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給了朱由檢十七年的時間,為什麼還是沒能挽救明朝?

歷史一書生


生在一個氣數將盡的時代是崇禎皇帝朱由檢這一生之中最大的悲劇!

勵精圖治,起早貪黑,兢兢業業十七年終究改變不了,破家亡國的悲慘結局。雖然明朝在他手上滅亡,但明朝走向滅亡,這口鍋不該他背!

天啟七年,木匠皇帝朱由校失足落水,自此重病臥床不起,很快便一命嗚呼!可笑的是,這位中國歷史上最天才的木匠,因為太專注於自己的理想,而忘記給自己留下一點血脈。

於是乎,原本和皇位沒有太大關係的朱由檢,“撿”了一個皇帝來當。這不是什麼好差事,此時的大明王朝已經爛到了骨子裡,是一個超級難收拾的爛攤子。


雖然是天子,但他好像是老天爺的棄子,在他登基第一年就遇到了大旱災,赤地千里,寸草不生!

“崇禎元年,全陝天赤如血。五年大飢,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飢,八年九月西鄉旱,略陽水澇,民舍全沒。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無,十一年夏飛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漢南續郡》

天災連綿,以至於“人相食,草木俱盡,土寇並起”,如果沒有這場天災,李自成也許一輩子都將是一個驛站兵士!


這還不算,旱災未止,又來了瘟疫!“瘟疫傳染,人死八九”。據史學家不完全統計,明代萬曆和崇禎年間兩次鼠疫大流行中,華北陝、晉、冀3省死亡人數至少在千萬人以上。

在這樣的末世高壓下,長久腐敗所擠壓的社會矛盾終於爆發,於是乎浩浩蕩蕩的農民起義開始爆發。

除去內憂,還有外患,遼東的後金已經尾大不掉,對著關內虎視眈眈,大明王朝已不再如當年那般軍威天盛,即使是大名鼎鼎的關寧鐵騎,也抵擋不住八旗軍的弓箭,大明王朝只能靠著堅固的城牆固守。


面對如此的內憂外患,崇禎實在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國庫里根本沒有那麼多錢去賑災平亂抵禦外敵,以至於槍不響,炮不鳴,軍士肌無力,大明的劫數難解。

他既要對陝西的起義之軍進行鎮壓,又要對東北的邊防之地進行鞏固。所以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這就需要很多的錢財,這對於國庫空虛的明朝來說更是難上加難。因為大明朝已經窮的發不起軍餉,崇禎帝還變賣了自己的家當,還辭退大量的宮女,可還是無濟於事。

後來李自成的軍隊要攻打進北京城了,崇禎帝甚至不顧自己的威嚴,向大臣們張口,想讓他們為國捐錢。在這樣快要滅國的情形下,不論近臣還是皇親國戚都不願意出錢出力,可知當時明朝官場的黑暗。

崇禎不是不努力,他起早貪黑,每一天都在為改變國家現狀而努力,他剷除了閹黨,殺掉了作惡多端的魏忠賢,他任用大將孫傳庭,洪承疇,滅了老闖王高迎祥,李自成,將他打得僅剩18騎逃走。

從政17年,宮中沒有進行任何營建,吃穿俱不講究!

可惜做皇帝不是努力就行的,得有能力。剷除魏忠賢沒錯,但他清算閹黨過於認真,法不留情導致了朝廷內部平衡被打破,東林黨都是一些滿口空話得文人。

他用人太過簡單粗暴,有錯不是抓就是殺,袁崇煥,孫傳庭一個被凌遲處死,一個鋃鐺入獄。等到再想起他們得時候,已經晚了,後金已經一隻腳踏進了山海關,李自成已經無人可當!


他為人太過剛愎,打不過李自成,卻不答應談和;打不過後金,照樣不答應談和,哪怕是暫且忍辱負重,換取邊境太平,然後再從長計議,徐徐圖之,未必不可取。越王勾踐尚且臥薪嚐膽,漢王劉邦更是數次認慫,你朱由檢怎麼就不能變通一次?



最終,北京城破,崇禎十七年的努力化為泡影,吊死在了煤山上得那棵歪脖子樹下。可笑的,他生平最恨閹黨,到其死之時,陪著他卻只有一個太監!

國破、家亡、身死!


白話歷史君


朱由檢接手的大明王朝,已經處於失控邊緣。

↑朱由檢雖有皇帝的榮光,卻沒有皇帝的自在↑

當時大明王朝的社會形勢是內外交困,東北方有雄心勃勃,虎視眈眈的後金政權,國內各處又有農民起義。

崇禎帝朱由檢受遺命登基時,才只有十八歲,他的個人職業道德是槓槓的,日夜操勞,夜以繼日的批閱奏章,為人勤儉,絕對自律,不近女色。

總有後人批評朱由檢的能力不足,導致大明最終成為死局,其實這只是站著說話不腰疼,換成你到崇禎帝的位置,你恐怕做的都不如他。

問題出在哪裡?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就拿各地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來說吧,為什麼會有農民起義頻繁發生,直接原因很簡單:老百姓活不下去了。 可為什麼活不下去了呢?

如果崇禎帝朱由檢能夠出臺政策並貫徹執行——讓老百姓們都有口飯吃,國內形勢肯定不會如此惡化。

↑所有能挽救大明的方法,崇禎帝都做不到↑

但他做不到。

雖然對後金用兵花費不菲,但這不是大明王朝財政破產的根本原因。

根源在兩點:

一是朱家王朝的藩王們經過兩百多年繁衍,已經成為巨大的利益群體,而他們純粹只是寄生群體。

有網友曾指出,朱由檢不重視宗室的力量,不發動宗室的政治潛力,而是一味依靠文臣武將集團,是他一大失敗之處。 這個看待問題的眼光是犀利的,然而有點想當然。

要知道,這些藩王們經過歷代繁衍世襲,到了大明王朝末年,雖然人數眾多,但基本上都是廢物,從小就衣食無憂的他們,就指望著大明政府把津貼俸祿喂到他們嘴裡。 這些人除了每天鬥雞、遛鳥,造人,還會幹什麼?

↑明朝宗室成為沉重的包袱↑

早在萬曆十五年,禮部尚書沈鯉就十分明確的指出,《宗藩條例》不但滋生繁瑣的禮儀,而且埋下重大弊端。嘉靖朝到萬曆初年,楚王朱華奎假冒案轟動一時,最終又不了了之,充分暴露出藩王巨大的經濟和權力利益壟斷,以及文臣集團包括皇帝都拿藩王們沒什麼辦法的尷尬境地。

除了藩王宗室這個問題,另一個讓大明王朝小病積累成大病的根源,恰恰就是嘉靖和萬曆這兩個極其不負責任,卻又在位時間超長的皇帝。

在萬曆二十五年五月,時任刑部左侍郎的呂坤向萬曆皇帝上了著名的《憂危疏》,他言辭犀利的指出:“當今天下之勢,亂象已形,而亂勢未動;天下之人亂心已辨,而亂人未倡。”

他批評萬曆皇帝:“今日之政皆撥亂機而使之動,助亂人而使之倡者也”。

↑萬曆皇帝是真敗家子↑

當時的情勢到了什麼程度呢:“民十室而九空,陛下赤子,凍骨冷肌,冬無被絮者居其半;飢腸餓腹,日不再食者居其半……男女啼飢號寒,父母吞聲飲血。君門萬里,誰復垂憐?”

那麼,萬曆在他執政的頭二十五年裡在做些啥呢——呂坤直接揭示:“今國家之財用耗竭可知矣。數年以來壽宮之費幾百萬,織造之費幾百萬,寧夏之變幾百萬,黃河之費幾百萬,今大工之費又幾百萬,採木之費又幾百萬。以上錢糧半非歲額,年年此土,年年此民,豈天雨菽粟,地湧金銀耶?”


說的明明白白:你萬曆在這種社會形勢下,還橫徵暴斂,寅吃卯糧,把民財用於個人享受,不管老百姓死活。

最後,呂坤把話說死:“百姓不足,君孰與足?祖宗二百三十年百戰山河,何忍坐視,臣切為陛下憂之。故曰人心者國家之命脈也”

可以說,萬曆二十五年時,大明已經有將亡的危象了,但此時如果皇帝能夠幡然醒悟,痛下決心改革,一切目標放在讓老百姓過上溫飽日子,大明王朝還有得救。

呂坤最後發出憂心忡忡的警告:“今日之勢,如坐漏船,水未溼身;如臥積薪,火未及體。望陛下之速登崖,而急起臥也,不然,積於千日,決於一旦,陛下雖有萬箱錦繡,千笥金珠,豈能獨享哉?”

↑呂坤振聾發聵的警告沒有起到任何作用↑

話說到此,已經是相當明白了,可是萬曆皇帝竟然沒有一絲一毫的反應,或許他連看都沒看一眼,就“留中”了,呂坤寫了七天七夜的這封奏疏,如夢幻泡影,他一氣之下,引疾乞休,回老家賦閒去了。

從那時起,呂坤已經知道,大明王朝無可救藥了。 偏偏人家萬曆皇帝運氣好,直到死,大明仍然“好好的”,公元1620年,萬曆皇帝逝世,他萬萬沒想到的是,僅僅過了二十四年,大明就亡了。

大明亡國這一年(公元1644年崇禎帝上吊自殺),距呂坤這封奏疏過了47年。 崇禎帝在位十七年,然而已經太晚了,船已經漏了,大水灌入,積薪也已經燒了起來,火勢巨大,崇禎皇帝其實根本沒有時間空間為大明王朝做任何的迴旋了。

↑崇禎帝有心無力啊↑
<strong>

民間已經破產,民不聊生,後金咄咄逼人,吞噬著大明最後的財政潛力。老百姓已經與大明王朝離心離德,而百官們也與大明王朝離心。

這些具有政治能力和財力積累的官僚們,已經在找尋下一個主子,李自成來了,他們紛紛投靠李自成;李自成敗了,他們又倒向後金的懷抱。

擺在朱由檢面前的兩道要命的難題:處理藩王宗室的財政包袱;收拾老百姓和百官們的人心。他一道也解不出來。

除非他和萬曆皇帝換一下位置,從萬曆二十五年,呂坤上書那道奏摺後,就開始改革,大明王朝或許還能綿延許久。

可惜,歷史不能假設,但是,歷史服從規律——失民心者失天下。


我見青史多嫵媚


《風燭殘年的大明王朝》好似一個破敗家庭的風燭殘年老人的堅守!本來就重病纏身加之又遇上了饑荒,朱由檢上臺不久就遇上了被稱為小冰河時期的人類災難,自然災害導致整個大明王朝糧食短缺,百姓沒飯吃,甚至易子而食。



再看一個朝代傳承太久必然得弊端就是財富權利的兩極分化,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極端情況在王朝末年是最常見的事實,底層的最廣大群眾成為佃農,遇上自然災害更是雪上加霜,制度的臃腫造成中央政權改革的有心無力,因為王朝的蛀蟲就是他們自己都是,這在歷朝歷代屢見不鮮。所以李自成一句“迎闖王不納涼”揭竿而起天下百姓就眾而從之!


說完客觀原因,我們再來說說主觀臆斷造成得作死原因!

首先大明王朝已經是重病纏身,所謂久病不能用猛藥,可是朱由檢一上臺就除掉了執掌大明王朝幾十年的大太監魏忠賢,可謂一朝天子坐堂,天下身死盡在掌握中威風堂堂,那我們來看如此倉促的除掉魏忠賢什麼影響!

第一魏忠賢時期,他作為一個太監能魏忠賢深知他的一切都是皇帝給的,如果皇帝丟了天下他就什麼也沒有了,所以魏忠賢十分重視軍事,尤其重視遼東戰事,魏忠賢掌權期間重用孫承宗、袁崇煥、毛文等為代表的邊關名將,打造了堅固關寧錦防線,用以抵禦後金(努爾哈赤)的軍隊,皇太極幾次進攻都被打退。戰爭最重要的是什麼,古語有云“三軍未動,糧草先行”,魏忠賢為代表的閹黨作為新興政黨,魏忠賢為了增加國庫的收入,主張對東南沿海的富庶地區的大地主階級徵收工商稅,礦稅,使其成為當時國家經濟來源的支柱,補貼了國庫收入並且大肆購買軍備資源(火銃,紅衣大炮等重型武器),更有意思被罵了千年的魏九千歲特別重視軍隊後勤保障,很少有人剋扣軍餉。 東林黨人代表著江南地主階級,他們上臺之後廢除了各種針對地主階級的賦稅,而這部分壓力就只讓生不如死的百姓雪上加霜了!



第二言而無信,自毀長城除掉袁崇煥!

關於袁崇煥的問題,老龍縱觀他的一生實在說服不了自己這個時期的崇禎帝為什麼不重用袁崇煥的理由!

1. 戰爭早期僅派四千兵力阻擊皇太極十萬兵力,皇太極圍攻首都,也是袁救了京都之圍!

2.定下了五年復遼規劃,朱由檢殺之導致規劃流產!

3.朱由檢重用東林黨人,一幫讀書人整天搞黨爭,魏忠賢時代建立的抗清防線被東林黨人拆的四分五裂!

4.東林黨人打壓武將,很多優秀將領比如祖大壽、洪承疇、吳三桂(不要小看吳三桂,帶兵打仗他確實是一方名將)得不到重用!。

結語;老龍認為明朝之所以滅亡在於魏忠賢死後東林黨人一家獨大,崇禎帝過於高估自己對局勢的把握力,所以題者這個問題,第一句話有一定道理,但是老龍認為魏忠賢可以死不過他制定的對遼東的軍事方針應該保留,還有就是針對大地主階級的工商稅和礦稅不該取消,老龍認為正是取消了這些賦稅國家財政吃緊,軍備跟不上戰爭需求,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只有把壓力轉嫁給當時基數最大的農民,東林黨人一家獨大,加之統治機構官員欺上瞞下,賑災物資從上到下,層層剝扣,造成農民起義軍在各地揭竿而起,而且是李自成首先攻破了京都,正確來說正是內憂外患之下明朝才會滅亡。這是天下興亡更替的必然過程!風燭殘年得大明王朝!就算再給他五十年也一定會滅亡!

我是長得很老很帥的老龍——求關注


老龍說歷史


朱由檢雖貴為天子,但他是上天的棄子,上天給了他十七年,但給他的是一個根基盡毀、即將傾覆的大明朝!

朱由檢因父親明光宗是皇祖父明神宗所厭的太子,母親是太子所薄的婢妾,幼年並不幸福。五歲時,其母劉氏得罪,被其父下令杖殺。

1628年,木匠皇帝朱由校一命嗚呼!可嘆的是,這位中國歷史上最天才的木匠,因為太專注於自己的理想,竟沒有留下一點血脈,同月朱由檢受遺命繼承皇位,時年18歲。

此時的大明王朝內外交困,東北方後金虎視眈眈,國內農民起義風起雲湧,魏忠賢和客氏把持朝政,殘害忠良,國庫空虛,從上到下,就是一副爛攤子,就等著他去收拾。

登基之初,崇禎嚴肅吏治、發展生產,頗有一番“中興”氣象,此時的他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都表現出一代明君的風範。《明史稿》記載:“雞鳴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慮成疾,宮中無宴樂之事。”

但他渾身是鐵,又能打幾根釘?!

朱元璋為讓子孫後代永世繁華,分封26個藩王,並許永世傳承,這些藩王們經過兩百多年繁衍,已經成為100多萬的寄生蟲。

親王年俸祿1萬石糧食,郡王2000石,1石約150斤大米。而一品大員的年俸才1000石,七品約為一年100石。既使這樣,這些蟲已霸佔了絕大多數的土地,還貪心不足不斷兼併土地。導致明朝的年稅收從鼎盛時期的2000萬兩白銀,降至崇禎時期的500萬兩。從小就衣食無憂的他們,除了每天鬥雞、遛鳥,造人,還會幹什麼?

冰凍三尺,哪是一日寒。

萬曆二十五年五月,時任刑部左侍郎的呂坤向萬曆皇帝上了著名的《憂危疏》,他言辭犀利的指出:“今國家之財用耗竭可知矣。數年以來壽宮之費幾百萬,織造之費幾百萬,寧夏之變幾百萬,黃河之費幾百萬,今大工之費又幾百萬,採木之費又幾百萬。以上錢糧半非歲額,年年此土,年年此民,豈天雨菽粟,地湧金銀耶?”

可以說,萬曆時期朝政已漸混亂,皇帝怠於朝政,大臣閣部相爭,加之礦監稅使四出,民怨沸騰,明朝的統治危機初現端倪。可是萬曆皇帝竟然沒有一絲一毫的反應,反而長達28年不上朝,時間長了大臣發現,乾的好不晉升,幹壞的不處罰,於是開始消極怠工,久而久之都成了國之蛀蟲。

而後木匠皇帝朱由校繼位,寵幸魏忠賢,致使東林黨與閹黨展開長期內鬥,國力耗盡。

老天爺估計是實在看不下去混亂不堪的明朝,於是降下天災。

1628年起,中國北方大旱,赤地千里,寸草不生,飛蝗蔽天,百姓爭食山中的蓬草、樹皮、觀音土,最後腹脹而死,鄉鄉幾斷人煙,白骨青磷,夜夜似聞鬼哭,死人棄孩,盈河塞路。

時華北各省又疫疾大起,有朝染夕亡者,日每不下數百人,甚有全家皆亡不留一人者,排門逐戶,無一保全。

令人驚奇的是,在明朝蔓延多年的鼠疫,在清朝順治元年完全消散,華北各地出現了風調雨順、經濟復甦的大好局面。

天亡大明也!

前幾朝的積重難返,持續旱災、蝗災、戰亂,長久腐敗所擠壓的社會矛盾終於爆發,盜匪與流民並起,各地浩浩蕩蕩的農民起義不斷爆發。

崇禎是有病亂投醫,圍剿李自成時頻繁換將。

朱由檢先後依次起用楊鶴、洪承疇、曹文詔、複用洪承疇、盧象升、再用楊嗣昌、熊文燦,又用楊嗣昌,這其中除熊文燦外,其他都表現出色、然用人存疑,以至責無成效皆功虧一簣,李自成數次大難不死,後往河南聚眾發展,羽翼漸豐。

崇禎用人用花了眼,被換的人也寒了心。

崇禎不但頻繁換將,忠臣良將在他手下無一善終,袁崇煥曾令皇太極膽寒懼怕,卻被凌遲而死,盧象升、孫傳庭力挽大明,使得李自成軍隊近乎滅絕,但一個被逼自刎而亡,一個身陷囹圄,等到再想起他們的時候,已經晚了,後金已經一隻腳踏進了山海關,李自成已經無人可當!

國家正常運轉要錢、養大明子孫要錢,鎮壓農民義軍要錢,鞏固東北邊防要錢,到處都要錢,這對於國庫空虛的明朝來說更是難上加難,沒錢就調動不了兵,沒有錢就保證不了物資糧草。

崇禎從政17年,宮中沒有進行任何營建,穿的衣服經常是舊衣服,洗了又洗,縫縫補補,還變賣了自己的家當,辭退大量的宮女,可還是無濟於事,只有加稅不斷,民間稱呼他為“重徵”以代替“崇禎”。

崇禎不顧自己的威嚴,號召大家募捐,籌集軍費抵抗李自成,挽救大明朝,結果不論近臣還是皇親國戚都出幾個小錢敷衍了事,完全忘了“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道理。

崇禎的老丈人周奎,居然在崇禎面前又哭又鬧說自己清廉節儉,實在無錢可捐!周皇后偷偷的把私房錢給她爹五千兩銀子,讓他帶頭募捐,結果他居然還貪兩千兩銀子。大順軍進城後抓了文武大臣搞“拷掠”,居然搜刮出了七千多萬兩白銀,只周老頭一家,就搜出了52萬兩白銀。

管中窺豹,連崇禎皇帝自己老丈人都如此的敷衍他,可以想象其他官員的心態了,所以,大明朝必亡。

朱由檢18歲繼位,上臺伊始就清除了魏忠賢和客氏的勢力,剷除魏忠賢沒錯,但他清算閹黨過於認真,法不留情導致了朝廷內部平衡被打破,以東林黨為首的文官集團做大把持朝政,崇禎被迫重新起用大批更加腐朽無能的太監,最終導致“十萬太監亡大明”的歷史悲劇。

內壓外困,崇禎盛火攻心,更加不相信文武百官,17年間他竟然換了17個刑部尚書和50個內閣大學士,殺死和逼死的總督有11人,殺死巡撫11人、逼死一人,被他抓進監獄關押、逼死、毆打判刑的高級官員多達幾十人,被關在監獄的大臣多達145人,造成國家人才匱乏,有心報國的志士既不肯也不敢請纓效命。

孟子曾有一言:“君視臣如草芥,臣視君如寇仇。”崇禎如此冷血,對待忠臣良將如此狠心,怎會有文臣武將捨身為國。

崇禎最為倚重的軍事重臣、總兵幾乎都被崇禎皇帝搞得心有餘悸,都已各自為政,獨霸地方,皇帝聖旨來了,好聽就聽,有利就聽,無利的能拖就拖,能講個價錢就講個價錢,絲毫不會顧及國家利益,朝廷存亡。

在李自成快進北京城的時候,左良玉在南京、江浙一帶的軍隊據說快有百萬之眾,崇禎皇帝急令左良玉北上救駕,左良玉卻和崇禎做起了交易,要錢,要官,要封賞,至少要給親王的封號。

崇禎十六年正月,李自成部克襄陽、荊州、德安、承天等府,張獻忠部陷蘄州,明將左良玉逃至安徽池州。

崇禎十七年三月初一日晚,大同總兵姜瓖投降,宣府總兵王承胤降表亦到,三月初八日,兵至陽和。十一日,大順軍開進宣府,“舉城譁然皆喜,結綵焚香以迎”。

三月十五日,農民軍抵達居庸關,監軍太監杜之秩、總兵唐通不戰而降,同時,劉芳亮率領南路軍,東出固關後,真定太守邱茂華、遊擊謝素福出降,大學士李建泰在保定投降。李自成部開始包圍北京,明王朝面臨滅頂之災。

除去內憂,還有外患,後金不斷侵擾的邊疆,大明王朝已不再有當年軍威天盛,即使是大名鼎鼎的關寧鐵騎,也抵擋不住八旗軍的弓箭,大明王朝只能靠著堅固的城牆固守。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拂曉,朱由檢在前殿鳴鐘召集百官,卻無一人前來,朱由檢說:“諸臣誤朕也,國君死社稷,276年之天下,一旦棄之,皆為奸臣所誤,以至於此。”

最終,北京城破,崇禎十七年的努力化為泡影,在景山歪脖樹上自縊身亡,死時光著左腳,右腳穿著一隻紅鞋。時年33歲。可笑的,他生平最恨閹黨,到其死之時,陪著他卻只有一個太監王承恩!

上吊死前於藍色袍服上大書:

“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勵精圖治,兢兢業業十七年終究改變不了家破國的亡悲慘結局,雖然明朝在他手上滅亡,但明朝走向滅亡,這口鍋不該他背!


美麗青春您真痘


朱由檢就是我們所說的大明朝最後一個皇帝明思宗崇禎皇帝。他十七歲繼承皇位,直到李自成起義軍攻佔北京煤山自盡身亡。歷時十餘載的統治期間,最終沒有能保住大明江山的社稷。為什麼崇禎在位期間沒有能夠力挽狂瀾,挽救大明江山呢,下面我們就從三個方面進行充分闡述。

第一方面就是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我們知道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爆發於1629年,也就是崇禎繼位第二年。第二方面就是皇太極的滿清軍隊一直在瀋陽以北對大明江山虎視眈眈。第三方面就是大明朝內部官員結黨營私,貪汙腐化的混亂局面。

我們先從朝廷內部說起。崇禎接手大明江山時,朝廷上正是魏忠賢亂黨集團掌握大權時代,東林黨幾乎被排擠到了邊緣,另外,國庫收支嚴重失衡,全年收入甚少,深陷財務危機之中。崇禎上任伊始,確實大力整頓了朝綱,一舉剷除了魏忠賢的亂黨集團,也提拔了一些東林黨的知識分子。但從後來看效果不是很大,朝廷中依然缺乏能夠安邦定國的賢人,東林黨人一直沒有能夠拿出很好的治國理政方案。國庫財務問題始終沒有能夠獲得很好的解決,一直處於虧空狀態。這些弊端詬病很難再短時間內解決。

另外崇禎在任用能人方面也存在致命缺陷,尤其是後期對待袁崇煥一事,沒有沒夠做到知人善任,很好的利用。而是懷疑猜忌最後殺掉袁崇煥。這些都加速了大明江山的毀滅。

我們再來看下李自成農民起義軍對大明江山的
影響。崇禎皇帝1628繼位,而李自成農民起義爆發於1629年,基本上可以說自崇禎繼位之初,李自成起義軍就已開始。崇禎皇帝在位十餘年一直沒有能夠剿殺李自成起義軍。應該說李自成起義之初,朝廷上下沒有沒夠很好的加以重視,後期又是作戰不利,連續圍剿失敗。最終被李自成起義軍攻佔北京。


如果說前兩方面的原因是大明朝內部之事,那麼關外皇太極的滿清軍隊可算得上是大明朝外部的心腹大患。這個問題對崇禎皇帝來說更是個歷史問題。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知道崇禎皇1611年出生,而努爾哈赤的後金在1616年就建立了,崇禎幾歲的時候,努爾哈赤就開始對大明朝邊境進行騷擾,你說這個歷史包袱對崇禎皇帝有多大。當崇禎皇帝繼位的時候,皇太極等人都已經佔據了瀋陽,正在關外虎視眈眈的注視著大明朝的江山社稷。

綜合以上三個方面的原因,我們說上天給崇禎皇帝的17年時間還是太少了。


折返888


朱由儉是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帝。他生活儉樸、工作認真、為人謙遜,曾下過六次罪己詔反省自己的過失,是位年輕有為的皇帝。

沒能挽救明朝有四個原因:

一、不佔天時

大明傳到他這裡已根基盡毀,如即將傾覆的大廈。

二、自然災害

明代萬曆和崇禎年間兩次鼠疫大流行,全國死亡人數至少上千萬。持續六年的旱災,還有接踵而來的蝗災和戰亂。感覺這是老天爺要滅明朝的節奏。

由此想到馮玉祥幾十萬西北軍的潰敗,很大程度上也跟大旱有關。

令人驚奇的是,在明朝蔓延多年的鼠疫,竟在清朝順治元年完全消散,華北各地出現了風調雨順、社會經濟復甦的大好局面。

天亡大明也!


三、不佔人和

『』頻繁換將

雖因其生性多疑的性格,在剿李自成時頻繁換將。

崇禎帝相繼用過楊鶴、洪承疇、曹文詔、陳奇瑜。用完陳奇瑜,請洪承疇再度出山,感覺不行;換成盧象升,覺的不行;換楊嗣昌;覺得不行;換熊文燦;覺得還不行,又請楊嗣昌出山。

崇禎用人用花了眼,被用的人也被換寒了心。說實話,他這個換人法,我真擔心大家看花了眼,我反正是花了。

13年,崇禎就換了這麼多圍剿李自成的將領,其實除熊文燦外,其他將領都很出色!

古云: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這句話很顯然不適用於反覆無常的崇禎帝。

他這個換人法,讓李自成數次鑽了空子,死裡逃生,跑到河南去展,以至於後羽翼漸豐,滅了崇禎。



『』頻繁殺將

先是中後金反間計,殺袁崇煥。後來在局勢日益嚴峻下,崇禎帝的腦子完全進水,他不想著如何在困境中扭轉戰局,反而把戰事不利的責任推給了手下,對自己人大開殺戒,7位總督和11位巡撫被相繼殺掉。

『』在和與打之間徘徊

崇禎帝對於議和始終舉棋不定,他暗中同意楊嗣昌的議和主張,但對於主戰派一盧象升等人,崇禎卻否認議和之事,導致盧象升最後戰死沙場。

在內外交困、腹背受敵之時,安撫一方,集中力量剿滅另一方是對的,但由於崇禎的優柔寡斷,明朝就在和戰兩難之間,走入滅亡之途。

四、內憂外患

內有李自成於北京以南、南京以北縱橫數千裡;外有北方皇太極的不斷騷擾入侵。

明廷陷入內外交困、兩線作戰的泥潭中,國家財政入不敷出,缺餉導致明軍內部時常發生騷亂與譁變。

五、跟朱元璋制定的祖制有關

朱元璋當皇帝前,過了很多苦日子,所以他打下天下後,便想讓子孫後代過過好日子,於是封了26個藩王,並允許朱家所有的子孫都可世代享用。到了崇禎年間,吃皇糧的朱家子孫就有幾百萬人了。

親王年俸祿1萬石糧食,郡王2000石,1石約150斤大米。而明朝一品大員一年的俸祿才1000石,七品約為一年100石。由此可見,朱家發給官員的俸祿在歷朝歷代都是最低,但對自己的子孫後代卻待遇豐厚。

尤其山東、山東等北方諸省,除開給朱姓子孫的工資,地方財政竟所剩無幾。

這些皇親國戚,霸佔了絕大多數的土地還不知足,還在不斷兼併土地。導致明朝的年稅收從鼎盛時期的2000萬兩白銀,降至崇禎時期的500萬兩。根本不足以應付內外交困的兩線作戰。

而此時的崇禎王朝內有李自成、張獻忠之亂,外有後金之患。崇禎帝求這些皇親國戚為國家捐錢,這些傢伙們要麼象徵性地捐一點,要麼死活不捐。他們完全忘記了“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道理。

如此大明,不亡則違天理也!

李自成、張獻忠等人最喜歡打劫這些朱家的皇親國戚,並殺之後快!正所謂善惡終有報。


小熙為人人


朱由檢從他哥哥朱由校手中接過大明朝的接力棒的時候,就註定走上了一條艱難的道路,雖然是亡國之君,但他用自己的努力,博得了後世很多人的同情。



朱由校當皇帝的時候,信任宦官魏忠賢,把大明朝搞的已經是千瘡百孔,破爛不堪,註定朱由檢有一場很艱辛的仗要打。

也就是說朱由檢用了十七年去打一場仗,可是最後卻打輸了這場仗,這其中當然有各種原因。

1.天時不順

我們中國人講究“氣數”,一個王朝行將枯朽的時候,我們就說它氣數將近。


此時的大明朝在接連幾任皇帝的揮霍之後,已然是氣數將盡。當然這只是一種比較傳統的說法,其實就是爆發了很多的天災。當地震,災荒,蝗災,水災接連不斷的時候,這就是一種氣數將盡的感覺。古代人不知道怎麼回事,就把這理解成一種氣數。此時的崇禎就面臨著這種局面,各種天災接連不斷,糧食減產甚至絕收,老百姓吃不上飯,經常餓著肚子。

2.人心不和

如果老百姓吃不上飯了,那勢必會激起民變的。果不其然,從陝西,到河南,再到全國民變不斷,起義軍一茬接一茬,搞的崇禎很是頭疼。

而且不光是老百姓,他身邊的大臣也大多沒有真正的心繫這個國家。皇帝穿著打補丁的衣服,他們該貪墨貪墨,該享受享受,全然不顧國家正處於水火之中。如此君臣沒有一心,崇禎帝奈何之?

悲乎十七載光陰,崇禎帝不愛錢財,不愛美人。可謂是兢兢業業,一心想保住大明江山。怎奈天不向他,民變迭起,君臣離心,縱使用盡全力,也無力迴天!一句大明朝氣數將盡,崇禎你不要哭。


聽歷史說話


如果是自己親手把一副好牌打了個稀巴爛,那是咎由自取,怨不得別人。別說上天給了十七年,就算再多給七十年結局也會一樣。如果是積重難返,到手的是個爛攤子,那就另當別論了。

爛攤子

崇禎的父親是明光宗朱常洛,因為在位時間只有一個月,又被稱為 “一月皇帝”。明朝晚期有三大疑案,這三大疑案都是與明光宗朱常洛有關。分別是朱常洛被立太子時引發的梃擊案、朱常洛死因之謎的紅丸案、死後發生的移宮案。

明光宗朱常洛,雖在位時間只有短短的一個月,但實行的廢礦稅、餉邊防、補官缺等措施,在歷史上的評價卻很高。

朱常洛有兩個兒子,都當了皇帝。一個是天啟,一個是崇禎。

朱常洛死後,十六歲的天啟執政,二十三歲時,也是和父親朱常洛一樣,因為服食“仙藥”而死。

天啟執政時間也不長,只有七年。可這七年算是多事之秋,內有魏忠賢與東林黨之爭;外有努爾哈赤攻陷瀋陽、遼陽、旅順。

執政期間,還有江北大水,河南蝗災。天啟六年,北京還發生了一件至今未解的“天啟大爆炸”(又稱王恭廠大爆炸),一時間,使積怨已久的民間更是人心惶惶議論紛紛。

在與努爾哈赤的戰爭,能打的將軍不是陣亡就是因為涉及黨爭致死,如兵部尚書熊廷弼,沒有戰死沙場,因多與東林黨聯繫,於天啟五年被殺,並且還將首級拿到北方的九處軍鎮輪翻示眾,史稱“傳首九邊”。

天啟皇帝最大的亮點,就是提拔了袁崇煥。


崇禎執政

天啟皇帝死後,留給弟弟崇禎的,除了國庫空虛民變漸多的爛攤子外,還有一忠一奸兩個大臣。一個是忠臣袁崇煥,另一個就是奸臣魏忠賢。

崇禎執政的時候只有十七歲。後世對崇禎的評價,多是馬後炮式的“指點江山”。主要集中在勤政、多疑、剛愎自用。

試想一下,一個十七歲的人要治理整個國家,其難度可想而知。要評價一個歷史人物,離不開當時的社會環境。


上天給了崇禎皇帝朱由檢十七年,為什麼還是沒能挽救明朝?

1. “先天不足 ”

天啟皇帝把一個內憂外患、國庫空虛、百孔千瘡的爛攤子,交給崇禎,這是先天不足。

2. 無將可用

如,能征戰的盧象升,以區區5千人馬去對抗清軍的八萬人,最後戰死。還有孫傳庭因為促戰而戰死沙場,加上一個被凌遲處死的袁崇煥。

不像打天下的先祖朱元璋,未上過戰場的崇禎,除了參考奏摺,與大臣商議外,別無他法。更為致命的,是明顯受限於經驗不足。

當外敵入侵時,又急於表現。錯殺袁崇煥,除了偏聽讒言中了離間計,恐怕還是源於內心的不安。當袁崇煥回京解圍後,崇禎內心最懼怕的是袁崇煥會擁兵自重,導致自己兵權旁落,甚至危及王權。

崇禎執政十七年,換了十幾個兵部尚書。

3. 猶豫不決

這裡只挑出“南遷”一事來說說。崇禎十七年正月,李自成的軍隊快打到北京。為了是否遷出北京一事,崇禎一直猶豫不決,和大臣們磨磨蹭蹭地商量了兩個月,等商量好後,黃花菜都涼了。結果,被李自成的軍隊圍了個水洩不通,想跑也來不及了。

最終,三十四歲的崇禎皇帝逃到煤山自縊而死。


夜不閉戶深耕半夜


歷史留給崇禎帝十七年的時間不短,雖然勤政有為,仍無法挽大廈之將傾,自隘煤山,成為亡國之君。主要原因有:

一、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明之亡,實亡於神宗”。萬曆後期,神宗怠政,沉湎於酒色,“萬事不理”。十三年不理朝政,國本之爭、黨爭激烈,使得朝政日益腐敗黑暗。明熹宗在位七年,昏聵懶政,任用宦官魏忠賢專權,東廠橫行,奸佞當道,東林黨爭禍國殃民。把大明朝推向萬劫不復的地步,種下了明朝滅亡的禍根。

二、崇禎即位後,意圖精明勤政,中興明朝,但面對接手的爛攤子,內憂外患,已無力迴天。首先朝政不舉,官員更換頻繁,黨爭不絕。加之天災人禍,已露亡國之象。天下大旱,百姓顆粒無收,瘟疫爆發,造成人民流離失所,死亡過半,十室九空。其次,國內李自成起義已十餘年,千里無雞鳴,人煙稀絕。北方關外女真少數民族勢力崛起,虎視眈眈,邊患不斷。加之崇禎帝性格複雜,疑心重,剛愎自用,頻繁換將,自毀長城,冤殺大將袁崇煥等,加速了明王朝滅亡的步伐。

三、難逃歷史發展規律。縱觀中國曆代發展進程,一般都難以規避三百年這個大限。明朝到崇禎帝已276年,日薄西山,氣數已盡。新王朝代之而興是歷史發展之必然,崇禎帝已無法挽回滅亡的命運,這是歷史發展規律,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

後世有人評價:思宗雖有心為治,卻無治國良方,以致釀成亡國悲劇,未必無過。史稱“崇禎五十相”(在位十七年,更換五十位內閣大學士、首輔),卻加速了明王朝的覆亡。




嶽之嵐


上天給了朱由檢十七年,同時也給了他一個腐爛不堪的大明朝

去年看了,黃仁宇先生的《萬曆十五年》,這本書建議對明朝歷史不太瞭解的人先不要看,因為這本書主要是辯證的講述明朝滅亡的原因,對書中提及人物並的所作所為多是一筆帶過,分析人物內在,所以很容易看完之後迷迷糊糊(小編自己的感覺)

萬曆皇帝明神宗朱翊鈞在位前期,李太后聽政,張居正主持朝政

張居正確實有才能,天下治理的有條有序,社會經濟持續發展,對外軍事也接連獲勝,朝廷呈現中興氣象,史稱萬曆中興

但由於他長期主持朝政,年幼的萬曆皇帝也是在他的監督教育下長大,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萬曆皇帝敢怒不敢言的性格,長大以後的萬曆皇帝發現,自己身為皇帝卻一點權力都沒有,說的好聽點是皇帝,說的不好聽就是個擺設

他曾試圖反抗,但朝中大臣鐵板一塊,自己的意見根本沒人搭理,又不敢跟所有人翻臉,所以就想出了一個折中的方法——不上朝,你們愛幹什麼幹什麼,愛怎麼幹怎麼幹,別來問我,乾的好我也不說,乾的不好,我也不管

萬曆皇帝28年不上朝,初期大臣可能覺得還挺好,時間長了發現,乾的好也不會晉升,乾的不好也不會處罰,相當於失去了動力,於是都開始消極怠工,久而久之都成了國之蛀蟲

明神宗去世後,明光宗朱常洛繼位,不到一個月,病逝

而後,木匠皇帝明熹宗朱由校繼位,寵幸魏忠賢,致使東林黨與閹黨展開長期內鬥,消耗國力

七年後(公元1627年),病逝,由其弟,明思宗朱由檢繼位,大力剷除閹黨,勤於政事,生活節儉,曾六下罪己詔,確實年輕有為

老天爺估計是實在看不下去混亂不堪的明朝,於是降下天災

公元1628年,北方大旱,之後引起瘟疫,而後傳至南方,又引起鼠疫,崇禎在位17年,天災鬧了16年,死者,十之八九

這也是為什麼後來李自成起兵後,一路暢通的主要原因

當然崇禎也有不足的地方,他生性多疑,在討伐李自成時多次更改主將,致使李自成好幾次死裡逃生,之後更是殺了袁崇煥,導致明朝兩面受敵

朝廷內部腐爛不堪,連年天災,明朝政府早就入不敷出,就算袁崇煥活著,也最多是延長國祚

要挽救明朝,要麼崇禎有梅長蘇的智商,要麼換了整個管理機構,可這兩點,都太不現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