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幫助孩子克服依賴感?

君君育兒說


想要克服孩子的依賴感其實也是很容易的。

第一,要讓孩子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家長要少幫孩子做,或者不幫孩子做。

第二,給孩子養成自己的玩具自己收起來的習慣,自己有自己的收納箱,玩具的,書籍的等等,養成自己管理自己物品的習慣。

第三,自己的事情自己決定,不讓孩子思維依賴,自己決定穿什麼,買什麼,選擇玩什麼。有絕對的自主權利,這樣孩子就相對獨立性強了。

第四,鼓勵孩子能自己辦一些事情。比如自己買零食等等

最後還是希望你能關注我。更多的育兒知識分享給你。希望我的解答對你有幫助。


金不二有話說


先從造成孩子依賴感的原因開始:

一.孩子接觸外界機會和時間偏少,對外界存在陌生感,對自己的能力抱有懷疑,不敢輕易嘗試。

二.家長擔心孩子做不了,受傷,許多事都由父母代辦,久而久之,孩子就凡事都依賴父母。

三.與家長相處時間長,沒有離開過家長身邊,同時孩子同齡朋友較少,和朋友玩的機會少。

解決的方法可能因人而異,我覺得要慢慢來,不要讓孩子接受不了,情緒不穩定。

一.先從小的事情開始,可以讓孩子幫忙遞東西,放好位置等,然後再讓孩子和家長配合一起完成,慢慢再讓孩子獨立完成,這個過程還要多鼓勵孩子。

二.多帶孩子接觸外界,可以鼓勵孩子在安全的情況下接觸生人,比如幫父母去買瓶水等。

三.可以邀請或者到孩子朋友家玩耍,父母在一定距離外看他們玩耍,讓孩子單獨和同齡人相處。


林阿米93


隨著經濟的發展、條件逐步改善,家庭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青年男女從選擇對象開始,到結婚、懷孕、生子層層把關,就是為了有一個心理、身體都健康的寶寶.邁好孩子的第一步.新一代孩子,大多數是獨生子女,非常嬌貴.家長過多的包辦和嬌慣,使很多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上依賴性很強.衣來伸手,i一件事一件事包做.現在的孩子,就像溫室大柵裡的蔬菜、花卉,長得好看,可什麼事都要靠別人伺候.依賴性的種種表現,嚴重影響了孩子的健康成長.給孩子的心理造成嚴重危害,甚至導致孩子心理畸形.孩子們的依賴心理,主要是優越的家庭環境和父母的包辦、溺愛造成的.

一位朋友出國後和我談起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時說:舉個例子,同樣是孩子學走路,如果孩子不心摔倒了,西方人會鼓勵孩子自己站起來,給他加油!可在中國,那可不得了,父母可能趕忙跑過去,抱起孩子,這裡怎麼了?那裡怎麼了?把孩子嚇個不輕.這個朋友還談到一個例子:朋友在國外問一外國朋友:你的孩子今天年考大學,你給他報哪個大學?外國朋友大聲笑起來,說這是孩子的事,你去問他,我不知道.可是在中國,那就麻煩大了,家長可我早就幫孩子選好了.

現在一些先進國家的教育觀念,包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 都注重孩子自立、自強,合作、適應能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會的事情學著做.這樣才有利於孩子的心理、身體健康快樂成長.

心理學研究表明:獨立自主意識是全面發展的基礎,獨立性越強,發展的越快越好.那麼怎樣培養孩子自信心,讓孩子堅信我能行呢?

首先要從小事抓起,讓孩子堅持我能行!父母開始不要對孩子要求太高,要用欣賞的眼光看孩子,發現孩子有進步,就表揚鼓勵.先引導孩子做比較簡單的事,做完後,孩子感到有成就感,還受到表揚,對做其他事就有信心了.多鼓勵孩子自己動手,自己動手摘的果子更甜,自己動手洗的衣服穿著更漂亮.要多給孩子灌輸不給別人添麻煩的思想.凡是孩子能夠做到的,父母儘量不插手,如穿衣服、穿鞋、擦桌子等.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多與孩子進行溝通,告訴孩子過分依賴心理所產生的危害,幫助孩子糾正不良習慣,養成獨立做事的好習慣.另外家長可以適當增加孩子的課外活動,多鼓勵孩子與小夥伴玩耍,多向獨立性強的孩子學習,養成活潑開朗的好習慣.家長只要正確引導,多想辦法,一定能幫孩子克服依賴性,一定能健康快樂成長!


北極星xw


依賴的孩子是家長幫著做的事情太多了,

1.家長要改變自己的行為思想,凡事孩子可以做的,讓孩子去做,但是孩子是需要家長幫助的,因為脫離依賴的孩子是需要時間的。

2.家長要耐心教給孩子做事情的方法。因為孩子一直都是依附於家長的行為,不知道怎麼去做,所以需要家長耐心的示範。

3.鼓勵孩子,家長多用鼓勵,讚美的正確詞語讚美孩子,比如:今天比昨天有進步,慢慢來,一定會做好的……

4.對孩子有信心,對自己有耐心。即使孩子做的很慢,也不要打擾孩子的行為,耐心等待,相信孩子會完成,完成之後,給予讚美。


格局成長空間


多大孩子?什麼算是依賴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