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種地收益不高,怎樣才能提高農民收益呢?有哪些途徑呢?

周公子下鄉記


答!在我國農村農民,在土地分散到戶至今,可說家家或多或少都有土地,但國家政策範圍內,從事了幾十年的發展,農民溫飽基夲得到改決,又根據社會進度的發展需要糧食逐漸是農民的不重要性了,關健是金錢的事了,每人一畝三分地也經不是農民發財致富的要素,成了有可無可的情形,就產生了大量土地拋荒原因。

如果每戶農民都在依賴這一點點土地以耕種發展,將來農村的貧困戶將在快速的遞增,因靠這一點土地的收益,除開供自食而外,就沒多大的經濟收入,最多僅夠點油鹽錢,還得要各種生產資料穩定,一旦漲價就更沒希望了,可以算算,拿什麼改決住房問題,又拿什改決婚配問題,農村宜婚小夥成光棍將要密林可見,這將是社會和國家最大不利的事存憂。

國家政府應將釆取因地制宜方式,用急速可讓農民從經濟方面發展,不論任何行業,接其農民們的各盡所能發揮,大力支持可靠的投資,這就既克服了農民的經濟困難,又能減輕國家不必的負擔,真正的達到利國利民的目的,根據國家發展趨勢來看,將來打工崗位只是越來越少,勞動力的剩餘更大,若無路子,只能坐著窮了。


愛寫文章的大叔


我們這邊農民大都是種單一的小麥和玉米,經濟收入不高。

可以建大棚種植反季節蔬菜,供應超市批發市場。

可以建大棚做育苗基地,這幾年我們這邊搞西瓜育苗的挺火,有一部分農民不種玉米改種西瓜,一棵西瓜苗在0.9元左右,據說一個做育苗大棚能掙十幾萬一季。農民種西瓜的收入大概是玉米的三倍,不過卸西瓜辛苦些。

可以種果樹建果園,我有個朋友種葡萄和黃金梨的,據說收入也不錯,需要一定的技術。

蓋大棚種草莓,我們這邊有一個人,從一個到現在的一排大棚,應該是掙到錢了,說實話草莓有些貴,偶爾吃下。

建桃園,城鄉公路邊也有幾家,搞定採摘園,比較新鮮,路過的都會購置一些。

搞農機收割與旋耕,存了一般都會有幾臺大型作業機,他們也是包地大戶。

這些都是沒啥技術含量的。

新型農民可以搞特色養殖,花卉基地,秸稈深加工,農產品深加工等等。


鄉小周


農民種地收益不高,怎樣才能提高農民收益呢?有哪些途徑呢?

這個問題太大,大難。這是個擺在我們國家上下,全社會的難題。我們國家有堅強有力的領導人,有高智商的領導集體,有數不勝數的國家精英,專家教授,只有他們有能力有權力解決這樣的問題。象我這樣一個普通農民百姓回答也只是虛以應付,沒有實際意義!但我做為一個資深農民對農民種地收益不高能談些個人看法,或許我的某些看法並不是順潮流,有否定科學創新之嫌,只是個人觀點,僅作參考。持不同意見者不要過噴。

說農民種地主要是指農民種糧食,我就以農民種糧食來說問題。在我們這裡上世紀七十年代中葉之前,本地種小麥為主,那時種地不用化肥也沒有化肥,只有一部分也裡施用農家肥。那時候澆水次數每次耗水量都很少,有相當部分的小麥地不澆水,是旱田。當時產量很低,每畝產量在300-500斤之間。當時小麥

統購價為每市斤0.135元,若以產量400斤計算,每畝收益為400X0.135=54元。成本每畝30斤籽種30x0.135=4.05元,水電費用在當時在電費耗水綜合影響下每畝在5元以下。如果不算人工扣除籽種水電費每畝地有40元以上的實際收入。如果算人工當時人工工資也極低,一個木匠,泥瓦匠日工資2元,小工及一般做工的每日工資在1元以下也就幾毛錢。當時種地都是人工畜力,沒有其它成本投入。那時種地雖然產量很低但種地是掙錢的。也就是說有些效益。

而在近些年來,小麥畝產很高,每畝平均在1100斤上下,小麥收購價為每市斤1.1-1.2元,每畝地有1100ⅹ1.2=1320元的毛收入。但在這些收入中有每畝100元左右的水資源費,150-200元的電費,每畝200元以上的機耕,機播機收的費用。籽種密度增加,每畝平均播種60斤,且都要播種每市斤2.5元的雜交種,60x2.5=150元,化肥用量無限制逐年增加,現在本地化肥畝投入成本合資金計在300元左右。農藥畝投資金也有幾十元。農戶自家的拖拉機在整地覆膜零用的運轉中,年每畝也要上百元的機耗油耗。如果再算機具購置成本還會更高。與之前相比,燃油價格上漲了百倍,電費價格上漲了十幾倍,化肥價格上漲了十幾倍,糧價上漲了不到十倍。如果不算人工,種小麥基本不掙錢,年景好可以落個吃糧,年景不好定然賠錢。

而對於提問中怎樣提高農民收益,有哪些途徑的問題,我說不出答案,既使有建議我一個平頭百姓說了也不算,沒有作用也沒有意義。只是對現在出現的一些推崇推行的方法談些看法。有人認為機械化科技應用是提高農民種地效益的途徑,機械化在我們這裡己經普及,大多數的農活都靠機械完成,大規模的機械的應用確實節省了人力,減輕了勞動強度,但對作物產量影響不大,不僅沒有提高產量的潛力,反有產量下降的趨勢。無形中又加大了種地成本,這種成本的增加,不僅出自機械使用本身,而且為了保持產量又不得不增大化肥用量。因為完全的機械使用,反覆重力碾壓會使土壤地質變差。

所謂新科技的應用,現在推廣並普及的是農用塑料薄膜覆地技術,雜交一代籽種種植技術,各種農藥應用技術,各類化肥應用技術。但這些所謂的新科技,在應用實踐中我本人並不認為其有多少好處!我們這裡地膜覆地應用也近四十年曆史,初始應用於瓜類種植,初用時產量大幅增加,並很快普及,但之後便逐年下降,最後到覆膜前未覆膜地的產量水平,而此時再不覆膜種瓜幾乎沒有產量。再後來無論種什麼都要覆膜,但當下覆膜種植作物的產量只相當於地膜出現之前的水平,並沒有無限量的提高產量,但不覆膜產量立減。關於覆膜技術,我一直生活在中國的偏鄉僻壤,不知道發達國家的情況,近些年裡我從網上看到過美國種玉米大豆的視頻,他們的地裡好象並未覆膜。日本種洋蔥的視頻中,日本的洋蔥栽植地也未覆膜。我就納悶,美國日本這樣的高度發達的國家為什麼不用塑料薄膜?

雜交一代籽種種植,與地膜使用一樣,初期產量倍增,之後再下降,下降到之前傳統留種植時的水平,因為本身說明是一代種,不能留種種植,農民種植只能年年買種,一代籽種價格高昂,種植成本大增。有些籽種還是從國外進口,價格高的離譜。

還有一些農藥化肥的技術在應用中也弊端倍出,有些剛推廣就禁止,可靠長效的不普遍。

在體制機制上,現在國家主流思想是集中農村土地搞大規模經營,這種思潮應該來源於美國的先進模式,並有所行動,有形成的事實。我的家鄉附近有一個村和部分農場的土地被整體扭轉給大企業,這些大企業集團經營的現代化高科技水平很高,但因為種植蔬菜,人工用量很大,僱傭的工人很多。只是這些工人工資很低,每人每天只有七十元,這些是來自四川山區農民。若用我們當地農民每人每天不下200元工資。儘管這樣,據企業老闆講,生產經營利潤往往抵不上投入的成本,如果生產經營的利潤能抵消投入的成本,企業或老闆就有豐厚的利潤,這些利潤就是國家政府的補貼。

大規模集中農村土地集約化經營,有其優勢也有弊端。農戶家庭生產經營基本不計人工成本。而大規模集約化經營則每個勞動者勞動時間都要有相應的報酬,要支付工資,集約化經營者的經營成本要比農戶經營高出很多。這也就是現在雖有國家的高額補貼,一些搞農業的大戶頻頻跑路的原因。

中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農村土地一家一戶經營體制延續了幾千年,徹底從質上改變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得了的。社會的發展由其本身的規律和節奏,人為的強力干預會有很多結果,有好的有不好的,有可控的也有難料的。比較穩妥的辦法還是引勢力導,需要很長的時間。與美國相比,中國僅農民人口就是美國總人口的數倍,中國的非農產業規模也只有美國非農產業規模的六成,在這樣的狀況下,讓中國農民中的大部分離開農村土地離開農業,他們能幹什麼?

在改革開放之前,我們國家實行的農業大集體生產模式,這種模式在後來被說的一無是處。但我認為這種模式本身產生於分田到戶自由單幹,再到包產到戶行不通以後,並能穩定地運行幾十年,自然有其可取的成份。如果從我的家鄉說,真正快速的發展還是在大集體時代。直到現在,中國仍存在如大寨村,南街村,華西村這樣的集體化模式的農村。這些是出了名的,還有沒出名的。與我的家鄉毗鄰的某市,現在大部分的農村仍延續著大集體時代的土地分配原則。地是一家一戶經營,但土地是集體的,之前是三年分配一次,近些年裡是每年按變化後的人口按當年實有人口分。

總的題主所提的問題大,平頭百姓無力回答,只能談些問題以外的話代替回答。


老百姓寧


一是種地的農民以種水稻為例,因地租.金也就是承包費支出佔收入一半。一畝地賣糧2千元,地租金承包費就得支出.1千元。生產費支出8OO元,種地的收入也就是2oo元左右。種200畝年收入4萬,投入得30多萬資金不如出去打工,二是地主收入也就承包費加國家糧補。國外進口稂價便宜,他們沒有承包費吧?。國內糧價不算承包費稻穀價也就在七八毛錢吧?米價也就在/元左右吧?比進口不貴吧現在人們消費不在糧食上,/元錢吃米,/O元喝水,/oo元睡覺。吃飯不重要了。農民收入受影響。一


將軍69055570


農民種地收益不高,怎樣才能提高農民收益呢?有哪些途徑呢?近幾年,由於農業生產資料的上漲,農副產品價格的低劣,農民確實種地收益不高,有些農民把土地轉讓給別人,出外打工,放棄了土地種植。

在農村有經濟頭腦的人,他們沒有放棄種植,通過觀察,學習,和探索,發展農業大棚種植,有的搞大棚西瓜種植,有的搞大棚甜瓜種植,有的搞大棚疏菜種植,在農村形成了一片百花齊放的大棚天地。

我們村有好多的大棚,放眼看去好象一片白的世界,我外甥作務大棚西瓜,每年經營面積20畝,在風調雨順不受自然災害影響的情況下純收入不低入10萬元。從他原來的貧窮如洗,逐步的走向了致富道路,在家蓋起了平房,買回小麥收割機,買回了小汽車,還正準備在縣城給兒子買商品房。

近年來,我們這裡的農民確實通過大棚種植走向了致富路。


志同道合179276449


只要一種地基本就沒有其他多餘時間幹其他的了,除非機械化,像我們哪裡,還在用牛耕地,更本騰不出來時間幹其他的。地少的也就是出去給人家打點零工貼布家用。比如搬石頭,砌牆。一分汗水一分收貨把,不然現在大多數人都出去打工也不種地,種地更本賺不到錢,只能解決溫飽,打工賺的錢比兄弟輕鬆多咯


Stp呼吸


除了投機取巧,可以這樣說就單戶農民以種地為業發財,那就是一個“夢”!


衛興潤


對於這個問題深入分析就會覺得:是想用基本固定面積的土地多掙錢的意思。若是這樣,那就走出去多瞭解別處是如何幹的,覺得適合自己的土地條件,就大膽試!


魯中居士


我就知糧價現在是回到了二十年前了!


遼闊天空27


只有國家的政策.能讓農民收益提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