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為什麼說寧可嫁屠夫,也不嫁讀書人,這句俗語怎麼理解

歡迎大家閱讀“百家姓在線”頭條號。如果您喜歡本頭條號發佈的文章,還可點擊左上角關注我的頭條號,每天都有精彩文章推薦。

俗語老話產生於民間,在百姓當中口口相傳,一般起源於生活中的一些經歷或現象,但是也有部分俗語的產生是有依據和的,在人們心中,一般都認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所以按常理來說人們對讀書人的好感是要大於屠夫的。

在古代,為什麼說寧可嫁屠夫,也不嫁讀書人,這句俗語怎麼理解


寧可嫁屠夫,不嫁讀書人,的根據是一副千古名聯,相傳明代官員曹學佺寫下的一句話,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起源是當朝皇帝的奴才將鬥狗放到大街上,任意咬人取樂,這個時候有個秀才正好被咬,所以一個屠夫將鬥狗殺死,救了秀才。

在古代,為什麼說寧可嫁屠夫,也不嫁讀書人,這句俗語怎麼理解


而皇帝的奴才憑藉著官府勢力非要讓官員曹學佺盼屠夫惡意殺死皇帝的鬥狗,並且同時也買通了秀才做假口供,當時曹學佺頂住權貴的壓力,直接判屠夫無罪,於是當場寫下“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所以民間根據這句話就總結出來寧可嫁屠夫,不嫁讀書人的俗語老話。

再有一種分析是古代的屠戶雖然地位比不過讀書人,但是從事這一職業的人卻非常有錢,並且大多數是身體健壯的人。所以五代史中說:“有市屠壯健,眾多畏憚。”就是在混亂的年代,人們都比較懼怕屠夫。

在古代,為什麼說寧可嫁屠夫,也不嫁讀書人,這句俗語怎麼理解


就拿三國時期的張飛來說,以前就是個屠夫,並且積累了大量錢財可以供劉備起軍,還有大將何進,漢高祖劉邦手下的得力大將樊噲都是屠夫出身。所以在古代,無論在錢財還是威望,當時的屠夫都是遠遠要好於讀書人的,所以,人們自然會說寧可嫁屠夫,不嫁讀書人。

所以,在不同的社會年代,人們的職業不同,社會地位也是在變化的,理解了當年的職業地位高低,就能俗語老話中所表達的意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