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屬於自己的“場”,才能更好的自己集中注意力?

點擊關注“魚堂主愛思考”每天帶你一起思維成長。

找到屬於自己的“場”,才能更好的自己集中注意力?

我是魚堂主:用思考碰撞現實,知水深,看魚大。

以前說自己可以一心用,感覺特別厲害。

有一個朋友,在我眼裡就是這樣的大牛人。他可以變聽書,邊記錄,一邊聊天,還能翻翻網頁。

看起來時間利用的很好,也做了很多事。可以同時處理幾件不同的事,看他每天做那麼多事,任務列表眼花繚亂。

覺得這才是牛人,做事多了以後才明白,這樣的能力除了吹牛有用,其他沒有什麼實際價值。

細看做到的很多事,都是不怎麼消耗精力,非常淺的任務。一般能同時被做的事,都是重複性高,消耗少的事。

真正需要調動認知才能完成的,是需要很高的注意力才能做到。

Q1,時間不能幫你獲取精力,只能省著用

時間是不能被管理的,不知道這個常識什麼時候被人理解。

每天計劃幾點幾點起床,幾點上班。去公司之後,需要做什麼事。仔細看這些時間管理,真正管理的是自己去做什麼。

能管的只是自己,時間只是一個刻度。

現在的時間管理,在某個時間刻度做一個安排。說不好是自己掌握時間,還是時間表在控制你。

無論你用來做什麼時間都在流逝,基本上是不受控制的。

我們真正能控制的是精力,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合理的使用精力,才真正的幫你提高效能。

一個人忙了一天了,在去做一個很費精力的事。往往做不好,很多人時間安排的很好。但是精力損耗嚴重,不會合理釋放自己能量。

郭德綱說:“自己在臺下是一個很安靜的人,在臺上才釋放出來。”

我們也是一樣的,玩遊戲看電影很嗨!一般看完都很累,這個時候在去做其他事,效率自然也提高不起來。

平時工作也是這個道理,有些補損耗太多精力的事。可以安排在中午,或者下班前。

在不重要的事上,消耗了太多精力,很難在重要事上做出成果。

找到屬於自己的“場”,才能更好的自己集中注意力?

Q2,有難度,需要專注的工作,才能讓你獲得競爭力

每天收快遞,打印資料,通知會議,聊天發呆,看電子郵件,這樣重複而簡單的工作。

永遠不能展示出能力,有點難度需要一定時間和精力才能完成的,才是你的競爭力。

在自己的職業生涯裡,除了開始一段時間可以跑跑腿。在後面一定要找到讓自己立柱腳跟的事,如果已經做有挑戰的事,就更不能浪費自己的精力了。

每當把注意力,從一個目標轉移到另一個目標然後在回來時,都是需要付出代價。

這個轉換過程,在心理學上叫“注意力殘留”。

我們都有過一個感受,就是自己集中精力做一件事的時候。突然被人叫起來幫忙,自己回去只後需要好幾分鐘,才能恢復之前的狀態。

當你看完一個新聞、信息,然後回到工作狀態也會降低自己的注意力。

而同時做幾件事,就是頻繁的出現“注意力殘留”。在這樣的情況,很難相信可以好好的完成一個工作。

大腦從開始運轉,到調度成適合的工作狀態,也是需要時間的。

從我做下開始有思路寫出來,這個時間就是腦啟動過程。

找到屬於自己的“場”,才能更好的自己集中注意力?

Q3,主動嘗試,找到自己深度工作的習慣

現在的工作狀態,都是長期工作習慣養成的。

習慣不能說等改好了,在變成習慣,只能在日常中就嘗試使用。

比如:我平時工作都是,計劃做什麼就去做什麼?

主動嘗試的深度工作,就是給自己主動安排深度工作時間和事情。

我計劃下午3點開始好好寫作,在這個期間,把手機靜音。在辦公桌寫一個牌子“請勿打擾”等等。

習慣就是在使用中養成的,誰都不知道自己什麼情況下,最容易進入狀態。只能不斷的嘗試, 在工作中招感覺。

深度工作也可以用一個概念輔助叫“場”,場就是你去一個什麼場合,就不自覺的做什麼事。

比如去書店看書,廚房做飯,公園活動,客廳娛樂。這些都是根據日常行為,慢慢養成的習慣。

你一旦進入這個環境場合,就想去做這些事。

書店的氣場有其他人在看書會影響,自己也會跟著看書。

我們為了深度工作也可以建立自己的場,在辦公桌就只做工作有關的事。如果想玩手機就讓自己離開辦公桌。

我家裡的電腦桌,只能用來寫文章看書。做其他事都逼自己離開,這樣我只要到電腦旁想到的行為就是寫作。

這樣時間久了,屬於你的深度工作的場就搭建起來了。

習慣性認真,就是深度工作的表現。

找到屬於自己的“場”,才能更好的自己集中注意力?

Q4,擁抱無聊,如何更好的讓自己集中注意力?

注意力無法集中,就是不能忍受無聊時光。

閒下來第一件事,就是拿出手機刷刷。其實沒什麼要看的,就是想拿出來看看。

因為無聊做的事太多了,不能適應自己的無聊狀態。結果總是拿出手機,讓自己在厭倦無聊和手機刺激之間越看越煩。

看書不能集中注意力,就是因為不能忍受無聊,這也是為什麼人不時就拿出手機看的原因。

想集中注意力,首先就是排除大腦的念頭。

如果不能忍受無聊時間,只能不斷的被刺激出各種念頭。在這麼想法中,讓自己集中注意力太難了。

我平時思考的過程,就是先放空自己。儘量讓大腦的念頭開始變少,然後在找到自己需要思考的部分。

集中注意力的過程,就是把思路聚焦到一起。

想深思熟慮的前提就是,接受自己無聊的狀態。思考和人的情緒一樣,都需要一個過程。

從開始到念頭產生,找到重點思路,最後串聯到一起。

找到屬於自己的“場”,才能更好的自己集中注意力?

Q5,減少淺薄工作,為深度工作留空間

多少人經常陷入“淺薄工作”中,明明忙了一天,結果一看沒有幾件有價值的成果。

看看那些屬於“淺薄工作”,不需要多少注意力就可以完成。

比如:回覆不重要的信息,閒聊,中午吃什麼,看電子郵件等等,如果每天在各種小事上忙碌,那你永遠都抽不出時間去做真正有意義的事。

減少不必要的“淺薄工作”,不是不做是調整精力去做。

精力好的時候,進入深度工作。精力被損耗了,可以做一些不用太多思考的事。

深度工作就是保證自己在需要的時候,可以保持高能量的輸出。

有些人睡了一天,精神頭正好的時候。躺在沙發上看電影,真正工作時連25分鐘都堅持不了。

那些高手都是在關鍵時刻坐得住、跟得上、能出力,還不怕被人干擾。別人拖拖拉拉一天沒完成,你得坐那裡不吃不喝3小時完成。

同樣也要知道,大招不可能連續使用。大腦不能一直處於High,在創造性工作和消耗能量的工作時,需要你長期的沉默和短期的爆發。

寫作就是這個過程, 我早上開始想一個題材。中間看書看文章聽內容,一直保持沉默吸收。

最後做下來,才開始爆發一口氣寫完。

想長期有一個好的輸出,而且是高質量輸出。更加要合理使用自己的精力,不是什麼事都浪費你的精力。

學會深度工作,有高質量人生。

使用混合策略,才能長期堅持。

我是魚堂主:用思考碰撞現實,知水深,看魚大。


【魚堂主愛思考】系頭條號簽約作者,用思想肉身碰撞現實的魚大大,每天帶你深度思考者,專注思維分析,自我發展方法論。

關於思考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