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生物質能源產業發展的問題與分析

我國的電力市場以燃煤火電為主。火電燃煤技術全球領先,標煤折算的每千瓦時燃煤消耗已低於300克,而我國生物質發電行業每千瓦時消耗量在1200-1500克。“十二五”期間國家著力扶持生物質發電產業,一方面給予上網電價補貼,另一方面要求五大電力公司都要承擔一定比例的可再生能源發電,一夜間催生了生物質發電產業,全國生物質發電項目迅速上馬,但不久即現停滯,儘管國家有上網電價補貼亦不能實現盈利。

相較於發電市場技術的成熟和領先,燃煤供熱顯然落後許多。供熱用戶分民用、工業、商業三類,由於燃料特性,燃煤除對於民用供熱採用低溫長供比較適應外,對於工商業用戶頻繁的熱負荷變動無法快速跟進,因而造成燃料的大量浪費和相應汙染。生物質供熱主要定位在工商業用戶,正是發揮了生物質燃料特性,取長補短,通過自動控制,跟隨負荷變化按需供熱從而實現燃料量的大幅節省,實現了經濟效益;並取得在工商業領域接近燃煤的成本,達到國標天然氣的排放,從而獲得了市場競爭優勢,在沒有政府補貼的情況下,實現了產業化持續發展能力。雖然是在市場夾縫中艱難求生,但生物質供熱產業正顯示其越來越強大的市場生命力。

我國生物質能源產業發展的問題與分析


生物質供熱產業發展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006年產業萌生到2010年產業鏈構建初成。這一階段是行業的艱難摸索期,全國除了廣東以外都面臨市場上與燃煤競爭的格局(廣東因承辦亞運會率先禁煤),生物質供熱與燃煤相比無明顯經濟優勢,只有在用戶無法選擇燃煤時才有機會。

第二階段從2011年到2016年,這是行業野蠻生長階段。2011-2014年財政部制定了給予生產成型燃料企業140元補貼的政策,一下子讓社會上各類動機的企業湧入該行業,造成行業短期虛假繁榮,補貼停止後,一大批企業離開該行業。2014年新的環保排放標準實施,在已將燃煤鍋爐改造為生物質鍋爐的前提下,一些缺乏技術積累的運營企業和使用生物質供熱企業單純為了追求效益,白天燒生物質,晚上燃煤,在缺乏第三方檢測機構、行業標準和規範的情況下,燃料中摻混垃圾和染料情況時有發生,大大損害了行業聲譽。

第三階段,2017年年初,環保部發布高汙染燃料目錄徵求意見稿,生物質成型燃料赫然在列,行業面臨生死存亡。此事甚至引起國家領導的關注,後經行業協會、專家等與主管部門密切溝通,目錄發佈時將生物質成型燃料移除,環保部官員也在記者發佈會上強調在監管到位的前提下,要鼓勵發展生物質供熱。

2017年12月,國家發改委《關於推動生物質供熱發展的指導意見》發佈,對生物質供熱產業明確定性;同月,國家十部委《北方地區清潔供暖規劃2017-2021》發佈,提出規劃目標:煤改電供暖15億平米,煤改氣18億平米,煤改生物質21億平米。對生物質供熱明確定量,更是第一次把生物質供熱放在了排頭兵的位置。生物質供熱行業的標準也在陸續推出,上海、天津、吉林等地陸續頒佈了生物質成型燃料汙染物排放的地方標準。行業標準和監管標準的出臺,有力地保障了生物質供熱產業的健康發展,產業迎來了發展的大好機遇。

生物質液體燃料在交通動力領域,比較突出的是燃料乙醇的使用,東北、華北、華中等地均已實現封閉運行,10%的燃料乙醇與90%的普通汽油混合而成乙醇汽油,截至2016年總量約300萬噸。但目前添加的是一代乙醇,即玉米制成的乙醇,雖已實現無補貼市場化運行,但畢竟使用玉米為原料存在與人爭糧的問題,以秸稈為原料的二代乙醇產業化尚無具體時間表。其他以小桐子等為原料製成的燃料油規模較小,尚不具備市場化能力。因此,總體上交通動力市場,生物質目前尚處在小規模發展階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