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調查了200萬名大學生,發現真實的95後00後居然是這樣的!

我们调查了200万名大学生,发现真实的95后00后居然是这样的!

如果一個95後對你說出cdx,你覺得他在說什麼?“吃東西?” No。“充電線?” No。“陳獨秀肯定對了吧?”還是No。正確答案是——“處對象”。

除了這種“火星文”,他們還喜歡用這樣的表達,“今天不開心也沒關係,反正明天也不會好過”“別灰心,人生就是這樣起起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

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而成長起來的95後、00後,無論在觀念還是個人追求上,似乎都獨樹一幟。他們“燃喪”,他們佛系,他們為愛豆(idol)瘋狂打call,他們一言不合就去看世界……然而,在外界定義的這些標籤下,真實的他們究竟是怎樣的?

今天是五四青年節,在這個年輕人專屬的節日裡,我們請中歐EMBA2005級校友、刺蝟教育創始人&CEO李亞平來和我們一起“讀懂青年一代”。

我们调查了200万名大学生,发现真实的95后00后居然是这样的!

李亞平

中歐EMBA 2005

刺蝟教育CEO

與很多企業家朋友們相比,我的角色應該是離年輕人比較近的,因為刺蝟CIWEI主要服務的是大學生群體,也就是大家常說的95後和剛進入大學的00後。

刺蝟CIWEI創立於2015年,包括刺蝟實習、刺蝟體驗、刺蝟大學三個業務板塊。之所以叫“刺蝟”,是希望年輕人保持內心的柔軟善良,又不要丟失青春特有的鋒芒。 CIWEI 代表 curious、independent、warm-blooded、explored 和 international,是我們對年輕一代的期許和祝福。

我们调查了200万名大学生,发现真实的95后00后居然是这样的!

如今,95後的年輕人就活躍在我們身旁,他們或者是我們的子女,或者是職場中年輕的同事,他們看似離我們很近,但又總讓人感覺捉摸不透。有時,我們聽到了他們說的每一個字,但聽不懂那些話的意思,有時,我們理解不了他們的舉動,彷彿這些年輕人來自一個不同的世界。

網絡上對他們的報道往往比較片面,有時甚至會引發擔憂,但從刺蝟CIWEI的調查數據來看,真實情況比我們看到的更加樂觀。刺蝟教育每年服務幾百萬大學生,我們的調查結果顯示,95後和00後在看似叛逆不羈的外表下其實非常理智、注重個人成長,並且極具社會責任感。

成長環境

孤單、與網絡為伴

我們70後小時候大多是散養,掏雞窩、爬牆、堆泥巴的經歷很多人都曾有過,如今社會環境發生了鉅變,孩子們都在上培訓班、玩QQ、看動漫中度過童年。由於沒有兄弟姐妹,父輩又忙於打拼事業,他們內心會有一種孤獨感,用他們自己的話來說叫做“淡淡的憂傷”。

我们调查了200万名大学生,发现真实的95后00后居然是这样的!

智能手機和微信等社交軟件的出現,顛覆了年輕人的生活方式,也因此帶來了一些問題。你也許會感覺到,如今初入職場的大學生專業知識好像懂得不夠多,這是因為他們在大學裡很多時間都用來“吃雞”了。80%的男生會經常玩遊戲,有的課堂上甚至50%以上的人都在玩手機。但也因為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的普及,他們的眼界變得越來越寬,有創意的想法也越來越多。

另一方面,不少人曾擔心95後和00後對網絡過度依賴和沉迷,但我們的調查顯示,真實情況並非如此。刺蝟CIWEI自己的一手調查資料顯示,在被問及新興社交軟件的使用程度時,將近60%的同學表示會正常使用,不會沉迷其中,甚至4%的同學表示幾乎不用,只有11%的同學在離開手機時會感到焦慮。

獨特的應援文化

這一代還有一個非常明顯的亞文化,就是應援文化,這一文化起源於日本。同學們會自發組成明星的粉絲後援團,去為偶像接機和打氣,還為他們製作精美的工作餐,甚至包裝上都精心貼上偶像的卡通頭像。很多70後父母曾對我感嘆,孩子對自己都沒這麼盡心過。

我们调查了200万名大学生,发现真实的95后00后居然是这样的!

但是人們往往忽略了去思考,為什麼會形成這種文化。其實這是因為他們很多人在孤單中長大,因此渴望有一個認同自己、愛護自己的組織。另一方面,雖然我們看到他們好像在瘋狂追星,但實際上有80%的同學是非常理智的,他們或者對不同的藝人都持欣賞態度,或者完全不追星,真正熱衷於追隨偶像一舉一動的同學只有20%,這部分是被媒體放大化了。

觀念轉變

責任感強、更加包容

由於沒有兄弟姐妹,95後從小獨享父母長輩的愛,常被外界誤認為是“冷漠青年”,但事實上,他們是非常有愛的一個群體。

我們曾經組織過一次全國範圍的淨灘活動(海灘垃圾清理),參與活動的20000多人中,70%是大學生。他們這種積極參與公益事業的意願在我們的調查中也體現出來。68.7%的同學在受訪時表示,願意“幫助需要幫助的人”,並且可以為此付出時間和努力。

我们调查了200万名大学生,发现真实的95后00后居然是这样的!

由於資訊變得發達,年輕人在成長過程中瞭解到的東西越來越多,他們看到自然環境的變化,看到貧困人群的生存狀況,還看到了諸多其他的社會問題,因此想要把世界變得更好。62.6%的年輕人認為,自己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並不是大家口中的“弱雞”。

我們還做了一些好玩的調查,發現95後和00後更加遵從內心,也更加包容。超過70%的受訪者認為,會遵從內心的第一感知來做出選擇,“我喜歡”是他們判定事情的重要標準。

我们调查了200万名大学生,发现真实的95后00后居然是这样的!

在擇偶方面,他們始於顏值,敬於才華,終於人品,尤其注重三觀。72%的人在選擇未來伴侶時最看重“三觀相符”。大概五年前,我們還聽到“寧肯坐在寶馬裡哭,也不坐在自行車上笑”,如今的年輕人則更看重靈魂的默契,這多少讓人感到欣慰。

對待工作

追求成長勝過金錢

我們的數據還顯示,大學生對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最在意的並不是高薪和福利,他們更看重職業的挑戰和發展,穩定的鐵飯碗不再是95後的追求。

我们调查了200万名大学生,发现真实的95后00后居然是这样的!

在問及第一份工作最看重什麼時,40%的同學選擇了大公司、大平臺,35%的同學選擇了挑戰性強、成長快的公司。這裡比較有意思的是,在40%的群體裡面,男生數量多於女生,而在35%的群體裡,女生數量多於男生,現在大家應該能瞭解為什麼工作中“女漢子”越來越多了。

與此同時,在擇業最關心的因素中,排在前三的依次是個人未來發展、領導和團隊的水平、行業前景,這是這些年來薪酬因素第一次跌出了前三名,排在第四位。對於創業公司來說,這是個比較好的信號,如果你的公司足夠有吸引力、足夠有趣,你依然有可能吸引到非常優秀的人才。

我们调查了200万名大学生,发现真实的95后00后居然是这样的!

在一些網絡報道中,職場95後經常被塑造成“一言不合就辭職”的形象,但在我們收集的數據中,遇到領導批評,79%的年輕人是比較理性的,即使心裡會吐槽,但還是會聽取領導的意見,積極調整自己心態。

在辭職理由中得票最高的是“被調去不感興趣的崗位或工作”,這點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因此,如果我們希望團隊蓬勃向上,一定要考慮給員工的任務是他感興趣的,或者想辦法激發他的興趣。

所以整體來看,95後雖然有個性,但是仍然比較理智,明白哪些公司能提供真正的舞臺,懂得什麼樣的工作更具有挑戰性,只是他們更注重個人興趣和相互成就。我們要重視的,就是如何走進他們的世界,用他們能夠理解的語言與其進行交流。

時代如潮汐

誰的青春不迷茫

時代就像潮汐一樣,每一代人都有自己喜歡和珍視的東西。60後、70後、80後的朋友們可以想一想,我們是不是也曾真心喜愛過披頭士,是不是也曾焦急地等待過翁美玲的海報,是不是也曾為周杰倫痴狂?如今95後和00後青春登場,我們是不是應該用更包容的眼光看待他們?當你試著去了解他們的喜好、學習他們的語言時,也許你會發現一個全新的世界。

那麼,怎樣才能更好地管理95後並與之和諧相處呢?我有幾點建議:

首先,永葆好奇。不論多大年紀,我們都要學會跳出自己的視線範圍,瞭解年輕人喜歡的東西,不要認為他們玩的東西很low或很淺薄,希望你也嘗試沉浸其中,體會另一種精彩。

我们调查了200万名大学生,发现真实的95后00后居然是这样的!

其次,學點審美。年輕一代是非常崇尚美的,打個比方,如果你和年輕人拍照,卻不會PS,你就會暗暗被鄙視。物質提升了,有了對美的追求,是時代的進步,當然我們也可以把自己欣賞的歷史之美、文化之美與他們分享。

第三,有趣很重要,換句話說,你身上的“斜槓”可以多一點。我一個在騰訊做HR的朋友告訴我,他每天都要去健身房,因為有腹肌的話比有高學歷更容易受到年輕人的欽佩,他們會覺得你很有意思、很cool。所以大家可以勇敢地嘗試一些年輕時沒有機會嘗試的東西,比如彈吉他、跑馬拉松,這樣你在年輕人眼中就很cool,你不斷追求自我,和他們就有了更多的對話空間,也可以發揮榜樣的力量。

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取得了不凡的成就,但是下一個四十年更加令人期待,很多企業家朋友也剛四十歲左右,我們可以和年輕人一起鑄就下一個輝煌。

我们调查了200万名大学生,发现真实的95后00后居然是这样的!

未來,我們除了思考如何更好地管理企業、賺取更多的利潤外,還可以一起做一件更偉大的事情,那就是培養身邊的95後和00後,擁抱他們、鼓勵他們,給他們更多機會成長。當我們把自己變成一顆顆堅石,為青年人鋪平道路,讓他們站在我們的肩膀上繼續前行,中國一定會迎來更加偉大的四十年。

本文根據李亞平校友在2019中歐之約華南歡聚會上的演講整理而成,已經本人確認。

除了喜歡“廢柴”,活在“二次元”,95後和我們還有啥不同?

我们调查了200万名大学生,发现真实的95后00后居然是这样的!

更多人氣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