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在文壇處於什麼樣的地位?如何評價他對文學的貢獻?

醉心創作


汪曾祺(1920——1997),江蘇高郵人。1939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中文系,1940年開始發表小說,受到當時正在該校執教的沈從文的指導,並在創作風格上深受其影響。1948年出版小說集《邂逅集》。1962年調北京京劇團任編劇,將滬劇《蘆蕩火種》改編為京劇《沙家浜》。1963年出版少兒小說集《羊舍的夜晚》。新時期以來,出版有《汪曾祺短篇小說選》、《晚飯花集》、《蒲橋集》、《晚翠文談》和《汪曾祺文集》(4卷本)等。《大淖紀事》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藝術地表現美,再現健康的人性,是汪曾祺創作的審美追求。寫人物身上積澱的中國文化精神和民族傳統美德,寫亙古傳承的人性之美,是貫穿他的小說最突出的藝術特徵。《受戒》是汪曾祺的代表作,也是深受傳統文化浸潤的創作主體心智的藝術化體現。小說創造了一種美好歡快的人生場景寫了荸薺庵小和尚明子和庵趙莊小英子之間一種朦朧的對愛的感覺。明子面相清俊,聰明伶俐,字寫得好又會畫。小英子長著一雙清亮的眼睛,美麗善良,熱情大方。一對小兒女天真無邪,一起薅草車水,一同划船進城,扯起脆亮好聽的嗓子唱歌喊號子。踩荸薺時,小英子故意用自己的光腳去踩明子的腳,明子看著她留下的腳印,萌生了一種從沒有過的感覺。在小英子身上洋溢著率真純樸的人性,她在鄉間自然的生存空間中成長,少有少有封建禮教的束縛,“感情的發育是非常健康的,沒有經過扭曲”,她不要明子去做方丈,敢對明子說“我給你做老婆,要不要?”這種自然健康的人性光彩,給作品增添了一種優美的意蘊。

《大淖紀事》中挑夫的女兒巧雲生得秀美如花,她深愛小錫匠十一子,卻遭到地方武裝中的劉號長的野蠻蹂躪。但他們不顧任何阻攔地走到了一起,為此小錫匠差點丟了性命,仍是執著地堅守著那份屬於自己的愛。小說中同樣引人注目的,是大淖人所表現出來的不同於傳統的文化觀念和價值觀念,他們順應生命和個性的自由舒展而自在地活著,不受傳統的道德貞操觀束縛,只用一個標準“情願”來決定感情的是非,這為巧雲性格的形成,以及她與十一子曲折的愛情故事的發生做了必要的鋪墊,這不僅充分肯定了人的自由本質的重要性,而且也體現出作者對民間文化和道德意識所持的審美立場。

汪曾祺的語言有中國傳統文學的韻味,淡泊悠閒,敘若家常,卻功力深厚,體現出潔淨、質樸、精煉、典雅的特點。他很少使用華麗的辭藻,多采用白描和短句,以看似平常的語言,組合起美的意象,顯示清逸沖淡的情致。作者還汲取文言和方言口語的長處,形成自成一體的語言特色,將一種淡而有韻味的語言風格發揮到極致。


美食家106


汪曾祺,中國著名作家,散文家。主要作品《受戒》《大淖記事》等。這些百度一下,就OK了。對於其文學成就,已經有諸多文學評論。個人認為汪老的作品獨居個性,散淡,平實,生活氣息濃郁,讓人想讀,喜歡讀,有行雲流水的自然美感,毫不雕飾的質樸光華。這是在眾多作家中,脫穎而出的主要原因。這種風格非常接近沈從文先生。只是個見,願向各位老師學習。


潘加紅國學易經


這個問題我之前回答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