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效應,是有錢人越有錢的意思嗎?

有錢人越來越有錢,這一個現象一般被稱為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實際上是源自於聖經中的馬太福音,第25章29節:因為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對於現實來說,導致有錢人越來越有錢的原因就是規模效應。

第一,很多發財的機會,我們資產達不到一定程度是得不到的。

比如過去幾十年,很多人看到了房子的升值機會。但是,連首付都湊不起的人,又怎麼夠買房子投資呢?

再比如科創板的門檻是50萬元。要想申請科創板交易,必須在開通權限前20個交易日,證券賬戶及資金賬戶內的金融資產日均不低於50萬元。

國家規定私募理財產品只面向合格投資者發放,許多私募理財產品收益率高達7~8%。但是私人合格投資者必須有二年以上投資經驗,家庭金融淨資產不低於300萬元,或者家庭金融資產不低於500萬元,亦或者三年內家庭年收入不低於40萬元。

馬太效應,是有錢人越有錢的意思嗎?

第二,有錢人承受風險的能力更大。

不過要記住,收益越高風險越大。很多投資,雖然收益高,但是也有可能虧損本金。

虧損相同的比例,有錢人受到的影響會更小。一個人擁有5萬元積蓄,另一個能擁有500萬元,同樣虧損50%的情況下,擁有5萬元的窮人可能會影響各種生活保障。而擁有500萬資金的有錢人,在保障各種生活是無憂的,而且還有更多的積蓄,尋找更好的發財機會。

我們收入越高,恩格爾係數就會越低,用於獲取其他收入的方式就會越豐富。

對於王健林來說,一個億隻是小目標;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講,一個億一輩子都掙不到。

哲學中常常提到,量變產生質變,只有量的積累上去了,產生質變以後我們的生活方式就會出現重大的轉變。

所以,當我們資產積累達到一定程度,自然而然就會有更多的機會顯現了。

可是,很多人不想積累想抄捷徑,這就屬於創業奮鬥了。奮鬥的路是無比艱辛的,每一個成功者的背後都有無數失敗者的影子。可要做好心理準備了。

馬太效應,是有錢人越有錢的意思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