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貨】小米打造爆款的5大邏輯

導讀:小米最強的就是「爆品」,研發與生產一款足以在市場上發揮影響力的產品,是支撐小米走到今日成績的終極原因。對任何一個企業而言,從0 到1 是最難的過程,好的產品就是那個1,行銷、品牌、通路都是0,沒有1,後面多少個0 都沒用。但要如何生產,小米內部整理了5 條小米推出爆品的重要邏輯,若其他企業能學得十足十,才有機會複製另一個小米。

打造爆款邏輯1:滿足80% 消費者80% 的需求

小米剛開始就選擇做「大市場」,主因來自於中國市場的整體消費升級,消費者在經濟景況變好的前提下,逐步提升原先的生活條件。

「什麼是大市場?」小米的原則是,聚焦於大部分人的剛性需求。過去有人問,「產品市調查出了幾百個用戶痛點,我該怎麼選擇?」「很簡單,用80%消費者80%的需求去篩選,留下少數的那幾個就是我們要的。」

例如智能手環,有人要他能計時、鬧鐘功能、可講電話、可傳訊息甚至放音樂,但當小米運用了「80% – 80%」原則時,只篩出「計步」「測睡眠」與「記鬧鐘」三種功能。篩檢功能,不僅精簡成本,也讓產品用途變得更簡單,消費者使用門檻變低,同時又能滿足大眾市場的剛性需求。這正好說明了,小米在尋找產品領域時對準了「高頻汰換、剛需、海量」的標準,「剛需」、「海量」可以一次找到最大量的使用者市場,但再加上「高頻汰換」,才能讓消費者一再回顧、消費。

手機雖然符合「剛需」「海量」,但卻不是「高頻汰換」產品,這會降低消費者回購的機率,讓品牌減少再次獲利的機會,也很有可能在消費者意圖回購時又被其他競品吸引,增添品牌重新獲取顧客的障礙。

打造爆款邏輯2:解決產業級或社會級痛點

正因為只講求滿足「80% – 80%」原則,這正意味著小米必須直接進入大眾、紅海市場,所以所有產品都必須面對市場上最強大的競爭者,正如掃地機器人、電子鍋、智能手環、空氣清淨機等產品,都各有歐美國際品牌強佔市場,小米得從中殺出重圍。

舉例而言,當時小米要做貝醫生的巴式牙刷,主要看中中國大陸一年會消耗30 億隻牙刷,符合小米「高頻汰換、剛需、海量」的產品標準。小貝醫生CEO章駿將全世界所有的牙刷買回家,每天體驗,最後得到「這個行業的水平怎麼這麼低?」的結論。市面上的牙刷都無法解決「把牙齒刷乾淨」的需求,他們從頭開始研究,「刷牙應該刷哪裡」「該設計什麼樣的刷頭」「用什麼材質做刷毛」,最後生產出貝醫生的巴式牙刷,2016 年開放眾籌,4 天銷售量破20 萬支、銷售金額達200 萬人民幣。

打造爆款邏輯3:大眾產品高質化、小眾產品大眾化


在「80% – 80%」讓生產者能聚焦大眾市場的「需求」,但下一步可以想的是,什麼產品會受到大眾市場的「歡迎」。小米認為是「大眾產品高質化、小眾產品大眾化」。前者把一般的產品提升質量、後者是把過去的高價產品,用較低的成本製造出來,變成大眾都能享受的產品。

以掃地機器人來說,在小米進入該市場前,多數品牌的產品價格都破萬元新臺幣,但每個產品都有極差的用戶體驗評價,包括噪音、被電線纏繞、掃得不夠乾淨等等。

小米進入市場後,只生產「掃得乾淨」的機器人,自2016年該產品上線至2018 年2 月,官方發佈銷量已超越100 萬臺。

【乾貨】小米打造爆款的5大邏輯


打造爆款邏輯4:誠實定價


「定價」是小米令人最為好奇的環節,「為什麼可以賣得這麼便宜?」「這麼便宜產品會不會有問題?」市面上產品的定倍率(商品售價/成本)都為了追求毛利而高得不可思議,而小米回頭尋求「成本定價」,意即在符合實際出廠成本要求的基礎上,只賺取預期營利的利潤,

放棄暴利心態,再利用小米高效率的生產模式,追求降低成本至極致,壓低售價。

舉例而言,小米第一款生態鏈爆品是移動電源,當年賣掉一個,就要賠8 元人民幣,但隨著產品銷量愈來愈大,小米與供應商談判的議價權力也愈來愈高,當他們成為最大采購商時,就可以拿到最好的供應商價格,獲得微薄利潤。一般消費者有一個誤解,即「零組件的供應商牌子愈大,其價格愈高」,但其實不一定,因為一流的供應商也追求高利潤,代表他們能讓利的空間也不小。小米看準了這點,用穩定、大量的訂單向供應商談價時,對方多半願意採讓利,讓整體利潤最大化,與小米達成長期合作的默契。

小米掌握自己銷售通路,省去更多上架、行銷成本,他們以「直銷」模式銷售產品,讓產品可以以接近成本的價格上架銷售,並且達成雷軍公開對外的承諾,「小米每年的硬體設備產品的稅後淨利不得超過5%,如超過,我們將把超過5%的部分用合理的方式返還給小米用戶。」

打造爆款邏輯5:跳出產品看產品

小米生態鏈企業在生產產品時,都會考慮「是否能將產品優化到可以產生壟斷性地位的程度?」「是否能透過解決產業痛點,而達到產業制高點?」等問題,讓產品不只能夠拿下市場分額,更可以建立與其他品牌的差異性。

其次,產品的可延展性強不強?能否生產更多衍生商品?例如小米的移動電源有許多周邊,包括保護套、LED燈、小電扇等等,這些產品不難生產,但可能會勾起消費者「順手」一買的購物慾,他們將這些「順手」稱之為「小費模式」,而這些小費商品,在他們每個月賣出幾百萬個移動電源之餘,也可能賣出幾十萬個,帶來幾百萬的利潤。

再其次,小米做的是「生態鏈」產品,手機是他們的第一項產品,透過手機聚集用戶,再向這些用戶提供更多產品、更多服務、更多周邊,形成正向循環。而這個模式與Apple 生產iPhone 有異曲同工之妙。過去很多人都說小米很會行銷、總是製造聲量,但細看小米的生產模式才會知道,他們最會的,是生產一款「自帶流量的爆品」,因為「用最好的用料、最好的場景,給顧客最好的體驗,」最終成就小米今日的成績。(來源:爆款戰略 編選:網經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