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推進木蘭溪入海口及媽祖城海岸帶生態修復保護打造藍色海灣莆田樣本

莆田市推進木蘭溪入海口及媽祖城海岸帶生態修復保護打造藍色海灣莆田樣本

□本報記者 許愛瓊

實施10項措施

我市計劃投資7.05億元,實施木蘭溪入海口及媽祖城海岸帶的生態修復和保護,突出實施海岸帶、濱海溼地和海島海域三類生態修復重點,實施10項保護措施,即紅樹林溼地修復、黑臉琵鷺棲息地保育修復、蘆葦草溼地修復、鹼蓬草溼地修復、淺灘溼地、沿海防風林、退養還灘復灘、清違清佔和岸線整治、海堤生態化改造及護岸加固、提高內灣納潮量。分兩年穩步推進。

晨曦的第一縷光芒,灑在莆田1.1萬平方公里海域的碧波萬頃中,熠熠生輝。放眼望去,綿延443公里的海岸線,宛如一把滿弦的弓,遒勁雄美。多彩木蘭溪,恰似箭已上弦,蓄勢待發。

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治理木蘭溪的重要理念,守護這片碧海藍天,激發新的發展活力,賦能城市美好生活,這是美麗莆田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持續發展的獨特優勢,更是向海而興的藍色夢想。

在海洋生態環境治理領域,我市走出更堅定的一步:近日,在財政部、自然資源部組織的藍色海灣整治項目競爭性評審中,我市從全國20個城市中脫穎而出,計劃投資7.05億元,實施木蘭溪入海口及媽祖城海岸帶的生態修復和保護,著力打造藍色海灣的莆田樣本。

生態之途 頂層設計全力護航

市委書記林寶金指出,我們始終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生態優先、系統治理的路子,從水安全、水生態、水環境、水文化、水治理、水經濟六大體系,統籌推進木蘭溪治理。

久久為功,馳而不息。作為媽祖的故鄉,我市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治理木蘭溪的重要理念,牢記習近平總書記保護好湄洲島的囑託。20年來,歷屆市委市政府一任接著一任幹,以高瞻遠矚的戰略性眼光,不斷深化治理工程,守護海洋湛藍底色。

開啟木蘭溪全流域系統治理,形成面積65平方公里的“城市綠心”,榮獲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乘著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春風,我市制定出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治理木蘭溪的重要理念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美麗莆田的行動方案》,重點實施“六大體系、十八項工程”,今年1月9日市人代會通過相關決議,明確新時期木蘭溪全流域系統治理工作路線圖、施工圖。

與此同時,2013年10月,市委、市政府出臺意見,提出“舉全市之力”支持湄洲島加快發展的6條具體措施。2016年,市委市政府出臺《建設美麗莆田行動綱要》,將媽祖文化與湄洲島建設納入全市發展佈局的重要內容。“我市積極推進《湄洲島國家旅遊度假區保護條例》生態保護立法工作,目前即將通過三審,有望年內頒佈。”湄洲島國家旅遊度假區管委會副主任林宗儲說。

近年來,湄洲島不遺餘力,努力把湄洲島建設成為世界媽祖文化中心核心區和朝聖島、旅遊島、生態島,打造成美麗中國示範區的對外窗口。與湄洲島隔海相望的媽祖城,乘勢發展正當時。

藍色海灣整治,被提上重要議程。我市全力做好各項工作,在接到項目申報通知後,相關部門反應速度、刻苦攻關,短時間內形成強大的合力,組織精幹技術力量,完成全面細緻的設計方案和彙報材料。4月13日,我市的藍色海灣整治項目一舉通過評審,將獲得中央財政補助。

以海興市,人海和諧。我市對標項目要求,將以木蘭溪河口溼地、媽祖城海域的生態治理和保護為抓手,建設美麗海灣,更好發揮木蘭溪樣本示範作用和媽祖文化這一凝聚兩岸同胞文化紐帶作用。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成立藍色海灣整治行動領導小組,由市長擔任組長,下設辦公室和5個小組推進各項工作。在編制治理方案時,選擇具有豐富的當地涉海、生態修復工程經驗的設計單位,並與高校、科研單位聯合開展研究,紮實推進。

生態之美 碧海淨灘剛柔並濟

翻開莆田地圖,三灣環繞,漫長海岸線上綴滿各種風光,猶如珍珠撒落,散發著無限生機和魅力。

暮春的早晨,漫步黃石鎮東甲海邊,畫布般的海天一色瀰漫眼簾。晨光罩在灘塗勞作的鄉民身上,也傾瀉在6.42公里長的鎮海堤上,這是聞名遐邇的“東甲晨光”。遠遠望去,鎮海堤宛若一條長龍盤踞海邊,守望著木蘭溪入海口的壯美與滄桑,捍衛著南洋平原20多萬畝良田以及30多萬人口的生命財產安全。鎮海堤文物保護管理中心主任朱桂通告訴記者,堤旁綿延著不淡不鹹的灘塗,是紅鱘、海蟶等眾多海鮮的重要產區。

來到興化灣畔三江口鎮鰲山村,站在涵江沿海最高點雁陣山,不遠處網紅路“港前路”風光旖旎。這裡位於木蘭溪入海口,海溪相觸,水天一色。岸線如弓,蘭溪似箭,入海口正處在箭與弓的支撐點上,也是瀕危珍稀鳥類的港灣。黑臉琵鷺是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素有“海上大熊貓”美譽。入海口良好的生態環境,提供了安靜、安全的“育嬰堂”,以及維持生存的“公共食堂”,為它們營造舒適的覓食、棲息地。

相比壯闊的興化灣,湄洲島多了一份柔美。島上的湖石淉生態公園,移步皆景,空氣清新。2016年,當地啟動湖石淉及周邊生態水系綜合整治,總投資5.8億元,一期工程於去年9月完工。如今漫步島上,既能欣賞到搖曳多姿的木棉、刺桐等景觀樹,也能看到適宜鹽鹼地生長的海濱旋花、苦檻藍以及耐旱耐瘠的木麻黃、相思樹等樹種。在西海岸灘塗,秋茄等紅樹林形成蔚為壯觀的500多畝灘塗防護林,極大地改善了海岸生態環境。

一系列不懈的努力,推動我市水生態文明建設收穫頗豐。2014年,木蘭溪成為福建省“萬里生態安全水系”建設樣板;2017年,木蘭溪獲評全國十大“最美家鄉河”;2018年,我市通過全國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城市驗收。近期一組數據顯示,木蘭溪幹流6個國省控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到83.3%,9條主要匯水支流水質優良比例達55.6%,同比上升22.2個百分點,劣Ⅴ類水質斷面全部消除。

生態之夢 科學謀劃穩步推進

築夢海洋生態,呵護藍色海灣,是建設美麗莆田的大舞臺,也是高質量發展的著力點。

藍色海灣整治項目,源於高起點定位。在規劃中,興化灣和湄洲灣海洋生態環境將得到有效改善,有效維護自然保護區和海洋功能區功能,實現“水清、岸綠、灘淨、灣美、島麗”,鞏固“生態文明的木蘭溪樣本”,打造媽祖城與湄洲島世界一流的海島休閒度假旅遊目的地。

根據高標準規劃,將在木蘭溪入海口和媽祖城兩個區域,突出實施海岸帶、濱海溼地和海島海域三類生態修復重點,實施10項保護措施,即紅樹林溼地修復、黑臉琵鷺棲息地保育修復、蘆葦草溼地修復、鹼蓬草溼地修復、淺灘溼地、沿海防風林、退養還灘復灘、清違清佔和岸線整治、海堤生態化改造及護岸加固、提高內灣納潮量。

“為保障高質量實施,計劃分兩年穩步推進。”參與藍色海灣整治項目評審的市自然資源局有關負責人介紹,今年度投資3.1億元,主要實施5.2公里自然岸線的整治修復,種植40公頃紅樹林、保育修復36公頃黑臉琵鷺棲息地、退養還灘437公頃;2020年將投資4億元,全部完成整治項目。

放飛藍色夢想,創新引領開拓。我市創新理念,將堅持生態優先因地制宜、統籌兼顧、系統修復,充分考慮興化灣、湄洲灣自然資源現狀、生態稟賦、水文動力等自然條件,統籌兼顧海洋生態系統與河流生態系統,構建區域海洋生態安全格局。同時創新技術路徑,研究興化灣、湄洲灣區域內野生動植物、水體、生態系統演替,從興化灣大面積開闊水域入手,構建和長效維護濱海健康的水生態環境,改善木蘭溪入海口人居環境。

眼下,我市正加快編制《木蘭溪流域系統治理總體規劃》。計劃投資30億元對以65平方公里綠心為重點的溼地以及木蘭溪河口興化灣海岸帶進行生態修復和提升,著重打造生態綠心,綜合實施清淤清障、水系連通、截汙收汙、生態引水、海岸加固和修復等,留住鄉愁野趣,保護水文化和歷史水工程水環境。同時,串聯木蘭溪沿線的水系、溼地、荔枝林、海岸等生態敏感區,彰顯“壺山蘭水、荔林水鄉”,發展新業態、新產業、新模式,建設極具荔林水鄉特色的水生態文明示範區。

三灣潮湧,駐足灣畔,海岸帶生態修復工程輪廓清晰,優美的生態海岸線正不斷延伸。從科學謀劃、著眼長遠,再到創新機制、統籌推進,港城莆田的“耕海之道”正不斷髮酵、釋放活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