的指揮官!可以說是張靈甫在抗戰時就是執行命令的一個小官!他的工作都是被動的!

更何況張靈甫在戰場上,他心中懷著的是對“校長”和王耀武的感恩!感謝他們的救命之恩和提攜之情!

5、可是到了對解放區的進攻時,張靈甫依靠裝備優勢,肆意冒進就是為了搶頭功,顯身價,取悅主子!這時他的一切都是主動的!

6、可惜得罪了上級和同級的張靈甫因為救援不力被擊斃了!也出名了!校長給了他太高的禮遇了!本來他冒進攻擊是導致戰役失敗的罪臣,結果因為死了所以就成了“名人”!

近年來還有個叫“張靈甫之子的XX”的在使用張靈甫這個名字成為了網紅!是何居心不可知啊!

希望歷史被正視!英雄千古!


杜陵閒人


薛嶽無論是資歷,還是戰績都遠勝於張靈甫。薛嶽早在1921年已經擔任了孫中山警備團的第三營營長,而在北伐時,薛嶽已經成為北伐軍的師長。在抗日戰爭爆發時,薛嶽被任命為第19集團軍總司令,此時的張靈甫,剛剛被釋放出獄,不過是王耀武麾下的一個團長。



薛嶽作為總指揮,先後取得了萬家嶺大捷,指揮了第一、第二、第三次長沙保衛戰的勝利,自創天爐戰法,薛嶽一時名揚天下。而整個抗戰期間,張靈甫始終屬於王耀武麾下,雖然戰功赫赫,但無論指揮戰鬥規模,還是戰果,都與薛嶽不是一個數量級。


但是,為什麼戰績遠大於張靈甫的薛嶽,在網上名氣卻不如張靈甫呢?

第一,在網上,這是一個看臉的時代。看看下圖張靈甫的照片,就明白張靈甫為什麼能成為“網紅”了。“帥即正義”,在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沒有ps技術,更無法修圖,張靈甫的照片充分證明了他的顏值。同時作為一個國民黨高級軍官,完美的詮釋了什麼叫“高富帥”。

再看看薛嶽的照片,實在是無法與張靈甫媲美,從長相來說,薛嶽實在乏善可陳,跟“帥”沾不上邊。因此雖然薛嶽戰功赫赫,但也僅在軍事愛好者中小規模流傳,無法與“顏即正義”的張靈甫相媲美。



第二,薛嶽最終逃往臺灣,並未戰死,不符合很多人心目中英雄的形象。薛嶽最終逃往臺灣,而締造並創造七十四軍在抗日戰場的赫赫戰功的王耀武,最終被粟裕擊敗,投降了共軍,這些人沒有戰死沙場,反而逃跑、“投降”,顯然不符合很多人心目中英雄的“完美”、“悲劇”的人設形象。


第三,別有用心人的炒作。有些人出於對現實的不滿,開始憧憬民國的“浪漫”生活。而這些人不分青紅皂白,推波助瀾、美化甚至捏造完美人物,而張靈甫就是其中之一。

第四,電影、電視劇、戲劇的強大宣傳能力。除了少數的軍事愛好者,很少人願意從眾多資料書籍中查閱薛嶽的赫赫戰功。相反,大多數人接觸的人物都是從電視電影中得到的。而孟良崮戰役,早已被拍成電影,堪稱家喻戶曉,自然作為主角之一的張靈甫,也會被很多人記住並認識。他的知名度自然也就高於薛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