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推薦一本你喜歡的書嗎?

愛因書坦


個人認為,隨著年齡的增長,社會經歷和閱歷的不同,喜歡的書還是有所不同的。

年青的時候看過黑格爾、尼采、叔本華等人一些哲學類的書,大多都是似懂非懂,所以沒什麼特別要推薦的。

後來因為喜歡寫作,看了一些文學類的書。印象比較深的有高爾泰的《尋找家園》、海明威的《老人與海》、張愛玲的作品等等。最近偶爾也看看《小窗幽記》,感覺裡面的內容都可以演化成現在的雞湯文。

個人覺得高爾泰的書值得讀。因為寫實,所以能讓我們真正瞭解和看清人性的本質。也讓我們看到了人類堅韌的一面。也許對我個人來說更有必要,因為我對人和事都比較樂觀,對人性醜惡的一面認識不足。

從《老人與海》裡我讀到了人類的智慧、勇敢、堅韌,讓我相信人類精神力量的強大。從老人的身上我們能學會如何面對生活中的種種逆境和困難,堅持與取捨,這確實是值得我們一讀再讀的好書。

因每個人的喜好不同,感觸不同,但願我的推薦能對你有所幫助。




木簡有聲


推薦一本霍達的《穆斯林的葬禮》,並附上當年我讀完這本書時寫下的讀後感!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r——讀霍達《穆斯林的葬禮》有感

整整一下午,我坐在窗前,就著窗外的天光,沉浸在《穆斯林的葬禮》中,直看得我心潮起伏,手腳冰涼,關節微疼,淚流滿面……\r我感謝作者霍達先生在這部文學作品中創造出讓我感動讓我落淚讓我震憾的愛的意境,父親的愛,兄長的愛,姑媽的愛,情人的愛……簡單的愛,複雜的愛,理不清的愛,剪不斷的愛……我在閱讀的過程中被愛溶化了!\r\r一下午的閱讀,我與書中人物同悲同喜,為欲愛不能,欲罷難休的愛情所左右,經歷過人生的風風雨雨,我已經能深刻的體會到書中人物的悲喜煩憂,當新月永遠閉上她那雙美麗的眼睛時,我的心與楚雁潮的心同碎,我的心與韓子奇的心同碎,我的心與天星哥的心同碎……\r\r書中人物純情純美的那種人間愛情我向往已久,雖然愛情的結局很悲涼,但是愛情的火焰卻永遠不會熄滅,愛情,那一彎新月,美麗清新,掛在天邊,激起心底的希望,永遠不言放棄。\r\r我感謝生活,雖然至今我不能擁有一個完整的愛情,但我曾愛過的親愛的人,都還好好的活在人世,沒有在我愛情極致時拋下我,讓我肝腸寸斷,儘管愛情的火焰燃了熄,燃了又熄,可我愛的我得到了,享受過愛情的甜蜜,雖然甜蜜過後是痛苦,可擁有愛情時的幸福讓我不後悔曾經愛過。\r\r這一生,如果沒有愛過,沒有那樣真摯地愛過,沒有那樣用心血、用生命去愛過一個人,去完美一份愛情,活得該是多麼遺憾啊!\r\r我向往有一份這樣純情純美的愛情,即使等到銀絲滿頭,即使等到地老天荒,我的心會像那一輪新月,永遠不變……\r





柳鈴兒


《德國巧克力》是一本蘸滿了真情實感與人生哲理的書。這是我本人的作品。

這本書講述了書呆子氣的我從小到大所經歷的苦辣酸甜的故事,以及追求奮鬥過程中的勤與惰、清醒與迷茫。

“說起德國,都知道其技術領先,機器厲害。我想和大家聊的,是關於德國巧克力的故事。那年國慶節,我在新加坡的商場精挑細選了一些德國品牌的巧克力,打算回國時帶給客戶。一旁的黃總藉機教訓我:'天氣這樣子熱,巧克力帶回中國可能會融化,你還怎麼送給客戶?'我於是改變主意,買別的小東西給客戶。黃總到貨架的另一頭問我妹妹:'你哥哥是不是平時考慮事情都這麼不周全的?'當我妹妹後來告訴我的時候,我除了不服氣,更多是陷入思考。關於德國巧克力,關於巧克力融化,關於考慮事情不周全,關於好時候不再 - - 恰如這巧克力的融化……”

真心佩服作者的哲學細胞,獨特的審美情懷,天真無邪的脾性,無可救藥的傻里傻氣,以及對於公義、真理的執著追求。關於真假美醜、善惡忠奸的思考,關於個人興趣與事業發展的思考,關於商業利益與人文倫理的掂量,關於個人利益、小圈子利益與整體利益的抉擇,關於人性的洞察,以及真實內心世界意識流式的敘述……不得不說,這是一位天才的作家,甚至連他對於最瑣碎無聊事件的講述,都給讀者帶來優美語言的享受、良性文化的薰陶、審美感與智慧的增益。

“你不寫書太可惜了。”作者發小一再如是說不無理由。

簡單介紹至此,如此經典作品,敬請期待,人生路上共作伴,學海無涯樂行船!




作家王守軍


阿富汗作家胡賽尼的《追風箏的人》,想必很多人都知道,這本書長期佔據了多個圖書銷量的榜首。然而,胡賽尼的另外一本書,可能瞭解的人就要少一些了,其實,這本書同樣也是作者壓箱底的寶貝啊,而且比較起來,我個人更偏愛這一本。你猜到了嗎?對,那就是《燦爛千陽》!!!

"關於不可寬恕的時代,不可能的友誼以及不可毀滅的愛。"

讀完了這本書,我的心中深深刻下了"瑪麗雅姆"這個動聽的名字。在災難深重的國度,在無處不在的陰霾恐懼之中,作者娓娓道來了她的故事,像一首如泣如訴的歌,充滿了絕望和卑微的希望。

她的童年與幽怨的母親為伴,她的父親一面給了她疼愛,一面卻還有另一個家。

她痴傻地幻想著能擁父親更多的愛,私自跑到了父親的家中,卻發現那裡的大門對她緊閉。她哭泣著回到了母親的家,而絕望的母親已經自殺身亡。

她悽苦無援,只有父親可以依靠。可自私的父親為了自己家庭的穩固,最終拋棄了她。把她許配給了一個魔鬼一樣的男人拉希德。那一年,她才十五歲。

之後的歲月讓人不忍傾訴,忍耐、服從、痛苦、掙扎……那就是她的生活。

後來拉希德又把萊拉娶回了家。瑪麗雅姆從對萊拉最開始的恨意,到後來如高山大海般的愛,故事跌宕起伏、層層遞進,讓人讀起來無法釋卷,無法停止。

從對命運的默默接受,到艱難地反抗,直至最後為他人獻出了生命。

從書中,我讀到了一個人的善是掩蓋不住的,即使在恐怖籠罩之下,即使歲月讓她流盡了血淚,而她的善良,仍如一千個太陽般的燦爛輝煌。




飄飄然我去也




巴黎聖母院被一把大火燒了,牽動了很多人的心。但是《巴黎聖母院》安然無恙的在我書櫃裡留存,我在紛擾之中又將此書通讀了一遍。

《巴黎聖母院》是法國文學家維克多•雨果所創作的一部小說。一曲美與醜的悲歌,一部雄渾悲壯的命運交響曲,“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里程碑”。

故事梗概,"愚人節”那天,在巴黎聖母院廣埸,奇醜無比的卡西莫多,被選為當屆“愚人王”,人們歡呼著,簇擁著,熱鬧非凡。在廣埸的另一邊。一群流浪吉卜賽藝人中,有個叫愛絲梅拉達的姑娘吸引了來往的行人,她美麗動人,舞姿優美。巴黎聖母院的副主教克羅德·弗羅洛一下子對美麗的梅拉達著了迷,他內心燃燒著情慾之火,瘋狂地愛上了她。

於是他命令教堂敲鐘人卡西莫多,把愛絲梅拉達搶來。卻被詩人格蘭古瓦看見,並追隨過去誤闖入乞丐街,詩人在快被處死時,已被浮比斯救下的愛絲梅拉達救了詩人。卡西莫多被抓住帶到廣場上鞭笞,愛絲梅拉達並不記恨他,還送水給他喝。他非常感激愛斯梅拉達,也愛上了她。



天真的愛斯梅拉達對浮比斯一見鍾情,兩人約會時,弗羅洛悄悄在後面跟著,出於嫉妒,他用刀刺傷了法比,然後逃跑了。愛絲梅拉達卻因謀殺罪被判死刑,卡西莫多把愛絲梅拉達從絞刑架下搶了出來,藏在巴黎聖母院內。弗羅洛趁人之危。讓愛絲梅拉達滿足他的情慾,遭到拒絕後,弗羅洛就把她交給了國王的軍隊,無辜的姑娘被絞死了。卡西莫多憤怒地把弗羅洛推下教堂摔死,他自己也從高處跳到埃斯梅拉達的屍體傍,擁著姑娘的屍體滿足地死去了。

作品極具濃郁的浪漫色彩。愛絲梅拉達是作者筆下美與善的化身。她善良:以答應結婚的方式救下了先前跟蹤過她的格蘭古瓦;還不計前嫌給卡西莫多送水喝。她不屈於強權:當弗羅洛為了得到她,用盡手段,想盡一切辦法,哪怕用生命威脅她都沒有辦法使她屈服。她天真單純:遇到了自己所愛的人,便不顧一切地無怨無悔地愛上了對方。毫無條件的付出,甚至親眼見他和一位年輕的小姐在一起,也自我安慰那是他的妹妹。依然對這樣虛幻的愛情忠貞不渝。

然而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愛絲梅拉達的缺陷就在她對愛情的膚淺。儘管她沒有因威脅而妥協於強迫的愛情,但是她開始並不知道她心儀的人卻是一個花花公子,玩弄感情的人。艾絲梅拉達對待愛情就是第一感覺,儘管她對騎兵隊長浮比斯的愛中有一部分是因為浮比斯曾經救過她,但是在此之前,艾絲梅拉達幻想自己的白馬王子是擁有“漂亮的軍服,高雅的容貌和一把劍”的人,所以浮弗比斯的愛當然會有一見鍾情的局面,結局卻悽慘死去。




卡西莫多,作者所塑造的一個奇人,卻賦予他一種含蓄的美。他又老又髒,又矮又駝,又瘸又跛,口吃還眼裡帶個羅卜花,有幾分傻氣。就這麼個人,卻愛上貌美如仙的愛絲梅拉還。他勇敢地從封建教堂的“虎口”中救出,她用“聖殿避難”的方法保住了姑娘的性命。在聖母院中,卡西莫多無微不至地照顧愛斯梅拉達。最後,他在鐘樓上目視著自己心愛的姑娘上了絞架,知道了真相後,他將自己的“再生父母”摔成碎片……把他人生的最後一束光也給滅了。選擇了與愛斯絲梅拉達殉情


克洛德•弗羅洛,他從小就是所謂的“別人家的孩子”。克洛德並不是一個冷血的人,他無微無至的照顧弟弟,還收養了醜陋殘疾的棄兒卡西莫多。同時這兩個新生兒使他發現,“人需要感情,而缺乏溫情和愛的生活,不過是沒上油的齒輪”。喚醒了他沉睡的人性,使他冷漠的血液獲得了升溫。於是愛在他內心應運而生。

但宗教的束縛卻扼殺著他對愛情的嚮往。這就使他陷入到一種自我欺騙的意識裡,他憎恨女人,甚至不允許任何女人踏進聖母院。但是越是壓制越是爆發的厲害。在第一次看到愛絲梅拉達在廣場上跳舞之後 ,他就遭到了一種雷擊似的愛情的襲擊,這種愛情越是強烈,對一個牧師就越是悲慘不幸。 當愛絲梅拉達第一次出現在克羅德的生活中就強烈地攝取了他的靈魂 ,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可是宗教的毒素已經深深的異化了他的正常的感情,造成了他的愛近乎變態。他被尖銳的矛盾和痛苦死死的咬住,逃避是不可能的,這份愛,他忘也忘不掉,得又得不到,只能竭力去毀滅他。這種畸形的心態,生不如死。他以佔有為目的,以脅迫為手段,如此錯誤地理解愛,走向了愛的反面。到了最後,卡西莫多的正義之手將他推下了深淵。

《巴黎聖母院》是一個悲劇。所謂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給。


用戶馬二可


小編提的問題太籠統,不同年齡段的人應該推薦不同年代的書目,少兒、青年、老年不但年齡結構、文化層次不一樣,而且“三觀”也不在一個水平線上。像我們60多歲的人,如果推薦青春期勵志方面的書籍,恐怕要遭到年輕人的吐槽。時代發展了,意識形態也變了。

我要推薦就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書籍《全國優秀報告文學評選獲獎作品集》,(以下簡稱“文集”)該文集收錄了24篇優秀中、長篇報告文學。其中獲獎人員年齡最小的只有十九歲。每一篇都具有較強的思想性、可讀性、藝術性、有很高的文學功底和誘人的魅力。時任文化部長的巴金老先生說:“這次全國新詩、報告文學、短篇小說、中篇小說優秀作品評獎,是近幾年來,中國作家協會舉辦的評獎活動中規模最大的一次,這說明我們的文學事業發展很快,成績顯著……”

那個時候的我,正處於青春勵志的時候,對文藝學的酷愛,幾乎到了愛不釋手,與書形影不離,不能自拔的地步。讀到感人的章節時也會情不自禁、淚眼模糊、感嘆不已。文集中的作品具有強烈的時代感,今天讀起來也會令你興奮。

報告文學大多數寫的都是真人真事,力爭產生一種吸引力和震撼力。它不像詩歌有幻想空間,可以採取“三喻”、“三擬”的號作手法,更不像小說有虛構的成分。每一篇報告都真實可靠,只不過添加了一些文學的色彩。



天老大11


我推薦霍達的《穆斯林的葬禮》,我看了好幾遍,每遍都看得淚水漣漣,為此,我還寫了一篇文學評論。因該評論將近7000字,我就選擇其中的要點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奇異的世界

 1、精美絕倫的玉的世界

2、莊嚴神聖的穆斯林的世界

(二)璀璨的珍珠

1、別具匠心的結構,運用自如的線索

2、扣人心絃的懸念,隨處可見的對照

3、細緻入微的描寫,豐滿立體的人物

4、噴薄而出的感情,動人心魄的悲劇

我已經很久沒有看到這麼動人魂魄的書了,霍達寫作時,已經和書中人物無法分開,因投入感情太深,經常心絞痛發作。書稿完成,她在《後記》中說“請接住她,這是一個母親在捧著自己的嬰兒。”如果你看見這個嬰兒,你會覺得,她渾身散發著光輝,能把周圍的一切照亮。


我是有鳳來儀


我喜歡的一本書是路遙的《平凡的世界》,只因為喜歡的原因是書寫的特真實,刻畫了那個時代的人物。

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人生,從黃土高原上一個普通農民孫少安來說,是個善良樸實的農民形象,他是一個成熟的莊稼人,絕對不會像農村的有些年輕人那樣,“娶了媳婦忘了娘”。他犧牲自己而全力支撐這個窮家,這是他多年來的一貫信念,也成就了他的生活哲學。正因為如此,他才沒有從無數艱難與困苦之中垮下來,因而才感到活著的意義。

孫少平,他不屬於那個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小天地,正是這樣的追求讓他甘心承擔著不孝的輿論走進縣城,開始艱難地生活。經過自學達到可與大學生進行思想探討的程度。作者賦予了這個人物不好高騖遠的優良品質。

生活中沒有如果,命運告訴我們,每個人的命運都受限於這個時代。我們不能完完全全的決定著自己的命運,但我們要做的是怎樣讓我們的生活更加幸福,那就是不甘平庸,努力拼搏。


QE清兒


我推薦《飄》。

《飄》是美國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創作的長篇小說,該作1937年獲得普利策文學獎。

那時我才十六七歲,第一次接觸到世界名著,看到《飄》愛不釋手。一下子被斯嘉麗深深的吸引,她的人格魅力,堅強不息,深深的鼓舞著我。

那時我也正面臨著變故,小小的年紀承受著生活的壓力,一邊想要努力的改變命運,一邊又被命運之手捉弄,面臨輟學,頗有些走投無路。看到斯嘉麗最後從濃霧中走出來,明天又是全新的一天。我深深感染,沒有什麼走不過去,明天總是最新的一天,太陽總會升起。最後我沒有輟學,自己想辦法上了學,這本書成了我人生的精神鼓勵。

後來我看了很多遍《亂世佳人》電影,費雯麗主演的斯嘉麗特別傳神。

小說以亞特蘭大以及附近的一個種植園為故事場景,描繪了內戰前後美國南方人的生活。作品刻畫了那個時代的許多南方人的形象,佔中心位置的斯嘉麗、瑞德、艾希禮、梅蘭妮等人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他們的習俗禮儀、言行舉止、精神觀念、政治態度,通過對斯嘉麗與瑞德的愛情糾纏為主線,成功地再現了林肯領導的南北戰爭,美國南方地區的社會生活。




陌上丁香開


別了,朋友。我不會說再見,我已經和你說過再見了。那時候再見還有意義。那時候的再見悲傷、孤獨而決絕。 ——雷蒙德•錢德勒

人生中第一次讀一本書是因為被它的推廣吸引到,多個名人的推薦,不斷的再版,不斷的斷貨,《漫長的告別》就是這樣一部神奇的著作。

拿到這本書也是一番波折,期待已久的新書到手時,看到這本書的包裝,濃濃的復古風,國外偵探的神秘感讓我對這本書滿懷期待。與其說這是一本書,不若說我在這本書裡想找到我藏在心裡的疑惑。

我一直以為作為偵探類小說,懸疑和推理是一本書必備的敘事結構,情節的顛覆,內容的疑竇重重才能讓讀者收穫,進而覺得這是一本精彩的書。但是《漫長的告別》這本書從名字的抒情到內容的平淡,註定了這本書的基調。

人的一生總會有無數次的告別,告別朋友。告別那些擦肩而過的人,告別我們的親人。有些人可能就是一次的擦肩而過,只需要一個擁抱,相逢有緣,轉身可能就是一輩子的再不相見。

可有些人,我們並不想就此告別,想擁有的更久一點,陪伴的更多一點,愛的更深一點,這樣才能進行無可避免的告別,而這一次的告別也許就是漫長的告別,因為誰也不想放手。

《漫長的告別》這本書得作者雷蒙德•錢德勒寫這本書時正值他人生的低谷期,生活的不如意,妻子的重病,再加上事業毫無起色,對於一個男人而言,沒有比這更讓人覺得生無可戀的了。

錢德勒在其妻子死後一度的抑鬱自殺,但都沒有死成,在無望而孤獨的日子裡,這個男人把自己活成了硬漢,生生得面對著這世間的殘忍和告別。他不想說告別,對於那個陪伴他三十多年的妻子,那個曾在他生命裡給他溫暖,為他洗衣做飯,與他同甘共苦的妻子,他最終在病床上與她告別了,這次的告別就是一輩子,一輩子有多久,那也許是漫長的。

錢德勒的深情讓我不經想死了中國民國時代的著名作家張愛玲,他們有個共性就是為愛而痛苦,同樣是作家,至少錢德勒擁有了三十年,可是張愛玲的一生卻告別了很多次,最終自己也是芳華早逝。

他們的至情至性讓我想起了張愛玲寫過的一篇關於告別的文章,在張愛玲《一別,一輩子》這篇文章裡,她寫道,“有些人一直沒機會見,等有機會見了,卻又猶豫了,相見不如不見。

有些事一別竟是一輩子,一直沒機會做,等有機會了,卻不想再做了。

有些話埋藏在心中好久,沒機會說,等有機會說的時候,卻說不出口了。

有些愛一直沒機會愛,等有機會了,已經不愛了。

有些人是有很多機會相見的,卻總找藉口推脫,想見的時候已經沒機會了。

有些事是有很多機會去做的,卻一天一天推遲,想做的時候卻發現沒機會了。

有些愛給了你很多機會,卻不在意、不在乎,想重視的時候已經沒機會愛了。

人生有時候,總是很諷刺。一轉身可能就是一世。”

不知道為何談起對摯愛的傷悲,我總能想起張愛玲的一生。張愛玲的書裡,充滿了孤獨和悲哀,每一本書裡都有她的影子,每一個塑造的人物都是她的過去和守望。錢德勒也是,如果《漫長的告別》寫的是硬漢馬洛的人生,那麼不若說,馬洛就是錢德勒的影子。

這本書寫於錢德勒妻子病重期間,在休息時,錢德勒趴在病床邊寫下了這本書。雖然書裡並沒有他的妻子,但是他把自己塑造成了孤家寡人。一個硬漢,只有友情沒有愛情的偵探,這本書註定是孤獨的,這就如村上春樹所言,人生就是一個把玩孤獨,把玩無奈的過程。

在村上春樹的文章裡,他把孤獨和如何把玩孤獨做成了人生的信條,因此當他看到錢德勒寫的這本《漫長的告別》這本書時,才會大加讚賞,且親自翻譯。因為他們都是同頻嗯人,同樣的孤獨,同樣的有原則。

錢德勒是孤獨的,他的一生並不順利,無好友也沒有能夠幫助他的人,唯一的妻子也與他就此告別,人生活到了他這個份上,除了告別似乎這世間的一切都與他無關了。

在《漫長的告別》這本書裡,錢德勒塑造的硬漢馬洛讓人眼前一亮,這本書真心是一本適合男人必看的小說。沒有愛情的兩個男人,互相取暖,一次短暫的相見,沒想到卻是剪不斷的因果循環。

作為一個私家偵探,馬洛無意中認識了酒鬼特里·萊諾克斯。這個酒鬼高貴而神秘,當時特里和她妻子西爾維婭已離婚。

西爾維婭是億萬富翁的女兒,私生活極不檢點。不久後,特里和他的妻子又復婚了。有一天,特里手裡拿著一把槍來求馬洛送他到一個機場逃跑。馬洛因此被警方懷疑包庇罪犯,被關進拘留所。

因為馬洛的好心和對朋友的認可,馬洛沒想到自己無意間的一次相識竟然讓他捲入了這場官司。即便如此,馬洛也從不低頭,他相信,特里是好人,絕對不會殘害生命。所以他從不多言,期冀出獄後查出真相。

之後,特里在外地一個賓館自殺,並承認罪行。特里的死和他留下的認罪書讓馬洛由此被釋放。

回家後,他收到了特里的一封信和一張五千元的大鈔。信裡特里說他沒有殺害妻子,但是為了別人的榮譽和他現在的處境,他自殺是最好的結局。

馬洛為了朋友和藏在內心的疑惑,他不顧各方的阻撓展開調查。這條路註定是充滿了艱難,且充滿了陰謀,但馬洛這個人物他的原則就是絕對不會輕易妥協,尤其是這個案件死去得是他認可的朋友。

在調查中,真相最終浮出水面,原來西爾維亞正是被艾琳所殺。原因是西爾維婭不僅奪走了艾琳的舊愛特里,還和艾玲現在的丈夫羅傑通姦。

當特里知道這些真相時,他選擇了保護艾琳選擇用自殺的幌子來讓艾琳逃過罪責。但特里沒想到的是,他無意間交的朋友馬洛會查出一切,並指證愛琳。

故事到這裡已經真相大白,但到了最後,讓人意外的是這對曾經的朋友再次見面竟然見面不相識。做過整容手術的萊諾克斯來到馬洛面前,跟他坦白一切。兩個朋友就此別過。

看完整本書,可以說這部小說真的在情節上是不夠吸引人的,但這個馬洛的人物確實是全書最出彩的地方。執著和堅持的原則讓馬洛這個硬漢形象深入人心。這也難怪,後來的很多小說都借鑑了錢德勒筆下的馬洛形象,因為他足夠經典。

這本書與其說是披著偵探小說的外衣,不若說這是一個硬漢的成長史,只是命運賦予這個人一些使命感和責任感,讓他為此不顧一切,堅持原則的去做這一切。

如果想看偵探小說,這本書並不是最好的選擇,情節的拖沓,以及冗長的敘述,讓這本書讀來讓人枯燥,甚至搞不清說了什麼,到最後除了告別,已經沒有想法知道結果是什麼?但這本書成功的地方也值得期待,錢德勒的寫作風格讓人眼前一亮,在文中他的很多人物對話都是幽默風趣,甚至文藝感十足。

這本書並不是傳統的偵探小說,文學價值更濃。文中許多的詞彙和句段需要仔細揣摩,加入了一些深度的內涵和思考,讓這本書讀來讓人感悟良多。

“我抓住銅戒指不放手,詫異地發現那不是黃金。我這種人一輩子會有一個光輝的時刻,鞦韆架上完美的一蕩。然後餘生就全花在儘量不從人行道進臭水溝上了。”

這段話讀來讓人深思,我在想錢德勒寫出這句話的時候他到底是怎麼想的,但我無從得知。這本書裡馬洛的執著和孤獨讓人為他可惜,也也覺得人生如果有這樣的朋友該是值得珍惜的。

每個人都要與生命中遇到的人揮手告別,但願那時的我們不是馬洛也不是錢德勒,而是那個堅強的自己。不畏風雨,不懼將來。再多的痛苦和遺憾,在那些漫長的告別裡,都要學會承受。在一次次的生離死別裡,讓自己的靈魂和身體都能夠看透這世間的分分合合。

世上沒有不散的宴席,也沒有永生不死的友誼。真的再見也許就是再也不見,不若把那些美好留在過去,向前看,也許更精彩的就在明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