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乍起,各大景區“漢服飄飄”:漢服市場廣闊已成商機?

淺草青青、桃紅柳綠、漢服飄飄……現在正值踏青賞花的好時節,不少市民驚奇地發現,越來越多身穿漢服、衣袂飄搖的姑娘或少年,行走在南京的一些知名旅遊景點。她們身著古典端莊的漢服,手持做工精美的竹扇,活像畫裡的才子佳人。

羅衣何飄飄,輕裾隨風還

《金證券》記者看見聶慶源的時候,她正與幾個好夥伴,站在老門東風景區裡的石亭裡談笑風生。她們身著的漢服或紅、或藍、或粉,裙襬飄逸,站在鶯飛草長的春天裡,好像穿越到了古代一般。

聶慶源告訴記者,她們都是南京姑娘,都是90後,真正接觸漢服是受一位上海朋友的影響。這位朋友經營一家漢服店,日常也會穿著漢服穿街走巷。通過持續的交流,聶慶源感覺打開了一個新世界。原來漢服指的是漢民族的服裝,無論是漢代的服裝還是唐代的服裝,都統稱為漢服。從廣義上講,大家把中國古代的服裝統稱為華服,包括各個歷史時期的服裝。

聶慶源開始瞭解,每一種華服的形成都有原因,時代、地域造就不同的形制,“漢服最主要的特色是交領右衽、袖寬且長、以繩帶繫結取代扣子,穿著漢服讓人覺得端莊穩重,現在年輕人大多喜愛唐服和明朝的服裝。”

慢慢地,聶慶源和幾個閨蜜組成了漢服圈子,姑娘們各自在網上買了心儀的漢服,加上配飾等,整個開銷大概在兩三百元左右。去年春天,她們身著漢服,攜手遊遍了雞鳴寺、南京博物院、老門東、夫子廟、白鷺洲公園等南京知名景區。一路上她們引來了眾多目光,“回頭率很高,有人偷偷看我們,還偷偷拍我們。剛開始會有些不自在,時間久了,大家都很坦然了。”

聶慶源說,現在入漢服的“坑”還比較短,但已經深深體驗到漢服之美、傳統文化之韻。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兩年前,我就堅定認為‘漢服風’會在南京刮起來,但沒想到這麼快!”姚沛對《金證券》記者說。考慮到旅遊市場將從單純的買紀念品,轉變成體驗式服務,而漢服與老門東的建築特色相當契合,2017年9月1日,姚沛在老門東開了家漢服寫真、租賃店。

店能開起來,要仰仗一幫“同袍”(漢服愛好者的互稱)。當時,他參加了一個名叫“錦承漢韻”的漢服社團,這個社團有大幾百號人,姑娘們居多,但也有兩三成是小夥子,並且不少是理科男。團員大多是南京人,活動範圍也在南京,大家時不時會在傳統節日比如花朝節(紀念百花的生日,一般於農歷二月初二、二月十二或二月十五、二月二十五舉行)等集體出遊。

姚沛戲稱,他們就在玄武湖、夫子廟、老門東等景區“招搖過市”,陣仗最大的一次,同時出行者達到上百人。拍照打卡只是表象,社團成員熱衷於漢服出街,更大程度來自於對中華文化的認同,而漢服具有含蓄綿柔的美學價值。那段時間裡,姑娘小夥子們一心想把漢服普及起來,他們除了組織“十二花神”等評選活動,還製作科普小冊子,積極進行漢服宣講。

與此同時,姚沛意識到漢服或許也能成為一個商機。這家漢服租賃店開張時,不少“同袍”將自己珍藏的漢服拿出來,短時間內店裡就彙集了上百件,不少配飾也是漢服愛好者親手製作出來的。但2017年姚沛這家店的生意卻相當慘淡,即便是人流量最大的週末,單天租賃量也只有5-6單。

衣禮偕行,猶在金陵路

真正讓姚沛感覺到“風起來”,是在去年下半年。那時,身邊穿漢服的人越來越多,以致大家走出來並不覺扎眼,路人也是習以為常,行注目禮的人越來越少。

姚沛分析,一方面在漢服愛好者的推動下,去年許多關注漢服的短視頻爆紅,一些古風類歌曲也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另一方面,一些推廣漢服的活動密集、隆重,且容易引起共鳴。比如,姚沛所接觸的南京高校漢服聯合會,今年3月中旬就開展了南京高校漢服花朝節活動暨十二花神禮選活動,參與者賦詩起舞、古風滿滿。往前看,今年春節幾百名南京漢服愛好者人聚集在南京博物院,送出新年祝福。

如今,姚沛店裡的生意有了明顯的起色,週末時單天租賃能衝到大幾十單。據瞭解,光顧店裡的客戶,一半是遊客,一半是南京本地人,很多都是閨蜜、情侶、家庭集體租賃。他特意提及,以前年輕客戶為主力,一般年齡在15-25歲之間,現在有些六七十多歲的老人也過來“嚐鮮”,甚至吸引了部分來自歐洲、東南亞國家的老外。很多人在老門東打卡拍照後,還會跑到雞鳴寺、玄武湖等其他景點。

從西安來的遊客告訴《金證券》記者,南京跟西安一樣擁有眾多悠久的古蹟,穿著漢服置身這座充滿古韻的城市一點都不違和。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7、8月份的時候,夫子廟周邊只有姚沛獨此一家的漢服店,如今已經冒出了5-6家,但姚沛一點都不擔心,認為市場相當廣闊。採訪中,他也對《金證券》記者坦言,穿著漢服不單單是形式上的熱衷,更在於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和踐行,因此推廣漢服要有正確的“姿勢”,只有仔細研究細節,才能傳遞出其中蘊含的文化內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